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及双回路除霜冷凝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514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及双回路除霜冷凝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气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及双回路除霜冷凝设备。



背景技术:

油气回收,是一种节能环保型的高新技术,指利用回收技术将油品在储运、装卸的过程中,挥发的汽油油气收集起来,通过吸收、吸附或者冷凝等工艺,使油气从气态变为液态,重新变为汽油,达到了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的目的,减小了经济损失,得到可观的效益回报,也避免了油气对大气的污染。在油气回收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是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等系统;吸附法是指,利用活性炭、硅胶或者活性纤维等吸附剂,对油气和空气的混合气的吸附力的大小,实现油气和空气分离,具体为:油气通过活性炭等吸附剂,使油气组分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然后再经过减压脱附或者蒸汽脱附,富集的油气用真空泵抽吸到油罐或者用其他的方法液化,而活性炭等吸附剂对空气的吸附力非常小,未被吸附的尾气经排气管排放,采用该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并且排放的油气浓度低,能够达到排放的标准,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采用吸附法进行上述油气回收的过程中,设备只安装一个冷箱,设备长时间运行后,工作管道内就会出现霜堵的现象,为了对工作管道进行除霜,需要使设备停机,然后切换到除霜的状态,冷箱在除霜的过程中,需要停机,停止制冷的功能,待除霜完毕后,才能重新启动设备,冷箱重新进行制冷,由于设备在停机的过程中,冷箱不能连续的运行,冷箱除霜的时候制冷功能就要停止,利用压缩机的热气对冷箱进行升温,温度上去后,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冷凝处理效果,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单个冷箱进行除霜的时候,需要停止制冷的功能,冷凝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单个冷箱进行除霜制冷,整个设备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包括第一冷箱、第二冷箱、制冷部和冷凝器;

所述第一冷箱和所述第二冷箱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冷箱与系统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冷箱与系统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冷箱分别与所述制冷部和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二冷箱分别与所述制冷部和所述冷凝器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冷箱和所述第二冷箱的工作状态分别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和第九电磁阀;

所述制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第四电磁阀和所述第五电磁阀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与所述第一冷箱连接,所述第一冷箱通过所述第九电磁阀与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与所述第二冷箱连接,所述第二冷箱通过所述第八电磁阀与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制冷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第三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一冷箱连接,所述第一冷箱通过所述第六电磁阀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与所述第二冷箱连接,所述第二冷箱通过所述第七电磁阀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第四电磁阀和所述第五电磁阀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与所述第一冷箱连接,所述第一冷箱通过所述第九电磁阀与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与所述第二冷箱连接,所述第二冷箱通过所述第八电磁阀与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冷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冷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冷箱的除霜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冷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冷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冷箱的制冷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对所述第二冷箱的除霜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对所述第二冷箱的制冷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冷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冷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八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冷箱除霜的同时,对所述第二冷箱的制冷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冷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冷箱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冷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磁阀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制冷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冷箱制冷的同时,对所述第二冷箱的除霜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膨胀阀、第二膨胀阀、储液罐和过滤器;

所述第一膨胀阀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一膨胀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冷箱连接;所述第二膨胀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二膨胀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箱连接;所述储液罐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滤器连接,所述过滤器分别与所述第四电磁阀和所述第五电磁阀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设备,包括机体和所述的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

所述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安装在所述机体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所述第一冷箱和所述第二冷箱并联设置,所述第一冷箱与该系统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冷箱与该系统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连接,实现两个冷箱分别控制,互不干扰;所述第一冷箱分别与所述制冷部和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二冷箱也分别与所述制冷部和冷凝器连接,以对两个冷箱的工作状态分别进行控制,使整个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分别对两个冷箱的除霜和制冷功能进行切换,而不需要停机,提高了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设备,将上述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安装在机体内,能够随时根据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除霜和制冷,从而提高了整个设备的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箱除霜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箱制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冷箱除霜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冷箱制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箱除霜第二冷箱制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箱制冷第二冷箱除霜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标:1-第一冷箱;2-第二冷箱;3-制冷部;4-冷凝器;5-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第三电磁阀;8-第四电磁阀;9-第五电磁阀;10-第六电磁阀;11-第七电磁阀;12-第八电磁阀;13-第九电磁阀;14-第一膨胀阀;15-第二膨胀阀;16-储液罐;17-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箱除霜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箱制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冷箱除霜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冷箱制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箱除霜第二冷箱制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箱制冷第二冷箱除霜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包括第一冷箱1、第二冷箱2、制冷部3和冷凝器4;

