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锂吸收式天候源百十效同步冷热制蓄发电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8862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溴化锂吸收式天候源百十效同步冷热制蓄发电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溴化锂吸收式天候源百十效同步冷热制蓄发电的空调系统,尤其是采用直燃的燃油、燃气、燃煤的分体或合体配置的锅炉以及热载体锅炉、太阳能锅炉、太阳能热水系统、电热锅炉、天候源热等余热锅炉供热能的十至百效级次回收利用热能的溴化锂吸收循环制冷(热)主机以及冷热双效低温发电结合的空调、中央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溴化锂吸收式循环制冷技术,一般是单、双、三效结构,其制冷能效比最高也不过是1.2~1.65:∶1.,至于制热则与常规供暖锅炉相比基本相等(没有积极意义),远远低效于电空调,所谓非电空调之雅称,实则节电不节能,尤其制冷制热过程,都是制得冷必对应散去热能,制得热又须对应弃失冷能,无法基于余热能多级回收利用以实现多效接力地制冷制热。同样地,一般电空调的制冷制热过程,也都一样,单功制冷或单功制热,其能效比也不会超过3.6:∶1。据初步检索结果表明,除了本发明人在先申请电空调领域的《一种超能效天候热源热泵中央空调热水机(器)系统》、《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热水器与辅助地热冷热风水箱、塔系统》两项专利技术和实验机之外,全球来讲尚没有冷热制蓄双效的全能技术,即使是现行的地源热泵空调设备的单冷或单热(空气源热水机洗浴仅有4.2∶1左右能效比值)能效比也只是在4.6:∶1的水准之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溴化锂吸收式循环制冷技术的制冷能效比提高到10~300∶1的水平,尤其是在制冷(热)的同时亦可同时制热(冷),其制热(冷)的能效比亦同此提高到10~300∶1左右的水平,结合天候源系统,夏、秋季里,本发明制得冷水(7~10℃)的同时副产的热水(55℃左右,如有必要还要再设一至两级热泵制得120~160℃的热水或蒸汽,实现冷热双效推动透平机发电),首先是接经太阳光、空气等为热源的预热池而来再大量注入浅井的地下,完成了一个制冷储热循环而周而复始。冬、春季里,本发明制冷热(55℃左右)所副产冷水(7-10℃)首先是接经空气冷能为冷源的预冷池而来再大量注入深井的地下,完成了一个制热储冷循环而周而复始。其间的隔季续运行的复合冷凝器冬春制热是针对水泵抽取浅井注向深井的“去年夏、秋季注入浅井”内的尚未明显冷却的“25-40℃的储热水”,而隔季续运行的复合冷凝器夏秋制冷是针对水泵抽取深井注向浅井的“去年冬、春季注入深井”内的尚未明显加热的“8-10℃的储冷水”,以此更将本发明的制冷与制热的能效比同此提高到10~300∶1的水平,或者是实现自馈电空气源热泵性或者自馈电电热锅炉配套热源经溴化锂制冷制热的冷、热媒双效换热在朗肯循环系统去低温发电透平发电的空调系统推动低温发电透平发电的发电、制蓄冷、制蓄热一体化的新能源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上部设在高温发生器多效接力块腔(块腔内方、圆等柱体造型,柱体内设由10~120只全等制冷制热效级单元,单元的各接对应方、圆、三角陪龙管和腔间保温块内的各管彼此相对独立闭合或逆顺流统一体结、组合而成)内,内体每单元的填腔保温块里上设龙开口张向圆柱腔顶,下设龙闭口闭合穿圆柱腔底,经喷淋管,于柱腔顶喷洒到柱腔内,内的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凝汽在龙张口外套凝汽管,管自上向下凝水管由回水泵泵引液而去;回热在内套小龙回热管,管自下向上圆柱腔循环热水泵泵推液而来,来经龙张口延管竖向下穿腔心而过)和蒸发授热双套管(外套发生蒸发管为自上龙闭口入流,向下龙闭口出流通经喷淋管于柱腔顶吐出由溶液管泵推液而来下底的汽液,内套授热管自下穿柱腔底横过外套龙闭口入内独立闭合向上出外套管龙闭口接本效级单元回热管入口由公共循环热水泵泵推液经内套联管通去下一效级单元。