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2622阅读:19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冰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冰箱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冰箱中的制冰机。



背景技术:

冰箱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规家电之一,除保鲜、冷冻功能外,采用冰箱制冰也是越来越普及的一种应用,现有风冷冰箱的制冰过程主要通过冷风吹进装有水的容置槽内部直接与水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制冰,其中所用冷风为整个制冷系统的循环风,但采用以上方法制冰存在以下问题:冷风经过系统的多次循环后,很容易携带食物异味,甚至会携带一定的细菌,如此制得冰块存在异味,从而影响口感,甚至是食用不安全;即使在冷风风道中采用过滤也无法完全避免以上情况;另外,由于冷风只能接触容置槽内部水的上表面,冷风与水的热交换面积受限,影响制冰效率。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冰机,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制冰机,包括内部用以容置水的容置槽以及向所述容置槽提供冷量以将水相变成冰的冷风制冷组件,所述冷风制冷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外围的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与所述容置槽外壁之间夹设形成有供冷风通过的换热风道;所述制冰机制冰时,通过所述换热风道的冷风将冷量由所述容置槽外壁传递至所述容置槽内部以对水进行降温。

进一步,所述制冰机还包括供冷风进入所述换热风道的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具有进风口的进风外壳及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位置处连通所述换热风道的进风罩。

进一步,所述进风罩设置为漏斗形状,在远离所述进风口的方向上,所述进风罩的开口尺寸逐渐减小。

进一步,所述进风外壳上的进风口设置为栅格孔结构。

进一步,所述进风外壳靠所述进风罩的一侧沿所述进风口边缘设置有若干卡槽,所述进风罩具有卡设于所述卡槽内部以将所述进风罩与所述进风外壳固定的贴合边。

进一步,所述进风组件与所述换热风道之间还设置有过渡风道,所述过渡风道连通所述进风罩的出口端及所述换热风道的入口端。

进一步,所述制冰机具有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上方的弧形挡盖及与所述弧形挡盖相对设置的背壳,所述弧形挡盖与部分所述背壳之间夹设形成所述过渡风道。

进一步,所述导风罩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侧部的第一导风板及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底部的第二导风板,所述导风罩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连接部。

进一步,所述连接部设置为弧形结构,在所述连接部上间隔的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部宽度方向的导风隔板。

进一步,所述换热风道的末端设置有供冷风排出的出风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的容置槽通过外壁直接与换热风道中的冷风进行换热,可以有效提高容置槽内部水与冷风之间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制冰效率;另外,由于冷风不直接接触容置槽内部的液态水或固态冰,所制得的冰块无异味、干净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制冰机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进风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1所示制冰机去除进风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进风罩、背壳、导风罩的配合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1所示制冰机去除进风组件、背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为本发明的一些较佳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图4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冰机包括内部用以容置水的容置槽10以及向容置槽10提供冷量以将水相变成冰的冷风制冷组件,制冰机还包括设置于容置槽10外围的导风罩2,导风罩2与容置槽10外壁之间夹设形成有供冷风通过的换热风道3,制冰机制冰时,通过换热风道3的冷风将冷量由容置槽10外壁传递至容置槽10内部以对水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制冰。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图2、图6所示,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容置槽10呈半圆柱形状,容置槽101内部设有多个以一定的间距设置的肋条101,以将容置槽10的内部分设为多个冰块成型区100,如此设计方式制得的冰块具有较为合适的尺寸。容置槽100上方设置有转轴102,转轴102的设置方向与容置槽10的主体方向一致,且转轴102径向上设置有若干可在冰块成型区100内部相转动拨冰片1020。容置槽10内部冰块需要排出时,转轴102转动并带动拨冰片1020将冰块成型区100内部的冰块推出容置槽。

在实施过程中,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0一端部设置有控制部7,控制部7内设置有驱动转轴102转动的电机(图中未示出)。参考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容置槽10内部冰块的排出,紧贴容置槽10外壁设置有加热器104;在需要排出冰块时,加热器104加热使得紧贴容置槽10内壁的冰块下表面融化,如此可使得容置槽10内部的冰块更容易被拨冰片1020推出。

结合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中的制冰机还包括供冷风进入换热风道3的进风组件,进风组件包括具有进风口410的进风外壳41及设置于进风口410位置处连通换热风道3的进风罩42。

