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9818发布日期:2019-03-19 21:2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领域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风道与蒸发器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要部件,现有空调由于风道左侧区域存在漏风区域,易形成凝露,存在电器安全隐患,影响用户体验。现有技术中在风道与蒸发器的装配间隙通过设置海绵进行密封,但密封效果较差、仍存在漏风隐患。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空调中因风道左侧存在漏风区域而引起的凝露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包括蒸发器的左支架和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左支架之间的配合连接处形成漏风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左支架之间,对所述漏风区域形成遮挡。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有前水道和后水道,所述漏风区域包括与所述前水道相通的前漏风口、与所述后水道相通的后漏风口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挡风结构位于所述前漏风口和/或所述后漏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前水道和所述后水道分别开口于风道侧壁的前后两侧,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风道侧壁之间形成水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结构包括挡风筋。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左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左支架一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与所述挡风结构对应位置设置有凹陷或凸起,所述挡风结构伸入所述凹陷内或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凸起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与所述挡风结构一体连接;或者所述底座上设置连接槽,所述挡风结构与所述连接槽连接。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蒸发器的左支架与底座之间设置挡风结构,有效减少风道左侧存在的漏风区域,避免未经热交换的热空气通过漏风区域进入风道内,扰动风场,引起凝露;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风结构既可以设置在蒸发器的左支架上,也可以设置在底座上,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左支架和底座上,设置方式灵活;

3,本实用新型采用挡风筋进行挡风,挡风效果好,且挡风筋与风道侧壁之间构成水流通道,挡风的同时还不影响左支架两侧水流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改善现有空调器的凝露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设置挡风结构的空调器局部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设置挡风结构的空调器局部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设置挡风结构的空调器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设置挡风结构的空调器壳体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处放大图。

图中数字表示:1-底座;2-左支架;3-漏风区域;31-前漏风口;32-后漏风口;4-挡风结构;41-第一挡风筋;42-第二挡风筋;43-第三挡风筋;44-第四挡风筋;5-水道;51-前水道;52-后水道;6-风道侧壁;61-后风道侧壁;7-水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以及内、外,是以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垂直放置于地面时(如附图1所示),远离地面方向为上,靠近地面方向为下,比如蒸发器位于风机的上部,以靠近空调器中心方向为内,远离空调器中心方向为外,实施例中所指的高度以地面为基准面的高度尺寸。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附图1-6所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及室外机,室内机通过制冷剂管、电源线、信号线等与室外机连接,室内机包括壳体、风机及蒸发器,风机及蒸发器均设置在壳体内,壳体的前表面为面板,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进气口,壳体的下表面的前端部设置有排气口,壳体内部还设有底座1,壳体将底座1容纳在其中。在风机的周向方向的上端半环绕设置蒸发器,在蒸发器的外侧还设置有过滤装置,空气通过排气口进入室内机,并通过过滤装置进行过滤,以保证进入室内机的空气的质量,过滤后的空气经蒸发器进行降温处理后从排气口进入室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包括蒸发器的左支架2和底座1,底座1与所述左支架2之间的配合连接处形成漏风区域3,蒸发器左支架和底座的安装结构还包括挡风结构4,挡风结构4设置在所述底座1与所述左支架2之间,以对漏风区域3形成遮挡。其中,挡风结构4可对漏风区域3进行全部遮挡或进行部分遮挡。室内机还包括风道,风道由风道侧壁6构成,挡风结构4与风道侧壁6之间形成水流通道7,水流通道7用于左支架2两侧的水流流动。风道侧壁6包括设置在后侧蒸发器下方的风道后侧壁61以及设置在前侧蒸发器下方的风道前侧壁(图中未标示),风道后侧壁61半环绕风机设置,风道前侧壁与风道后侧壁61之间形成风道,风道具有排气口,在风道前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扫风叶片,用以控制排气气流的左右方向,在排气口处对应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板的两端固定连接于风道两侧的壳体上,导风板的设置用以控制排气气流的上下方向。

蒸发器包括靠近面板的前侧蒸发器和靠近底座1的后侧蒸发器,前侧蒸发器与后侧蒸发器在风机的上方形成倒置的V形结构。在蒸发器的下方、底座1上设置有水道5,水道5包括设置在前侧蒸发器下方的前水道51、以及设置在后侧蒸发器下方的后水道52,前水道51用于收集前侧蒸发器产生的凝露水,后水道52用于收集后侧蒸发器产生的凝露水。前水道51和后水道52分别开口于风道侧壁6的前后两侧。后水道52通过引水槽与前水道51连接,使得后水道52收集的凝露水通过引水槽流入前水道51内,在前水道51的至少一端开设有出水孔,通过该出水孔使得前水道51自身收集的凝露水以及从后水道52流入前水道的凝露水排出至室内机外。