如此管道首尾相接直至末效级单元的授热管,管直接循环续入初效级单元的回热管,管“唯由初效级单元授热管独立地首尾自控温供补热循环系”,既为初效级单元不断供热,其制冷制热后的余热随而被循环在本单元回热管内的循环热水流全部回收而来);下部对应设在吸收制冷器多效接力块腔(块腔体方、圆每每全等多单元柱体造型,体由3~120只全等效级单元的闭合吸收腔组成,腔每每或方、圆、三角各造形腔,腔内各设一只三套管的彼此相对独立闭合体组合而成)内,内每闭合吸收腔里均设一支三套管:其内套冷却聚热管自下中套管龙闭口穿入向上腔顶横出延管通向供储热水管入公共热水箱,箱或通去供暖自循环,或开放储冷向地下有季节性选择深井浅井而去;中套管则自腔底自体龙闭口泵入混流溶液向腔顶的中管龙闭口外延管通来对应喷淋管喷洒整腔,而腔汇液于腔底(底又被溶液泵外引向上推溶液经由离心分离器一通循环回喷洒至本腔顶二通通入上部系吸热蒸发管的外套管);外套制冷管则自上端龙闭口循环入去向下于下端龙闭口不断推出冷水(水通冷水系冷水管自循环去储冷箱,或供冷循环,或于夏季储热向地下有季节性选向浅井而去,或于冬季引地下浅井热水逆向而来)。这里,形成三种双、三套管管件工作原理和结构:第一、三套龙管内的外套制冷管逆流准静态层递热交换制冷、中套管顺流准静态层递热交换制冷混液吸收、聚热管顺流准静态层递热交换冷却性制热,以此作为溴化锂吸收式百十级循环同步冷热制蓄双效空调系统的三套管三流“制冷——吸收——制热”元件;第二、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的外套凝汽管逆流准静态层递热交换凝汽、内套小龙回热管顺流准静态层递热交换冷却性回收余热,以此作为溴化锂吸收式百十级循环同步冷热制蓄双效空调系统的双套管二流“凝汽——回热”元件;第三、蒸发授热双套管的发生蒸发管逆流准静态层递热交换蒸发、授热管顺流准静态层递热交换授热,以此作为溴化锂吸收式百十级循环同步冷热制蓄双效空调系统的双套管二流“蒸发——授热”元件。这样,当高温发生器的3~120只套全等单元的高温圆柱腔内的初效级单元里加热蒸发授热双套管的内套授热管里通入供热蒸汽或热水工作正常,同时,逆向在外套加热蒸发管推入混流溶液同步吸热并喷洒在柱腔顶部(吸收式制冷),使其溴化锂溶液均匀落入腔底,而被蒸发的水汽则由圆柱腔顶的自体龙开口进入外套凝汽管,管内的内套小龙回热管则逆行冷却对外套管内蒸汽流进行准静态层递热交换(考虑到经济性问题,各个准静态层递热交换热交换“工位”的温差只设计在2℃以上,除实验外没必要设计采用0.1~1.9℃的温差标准,构成彼此唯由初效级单元的授热管不断补锅炉等能源设备之热的周而复始循环不断的“多效制冷制热的授热与回热循环”),换热两相的凝汽水流由凝水管泵推入混流管转入吸收制冷器的多效接力块对应的初效级单元里的三套管的中套管,继流经由内套冷却聚热管内顺相流换热为冷却聚热流或冬季供暖或储热换热而去,继流的同时对外套制冷管内逆相流吸热制成冷水流或夏季供冷(或冬季储冷)换冷而另去——实现本单元1.2~1.6∶1制冷制热双向能效比的同时将“余热”“余冷”分冬夏有选择地取热储冷或取冷储热而对应入出地下“浅井-深井”或“深井-浅井”(或同步供暖、冷,其能效比均可达到1.2~1.6∶1);蒸发授热双套管与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的授、回热流的回热流是接续内套授热管闭合循环而来的授热流吸收其外套凝汽管内凝汽过程的“余热”,将其加热到比初效级单元授热来的锅炉“饱和”温度授热水或汽初温仅差2℃,回热流继循环递进而被作为下一级制冷(热)效级单元的授热流源推入该单元的授热管而去,去则转接该效级单元的回热管换热成再差2℃的回热流并循环递进作为再下一级制冷(热)效级单元的授热流而逐一级级递减2℃而每每作为各对应单元的授热流,直至过循环热水泵而循环递进到初效次级制冷(热)单元再得到锅炉(或其他热出力)系统在该效级内持续不断地“加热”制冷(热),而回热管里“余能”“补热”到“比初效授热来的锅炉授热初温仅差2℃”的温度状态,再逐一递向下一级单元稳定地多效循环制冷或制热。