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837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等制冷设备中用作冷却器等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对冰箱来说具有在固定箱体的外形尺寸的情况下增大箱内容量的趋势, 冷却系统的相关部件因此而逐年要求小型化。对热交换器来说也要求小型化,对薄型热交 换器的需求增大。
另一方面,随着原材料的涨价,对部件材料合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提高热交换 器性能的同时要求材料薄壁化。作为一例已知有例如专利第2811601号(专利文献l)中揭 示的热交换器,为了提高性能,对制冷设备等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进行了加工。
图31至图34是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图。其中图31是以往的热交换 器的主视图,图32是该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33是该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要部分的放 大主视图,图34是该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热交换器101是蛇形热交换器,将制冷剂管102弯曲成蛇行状并将制冷剂管102嵌插在 板式翅片103上设有的长孔104内。热交换器101设有内缘翻边部105,其通过将长孔104的 边缘切起而成并相对板式翅片103具有一定的角度。
然而,以往的热交换器例如在用于冰箱时,在运行期间会有霜附着在热交换器的板式 翅片103上,此时霜会集中在设置在长孔104的内缘翻边部105,存在板式翅片103彼此之间
被霜堵塞而引起风量下降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以往的构成中,除霜时排出的水容易残留在长孔104处的内缘翻边部105, 其结果是在冰箱运行后排水结冰,霜聚集在该冰上而加速霜对板式翅片103之间的堵塞, 从而加快风量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加工成直管部和弯管部交替连续的蛇行状;以及多个板式翅片,其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管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直管部与板式翅片紧 密接触,通孔具有矩形部和圆部,呈在矩形部的两侧短边形成圆部的长孔状,在板式翅片 上设有偏流部,偏流部从板式翅片的表面朝向矩形部的长边以长边的中心部或者中央部的 规定部分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
通过这样构成,可抑制在通孔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抑制以往的内缘翻边形状 那样霜局部集中附着的现象,能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上,抑制风量的下降。其 结果,也可抑制除霜时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图l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5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6是从正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图7是从侧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9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ll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13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15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的左视图。
图18是图16的右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20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21是从正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图22是从侧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七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24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26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第九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28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第十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30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31是以往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32是同一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33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34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形态的限定。
(第一实施形态)
图l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右 视图。在图l、图2和图3中,.热交换器l例如在冰箱的制冷系统内用作冷却器,包括制冷 剂管4,其加工成直管部2和弯管部3交替连续的蛇行状;多个板式翅片6,其形成有供制冷 剂管4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5。制冷剂管4的直管部2与板式翅片6紧密接触。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5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 式翅片的侧视图。通孔5具有矩形部5a和圆部5b,是圆部5b分别与矩形部5a的两侧短边连 续而形成的长孔状。
在板式翅片6上的通孔5两侧相对地设有偏流部7,该偏流部7从板式翅片6的表面朝向 通孔5的矩形部5a的长边以长边的中心部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
各个偏流部7其脊线形成为直线,因而在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中基本形成为三角锥。 该偏流部7在形成通孔5的同时或在形成通孔5后利用金属模具加工而成。另外,根据需要, 为了增加与制冷剂管4的直管部2的接触面积,也可在板式翅片6的通孔5的圆部5b设置公知
5的翅片环(未图示)。
在以上构成的热交换器l中,对流过各板式翅片6之间的气流进行说明。图6是从正面 看到的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图 7是从侧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如图6、图7所示,用于热交换的气流从板式翅片6的下方朝上方流动。在此,将制冷 剂管4的直管部2相对于流过板式翅片6之间的气流方向交替地错开配置,以使所有的直管 部2相对于气流方向不在同一方向(同一轴上)重叠,如图2所示,制冷剂管4弯曲加工以 使直管部2位于两根轴x、 y上。将通孔5以穿过矩形部5a和圆部5b的通孔5的中心轴相对于 流过板式翅片6之间的气流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通过将直管部2如此地相对于气流方向交 替地错开配置,气流基本均匀地与所有的直管部2接触,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 该气流的方向在图l中也用箭头作了表示。
如图6所示,在图中左侧流动的气流中远离制冷剂管4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A平面看基 本呈直线前进。而在靠近偏流部7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B在流过前段制冷剂管4后,在刚流 过制冷剂管4后的空间中产生的诱导作用下改变方向地流过偏流部7侧并爬上偏流部7。由 于偏流部7的脊线倾斜,因此气流在流过偏流部7时以向外侧稍许偏流的形态流过板式翅片 6。
而在图中右侧流动的气流中远离制冷剂管4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C平面看基本呈直线 前进。流过偏流部7的气流D爬上偏流部7,在流过后段制冷剂管4时,以后段的制冷 剂 管4 为界分流。图中右侧的气流以绕过制冷剂管4右侧的状态流过板式翅片6,图中左侧的气'^t 绕过制冷剂管4左侧。 _
尤其是气流D中绕过制冷剂管4左侧的气流立体地看如图7所示。即,大致可分成6充 过板式翅片6之间的气流;从板式翅片6之间流过相邻的板式翅片6的通孔5 (虚线部分)而 与在相邻的板式翅片6表面流动的气流合流的气流。
合流的气流受到越过偏流部7的气流(图7中朝左侧凸起的气流)的影响而流过通孔5, 因而通孔5周围的空气因该气流的作用而不会滞留。
其结果是,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增大,板式翅片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因而气》荒 容易朝相邻的板式翅片6流动,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图l所示的热交换器l中,上述气流在最前段的翅片间距大的部分流经板式翅片6之间 的风速较慢,通风压力损失也较小,因而上述紊流作用小。但是在翅片间距小的部分,隨 着风速的加快通风压力损失也增大,存在较大的紊流作用。因而在翅片间距较小的部分,具有更大的热交换作用,能提高热交换能力。
