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9723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及空调。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器包含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电子膨胀阀和室内热交换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装置而形成密闭回路的多个制冷管,并且利用循环该密闭回路的制冷剂在室内及室外热交换器中被汽化或液化时所产生的吸热作用与排热作用,对周围进行制冷或制热。空调机控制这些装置,以使室内空间维持设定温度,并为了检测压缩机的过载或误操作而在几个制冷管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固定装置,以便于安装温度传感器。

目前常见的换热器固定管温传感器的方式如图1所示,通常采用的是向在换热器管路101上焊接感温套筒102后,插入传感器固定卡103,再将管温传感器104柱形头插入套筒。焊接感温套筒102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人先用工装夹住感温套筒102靠在换热器管路101上,然后另一个人手拿焊枪,一手拿感温套筒102焊接到换热器管路101上,此加工过程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而且在感温套筒102焊接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因虚焊而造成较大感应温度偏差,另外固定管温传感器104时还需要感温套筒102内先插入传感器固定卡103用来紧紧压住传感器。传感器固定卡103仅起到辅助加固的作用,零件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管温传感器固定操作复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的管壁上构造有用于固定传感器的安装座,且所述安装座与所述换热管路成一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座为伸出管,所述伸出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换热管路的外壁且与所述换热管路隔绝,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伸出管内形成安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伸出管包括从所述换热管路外壁延伸出的第一管段和从所述第一管段延伸出且与所述第一管段形成夹角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形成所述安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座为内凹筒,所述内凹筒由所述换热管路的管壁朝向管内凹陷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换热管路包括换热管本体和与所述换热管本体连通的过渡管段,所述过渡管段的管径大于所述换热管本体的管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座设置为圆筒状,所述安装座与传感器采用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安装座与传感器采用螺纹连接,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设有内螺纹,所述传感器的感温探头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换热管路包括连接弯管和多个U型管,相邻两个U型管通过所述连接弯管连接,所述安装座形成于所述连接弯管的管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多个紧密排列的翅片,所述翅片上设有通孔,所述U型管套设于所述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座与换热管路成一体结构,减小了安装座与换热管路之间传热的热阻,并且便于传感器安装时的操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固定,省去了固定装置与换热器固定的步骤,安装快速,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管温传感器与换热器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换热管路;102:感温套筒;103:固定卡;104:管温传感器;1、5:安装座;11:第一管段;12:第二管段;2:连接弯管;3:U型管;4:翅片;6:换热管本体;7:过渡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101,换热管路101的管壁上构造有用于固定传感器的安装座1,且安装座1与换热管路101成一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座1用于固定传感器并传递换热管路101内介质的温度,换热管路101为封闭的,换热管路101与安装座1并不连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换热管路101包括连接弯管2和多个U型管3,相邻两个U型管3通过连接弯管2连接,安装座1形成于连接弯管2的管壁上。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多个紧密排列的翅片4,翅片4上设有通孔,U型管3套设于通孔内。U型管3套设在设有通孔的翅片4上形成翅片式蒸发器。安装座1形成在连接弯管2的管壁上,在加工时可以将连接弯管2与安装座1一体成型,如铸造成型或锻造成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座1与换热管路101成一体结构,减小了安装座1与换热管路101之间传热的热阻,并且便于传感器安装时的操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固定,省去了固定装置与换热器固定的步骤,安装快速,节省人力。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为伸出管,伸出管的一端连接于换热管路101的外壁且与换热管路101隔绝,另一端为自由端,伸出管内形成安装部。当然,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形成在换热管路101的外部时并不限于设置为伸出管的形式,也可以是设置为卡扣结构等,安装座1与传感器之间通过卡扣固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与传感器采用过盈配合。采取过盈配合安装座1与传感器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传热效果好,传感器更能准确地反映换热管路101内的温度,在安装时可以采用加热使伸出管膨胀后插入传感器,冷却后伸出管将传感器紧紧包裹在其中,形成紧密接触。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与传感器采用螺纹连接,安装座1的内部设有内螺纹,传感器的感温探头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设置为螺纹连接,便于传感器的安装拆卸,加工成本低。并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固定卡103来固定的方式不仅省去了一个零部件,而且由线接触改为面接触,提高了换热效果,从而提高传感器检测温度的准确性。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伸出管包括从换热管路101外壁延伸出的第一管段11和从第一管段11延伸出且与第一管段11形成夹角的第二管段12,第二管段12形成安装部。设置为形成夹角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有利于减少安装座的占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内容不再重复,实施例一公开的内容也属于实施例二公开的内容,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座5为内凹筒,内凹筒由换热管路101的管壁朝向管内凹陷形成。安装座5由向内凹陷的管壁直接形成,安装座5的外侧壁直接与换热管路101内的介质相接触,换热效果好,有利于提高传感器检测的准确度。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换热管路101包括换热管本体6和与换热管本体6连通的过渡管段7,过渡管段7的管径大于换热管本体6的管径,内凹筒形成于过渡管段7的管壁上。由于安装座5是由管壁向内凹陷形成,向内凹陷的安装座5必然会影响换热管路101内通过此处介质的流量,此处设置管径较大的过渡管段7有利于保证此处介质的流畅。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节省人力,减少了零部件,简化了装配操作步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换热器,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座与换热管路成一体结构,减小了安装座与换热管路之间传热的热阻,并且便于传感器安装时的操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传感器固定,省去了固定装置与换热器固定的步骤,安装快速,节省人力。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感器通过过盈配合或者螺纹与安装座固定,减少零部件便于安装,并且传感器与安装座实现面接触,提高了两者之间传热效果,提高了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