本发明基于附带配置系统,是在夏、秋季制冷,抽取上个冬、春季节大量储得冷水5~7℃流于地下的深井(由冷泵系工作汲来深井水),井里经100天以上“地温加热”即时约为9℃左右的冷水,将其足量汲取并予以“逆卡诺循环转移热量”式制冷降为5~7℃成流,由换热风机工质水吹冷却风去制得10℃左右的冷风,与此同时经换热风机的工质水先经过室外“预热池”或由“风洞”制得25~30℃左右后,再进入主机的内套冷却聚热管并连通热水箱内换热升温到55℃(由于混流溶液的循环吸收制冷,最后又被外套制冷管“制冷过程的余热”给提升,使得升温到55~60℃的状态,正是内套冷却聚热管水流与之同步将其吸收到聚热管水流里去,实现制冷过程中制得55~60℃的供热或储热水流)左右方予注入地下浅井内;在冬、春季供暖时,抽取上个夏秋季节大量储热50~60℃水于地下深井(由热水泵系工作汲来浅井水),井里经100天以上“地温冷却”,即时约为29~45℃左右的温水,将其足量汲取并予以经聚热管制热升为55℃左右,工质经换热风机水吹冷却风而制得40℃左右的热风,与此同时将换热风机工质“余冷”水先经过室外“预冷池”或由“风洞”降温得6~12℃左右,再进入主机的外套制冷管连通冷水箱内换热降温到5~7℃左右方予注入地下深井内。当初效单元供热由导热油的热载体的供热(其递效的“回热管——授热管”系内工质亦为导热油热载体回、供热循环)达320℃温度的话,从“每相邻效级供热来的供热温温差2℃”的循环理论上讲,即使设计120效级制冷制热,其末效级授热管内的温度仍能保持在80℃以保证末效级内达到1.0∶1左右制冷的制热的能效比水平,尤其结合了附带配置系统至少二至三倍地增效;四季制冷制热过程(或对热端热媒水流再设一至两级热泵制得120~160℃的热水或蒸汽,用以实现冷热双效全力推动透平机发电……称之为天候源超节能溴化锂吸收空调系统)的冷热换风机,左或右向换风的逆水流经“预热池”或风洞高塔内的蛇形预冷管屏进入储热箱里的换热器;冬春季制热过程的冷热换风机右或左向换风水流经“预冷池”或风洞高塔内的蛇形预冷管屏热交换吸热后进入储冷箱里的换冷器,故而120级效机型结合附带配置系统的制冷或制热的总能效比将突破15~300∶1。

天候源超节能溴化锂吸收空调系统,是以一至三级来自于风洞换得空气热能的空气源热泵性余热锅炉配套在超节能溴化锂吸收空调系统之上,将超节能溴化锂吸收10~300级效换得风洞中所聚空气热能并同步获取冷能成“冷、热两媒”,再把冷、热两媒单媒效或双媒效并举地转换换热到低沸点气体(如二氧化碳、氟科昂等)工质循环单元,单元,串入低温透平朗肯循环系统,实现了天候源发电——此称为天候源发电工作原理。作为以10~300级效机型结合附带配置系统的制冷或制热的总能效比将突破15~300∶1的能够热媒或冷、热媒双效并举的天候源发电系统,在不考虑蓄冷蓄热的设计类型中,本发明把四季制冷制热过程的热端热水箱出水电磁双阀三通管接去一至两级空气源热泵,泵将55~80℃热水流制成更高品质到120~160℃的热水或蒸汽流(当然,也可以将55~80℃热水流直接换热到二氧化碳透平发电的朗肯循环中去),用以实现冷热双效全力推动透平机发电,而冷媒水流则自然作为该朗肯循环发电的冷媒冷凝二氧化碳……。比及天候源超节能溴化锂吸收空调系统的热源不是来自于风洞或称预热池中的空气源热泵(而不是任何状态的现行化石能源的话),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水平两至三级便可以使系统余热锅炉工质的初温达到120~160℃,作为100级效天候源溴化锂吸收制冷制热发电的冷热源——

