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0730阅读:10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
技术背景冰蓄冷冷却系统是指深夜低谷电价时运行冷冻机制冰到蓄冷球 内,然后白天高峰电价时利用这些冰制冷的蓄冷球进行热交换而达到 降温的目的的一种制冷系统。这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原理是,首先深夜时间段利用便宜的深夜 低谷电价时运行冷冻机冷却不冻液,已冷却的不冻液通过容纳多个蓄 冷球的蓄冷槽,把装在上述蓄冷球内的结冰液冻结成冰。如果结冰过 程结東,把上述已结冰的蓄冷球保存在隔热状态的蓄冷槽内,白天结 冰液的冰开始融化,使不冻液降温,不冻液循环流向热交换机,从而 把上述已结冰的蓄冷球的冷气用于供冷,继而能够减少或避免白天最 大负荷时的供冷电力的使用负荷。现有的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通常由隔热性能良好的建筑物 (一般为地下矩形屋)内填满蓄冰球所组成,包含从蓄冷槽的上部一 侧注入不冻液的喷射式喷嘴或梳子形状上部分散器、从蓄冷槽的下部 一侧排出上述不冻液的下部出口,及安装在上部分散器下方以防止蓄 冷球被浮力升起的铁制的格栅。通常上述结构的蓄冷槽的大小约占建筑物的地下设备房的30~40%左右,占用空间相当大,因此当通过贯通蓄冷槽内壁进来的 上部分散器向蓄冷槽内部注入不冻液时,不冻液没有均匀注入到蓄冷 槽的整个内部面积,而出现只偏重于蓄冷槽的某一部分注入的现象。蓄冷槽内部制冰时,从冷冻机供给的低温不冻液流向蓄冷槽上 部,此时不冻液的冷气促使由蓄冷球容纳的结冰液从与不冻液的接触
部分开始结冰,继而扩散到整个蓄冷槽进行结冰。如果不冻液没有均 勻注入到蓄冷槽的内部,而只偏重于某一部分注入,就会妨碍制冰作 用扩散到整个蓄冷槽。这种结果导致从冷冻机供给的低温不冻液没有与布置到整个蓄 冷槽的蓄冷球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而是只与部分蓄冷球进行热交换后 直接从蓄冷槽下部排出,因此从蓄冷槽下部排出的不冻液的温度没有 充分地升高,而是以低温状态排出不冻液,从而导致冷冻机的入口温 度偏低,由此产生冷冻机的效率下降的问题。另外,融冰时,在热交换机供给冷气而本身温度不上升的不冻液, 继续只供给蓄冷槽的局部,因此在蓄冷槽内部冻结的冰不能均匀融 化,首先融化常温不冻液流入的部分,然后融化其相邻部分。如果不 冻液没有均匀注入到蓄冷槽的内部,而是只偏重于某一部分注入,就 会妨碍制冰作用扩散到整个蓄冷槽。这种结果导致从热交换机供给的常温不冻液没有与布置到整个 蓄冷槽的蓄冷球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而是只与部分蓄冷球进行热交换 后直接从蓄冷槽下部排出,在蓄冷槽实际留有冰,从蓄冷槽下部排出 的不冻液的温度没有充分地冷却,而是以常温状态直接排出,从而降 低室内机的供冷性能,不能充分地承担建筑物所需的供冷负荷。因此, 存在即使白天时间段在蓄冷槽实际留有冰,为了满足急剧增加的下午 时间段的负荷,不得已运行冷冻机而费用提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 供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它在蓄冷槽内部安装使不冻液能够 均匀流动的分散器和格栅,以保持不冻液在整个蓄冷槽内部均句流 动,从而提高冰蓄冷冷却系统的制冷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釆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包括蓄冷槽,所 述蓄冷槽为一个长方体结构,蓄冷槽内填充有蓄冷球,蓄冷槽顶部设 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下方的蓄冷槽上部设置有一个分散器,所述分数 器从蓄冷槽一侧伸入蓄冷槽并覆盖蓄冷槽顶面,分散器下方设置有格 栅,所述格栅覆盖整个蓄冷槽顶面,蓄冷槽底部设置有一个合流管, 所述合流管覆盖蓄冷槽底面,所述合流管从与分散器进入蓄冷槽的一 侧相对的另一侧伸出蓄冷槽。为了使不冻液从蓄冷槽的整个顶面均匀注入蓄冷槽,并使从上部 以自由落下形式均匀滴漏的不冻液通过蓄冷槽的整个底面没有死角 地均勻排出,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器和合流管结构相同,均由多级导 流管和最终分散管构成,多级导流管没有不冻液流出的眼,而是只起 到连接导流管的作用,下级导流管的直径比和它相连的上一级导流管 直径逐渐减小,使不冻液容易流向下级导流管,所述最终分散管直径 最小,其上均匀布置有喷射口。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器包括由蓄冷槽的一侧伸入蓄冷槽 内的第1导流管,所述第1导流管伸入到蓄冷槽的中央并垂直分岐为 2个第2导流管,每个第2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2个第3导流管,每个第3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2个第4导流管,每个第4导流管末 端垂直分岐为最终分散管。本实用新型所述格栅在能够盖住蓄冷槽的顶面的PDF板上形成 多个小孔,以防止从分散器注入的不冻液不均匀注入到蓄冷槽的内 部,而使不冻液能够在格栅上面形成一定高度的水位,不冻液如同雨 水均匀注入到蓄冷槽内部,完全没有不冻液与蓄冷球不进行热交换的 死角,而均匀地与蓄冷球进行热交换,同时移向蓄冷槽的下部,集中 至蓄冷槽下部的不冻液通过合流管向外部排出。本实用新型的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由于能够在冰蓄冷槽内 保持不冻液的均勻流动,因此制冰时提高流向冷冻机的不冻液的入口 温度,从而能够提高冷冻机的效率,而且融冰时蓄冷槽的出口温度,
