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215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压缩机与制冷机之间并分离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的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蓄冷器式制冷机有吉福徳-麦克马洪式制冷机(GM制冷机)、焦耳汤姆逊式+GM制冷机、克劳德循环制冷机、斯特林制冷机等各种种类,但通常情况下大多使用GM制冷机。GM制冷机与压缩机连接,通过在制冷机内将从压缩机供给的高压制冷剂气体从高压绝热膨胀 至低压来产生冷量,并通过将已产生的冷量蓄冷在设置于蓄冷器的蓄冷材来获得超低温。压缩机在压缩机主体内对从GM制冷机返回的低压制冷剂气体即返回气体进行升压,并将其作为供给气体再次供给至GM制冷机。从GM制冷机返回的返回气体在压缩机主体内再次升压,在制冷剂气体热交换部对已升压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冷却处理。进行冷却处理且从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气体被送至油分离器而进行油分离。在专利文献I中示出这种油分离器的一例。而且,已分离油的制冷剂气体被送至吸附器之后,作为供给气体供给至GM制冷机。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立置式油分离器的例子。专利文献I中所示的例子中,油分离器包含壳体和滤清元件。壳体由上部法兰、下部法兰及圆筒部构成。滤清元件具有捕捉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的滤清部件、粘结在滤清部件的上部的上部盖体、粘结在滤清部件的下部的下部盖体及将制冷剂气体导入滤清部件内的导入管。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39222号公报但是,如上述的设置于制冷机与压缩机之间的油分离器存在如下问题。从导入管导入的包含油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在滤清元件的上部通过过滤用材料。但是,由于导出管在油分离器的上部开ロ,所以与经由滤清元件的下部而到达导出管的路径相比,经由滤清元件的上部而到达导出管的路径的路径长度更短。因此,无法从在滤清元件的上部通过过滤用材料的制冷剂气体有效地分离油。并且,当包含油的制冷剂气体在滤清元件的上部通过过滤用材料吋,由于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未有效地液化,因此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会作为油雾通过过滤用材料。其结果,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有时作为液体从滤清元件的上部向外侧渗出。其結果,没有从由导出管导出的制冷剂气体有效地分离油,经由导出管从油分离器上升的油量所谓油上升量变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由制冷机用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气体分离油的油分离器,其能够使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有效地液化,并能够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分离液化的油。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中以采取下述手段为特征。本发明的油分离器,其设置于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流向制冷机的制冷剂气体流道的中途,并分离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其中,具有过滤部,包含从制冷剂气体过滤油的过滤材料、粘结在所述过滤材料的上部的上部盖体及粘结在所述过滤材料的下部的下部盖体,且通过所述过滤材料、所述上部盖体及所述 下部盖体划分内部空间;主体容器,容纳所述过滤部;导入管,用于将制冷剂气体导入所述内部空间;及导出管,用于从所述主体容器的上部导出通过所述过滤部过滤了油的制冷剂气体,所述导入管的下端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的比所述下部盖体高且比所述上部盖体与所述下部盖体之间的大致中央低的位置开ロ。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油分离器中,将所述导入管的侧周面从所述下端延长至所述下部盖体而形成的假想筒状面的面积为所述导入管的截面积以上。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油分离器中,所述下部盖体通过环氧类粘结剂或硅类粘结剂等具有密封性的粘结剂粘结在所述过滤材料的下部。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油分离器中,所述过滤部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入管的下端与所述下部盖体之间且促进导入至所述内部空间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液化的液化促进部件,所述导入管的下端在比所述液化促进部件高且比所述上部盖体与所述下部盖体之间的大致中央低的位置开ロ。另外,本发明在上述油分离器中,所述液化促进部件由纤维状物质构成。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在从由制冷机用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气体分离油的油分离器中,能够使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有效地液化,并能够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分离液化的油。