在中低纬度地区,一个的输入电功率为6kw的天候源超节能溴化锂吸收空调系统,在确保制冷量为600kw左右供给室内空调风机盘管7~10℃冷媒功率的同时,还能够“副产”600kw左右供给室内空调风机盘管55~80℃热媒功率的余热,单纯余热用去发电(而不需要消耗空调系统冷媒)的可上电网的发电功率却是60kw左右,除去系统输入功率的6kwh“返还电网”后每小时还净收入54kwh电力(这并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而是利用了空气中的热能)。一个由若干座大型风洞塔配套的系统输入功率的6000kwh“借贷电网之力”的天候源超节能溴化锂吸收发电空调系统,在确保6×105kw左右供给天候源热泵55~80℃热媒功率的热水维持6×104kw左右发电的同时,还能够“副产”余冷6×105kw左右供给大型建筑室内空调风机盘管7~10℃冷媒或城市街区开放降温的功率……可上电网的净发电功率却是输入电功率的十倍(达六万千瓦)左右,如此,本发明在启动阶段耗电“还贷”之后便相当于“凭空”获得电力和空调的冷能,若十至二十台套环设于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便可以降低城市周边地表大气温度5℃左右为全部贷价而实现“无偿”供电60×104kw的同时,又馈赠中心城区“爽意如春”的大量冷能……更冬夏均可冷暖相宜发电不断。

在我国“三北”地区的冬春季,一个的输入电功率为6kw的天候源超节能溴化锂吸收空调系统,在确保制热量为500kw左右供给室内空调风机盘管55~80℃热媒功率供暖的同时,还能够“副产”600kw左右7~10℃冷媒功率的余冷……余冷蓄于地下深井待到夏秋季节制冷,而余热用去发电之时作为发电冷媒从深井中取用,可上电网的发电功率除去系统输入功率的6kwh“返还电网”后每小时还净收入54kwh电力。当然,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城乡都可设由若干座大型风洞塔配套的系统输入功率的6000kwh“借贷电网之力”的天候源超节能溴化锂吸收发电空调系统,在确保6×105kw左右供给天候源热泵55~80℃热媒功率的热水维持6×104kw左右发电的同时,还能够“副产”余冷6×105kw左右供给大型建筑室内空调风机盘管7~10℃冷媒或城市街区开放降温的功率……仝上无爽……唯制蓄冷热与南方地区迥异有别罢了。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发明通过六系统循环相辅相承统一为一体,实现了各级制冷(热)单元平均为1.2~1.3∶1的制冷或制热能效比,同时,对应的“余热”或“余冷”储存到浅井或深井的同步能效比亦接近或超过1.2~1.3∶1(比如,10级效机型的总制冷制热能效比要在12~13∶1以上),在初效级单元供热系为320℃温度的120效级机型的制冷或制热(热媒水流经一至两级热泵制得120~160℃的热水或蒸汽,实现了冷热双效全力推动透平机发电)总能效比将突破160~500∶1,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现行非电空调节电不节能的尴尬的行业局面以及全面开创一个非电空调技术揉合热泵电空调技术开辟自馈电空气源热泵性或者自馈电电热锅炉配套热源经溴化锂制冷制热的冷、热媒双效换热在朗肯循环系统去低温发电透平发电的中央空调系统低温发电、制蓄冷、制蓄热一体化的新能源系统发电站巨型化空调普及的天候源时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咐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中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I剖位上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II-II剖位上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方、圆等柱体造型的高温发生器多效级接力模块体(简高温发生器);2、方、圆等柱体造型的吸收制冷器多效接力模块体(简吸收制冷器);3、方、圆、准三角陪龙管系和独立闭合局腔保温填充保