具体参考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进风罩42设置为漏斗形状,在远离进风口410的方向上,进风罩42的开口尺寸逐渐减小。基于漏斗形状的设置,进风罩42可以更好的集中由进风口410进入制冰机内部的冷风,从而保证冷风在制冷过程中的风力强度,有效提高制冰效率。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进风外壳41上的进风口410设置为栅格孔结构。参考图3,栅格孔由若干栅格片4100间隔排布形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若干栅格片4100相互平行且具有相同的朝向,在冷风进入的过程中可实现冷风方向的梳理;具体而言,每一栅格片4100都倾斜的指向进风罩420的出口端(即远离进风口410的一端敞口)。

考虑到进风组件制作过程中的制作成本,本发明中进风组件优选采用拼装的方式实现。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进风罩42与进风外壳41分离设置,且进风罩42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于进风外壳41上;参考图3所示,进风外壳4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卡槽411,进风罩412靠近进风外罩41的一侧具有贴合进风外罩41的贴合边421,贴合边421与卡槽411配合以实现进风组件的组装成型。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进风组件亦可以一体成型。

参考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进风组件与换热风道3之间还设置有过渡风道5,过渡风道5连通进风罩42的出口端及换热风道3的入口端。

具体而言,制冰机具有设置于容置槽10上方的弧形挡盖50及与弧形挡盖50相对设置的背壳6,弧形挡盖50与部分背壳50之间夹设形成过渡风道5。

更为具体的,参考图2所示,进风罩42下侧壁远离进风口410的一侧抵接或靠近弧形挡盖50的一侧边,弧形挡盖50的另一侧边抵接或靠近容置槽10的背侧外壁;即进风罩42下侧壁、弧形挡盖50、容置槽10的外壁整体构成一连贯的第一风道壁(图中未标示)。在本实施例中,背壳6设置于制冰机的背部,且具有自导风罩2的上边缘延伸至进风外壳41的导风背板60;进风罩42的上侧壁、导风背板60及导风罩2构成一连贯的第二风道壁。

其中,第一风道壁与第二风道壁相对设置,两者中间构成冷风在制冰机内部流动的通道。冷风在该通道中的流动方向参考图2、图5中通道内箭头所示方向。

另外,参考图2、图5所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导风罩2包括设置于容置槽10侧部的第一导风板21及设置于容置槽10底部的第二导风板22,导风罩2还具有连接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连接部20。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导风板22所在平面可垂直于第二导风板22所在平面。更为优化的一种设计中,连接部20设置为弧形结构,在连接部20上间隔的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且垂直于连接部20宽度方向的导风隔板200,以便于冷风在换热风道中的流动。

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本发明中的导风罩2直接设置为弧面板结构,即在图1中a-a′方向上的截面上,导风罩2的截面呈弧形。

在本发明中,容置槽10上方设置有冰槽盖板10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冰槽盖板103设置于容置槽10上方前侧位置,且向前下方倾斜设置。在需要将容置槽10中冰块推出时,结合图2所示,转轴102带动拨冰片1020逆时针转动,容置槽10内部的冰块顺着弧形挡盖50下表面移动并落在冰槽盖板103上表面,落在冰槽盖板103上表面的冰块顺着斜面排到制冰机的前侧。在一些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冰槽盖板103上表面设置有供冰块滑动的滑槽或其它利于冰块滑动的结构,在冰槽盖板103前端或前端的下方设置有容纳冰块的储冰盒(图中未示出)。

在本发明中,换热风道3的末端设置有供冷风排出的出风口3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冰槽盖板103前端向下延伸形成有冰槽侧板(图中未标示),冰槽侧板下边缘抵接第二导风板22前侧。出风口30形成于冰槽侧板上,具体一种实施方式,出风口30为阵列形态的长条形开口。

在本发明中,制冰机还设置有储冰量感应部8,其中储冰量感应部8用于感应制冰机下方储冰盒(图中未示出)内部冰块的储存量。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所示,储冰量感应部8旋转设置的感应杆,其由控制部7控制转动。在持续制冰过程中,感应杆在水平面上转动,当储冰盒内部冰块储存量到达一定高度并触碰到感应杆时,制冰器停止制冰。

另外,参考图6所示,制冰机还具有连通容置槽10内部的进水槽9,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槽9设置于制冰机上远离控制部7的一端。容置槽10内部冰块排除后,如需继续制冰,液态水通过进水槽9进入待容置槽10内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的容置槽通过外壁直接与换热风道中的冷风进行换热,可以有效提高容置槽内部水与冷风之间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制冰效率;另外,由于冷风不直接接触容置槽内部的液态水或固态冰,所制得的冰块无异味、干净卫生。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