图I是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冷器式制冷机用压缩机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结构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測定改变从下部盖体至高压气体导入用管的下端的高度时的来自高压气体导出用管的油上升量的结果的图表。图4是放大表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的下端的周边的截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将高压气体导入用管的侧周面从下端延长至下部盖体而形成的假想筒状面的图。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结构的截面图。图7是放大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的下端的周边的截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将高压气体导入用管的侧周面从下端延长至液化促进部件的上端而形成的假想筒状面的图。图9是表示液化促进部件的其他例子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0是放大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的下端的周边的截面图。图11是放大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的下端的周边的截面图。图中10_压缩机,11-压缩机主体,15、15a_油分尚器,15A-闻压气体导入用管,15B-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C-回油用管,30-GM制冷机,35-壳体,35A-圆筒部,35B-上部法兰,35C-下部法兰,36-滤清元件,37-内筒部件,38-滤清部件,39-外筒部件,42-上部盖体,43-下部盖体,C-中央,SI-内部空间,SO-外部空间,VC-假想筒状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考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第I实施方式)參考图1,对具备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蓄冷器式制冷机用压缩机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利用吉福德麦克马洪式制冷机(以下称为“GM制冷机”)作为蓄冷器式制冷机的例子进行说明。图I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冷器式制冷机用压缩机10 (以下称为“压缩机”)的
结构图。压缩机10由压缩机主体11、热交換器12、高压侧配管13、低压侧配管14、油分离器15、吸附器16、储罐17及旁通机构18等构成。压缩机10通过供给配管22及返回配管23连接于GM制冷机30。压缩机10在压缩机主体11内对从GM制冷机30通过返回配管23返回的低压制冷剂气体(返回气体)进行升压,并作为供给气体通过供给配管22再次供给至GM制冷机30。从GM制冷机30返回的返回气体通过返回配管23首先流入储罐17。储罐17是用于去除返回气体所包含的脉动的部件。储罐17具有比较大的容量,因此能够通过将返回气体导入储罐17内来去除脉动。在储罐17内去除脉动的返回气体导出至低压侧配管14。低压侧配管14连接于压缩机主体11,由此在储罐17中去除脉动的返回气体被供给至压缩机主体11。压缩机主体11例如为涡旋方式或回转式泵,用于压缩返回气体并升压为高压制冷剂气体(供给气体)。压缩机主体11将已升压的供给气体送出至高压侧配管13A(13)。供给气体在压缩机主体11中升压时,以稍微混入压缩机主体11内的油的状态送出至高压侧配管13A(13)。另外,高压侧配管13相当于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10流向GM制冷机30的制冷剂
气体流道。另外,压缩机主体11为利用油进行冷却的结构。因此,使油循环的油冷却配管33为连接于构成热交換器12的油热交换部26的结构。并且,油冷却配管33上设置有控制在内部流动的油流量的节流孔32。热交換器12以冷却水在冷却水配管25循环的方式构成。热交換器12具有进行流过油冷却配管33的油的冷却处理的油热交换部26及冷却供给气体的制冷剂气体热交换部27。在油热交换部26中流过油冷却配管33内的油被热交换而被冷却,并且,在制冷剂气体热交换部27中流过高压侧配管13A(13)内的供给气体被热交换而被冷却。
在压缩机主体11中升压并在制冷剂气体热交换部27中冷却的供给气体通过高压侧配管13A(13)供给至油分离器15。在油分离器15中,从制冷剂气体分离供给气体所包含的油,并且还去除油中所含的杂质或尘埃。另外,对于油分离器15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在油分离器15进行了油去除的供给气体通过高压侧配管13B(13)被送至吸附器16。吸附器16是用于去除供给气体所包含的、尤其是已气化的油成分的部件。而且,若在吸附器16内去除已气化的油成分,则供给气体导出至供给配管22,由此供给至GM制冷机30。旁通机构18由旁通配管19、高压侧压カ检测装置20及旁通阀21构成。旁通配管19是连通压缩机10的供给气体所流过的高压侧和返回气体所流过的低压侧的配管。高压侧压カ检测装置20检测高压侧配管13B内的供给气体的压力。旁通阀21是开闭旁通配管19的电动阀装置。另外,旁通阀21为常闭阀,但为通过高压侧压カ检测装置20驱动控制的结构。
具体而言,当高压侧压カ检测装置20检测出从油分离器15到达吸附器16的供给气体的压カ(即,高压侧配管13B内的压カ)成为既定压カ以上时,旁通阀21成为被高压侧压カ检测装置20驱动而开阀的结构。由此,防止既定压カ以上的供给气体供给至GM制冷机30。回油配管24其高压侧连接于油分离器15,低压侧连接于低压侧配管14。并且,在回油配管24的中途设置有,去除在油分离器15中分离的油所含的尘埃的过滤器28及控制油的返回量的节流孔29。接着,參考图I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分离器应用于立置式油分离器的例子。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的结构的截面图。另外,在图2中,用G表示制冷剂气体的流动,用O表示油的流动。油分离器15由壳体35和滤清元件36构成。另外,壳体3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主体容器,滤清元件36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过滤部。壳体35由圆筒部35A、上部法兰35B及下部法兰35C构成。圆筒部35A呈空心的筒形状。圆筒部35A的轴沿上下方向延长。S卩,圆筒部35A的轴大致垂直地延伸。下部法兰35C通过焊接固定于圆筒部35A的下端部,由此成为气密地堵塞的结构。另外,上部法兰35B通过焊接固定在圆筒部35A的上端部,由此成为气密地封盖的结构。上部法兰35B上设置有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及回油用管15C。