温体单元块(简保温块);4、陪龙管的外向入出通流的龙开(张)口(简龙开口);5、陪龙管的不许外向入出通流的各龙管闭合引出或封堵、封堵后穿过内管口(简龙闭口);6、外套凝汽管;7、内套小龙回热管(简回热管);8、回热引管;9、各自相对闭合的组合成竖向圆柱形保温筒壁局成空间的单元腔(简称腔);10、喷淋联管;11、喷淋管头;12、保温层;13、封闭式保温体;14、储冷箱上部自来水等水源、冷(热)媒水箱循环出水电磁双阀三通管(简出水电磁双阀三通管);15、夏秋季制冷为冷水箱而冬春季为储冷箱的独立闭合用储冷水、媒工质箱(简冷水箱或称储冷箱);16、储冷箱下部自闭合换冷交换器(简换冷器);17、储冷箱下部冷剂箱直流、循环来、回水管(简回水管);18、换冷器对应启、闭电磁双阀(简换冷电磁双阀);19、换冷器风洞连通管;20、中心热交换冷热聚风机系,串与太阳能玻璃(或透光薄膜)下渐开线束并设于槽沟环绕通风“强热”储热能或“微热”防冻储冷能铺于地表叠累热量形成复合空气热源“预热池”“预冷池”管屏管排换热换冷系,或者是气气、气水、气水气、水气水各类型换热器密布上下的天候源风洞,风洞为高耸入云达零点一至若干千米高的十至几十米通径的塔式砖、石、钢筋混凝结构强通风筒(简称风洞或称预热池或称预冷池);21、中央空调的冷凝、蒸发两性冷、热换风机(简冷热换风机);22、换冷器风洞连通管与对应储热过热后风洞出三通对应浅井用储热接口的(简浅井用储热接口或称风洞出三通);23、风洞出三通对应用储冷过冷后深井接口(简深井用储冷接口);24、冷水箱下部对应效次的循环出水管(简冷水箱出水管);25、冷水箱下部对应效次的循环回水管(简冷水箱回水管);26、三通换冷、热器风洞入口(简风洞入三通);27、风洞出三通;28、换热器对应启、闭电磁双阀三通(简换热电磁双阀三通);29、储热箱上部闭合入出流换热器(简换热器);30、夏秋季制冷为储热箱而冬春季为热水箱独立闭合冷却剂用储热水、油箱(简储热箱或称热水箱);31、超低温发电的热媒源换热特别工质闭合循环阀管或深井用储冷接口连接的对应深井回水阀管(简对应深井回水阀管);32、自来水等水源、热水箱循环出水电磁双阀三通管(简热出水电磁双阀三通管);33、热注热出泵系(简热泵系);34、回水泵;35、溶液泵;36、回液管;37、射流器;38、中套龙闭口泵入混流溶液管(简混流溶液管);39、超低温发电的冷媒源换热特别工质闭合循环阀管或浅井用储热接口连接的对应浅井回水阀管(简对应浅井回水阀管);40、冷注冷出泵系(简冷泵系);41、闭合埋管或开放储供热浅井(简浅井);42、热系供水管;43、闭合埋管或开放储供冷深井(简深井);44、冷水管;45、冷工质水管;46、吸收喷淋管;47、吸收回流喷淋管;48、锅炉、余热炉、乏能热交换、多效热能递进循环内套供热管(简供热管);49、供热管出水(间接)端;50、龙闭口供液联管(简供液管);51、内套联管;52、凝汽外套管下龙闭口;53、中套管龙闭口延通管(简中套延管);54、外套引管;55、吸收液引口;56、混液位线;57、外套制冷水、中套吸收混液、内套冷却聚热的三套龙管(简三套龙管);58、夏或直输深井水再制冷水,冬或直输浅井水间由中套管经聚热管换热再制供暖水的外套制冷管(简外套制冷管);59、中套泵入混流溶液管(简中套管);60、内套冷却聚(制供热)热管(简聚热管);61、溴化锂液位线;62、混流溶液联管;63、回液联管;64、下级效次递热联管(简递热联管);65、供热入口联管;66、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67、蒸发供热双套管;68、中套龙闭口联管;69、吸收回流联管;70、对应单元闭合吸收腔(简称吸收腔);71、离心分离器;72、供液泵联管;73、聚热管联管;74、锅炉给水泵;75、锅炉;76、工厂余热利用的余热锅炉,或者是以一至三级来自于风洞换得空气热能的空气源热泵系,系配套在超节能溴化锂吸收空调系统之上,以便将超节能溴化锂吸收10~300级效换得风洞中所聚空气而来的热能和制备冷能获取的“冷、热两媒”,以单媒效或双媒效并举地转换换热到低沸点的二氧化碳或氟科昂气体工质循环单元,单元,串入