这样,通过在通孔5两侧形成相对的偏流部7,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 因而可抑制以往的内缘翻边形状那样霜局部集中附着的现象,能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 式翅片6上,风量也不会降低。其结果,也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 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在通孔5周围以大致三角锥状的形态立体地突出有偏流部7,因而在增强板 式翅片6的弯曲强度的同时可提高板式翅片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这样可提高制冷剂管 4与板式翅片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而且,即使对于板式翅片6的薄壁 化也可维持紧密接触力,随着薄壁化可降低材料费。 (第二实施形态)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9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 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 说明。
图8、图9所示的板式翅片16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 管4上,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在于仅在通孔5的一侧设有偏流部7。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1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16的偏流部7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 过通孔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1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是,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增大,板 式翅片1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 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7立体突出,可提高板式翅片1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4 与板式翅片1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16的薄壁化而降低 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 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1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第三实施形态)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ll是同一热交换器的 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 行说明。
图10、图11所示的板式翅片26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4上,同样地在通孔5的两侧设有偏流部7a、 7b。然而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 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一个偏流部7a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2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7b突 出设置在板式翅片26的背面侧。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2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26的偏流部7而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 通孔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26表面分流的气流。
尤其是偏流部7a、 7b其突出方向在板式翅片26的表面侧、背面侧不同,因而影响流过 相邻板式翅片26的通孔5的气流而成为紊流进一步增加的状态。其结果,与本发明第一实 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比,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进一步增大,板式翅片26中的气流滞止区 域减小,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7a、 7b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26 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4与板式翅片26的紧密接触力。还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 能,并随着板式翅片2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 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2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第四实施形态).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13是同一热交换器的 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 行说明。
图12、图13所示的板式翅片36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 剂管4上,同样地偏流部17处于通孔5的两侧,从表面侧突出。然而如图12所示,与本发明 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偏流部17平面看形成为大致梯形,通孔5的中 央部的规定范围形成为最高的范围。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3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36的偏流部17而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 通孔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3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增大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减小 板式翅片36的气流滞止区域,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17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36的表 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4与板式翅片36的紧密接触力。还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 并随着板式翅片3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使霜大致均匀i也附着在板式翅片3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对于偏流部17也可与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地将一个偏流部突出 设置在板式翅片3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36的背面侧,能进一步提 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五实施形态)
图1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15是同一热交换器的 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 行说明。
图14、图15所示的板式翅片46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 剂管4上,同样地偏流部27处于通孔5的两侧,从板式翅片46的表面侧突出。然而,与本发 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偏流部27弯曲地突出形成,构成半球面的一 部分。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4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46的偏流部27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 过通孔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4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增大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减小 板式翅片46的气流滞止区域,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27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46的表 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4与板式翅片46的紧密接触力,还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 并随着板式翅片4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訂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 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4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对于偏流部27也可与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地将一个偏流部突出 设置在板式翅片4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46的背面侧,能进一步提 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六实施形态)
