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器组件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8966发布日期:2018-10-09 20:0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液器组件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空调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用于对气态冷媒进行升压。常见的压缩机配有储液器,以对进入到所述储液器中的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进行分离。冷媒经储液器进行气液分离,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腔体压缩后再从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实现空调系统的升压过程。

然而,空调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吸气带液的现象,压缩机腔体内部会因冷媒液压缩而产生液击,影响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压缩机之所以会出现吸气带液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进入到储液器的连接管的气态冷媒与储液器内的液态冷媒发生热交换,使连接管当中的饱和气态冷媒在连接管中变成了液态冷媒,进而被吸入到了压缩机腔体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压缩机吸气带液问题的储液器组件以及具有储液器组件的空调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储液器组件,包括储液器和连接管,所述储液器通过所述连接管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接,所述储液器和/或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保温结构;和/或,

所述储液器和/或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加热结构。

优选地,所述保温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储液器和/或所述连接管外部的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保温层包括涂覆于所述储液器和/或所述连接管的表面的保温涂层;和/或,

所述保温层包括包裹在所述储液器和/或所述连接管上的保温棉层;和/或,

所述保温层包括多层保温单元,相邻所述保温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间隙中设置有所述加热结构。

优选地,所述储液器组件还包括感温元件,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检测所述储液器和/或所述连接管内的冷媒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加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储液器的外壁和/或内壁上;和/或,

所述加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储液器的外壁和/或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包括位于所述储液器外部的第一管段和伸入到所述储液器内并延伸至所述储液器的上部的第二管段。

优选地,所述储液器中设置有气液分离板,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另一端位于所述储液器的上部,所述气液分离板位于所述储液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段的管壁上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靠近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段包括竖向段和横向段,所述竖向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段,所述竖向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横向段的一端,所述横向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竖向段的内壁和/或外壁上设置有所述加热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还包括上述的储液器组件,所述储液器组件的连接管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接。

本申请中的储液器组件具有保温层和加热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储液器中的冷媒由气态变为液态,使得进入到压缩机中的冷媒均为气态冷媒,避免压缩机出现吸气带液的问题,保证压缩机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储液器组件与压缩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储液器组件与压缩机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回油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二;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三;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之四;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五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之六。

图中:

1、压缩机;11、吸气口;

2、储液器;21、气液分离板;22、进口;23、出口;

3、连接管;31、第一管段;311、竖向段;312、横向段;32、第二管段;321、回油孔;

4、保温结构;41、间隙;

5、加热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液器组件,所述储液器组件包括储液器2和连接管3,所述储液器2通过所述连接管3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11相连接,冷媒经过所述储液器2和连接管3通过所述吸气口11进入到所述压缩机1中。

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管3包括位于所述储液器2外部的第一管段31和伸入到所述储液器2内并延伸至所述储液器2的上部的第二管段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段31包括竖向段311和横向段312,所述竖向段3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段32,所述竖向段3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横向段312的一端,所述横向段3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11。优选地,所述储液器2中设置有气液分离板21,所述气液分离板21位于所述储液器2的进口22处,所述气液分离板21用于对从所述储液器2的进口22进入到所述储液器2中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冷媒通过进口22进入到所述储液器2中后,气态冷媒留在所述储液器2的上部,进而通过所述第二管段32和第一管段31进入到所述压缩机1的底部。液态冷媒顺着所述气液分离板21流落至所述储液器2的下部。所述第二管段3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段31,具体地,连接所述第一管段31的竖向段311的一端,所述第二管段3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储液器2的上部,所述第二管段3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板21的下方,即所述进口22与所述第二管段32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所述气液分离板21。优选地,所述第二管段32的管壁上设置有回油孔321,如图3所示,所述回油孔321靠近所述储液器2的出口23设置,以便润滑油能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的腔体中。

如图4至图9所示,为了防止冷媒以气液两相态进入到所述压缩机1中,造成压缩机1吸气带液运行,本申请中的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上设置有保温结构4,保温结构4对所述储液器2和所述连接3管进行保温,防止储液器2中的液态冷媒与所述连接管3中的气态冷媒进行换热,使气态冷媒变为液态冷媒。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上设置有保温结构4,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上还设置有加热结构4,所述加热结构用于在冷媒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对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进行加热,进而对所述冷媒进行加热。更加优选地,所述储液器组件还包括感温元件(图中未示出),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检测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内的冷媒的温度。本申请中的所述储液器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当所述感温元件检测到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内的冷媒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所述加热结构5对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进行加热;当所述感温元件检测到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内的冷媒的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所述加热结构5停止对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进行加热,以节约能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冷媒的种类不同,冷媒的压力不同,因此,在对所述加热结构进行控制时,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根据感温元件检测到的冷媒温度的变化量对加热结构进行控制,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感温元件每间隔1分钟反馈一次冷媒的温度,当感温元件反馈的相邻的两次冷媒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时,所述加热结构开启对所述冷媒进行加热。当感温元件反馈的相邻的两次冷媒温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1℃时,所述加热结构关闭。

所述保温结构4包括设置在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外部的保温层。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包括涂覆于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的表面的保温涂层。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包括包裹在所述储液器2和/或所述连接管3上的保温棉层。在另一个可替换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包括多层保温单元,相邻所述保温单元之间具有间隙41,具有多个保温单元的保温层优选为具有两层保温单元的保温层,可以设置在所述储液器2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连接管3的表面,还可以在所述储液器2和连接管3的表面同时设置。由于保温单元之间具有间隙41,能够增大储液器2和连接管3表面的热阻,从而减少储液器1和连接管3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达到较好的保温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保温涂层、保温棉层和保温层可以组合在一起设置,比如在所述储液器1上同时设置保温涂层和保温棉层。

所述加热结构4由多种设置方式,所述加热结构5设置在所述储液器2的外壁和/或内壁上,和/或,所述加热结构5设置在所述连接管3上,优选地,所述连接管3的第一管段31的竖向段311的内壁和/或外壁上设置有所述加热结构5。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管3为双层套管,构成所述双层套管的两层管之间具有间隙41,所述加热结构4为加热带,所述加热带设置于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管段32的间隙41内,并沿着所述第二管段32均匀缠绕。当所述加热结构5开启时,所述加热结构5对所述第二管段32进行加热,进而对所述储液器2中的冷媒进行加热。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加热带包覆在所述连接管3的第二管段32的外壁上,并沿着所述第二管段32的延伸方向均匀缠绕。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加热结构5为加热带,设置在所述储液器2的外壁上设置有具有多层保温单元的保温层,所述保温单元之间具有间隙41,所述加热带设置在所述间隙41之间,沿着所述储液器2的高度方向延伸,以对所述储液器2进行加热,进而对所述储液器2中的冷媒进行加热。如图7所示,所述加热带设置在所述储液器2的外壁上,沿着所述储液器2的高度方向延伸。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加热带设置在所述连接管3的第一管段31的竖向段311上,对进入到所述连接管3中的冷媒进行加热,以保证进入到所述连接管3中的冷媒均为气态冷媒。图8和图9之间的区别在于,图9中的加热带设置在第一管段31的保温层的间隙中,图8中的加热带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31的外壁上。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以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储液器组件,所述储液器组件的连接管3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11相连接,以保证进入到所述压缩机1中的冷媒均为气态冷媒,避免压缩机1出现吸气带液运行,延长压缩机1的使用寿命。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