低温透平朗肯循环系统发电的余热锅炉、自馈电空气源热泵性或自馈电电热锅炉(简称余热锅炉或称电热锅炉);77、太阳能玻璃(或透薄膜)温室内设渐开线管束或地面渐开线槽沟通水的预热热水器(简太阳能热水器);78、安全阀封闭膨胀水箱(简膨胀水箱);79、循环热水(油)助力泵(简循环泵);80、方、三角形合圆柱腔闭合吸收腔(简吸收腔);81、圆柱筒芯;82、多效回热循环水(油)流方向(循环水流);83、蒸发管或入液龙闭口(简入液龙闭口或蒸发管);84、储热(冷)箱下部回水管;85、三角空腔辐条保温单元壁界块(简辐条壁);86、初效级单元;87、末效级单元;88、与发生器效级单元部分对应通连各管道为上下统一单元的吸收腔效级管腔单元(简吸收腔管单元);89、输流方向;90、制冷与制冷过程的余热,制热与制热过程的余冷均准全效结合风洞天候能源以冷热换风机前后用储于地表浅井、深井的天候源系统(简天候源系统);91、一至三级空气源热泵换热特别工质(二氧化碳或氟利昂等低沸点气体)朗肯循环低温发电透平的空气源制冷热终端发电系统(简称低温发电透平或称透平)。

具体实施方案

在图1中,分上高温发生器1和下吸收制冷器2两个部分,高温发生器1圆柱体造型,以圆柱筒芯81为中心,左右全对称设两腔9,腔9内内侧设保温块3外设空腔9而共体于设有保温层12的封闭式保温体13内,其中,每保温块3内上设蛇形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66,下设蛇形蒸发供热双套管67;吸收制冷器2圆柱体造型,左右全对称每对应上部单元设闭合吸收腔70,腔70内每设三套龙管57。器1内的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66的外套凝汽管6的上端龙开口4通自腔9之汽流向下部吸收制冷器2内的凝汽回热龙闭口52接回水泵34又经射流器37过混流溶液管38向三套龙管57的中套管59的下底处龙闭口5里而来;上部的高温发生器1内通向蒸发供热双套管67内外套凝汽管6的龙闭口5继经管6龙闭口5过喷淋联管10至上顶的喷淋管头11;而由蒸发供热双套管67内的供热管48逆向于外套凝汽管6内流闭合穿引锅炉75而来经混流溶液联管62到离心分离器71再分别接来溶液泵35通去吸收回流联管69向下部吸收制冷器2对应单元闭合吸收腔70内的吸收回流喷淋管47而去,去喷淋到腔70底处汇入吸收液引口55被动送入溶液泵35再去器71构成溴化锂循环系统;蒸发供热双套管67内外套凝汽管6的上部龙张口4所汇余热汽被动由回水泵34串联引经混流溶液管38到射流器37分别通回腔9和通来器2内对应的吸收腔70里三套龙管57的中套管59的下龙闭口5,继入管59至上过吸收喷淋管46喷淋入腔70;吸收腔70液位线56以下设吸收液引口55引管送入溶液泵35循环不断;三套龙管57的外套制冷管58下部外套引管54接经冷工质水管45去天候源系统90的冷水箱回水管25,而上部外套引管54接冷水管44引冷水箱出水管24与冷水箱15构成冷媒介质循环系统。器1内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66上开喇叭状龙张口4,口4每对应朝向腔9的顶部,下设外套管下端口52;蒸发供热双套管67的供热管48下口引供热入口联管65而来,上口接内套联管51直通管66的回热管7下口,过管7出龙张口4接入腔9内的回热引管8,管8下经圆柱腔9中心向下闭合穿腔9底部续往下一效级全等制冷制热单元级的供热管48而去,构成统一供热各效级依次回热循环系统;供热管48通来锅炉循环供热水或循环水流82的供热管出水端49经热回联管51通去内套回热管7。三套龙管57的外套制冷管58引电磁双阀三通管14而来的自来水或冷水箱15对应效级单元的冷水箱出水管24口。聚热管60下端口管穿中套管59的龙闭口5后外向闭合引热水电磁双阀三通管32循环而来的自来水或储热箱30对应效级单元的储热箱30热系供水管42,通向外供热系统或储热箱30下部回水管84而去;聚热管60上端口管穿中套管59的龙闭口5后外向闭合引聚热管联管73过冷水电磁双阀三通管14而来储热箱30之热媒水构成热媒介质循环系统。