所述第一冷箱1和所述第二冷箱2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冷箱1和所述第二冷箱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冷箱1与系统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与系统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连接,使系统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冷箱1和所述第二冷箱2,所述第一冷箱1和所述第二冷箱2的启闭互不影响;所述第一冷箱1分别与所述制冷部3和所述冷凝器4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分别与所述制冷部3和所述冷凝器4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冷箱1和所述第二冷箱2的工作状态分别进行控制,使两个冷箱分别进行除霜和制冷,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使整个系统能够连续的运行,不用担心霜堵的问题;所述制冷部3由左端的输入端至右端的输出端依次设有气液分离器、制冷压缩机和油气分离器,所述制冷压缩机采用曲轴加热电子油压差制冷压缩机,所述制冷压缩机上设有高低压控制器、高压表和低压表,所述油气分离器上设有回油手阀。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还包括第一电磁阀5、第二电磁阀6、第三电磁阀7、第四电磁阀8、第五电磁阀9、第六电磁阀10、第七电磁阀11、第八电磁阀12和第九电磁阀13;

所述制冷部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一电磁阀5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5通过管线与所述冷凝器4连接,所述冷凝器4通过管线连接储液罐16和过滤器17后,分别与所述第四电磁阀8和所述第五电磁阀9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8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一膨胀阀14、所述第一冷箱1连接,所述第一冷箱1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九电磁阀13连接,所述第九电磁阀13通过管线与所述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9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二膨胀阀15、所述第二冷箱2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通过管线与所述第八电磁阀12连接,所述第八电磁阀12通过管线与所述制冷、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制冷部3的输出端还分别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二电磁阀6和所述第三电磁阀7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6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一冷箱1连接,所述第一冷箱1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六电磁阀10、所述冷凝器4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7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二冷箱2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七电磁阀11、所述冷凝器4连接;所述冷凝器4分别与所述第四电磁阀8和所述第五电磁阀9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8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一膨胀阀14、所述第一冷箱1连接,所述第一冷箱1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九电磁阀13连接,所述第九电磁阀13通过管线与所述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9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二膨胀阀15、所述第二冷箱2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通过管线与所述第八电磁阀12连接,所述第八电磁阀12通过管线与所述制冷、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制冷部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二电磁阀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6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九电磁阀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电磁阀1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上述连通线路对所述第一冷箱1的除霜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制冷部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一电磁阀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5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冷凝器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凝器4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储液罐16、所述过滤器17、所述第四电磁阀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8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一膨胀阀14、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九电磁阀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电磁阀1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上述连通线路对所述第一冷箱1的制冷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制冷部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三电磁阀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7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二冷箱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八电磁阀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电磁阀1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所述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上述连通线路对所述第二冷箱2的除霜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制冷部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一电磁阀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5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冷凝器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凝器4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储液罐16、所述过滤器17、所述第五电磁阀9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9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二膨胀阀15、所述第二冷箱2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八电磁阀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电磁阀1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所述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上述连通线路对所述第二冷箱2的制冷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制冷部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二电磁阀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6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六电磁阀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电磁阀10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冷凝器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凝器4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膨胀阀16、所述过滤器17、所述第五电磁阀9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9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二膨胀阀15、所述第二冷箱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八电磁阀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电磁阀1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上述连接线路对所述第一冷箱1除霜的同时,对所述第二冷箱2的制冷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制冷部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三电磁阀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7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二冷箱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冷箱2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七电磁阀1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电磁阀11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冷凝器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凝器4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膨胀阀16、所述过滤器17、所述第四电磁阀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8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依次与所述第一膨胀阀14、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九电磁阀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电磁阀13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制冷部3的输入端连接,以上述连接线路对所述第一冷箱1制冷的同时,对所述第二冷箱2的除霜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膨胀阀14、第二膨胀阀15、储液罐16和过滤器17;

所述第一膨胀阀14的输入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四电磁阀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膨胀阀14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一冷箱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膨胀阀15的输入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五电磁阀9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膨胀阀15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二冷箱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储液罐16的输入端通过管线与所述冷凝器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储液罐16的输出端通过管线与所述过滤器1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过滤器17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线与所述第四电磁阀8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五电磁阀9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膨胀阀14和所述第二膨胀阀15起着节流降压和调节流量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防止湿压缩和液击保护压缩机及异常过热的功能;所述储液罐16连接有储液罐角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利用一组制冷机组和九个电磁阀的切换来控制两个冷箱的工作状态,能够实现两个冷箱切换使用,即:可以实现一个冷箱在制冷状态的同时另一个冷箱进行除霜的状态、单个冷箱除霜的状态和单个冷箱制冷的状态,从而使油气回收装置能够适应长时间运行的工况,使设备能够长时间连续的运行,并且系统运行稳定,设备投入成本低廉;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个冷箱时,设备长时间运行出现霜堵,需停机从制冷状态切换到除霜状态来解决霜堵问题,影响了设备正常运行,降低设备运行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双回路除霜冷凝设备,包括机体和所述的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

所述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安装在所述机体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回路除霜冷凝设备,在所述机体内安装所述的双回路除霜冷凝系统,使设备的运行状态平稳,作业效率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