另外,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导入管,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导出管。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贯穿上部法兰35B而设置。贯穿上部法兰35B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在壳体35内从上部法兰35B延伸至后述的滤清元件36的上部盖体42,贯穿上部盖体42而设置。并且,在上部法兰35B的上方,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连接于图I所示的高压侧配管13A(13)。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向油分离器15内导入作为高压气体的制冷剂气体。闻压气体导出用管15B贯穿上部法兰35B而设置。在壳体35内的上部即上部法兰35B的下方且上部法兰35B的附近,贯穿上部法兰35B的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的下端作为高压气体导出口 15E开ロ。并且,在上部法兰35B的上方,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连接于图I所示的高压侧配管13B(13)。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从油分离器15内导出作为高压气体的制冷剂气体。回油用管15C贯穿上部法兰35B 而设置。贯穿上部法兰35B的回油用管15C以在壳体35内从上部法兰35B至下部法兰35C的附近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回油用管15C的下端作为排出从制冷剂气体分离的油的排油ロ 15F开ロ。并且,在上部法兰35B的上方,回油用管15C连接于图I所示的回油配管24。回油用管15C从油分离器15内回收油。滤清元件36由内筒部件37、滤清部件38、外筒部件39、上部盖体42及下部盖体43等构成。内筒部件37是例如将由不锈钢或碳钢组成的冲孔板弯曲成圆筒形状而成的部件。滤清部件38以圆筒形状的内筒部件37为芯,以将过滤用材料围绕内筒部件37卷绕成圆筒形状的方式配置而设置。作为过滤用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玻璃棉等。外筒部件39是将例如由不锈钢或碳钢组成的冲孔板弯曲成圆筒形状而成的部件,设置成包围滤清部件38的周围。即,滤清部件38以水平截面观察时具有环形状,通过内筒部件37加强内周面,通过外筒部件39加强外周面。另外,滤清部件38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过滤材料。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用冲孔金属板作为内筒部件37及外筒部件39的结构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金属丝网、设有狭缝的板、将棒材排列成格子状的部件等只要能够不阻碍气体的流动而支撑滤清部件38并分离油,则可以是任何部件。上部盖体42和下部盖体43设置成从上下夹着内筒部件37、滤清部件38及外筒部件39。上部盖体42及下部盖体43通过粘结剂分别粘结在滤清部件38的上部及下部。并且,内筒部件37、上部盖体42及下部盖体43将内筒部件37的内部即通过上部盖体42和下部盖体43包围上下的空间划分为内部空间SI。并且,壳体35和滤清元件36将壳体35的内部且滤清元件36的外部空间划分为外部空间S0。如前述,在上部盖体42中,贯穿上部法兰35B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贯穿上部盖体42而设置。并且,贯穿上部盖体42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将内部空间SI从上部盖体42朝向下部盖体43向上下方向延伸,下端作为高压气体导入口 I 开ロ。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是用于将制冷剂气体导入内部空间SI的部件。经由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并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朝向水平截面观察滤清元件36时的径向外方以放射状依次流过内筒部件37、滤清部件38及外筒部件39。当制冷剂气体通过滤清元件36吋,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被过滤而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已分离油的制冷剂气体导入外部空间S0。而且,导入外部空间SO的制冷剂气体从高压气体导出口 15E经由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导出。图3是表示測定改变从下部盖体43至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高度时的来自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的油上升量的结果的图表。
如图2所示,将从下部盖体43至上部盖体42的高度设为HO。并且,将从下部盖体43至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高度、即从下部盖体43至高压气体导入ロ I 的高度设为H。而且,图3所示的数据是例如通过设置于高压侧配管13B (13)的捕油器测定改变高度H时的来自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的油上升量的数据。另外,在图3所示的图表中,关于在横轴示出的从下部盖体43至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高度,表示为以高度HO对高度H进行规格化的高度Η/Η0。并且,在图3所示的图表中,关于在纵轴示出的来自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B的油上升量,表示为以高度为HO时的油上升量对闻度为H时的油上升量进行规格化的上升量。如图3所示,随着高度Η/Η0从I朝着O減少,油上升量也減少。而且,在高度Η/Η0小于O. 5左右的范围内,油上升量收敛在大致恒定值。因此,当满足下述式(I)O < H < H0/2(I)
