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97925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4]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9,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0047]参见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系统110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该第一换热器系统11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上部集流管10、中间集流管30和下部集流管20。上部集流管10与中间集流管30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管41并且中间集流管30和下部集流管20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管42。
[0048]如图所示,中间集流管30具有相互彼此独立的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在制冷剂的循环过程中(图1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以下均采用这种方式示出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不再对此详述),所述上部集流管10中的制冷剂从第一换热管41向下流动到所述第一腔体31中,经由第一连通部件51流入到下部集流管20的腔体中,此后所述制冷剂从第二换热管42向上流入到所述第二腔体32中,进而经由第二连通部件52返回流入到上部集流管10中。
[0049]在此,需要说明的,第一连通部件51和第二连通部件52可以是起连通作用的连通管或接管。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通部件51是设置在下部集流管20和中间集流管30之间的至少一个圆管或扁管,并且所述圆管或扁管与第二换热管42排列成一排设置在下部集流管20和中间集流管20之间。所述第二连通部件52是设置在上部集流管10和中间集流管30之间的至少一个圆管或扁管,并且所述圆管或扁管与第一换热管41排列成一排设置在上部集流管10和中间集流管30之间。
[0050]所述上部集流管10和中间集流管30以及它们之间的第一换热管41构成第一换热器,所述中间集流管30和下部集流管20以及它们之间的第二换热管42构成第二换热器。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说明的目的,将第一换热器称为冷凝器,而将第二换热器称为蒸发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和第二换热器设置成冷凝器、蒸发器或其他类型的换热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0051 ]第一换热管41和第二换热管42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换热管。通常,第一换热管41和第二换热管42被选择成圆管和扁管中的任一种。在同一换热器系统中,第一换热管41和第二换热管42不必设置成同一种类型的换热管,例如不必都是圆管或扁管,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是圆管,而另一种是扁管,也可以是第一和第二换热管41、42中的一部分是圆管,而另一部分是扁管。也就是说,本文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换热管41、42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任何类型的可行的换热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任何特殊限制。
[0052]另外,相邻的两根第一换热管41或相邻的两根第二换热管42之间可以设置有翅片,而不必考虑换热管的类型。
[0053]可以理解,如果将第一换热管41和第二连通部件52例如都设置成是圆管和/或扁管;那么可以将第一换热管41和第二连通部件52排列成一排设置在上部集流管10和中间集流管30之间,如图1所示。同理,如果将第二换热管42和第一连通部件51例如都设置成是圆管和/或扁管;那么可以将第二换热管42和第一连通部件51排列成一排设置在下部集流管20和中间集流管30之间,如图1所示。这样做可以简化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的制造工艺和制造难度,并且能够减少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的厚度,增加换热器的美观等作用。
[0054]如图1所不,在第一换热器中,多根第一换热管41设置在第一换热器的左侧,而第二连通部件52设置在第一换热器的右侧。另外,在第二换热器中,多根第二换热管42设置在第二换热器的右侧,而第一连通部件51设置在第二换热器的左侧。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换热管41和第二连通部件52的相对位置,而不必限制成如图所示的那样,例如可以将第一换热管41设置成位于中间,第二连通部件52位于其的两侧。这也适用于第二换热管42和第一连通部件51,在此不再详述。
[0055]通过设置一主隔板61将中间集流管30分割成彼此独立的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可以理解,主隔板61的形状可以设置成任何适当的形式,只要保证分隔出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即可,不限于图1所述的形式。例如主隔板61可以设置成从中间集流管30的上部倾斜地、竖直地、弯曲地或蜿蜒地延伸至中间集流管30的下部。
[0056]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示出了一个制冷剂循环。当然,还可以将第一换热器系统设置成具有多个制冷剂循环,即在增加上部集流管10、中间集流管30和下部集流管20的纵向长度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结构布置的两侧根据需要设置重复的结构单元,以实现上述的目的。
[0057]通过设置如图1所示的弯折型的主隔板61,沿着中间集流管30的纵向方向将其分隔成两个腔体,即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
[0058]在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且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扁管作为换热管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换热器系统在制冷时的工作原理。具体地,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气体放热后,变为液体制冷剂,因重力的影响从放热扁管(第一换热管41)流下;在流入到蒸发器中之后在蒸发器内吸收热量,变为气体制冷剂,从吸热扁管(第二换热管42)流上去,并最终流入到冷凝器中;如此循环,达到了制冷的作用。
[0059]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2-7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至第七换热器系统都是第一换热器系统的变形例。因此,关于第一换热器系统所作的结构设置或说明都适用于它们,故在此不再详细说明它们的相同之处,而仅着重说明它们与第一换热器系统的不同之处。
[0060]参见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换热器系统120的结构示意图。通过比较图1和2可知,该第二换热器系统120与第一换热器系统110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集流管30内的腔体的分隔方式不同,其余部分均与第一换热器系统110相同。
[0061]具体地,通过从中间集流管30的左端沿中间集流管30的纵向方向延伸至所述中间集流管30的右端的主隔板621以及设置在主隔板621和中间集流管的上壁和/或下壁之间的至少一个副挡板622、623将中间集流管30的腔体分隔成所述第一腔体31、所述第二腔体32和两个流通腔33和34。
[0062]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副挡板622、623的设置方式可以是从中间集流管的上部或下部倾斜地、竖直地、弯曲地或蜿蜒地延伸至主隔板621,只要能够分隔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0063]在本示例中,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32分别通过对应地设置在主隔板621上的第一开口 71和第二开口 72与相对应的连通腔33、34连通。
[0064]在第二换热器系统120的制冷剂的循环过程中,所述上部集流管10中的制冷剂从第一换热管41向下流动到所述第一腔体31中,之后经过第一开口 71流入到流通腔33中。流通腔33中的制冷剂经由第一连通部件51流入到下部集流管30的腔体中,此后所述制冷剂从第二换热管42向上流入到所述第二腔体32中,该第二腔体32中的制冷剂经过第二开口 72流入到另一流通腔34中,进而经由第二连通部件52返回流入到上部集流管10中。
[0065]参见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换热器系统130的结构示意图。通过比较图2和3可知,该第三换热器系统130与第二换热器系统120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集流管30内的腔体的分隔方式和第一和第二连通部件的设置方式不同,其余部分均与第二换热器系统120相同。
[0066]在本示例中,第一连通部件51和第二连通部件52设置成多根扁管的形式,在图3的下部的视图是示出了主隔板60上的用于容纳扁管的扁管孔的俯视图。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