风机包括贯流风叶及驱动电机,风机的周向方向的下端设于底座1上,底座1上设置有侧板,贯流风叶的一端与侧板连接,另一端与驱动电机连接,侧板用于支承贯流风叶转动,优选地,侧板与底座1一体化设计,以减小装配时所占用的体积,且提高装配效率。

在蒸发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支架2和右支架,左支架2位于侧板的上方,右支架位于驱动电机的上方,通过对左支架2和右支架的按压使得蒸发器固定于底座1上,底座1与所述左支架2之间的配合连接处形成漏风区域3,漏风区域3包括与前水道51相通的前漏风口31、与后水道52相通的后漏风口32中的至少一个。挡风结构4位于所述前漏风口31和/或所述后漏风口32。挡风结构4具体可设置在左支架2和/或底座1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漏风区域3内设置挡风结构4,阻挡外界未经蒸发器降温的热的空气进入空调内部的左侧风道内,与风道内的冷风混合,扰动风场,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空调凝露问题。同时,挡风结构4与风道侧壁6之间形成水流通道,不影响左支架2两侧的水流通过。

与现有技术中采用海绵密封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挡风结构在挡风的同时,也不影响左支架2内外两侧的水流动,而海绵会受凝露水影响发生侧移,降低挡风效果,且海绵本身具有空隙,挡风效果较差。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挡风结构4设置在左支架2上,挡风结构4包括挡风筋,挡风筋的形状设置成与前漏风口31或后漏风口32的形状相适应,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挡风筋包括在后漏风口32处设置的第二挡风筋42和/或在前漏风口31处设置的第一挡风筋41,第一挡风筋41和第二挡风筋42均设置在左支架2上,左支架2在前漏风口31和/或后漏风口32直接向下延伸形成挡风筋,挡风筋的端部与底座1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包括,在底座1上与挡风筋对应位置设置凹陷,挡风筋伸入凹陷内,使得挡风筋的上端与左支架2一体连接,挡风筋的下端与底座1接触连接。挡风筋与风道侧壁6之间形成水流通道7,使得挡风筋挡风的同时不影响左支架2内外两侧的水流动。

本实施例中挡风筋与左支架2一体设计,一方面便于制作与安装,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一体连接处是无缝连接,不存在漏风现象,进而增加挡风效果,且挡风筋与风道侧壁6之间构成水流通道7,以便于左支架2两侧的水流通过。当空调运行时,贯流风叶转动,造成空调壳体内左侧负压增大,由于挡风筋的设置,可有效减少漏风,避免蒸发器左侧的热风由于压差进入风道内引起凝露,同时左支架2两侧水流可通过水流通道通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挡风筋与左支架2一体设计时,挡风筋的下部与底座1的连接方式不同,本实施例在底座1上与挡风筋对应位置处向上设置凸起,挡风筋的上端与左支架2一体连接,挡风筋的下端与凸起的一个侧面接触,使得挡风筋与凸起部分重叠,且凸起位于挡风筋内侧,如此设置,在不妨碍左支架2两侧水流流动的同时,有效降低漏风区域,提高挡风效果。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将挡风结构4设置在底座1上,挡风结构4与底座1的连接方式可以包括:如图4所示,在漏风区域处,底座1上直接向上延伸形成第三挡风筋43,将挡风结构4与底座1一体设计,有利于增加挡风效果,减少漏风区域,进而改善凝露问题;或者将挡风结构4可拆卸设置在底座1上,如图5-6所示,在底座1上开设连接槽,将第四挡风筋44插入连接槽内。此时,无论挡风结构4与底座1采取一体连接方式还是可拆卸连接方式,挡风结构4与风道侧壁6之间构成水流通道7,以便于左支架2两侧的水通过水流通道7进行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挡风结构4可以设置在左支架2上,也可以设置在底座1上,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左支架2和底座1上。由于漏风区域3包括两处,而挡风结构4可以设置在任何一处漏风区域3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挡风结构4的设置方式,应当包括如下几种情形,这应当是可以理解的。在漏风区域3将挡风结构4设置在左支架2上,可以仅设置在前漏风口31处,也可以仅设置在后漏风口32处,或者同时设置在前漏风口31和后漏风口32处;在漏风区域3将挡风结构4设置在底座1上,可以仅在前漏风口31处设置挡风结构4;也可以仅在后漏风口32处设置挡风结构4;还可以同时在前漏风口31处和后漏风口32处设置挡风结构4。另外还可在漏风区域3同时将挡风结构4设置在左支架2和底座1上,包括:第一,在前漏风口31或后漏风口32处设置与左支架2连接的挡风结构4,同时在后漏风口32或前漏风口31处设置与底座1连接的挡风结构4;第二,仅在前漏风口31或者后漏风口32处,设置既与左支架2连接又与底座1连接的挡风结构4,此时挡风结构4包括两部分,分别为与左支架2或底座1连接的第一挡风结构和与底座1或左支架2连接的第二挡风结构,第一挡风结构与第二挡风结构一体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上述几种情形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