即热交换器的入口温度降低,从而不仅能够防止不能向负荷侧供给充 足冷气的现象,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白天时间段冷冻机的运行。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格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包 括蓄冷槽l,所述蓄冷槽为一个长方体结构,蓄冷槽内填充有蓄冷球 4,蓄冷槽顶部设置有顶盖3,所述顶盖下方的蓄冷槽上部设置有一 个分散器2,所述分数器从蓄冷槽一侧伸入蓄冷槽并覆盖蓄冷槽顶面, 分散器下方设置有格栅5,所述格栅覆盖整个蓄冷槽顶面,蓄冷槽底 部设置有一个合流管6,所述合流管覆盖蓄冷槽底面,所述合流管从 与分散器进入蓄冷槽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伸出蓄冷槽。为了使不冻液从蓄冷槽的整个顶面均匀注入蓄冷槽,并使从上部 以自由落下形式均匀滴漏的不冻液通过蓄冷槽的整个底面没有死角 地均匀排出,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器和合流管结构相同,均由多级导 流管和最终分散管构成,多级导流管没有不冻液流出的眼,而是只起 到连接导流管的作用,下级导流管的直径比和它相连的上一级导流管 直径逐渐减小,使不冻液容易流向下级导流管,所述最终分散管直径 最小,其上均勾布置有喷射口。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器包括由蓄冷槽的一侧伸入蓄 冷槽内的第1导流管21,所述第1导流管伸入到蓄冷槽的中央并垂 直分岐为2个第2导流管22,每个第2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2个 第3导流管23,每个第3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2个第4导流管24, 每个第4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最终分散管25。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格栅在能够盖住蓄冷槽的顶面的 PDF板52上形成多个小孔51,所述小孔均勾布置,以防止从分散器注入的不冻液不均匀注入到蓄冷槽的内部,而使不冻液能够在格栅上 面形成一定高度的水位,不冻液如同雨水均匀注入到蓄冷槽内部,完 全没有上述不冻液与蓄冷球不进行热交换的死角,而均句地与蓄冷球 进行热交换,同时移向蓄冷槽的下部,集中至蓄冷槽下部的不冻液通 过合流管向外部排出。本实用新型的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由于能够在冰蓄冷槽内 保持不冻液的均匀流动,因此制冰时提高流向冷冻机的不冻液的入口 温度,从而能够提高冷冻机的效率,而且融冰时蓄冷槽的出口温度, 即热交换器的入口温度上升,从而不仅能够防止不能向负荷侧供给充 足冷气的现象,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白天时间段冷冻机的运行。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 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包括蓄冷槽,所述蓄冷槽为一个长方体结构,蓄冷槽内填充有蓄冷球,蓄冷槽顶部设置有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下方的蓄冷槽上部设置有一个分散器,所述分数器从蓄冷槽一侧伸入蓄冷槽并覆盖蓄冷槽顶面,分散器下方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覆盖整个蓄冷槽顶面,蓄冷槽底部设置有一个合流管,所述合流管覆盖蓄冷槽底面,所述合流管从与分散器进入蓄冷槽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伸出蓄冷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分散器和合流管结构相同,均由多级导流管和最终分散管 构成,下级导流管的直径比和它相连的上一级导流管直径逐渐减小, 所述最终分散管直径最小,其上均匀布置有喷射口。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分散器包括由蓄冷槽的一侧伸入蓄冷槽内的第1导流管, 所述第1导流管伸入到蓄冷槽的中央并垂直分岐为2个第2导流管, 每个第2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2个第3导流管,每个第3导流管末 端垂直分岐为2个第4导流管,每个第4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最终 分散管。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其 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上均匀设置有小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包括蓄冷槽,所述蓄冷槽为一个长方体结构,蓄冷槽内填充有蓄冷球,蓄冷槽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下方的蓄冷槽上部设置有一个分散器,所述分数器从蓄冷槽一侧伸入蓄冷槽并覆盖蓄冷槽顶面,分散器下方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覆盖整个蓄冷槽顶面,蓄冷槽底部设置有一个合流管,所述合流管覆盖蓄冷槽底面,所述合流管从与分散器进入蓄冷槽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伸出蓄冷槽。分散器和格栅以保持不冻液在整个蓄冷槽内部均匀流动,从而制冰时提高流向冷冻机的不冻液的入口温度,继而提高冷冻机的效率;融冰时蓄冷槽的出口温度即热交换机的入口温度上升,从而防止没有向负荷侧供给充足冷气的现象。
文档编号F25C5/18GK201081480SQ20072015487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7日
发明者姜汉基, 崔璆奭, 金艺花 申请人:金德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