图1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17是图16的左视图,图18是图16 的右视图。
在图16、图17和图18中,热交换器51包括制冷剂管54,其加工成直管部52和弯管部 3交替连续的蛇行状;多个板式翅片56,其形成有供制冷剂管54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55。 制冷剂管54的直管部52与板式翅片56紧密接触。图1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20是同一热交换器的 板式翅片的侧视图。通孔55具有矩形部55a和圆部55b,是圆部55b分别与矩形部55a的两侧 短边连续而形成的长孔状。沿圆部55b外周形成有用于增加与制冷剂管54紧密接触面积的 翅片环55c。
在板式翅片56上的矩形部55a的一侧长边排列设置多个(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中为两 个)偏流部57a、 57b,该偏流部57a、 57b从板式翅片56的表面朝向通孔55的矩形部55a的 长边以长边的中央部的规定部位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多个偏流部57a、 57b在通孔55 两侧对称地设置。
各个偏流部57a、 57b其脊线形成为直线,因而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中基本形成为三角 锥。因此,在矩形部55a的长边的大致中心与矩形部55a的端部之间,长边的大致中心与各 端部间的大致中央成为最高的位置。各偏流部57a、 57b在形成通孔55的同时或在形成通孔 55后利用金属模具加工而成。
在以上构成的热交换器51中,对流过各板式翅片56之间的气流进行说明。图21是从正 面看到的表示在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图22是从侧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如图21、图22所示,用于热交换的气流从板式翅片56的下方朝上方流过。在此,将制 冷剂管54的直管部52相对于流过板式翅片56之间的气流方向交替地错开配置,以使所有的 直管部52相对于气流方向不在同一方向重叠。通过将直管部52如此地相对于气流方向交替 地错开配置,气流基本均匀地与所有的直管部52接触,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该 气流的方向在图16中也用箭头作了表示。
如图21所示,在图中左侧流动的气流中远离制冷剂管54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E平面看 基本呈直线前进。而在靠近偏流部57a、 57b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F在流过前段制冷剂管54 后,在刚流过制冷剂管54后的空间中产生的诱导作用下改变方向地流过偏流部57a侧并爬 上偏流部57a。由于偏流部57a的脊线倾斜,因此气流在流过偏流部57a时向外侧稍许偏流, 其一部分再次爬上后段的偏流部57b,以此形态流过板式翅片56。
而在图中右侧流动的气流中远离制冷剂管54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G平面看基本呈直线 前进。流过偏流部57a的气流H爬上偏流部57a,其一部分在通孔55上流过,绕制冷剂管54 的左侧流动。其余部分爬上后段的偏流部57b,绕制冷剂管54右侧流过。 .尤其是气流H中绕过制冷剂管54左侧的气流立体地看如图22所示。即,大致可分成 流过板式翅片56之间的气流;从板式翅片56之间流过相邻的板式翅片56的通孔55 (虚线部分)而与在相邻的板式翅片56表面流动的气流合流的气流。
合流的气流主要受到越过偏流部57a的气流(图22中朝左侧凸起的气流)的影响而流 过通孔55,因而通孔55周围的空气因该气流的作用而不会滞留。
其结果是,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增大,板式翅片5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因而可 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图16所示的热交换器51中,上述气流在最前段的翅片间距大的部分流经板式翅片56之 间的风速较慢,通风压力损失也较小,因而上述紊流作用小。但是在翅片间距小的部分, 随着风速的加快通风压力损失也增大,存在较大的紊流作用。因而在翅片间距较小的部分, 具有更大的热交换作用,能提高热交换能力。
这样,通过在通孔55两侧形成相对的多个偏流部57a、 57b,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
的气流滞留,因而可抑制以往的内缘翻边形状那样霜局部集中附着的现象,能使霜大致均 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56上,风量也不会降低。其结果,也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
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在通孔55周围以大致三角锥状的形态立体地突出有偏流部57a、 57b,因而 在增强板式翅片56的弯曲强度的同时可提高板式翅片5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这样可提 高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5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而且,即使对于板式 翅片56的薄壁化也可维持紧密接触力,随着薄壁化可降低材料费。 (第七实施形态)
图23是本发明第七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24是同一热交换器的 板式M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 行说明。
图23、图24所示的板式翅片66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5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 剂管54上,与第六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在于仅在通孔55的一侧设有偏流部57a、 57b。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6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66的偏流部57a、 57b而能产生紊流,能 产生流过通孔5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6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是,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增大,板 式翅片6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 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57a、 57b立体突出,可提高板式翅片6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 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6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6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 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6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第八实施形态)
图25是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26是同一热交换器的 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 行说明。
图25、图26所示的板式翅片76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5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 剂管54上,同样地在通孔55的两侧对称地设有偏流部57a、 57b、 57c、 57d。然而与本发明 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一方的偏流部57a、 57b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 76的表面侧,将另一方的偏流部57c、 57d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76的背面侧。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7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76的位于前段和后段的偏流部57a、 57b、 57c、 57d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76表面分流的气流。