所示的关系时,可稳定地得到減少油上升量的效果。即,当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在高于下部盖体43且低于上部盖体42与下部盖体43之间的中央C的位置向内部空间SI内开ロ时,能够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分离油。当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在高于下部盖体43且低于上部盖体42与下部盖体43之间的中央C的位置向内部空间SI内开ロ时,例如可如下考虑能够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分离油的作用效果。例如,由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在相对较低的高度位置,因此可考虑为,能够通过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I 导入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喷雾于下部盖体43来使油雾有效地液化。并且,可考虑为,由于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导入的制冷剂气体在从高压气体导出口 15E导出之前通过油分离器15内的距离变大,所以容易在中途分离已液化的油,并能够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已液化的油。并且,当满足式(I)的关系时,通过在高于上部盖体42与下部盖体43之间的中央C的位置的滤清部件38的油雾的量变少。因此,即使在高于中央C的位置不具备滤清部件38也能够减少油上升量。即,由于能够缩短高于中央C的位置的滤清部件38,所以能够缩短滤清部件38的总高,并能够缩短油分离器15的总高。图4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周边的截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将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侧周面从下端延长至下部盖体43而形成的假想筒状面VC的图。如图4及图5所示,将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侧周面从下端即高压气体导入口15D延长至下部盖体43而形成的假想筒状面设为VC。并且,将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直径设为D,截面积设为S0。这时,假想筒状面VC的高度为H。而且,当假想筒状面VC的面积SK= JiDH)小于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截面积SO (= π (D/2)2)时,回绕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Α的下端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G的流道截面积变得小于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Α内的流道截面积。因此,有可能在回绕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Α的下端时发生压カ损失,从油分离器15导出的作为高压气体的制冷剂气体的压カ下降,且制冷机30的制冷能力下降。因此,假想筒状面VC的面积SI优选为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Α的截面积SO以上。由此,回绕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Α的下端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G的流道截面积成为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内的流道截面积以上。因此,在回绕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时不产生压カ损失,能够防止从油分离器15导出的作为高压气体的制冷剂气体的压カ下降及制冷机30的制冷能力下降。另外,如图4所示,优选下部盖体43通过环氧类粘结剂或硅类粘结剂等具有密封性的粘结剂E粘结在滤清部件38的下部。由此,能够防止滤清部件38与下部盖体43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以包含油的状态经由间隙流向外部空间S0。并且,能够防止已液化的油OL通过间隙流向外部空间SO0(第2实施方式)接着,參考图6,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 及的油分离器15a中,在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与下部盖体43之间设置有液化促进部件51。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a的结构的截面图。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a中除液化促进部件51及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以外的部分,具有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本实施的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a省略除液化促进部件51及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以外的部分的说明。液化促进部件51是设置于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与下部盖体43之间,用于通过使从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导入内部空间SI内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进行喷雾来促进油雾液化的部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化促进部件51具有当俯视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的上板部51A和上端接合于上板部51A的中心并且下端接合于下部盖体43的轴部51B,当侧视观察时具有T字形状。