冷水箱15下部设闭合通水的换冷器16,器16一侧接换冷电磁双阀18同步启闭分别引风洞入三通27、冷热换风器21串联的风洞20和风洞出三通22并联式接冷热换风器21与预热预冷风洞20,三通22与三通27又同时并联于换热电磁双阀三通28,三通28唯接换热器29,换热器29与换冷器16互通了对应深井回水阀管31及对应浅井回水阀管39的对应入出端分别接去浅井41和深井43结合的天候源系统90的附带配置系统。冷水箱15内的换冷器16经深井用储冷接口23、换冷电磁双阀18、风洞出三通27、对应浅井回水阀管39、冷泵系40调通出入水于深井43;热水箱30内的换热器29经换热电磁双阀三通28、对应深井回水阀管31、热泵系33调通入出水于浅井41构成制冷储热与制热储冷双井的天候源系统90六大循环系统,以及天候源系统90冷、热媒换热通向低温发电透平91兼有天候源发电的空调系统。

在图2中,圆形高温发生器1以圆柱筒芯81为中心,周设十二只全等腔9和十二支全等准三角形空腔的辐条壁85及十二个全等保温块3而共体于设有保温层12、的封闭式保温体13内。其中,以右一侧0°圆周角设初效级单元86起每每对应设一个保温块3和腔9,保温块3内设上部的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66,于下部对应设有吸收制冷器2内的蛇形蒸发授热双套管67,总体匀布全等十二个效级单元组合;初效级单元86,供热入口联管65引锅炉75或太阳能热水器77、余热锅炉76的热力工质经锅炉给水泵74推从授热管出水端49构成供热循环,热水循环泵79引末效级单元87的递热联管64入供热管48接内套联管51接回热管7,管7经递热联管64进入第二效级单元供热管48的授热入口联管65构成回热递效循环,此供热管48以本单元接收上一效级单元递热联管64按循环水方向82顺递给的供热管48对应“换热温差”减少到2℃,以获得制冷制热所需能效比的同时又被本单元回热管7把余热淮全效回收到仅与上一效级单元回热管7对应“换热温差”减少到2℃温度而经递热联管64按循环水方向82顺递给下一效级单元的供热管48而去,构成彼此唯由初效级单元的供热管48不断补锅炉75等热能的周而复始循环不断的“十二效制冷制热的供热回热循环”;回水泵34引外套管下端口52推混合溶液入中套延管53经中套管59继经吸收喷淋管46喷向闭合吸收腔70内。

在图3中,圆形吸收制冷器2以圆柱筒芯81为中心,周设十二只全等吸收腔80并逐以三角空腔辐条壁85全等分制和彼此互为独立闭合的十二只吸收腔管单元88而共体于设有保温层12的封闭式保温体13内,每吸收腔80径轴线上叠设吸收喷淋管46、吸收回流喷淋管47、三套龙管57。

在图4中,高温发生器1以两排准三角保温块3互为“填角”成长方体,每设三十二只全等腔9和三十二支全等三角空腔辐条壁85及三十二个全等保温块3,其互为独立闭合而共体于设有保温层12的封闭式保温体13内,从右侧第一个保温块3柱腔9内设上部凝汽回热龙形双套管66下部是蛇形蒸发授热双套管67的初效级单元起,前设三十二只,后设三十二只共两排;前排右侧第一个为初效级单元86,其供热入口联管65引锅炉75或太阳能热水器77、余热锅炉76的热出力工质经锅炉给水泵74推从供热管出水端49构成供热循环;热水循环泵79引末效级单元87的递热联管64入供热管48接内套联管51接回热管7,管7经递热联管64进入第二效级单元授热管48的授热入口联管65构成回热二效循环,此供热管48以本单元接收上一效级单元递热联管64按循环水方向82顺递给的供热管48对应“换热温差”减少到2℃,以获得制冷制热所需熊量的同时又被本单元回热管7把余热淮全效回收到仅与上一效级单元回热管7℃左右对应“换热温差”也减少到2℃而经递热联管64按循环水方向82顺递给下一效级单元的供热管48而去,构成彼此唯由初效级单元的授热管48不断补锅炉75之热的周而复始循环不断的“三十二效制冷制热的授热回热循环”;回水泵34引外套管下端口52推混合溶液入中套延管53经中套管59继经吸收喷淋管46喷向闭合吸收腔70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