尤其是偏流部57a、 57b、 57c、 57d其突出方向在板式翅片76的表面侧、背面侧不同, 因而对于流过相邻的板式翅片76的通孔55的气流来说,成为更加紊流和复杂的流动状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比,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进一步增大,板 式翅片7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 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57a、 57b、 57c、 57d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 高板式翅片7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76的紧密接触力。还能维持 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7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 可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7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 交换性能。
(第九实施形态)
图27是本发明第九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28是同一热交换器的 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 行说明。
图27、图28所示的板式翅片86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5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 剂管54上,同样地偏流部67a、 67b对称地处于通孔55的两侧,从表面侧朝同一方向突出。然而如图27所示,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偏流部67a、 67b平 面看形成为大致梯形。换言之,连续的偏流部67a、 67b在通孔55的中央区域具有两处局部 的最高范围,且偏流部67a与偏流部67b之间(接点部)形成为板式翅片56的基面。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8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86的位于前段和后段的偏流部67a、 67b 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8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增大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减小 板式翅片86的气流滞止区域,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67a、 67b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 8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8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 能,并随着板式翅片8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能使霜大致 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8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对于偏流部67a、 67b也可与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地将一个偏流 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8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86的背面侧,能进 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十实施形态)
图29是本发明第十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30是同一热交换器的 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29、图30所示的板式翅片96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56相同地安装在制7令 剂管54上,同样地偏流部77a、 77b处于通扎5的两侧,从板式翅片96的表面侧突出。然而, 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偏流部77a、 77b弯曲地突出形成,构 成半球面的一部分。换言之,连续的偏流部77a、 77b在通孔55的中央区域具有两处局部的 最高范围,且偏流部77a与偏流部77b之间(接点部)形成为板式翅片96的基面。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9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96的位于前段和后段的偏流部77a、 77b 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9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增大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减小 板式翅片96的气流滞止区域,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77a、 77b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 9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9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 能,并随着板式翅片9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 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9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对于偏流部77a、 77b也可与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同样地将一个偏流部突出设置 在板式翅片9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96的背面侧,能进一步提高热 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上述本发明的各实施形态中,各偏流部两个连续设置而成,但也可根据板式翅片大小 等将偏流部连续形成三个以上。
权利要求
1.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加工成直管部和弯管部交替连续的蛇行状;以及多个板式翅片,其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管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所述直管部与所述板式翅片紧密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具有矩形部和圆部,呈在所述矩形部的两侧短边分别形成所述圆部的所述长孔状,在所述板式翅片上设有偏流部,所述偏流部从板式翅片的表面朝向所述矩形部的长边以所述长边的中央部的规定部分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流部多个排列。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流部设置在所述通孔的两侧。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流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板式 翅片的表面、背面。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直管部相对于流过所述板 式翅片之间的气流方向交替地错开配置,以使所有的所述直管部相对于所述气流方向不在 同一方向重叠。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通孔以穿过所述矩形 部和圆部的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相对于流过所述板式翅片之间的气流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 从而将所述直管部交替地错开配置。
全文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加工成直管部和弯管部交替连续的蛇行状;以及多个板式翅片,其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管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直管部与板式翅片紧密接触,通孔具有矩形部和圆部,呈在矩形部的两侧短边形成圆部的长孔状,在板式翅片上设有偏流部,偏流部从板式翅片的表面朝向矩形部的长边以长边的中央部的规定部分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
文档编号F25B39/00GK101451777SQ20081017969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5日
发明者砂畠巧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