并且,液化促进部件51通过从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导入内部空间SI内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喷雾于液化促进部件51的上板部51A的上表面来促进油雾液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在高于液化促进部件51的上端且低于上部盖体42与下部盖体43之间的中央C的位置向内部空间SI内开ロ时,能够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分离油。这是因为,由于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I 导入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喷雾于下部盖体43,因此能够使油雾有效地液化。并且,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导入的制冷剂气体因为在从高压气体导出ロ 15E导出之前通过油分离器15a内的距离变大,因此易于在中途分离液化的油,能够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液化的油。图7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a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周边的截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将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侧周面从下端延长至液化促进部件51的上端而形成的假想筒状面VC的图。如图7及图8所示,将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侧周面从下端即高压气体导入口15D延长至液化促进部件51而形成的假想筒状面设为VC。并且,将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直径设为D,截面积设为S0。另外,将液化促进部件51的高度设为HP。这时,假想筒状面VC的高度成为H-HP。而且,当假想筒状面VC的面积Sl(= JiD (H-HP))小于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截面积S0( = π (D/2)2)吋,回绕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G的流道截面积变得小于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内的流道截面积。因此,有可能在回绕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时发生压カ损失,从油分离器15a导出的作为高压气体的制冷剂气体的压カ下降,且制冷机30的制冷能力下降。因此,假想筒状面VC的面积SI优选为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截面积SO以上。因此,回绕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G的流道截面积成为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内的流道截面积以上。因此,当回绕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时不产生压カ损失,能够防止从油分离器15a导出的作为高压气体的制冷剂气体的压カ下降及制冷机30的制冷能力下降。 并且,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优选下部盖体43通过环氧类粘结剂或硅类粘结剂等具有密封性的粘结剂E粘结在滤清部件38的下部。由此,能够防止在滤清部件38与下部盖体43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以包含油的状态经由间隙流向外部空间S0。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 雾喷雾于上板部51A而液化,则已液化的油OL蓄存在上板部51A的下面,所以上板部51A不会浸溃于油OL中。因此,能够维持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喷雾于上板部5IA而液化的效果。图9是表示液化促进部件51的其他例子的结构的侧视图。可以使用如图9(a)所示的具有圆柱形状且在上表面部51C的周围形成锥部51D的液化促进部件51a来代替图7所示的具有T字形状的液化促进部件51。这时,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I 导入的制冷剂气体喷雾于液化促进部件51a的上表面部51C或锥部51D。或者,也可以使用图9(b)所示的具有圆锥形状且形成圆锥面51E的液化促进部件51b。这时,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I 导入的制冷剂气体喷雾于液化促进部件51b的圆锥面51E。(第2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接着,參考图10,对第2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中,在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与下部盖体43之间设置有由纤维状物质构成的液化促进部件51c。图10是放大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周边的截面图。 关于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中除液化促进部件51c以外的部分,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a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省略除液化促进部件51c以外的部分的说明。液化促进部件51c优选由纤维状物质构成。由此,可通过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15D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喷雾于纤维状物质来促进油雾液化。另外,液化促进部件51c优选粗疏于滤清部件38,例如由钢丝棉等纤维状物质构成。由此,促进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液化,并且已液化的油OL未蓄存在液化促进部件51c中,而是朝向滤清部件38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分离通过滤清部件38液化的油。