活动门装置和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53570阅读:来源:国知局
藏和保护第一区域231和第二区域232的效果,当然,并不限定一定要设置于壳体100的内 部,也可以裸露于壳体100外,而通过增设雨棚等结构来保护活动门装置200。
[0052]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电机245,所述第一电机245驱动所述第一轴承 241、第二轴承242或第三轴承243正转和反转。相对于未设置动力,而通过手动操作的方 案,本实施例具有自动化更高的效果。
[0053] 其中,本实施例中,采用驱动第三轴承243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245的 输出轴上套设有一主动轮(未标注),通过主动轮与第三轴承243的周面抵接,从而达到驱 动第三轴承243旋转的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电机245的输出轴与所 述第三轴承243同轴设置,从而直接驱动第三轴承243。
[0054] 优选地,所述带传送机构2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带传送机构220在上下方向 或左右方向上间隔对称设置;所述活动门2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带传送机构220连接。 相对于仅设置一个带传送机构220的方案,本实施例具有传送更稳定的效果。
[0055] 优选地,所述传送带230的外表面上设有安装座233,所述安装座233上设有插槽 234 ;所述活动门210的两端皆凸出形成与所述插槽234插合的插片(未标注)。其中,所 述插片可以凸设于活动门210的顶端面和底端面;或者设置在活动门的内表面,并朝顶侧 或底侧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在传送带230的底端面或顶端面形成插槽 234,相对于这种在顶端面和底端面形成插槽234的方案,本实施例具有形成插槽234的壁 厚更厚,则插槽234的形状更稳定,从而多个活动门210的位置关系更稳定,进而在位于关 门位置时,多个活动门210之间的间隙能够控制得更好。
[0056] 优选地,在所述传送带230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安装座233的中部与所述传送带 230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安装座233的两端与所述传送带230的外表面分离。则当安装座 233通过第二轴承242或第三轴承243时,安装座233的两端能够与传送带230分离,从而 避免安装座233与传送带230连接过宽,导致传送带230的平滑变形能力降低,而产生传 送带230移动顿挫的现象。
[0057] 请结合参看图3至图5,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247、与所述第二电 机247的输出轴偏心设置的第四轴承246,和连接于所述第四轴承246和所述第二电机247 之间的连接件248。
[0058] 所述第四轴承246位于所述传送带230的内表面围合的范围内,且所述第四轴承 246与所述第一区域231相对并与所述第二轴承242相邻设置;
[0059] 所述第二电机247通过所述连接件248驱动所述第四轴承246摆动,所述第一区 域231在与所述第四轴承246抵接时,朝所述出风口变形;并在与所述第四轴承246分离 时,恢复原位。
[0060]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四轴承246来抵接第一区域231朝所述出风口变形,从而能够 使得传送带230上的活动门210能够靠近出风口的边缘,从而提高密封效果。而当第一区域 231恢复原位时,活动门210与出风口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便于活动门210的移动。
[0061] 优选地,所述第一区域231靠近所述第一轴承241的第一端(未标注)和靠近所 述第二轴承242的第二端(未标注)。所述第一区域231朝所述出风口变形时,所述第一端 和第二端位于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相等的位置。所述第一区域231恢复原位时,所述第二 端移动至所述第一端的迎风侧。即:
[0062] 所述第一区域231恢复原位时,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皆位于所述出风口的迎风 侦牝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远。从图4中可 以看出,此时的活动门210在第一区域231的承载下,也呈相应的相对于出风口倾斜设置, 从而当活动门210通过第二轴承242与壳体100之间时,相对于壳体100具有更大的间隙, 避免活动门210在运动时卡死于第二轴承242与壳体100之间的情况发生。
[0063] 所述第一区域231朝所述出风口变形时,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皆位于所述出风口 的迎风侧,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相等。从 图5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活动门210在第一区域231的承载下,也呈相应的与出风口平行状 设置,从而当多个活动门210皆能与出风口边缘之间能够抵紧,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0064] 优选地,所述传送带230还包括第三区域235,所述第三区域235抵接于所述第一 轴承241和第五轴承244之间;所述第四轴承246在所述第二电机247的驱动下还与所述 第三区域235的内表面抵顶。通过设置第四轴承246还能抵顶第三区域235,从而可以增加 传送带230的张紧力,避免传送带230松弛。
[0065] 应当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 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 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6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 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活动门装置,用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片活动门和驱动所述多片活 动门移动的带传送机构;所述带传送机构包括传送带和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呈L型排布的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位于 所述L型的拐角处; 所述传送带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上,以形成L形传送路径;所述 传送带包括抵接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的第一区域和抵接于所述第二轴承和第三轴 承之间的第二区域; 所述多片活动门与所述传送带连接,且所述多片活动门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延伸方向排 布;所述多片活动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时用于封闭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所述多片活 动门在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时用于敞开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 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或第三轴承正转和反转。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传送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 所述带传送机构在间隔对称设置;所述活动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带传送机构连接。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的外表面上设有安装座, 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插槽;所述活动门的两端皆凸出形成与所述插槽插合的插片。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送带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安 装座的中部与所述传送带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安装座的两端与所述传送带的外表面分离。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电机、与所 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偏心设置的第四轴承,和连接于所述第四轴承和所述第二电机之间的 连接件; 所述第四轴承位于所述传送带的内表面围合的范围内,且所述第四轴承与所述第一区 域相对并与所述第二轴承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连接件驱动所述第四轴承摆动,所述第一区域在与所述第四轴 承抵接时,朝所述出风口变形;并在与所述第四轴承分离时,恢复原位。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第一轴承的 第一端和靠近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区域朝所述出风口变形时,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位于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相 等的位置; 所述第一区域恢复原位时,所述第二端移动至所述第一端的迎风侧。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五轴承,所述 第五轴承设于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所围合的范围内,所述第五轴承与所述 传送带的外表面抵接,用以对所述传送带限位。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还包括第三区域,所述第 三区域抵接于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之间;所述第四轴承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还与 所述第三区域的内表面抵顶。10. -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出风口,所述空 调室内机还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的一个或两个活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门 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活动门装置; 当所述活动门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时,一个所述活动门装置的第一区域设于所述壳体的 前侧,所述活动门装置的第二区域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左侧、右侧、上侧或下侧; 当所述活动门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所述活动门装置的两个第一区域设于所述壳 体的前侧,两个所述活动门装置的两个第二区域分别设于所述出风口的左侧和右侧,或分 别设于所述壳体的上侧和下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活动门装置和空调室内机,其中,活动门装置包括多片活动门和驱动多片活动门移动的带传送机构;带传送机构包括传送带和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呈L型排布的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第二轴承位于L型的拐角处;传送带套设于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上,以形成L形传送路径;传送带包括抵接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的第一区域和抵接于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之间的第二区域;多片活动门与传送带连接,且多片活动门沿着传送带的延伸方向排布;多片活动门位于第一区域时用于封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多片活动门在第二区域之间时用于敞开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具有节省空间的效果。
【IPC分类】F24F13/10, F24F1/00
【公开号】CN204963130
【申请号】CN201520593284
【发明人】王玮
【申请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