并且,如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也优选下部盖体43通过环氧类粘结剂或硅类粘结剂等具有密封性的粘结剂E粘结在滤清部件38的下部。由此能够防止在滤清部件38与下部盖体43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以包含油的状态经由间隙流向外部空间so。(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接着,參考图11,对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中,设置包含接受已液化的油的接受部且具有漏斗形状的液化促进部件51d。图11是放大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的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A的下端的周边的截面图。关于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中除液化促进部件51d以外的部分,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分离器15a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分离器省略除液化促进部件51d以外的部分的说明。液化促进部件51d具有接受部51F和排液管部51G,并具有漏斗形状。接受部51F 具有研钵形状,可通过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I 导入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喷雾于接受部51F来促进油雾液化。并且,油雾已液化的油OL蓄存在接受部51F中。接受部51F在中心最下部与形成于排液管部51G内部的管路连通。形成于排液管部51G内部的管路贯穿下部盖体43,通过形成于下部盖体43下表面的开ロ与外部空间SO连通。由此,通过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I 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喷雾于液化促进部件51d的接受部51F来促进油雾液化。并且,已液化的油OL从接受部51F经由形成于排液管部51G内部的管路流向外部空间S0。因此,由于能够辅助滤清部件38过滤已液化的油OL的功能,所以能够进ー步有效地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已液化的油。并且,如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也优选下部盖体43通过环氧类粘结剂或硅类粘结剂等具有密封性的粘结剂E粘结在滤清部件38的下部。由此,能够防止在滤清部件38与下部盖体43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从高压气体导入口 KD导入内部空间SI的制冷剂气体以包含油的状态经由间隙流向外部空间S0。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记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特定实施方式,在记载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本发明的宗g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分离器,其设置于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流向制冷机的制冷剂气体流道的中途,并分离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其特征在于,具有 过滤部,包含从制冷剂气体过滤油的过滤材料、粘结在所述过滤材料的上部的上部盖体及粘结在所述过滤材料的下部的下部盖体,且通过所述过滤材料、所述上部盖体及所述下部盖体划分内部空间; 主体容器,容纳所述过滤部; 导入管,用于将制冷剂气体导入所述内部空间 '及 导出管,用于从所述主体容器的上部导出通过所述过滤部过滤了油的制冷剂气体, 所述导入管的下端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的比所述下部盖体高且比所述上部盖体与所述 下部盖体之间的大致中央低的位置开口。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导入管的侧周面从所述下端延长至所述下部盖体而形成的假想筒状面的面积为所述导入管的截面积以上。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盖体通过环氧类粘结剂或硅类粘结剂等具有密封性的粘结剂粘结在所述过滤材料的下部。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包含设置于所述导入管的下端与所述下部盖体之间且促进导入至所述内部空间的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液化的液化促进部件, 所述导入管的下端在比所述液化促进部件高且比所述上部盖体与所述下部盖体之间的大致中央低的位置开口。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化促进部件由纤维状物质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由制冷机用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气体分离油的油分离器,其能够使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有效地液化,并能够从制冷剂气体有效地分离液化的油。本发明的油分离器,具有过滤部(36),包含过滤油的过滤材料(38)、粘结在过滤材料的上部的上部盖体(42)及粘结在过滤材料的下部的下部盖体(43),且划分内部空间(SI);主体容器(35),容纳过滤部;导入管(15A),用于将制冷剂气体导入内部空间;及导出管(15B),用于从主体容器的上部导出通过过滤部过滤了油的制冷剂气体。导入管的下端在内部空间中的比下部盖体高且比上部盖体与下部盖体之间的大致中央(C)低的位置开口。
文档编号F25B43/02GK102692107SQ201210065429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5日
发明者丸山彻 申请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