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及回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8842发布日期:2019-11-12 21:43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及回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热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及回热器。



背景技术:

在热声热机、热声制冷机、斯特林热机、斯特林制冷机、G-M等热压缩机等系统中,回热器是热功转换的主要场所。回热器技术的实用新型与发展是回热式热机技术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有效地提高了其所在系统的热功转换效率。如图1所示,回热器通常工作于室温换热器1和非室温换热器2之间,这两个换热器给回热器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温差,回热器在这个温差驱动下实现热功转换。回热器作为上述系统热功转换的核心部件,回热器的安全性、使用寿命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传统回热器套筒结构及回热器如图1所示,由圆柱形的套筒本体3内部填充由丝网、丝绵等回热器填充物4组成。室温换热器外壳5和非室温换热器外壳6分别通过连接法兰7连接于套筒本体3的两端,室温换热器1和非室温换热器2分别固定于室温换热器外壳5和非室温换热器外壳6内部。

在发动机系统中,非室温换热器为高温换热器,发动机热源温度一般为900K,甚至更高,所以导致回热器两端存在较大的温差,因此套筒本体两端的热变形相差很大。同样的,在制冷机中,非室温端换热器为冷端换热器,回热器两端同样存在很大温差,导致套筒本体两端的热变形不一致。图2和图3给出了回热器由于温差引起的热变形图示,图2表示发动机系统中套筒本体壁面形变,图3表示制冷机系统中套筒本体壁面形变,图中显示的是放大的示意图。可以看出,由于两端变形量不一致,导致回热器外套筒产生弯曲,使得套筒壁发生一定程度的剪切形变。由于回热器的长度受到系统工作频率的制约,长度不能随意增长,通常小于10厘米的量级,因此,回热器热变形导致产生的热应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迅速增加,而壁面的承压能力则迅速下降,大大的降低系统安全性能,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但是,在这些发动机、制冷机系统实现大功率、产业化时,直径的增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大功率的发动机、制冷机中,套筒本体热变形引起的壁面应力集中是必须要考虑的。但是,这种由热应力集中引起的回热器安全性能降低的问题,未见有相关报道来进行改善此情况。如果将这种回热器的结构改进,提高其安全性,很显然有利于提高这些系统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同时,对于这些系统的市场推广、应用是非常有益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及回热器,解决现有技术由于回热器两端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使得套筒本体壁两端热变形量差异较大,使得套筒壁发生一定程度的剪切变形,导致套筒本体壁面存在热应力集中,使得回热器的安全性下降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包括:套筒本体和卡箍,所述卡箍沿所述套筒本体的轴向方向紧密套设于所述套筒本体的外侧壁。

其中,所述卡箍为多个,且相邻所述卡箍沿所述套筒本体的轴向方向紧密排列。

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的外圈宽度小于所述卡箍的内圈宽度。

其中,所述卡箍的外圈的宽度取值范围为1-2厘米,所述卡箍的内圈的宽度取值范围为2-3厘米。

其中,所述卡箍的厚度与所述套筒本体的厚度相等。

其中,所述卡箍的厚度与所述套筒本体的厚度的取值范围均为 1-2厘米。

其中,还包括缓冲区,所述套筒本体的内侧设有凹槽,所述缓冲区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缓冲区与所述套筒本体留有间隙。

其中,所述缓冲区为缓冲柱或缓冲块。

本发明公开一种回热器,包括:室温换热器、非室温换热器、室温换热器外壳、非室温换热器外壳以及如上述的回热器套筒结构,所述室温换热器外壳和非室温换热器外壳分别连接于所述套筒本体的两端,所述室温换热器固定于所述室温换热器外壳的内部,所述非室温换热器固定于所述非室温换热器外壳的内部。

其中,所述套筒本体与所述非室温换热器外壳的连接处设有法兰连接孔,所述套筒本体与所述室温换热器外壳的连接处设有法兰连接孔。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及回热器,采用套设于套筒本体外侧的卡箍结构,卡箍可以给予套筒本体一定的压力,可以减小回热器套筒壁两端的热变形差异,从而减小回热器套筒壁由热变形差异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提高回热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回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系统中套筒本体壁面形变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制冷机系统中套筒本体壁面形变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的纵截面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回热器的纵截面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区的纵截面剖面图;

图7为图6中A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室温换热器;2、非室温换热器;3、套筒本体;4、回热器填充物;5、室温换热器外壳;6、非室温换热器外壳;7、连接法兰;8、卡箍;10、O型密封圈;12、缓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包括:套筒本体和卡箍,所述卡箍8沿所述套筒本体3的轴向方向紧密套设于所述套筒本体3的外侧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及回热器,采用套设于套筒本体外侧的卡箍结构,卡箍可以给予套筒本体一定的压力,可以减小回热器套筒壁两端的热变形差异,从而减小回热器套筒壁由热变形差异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提高回热器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对套筒进行了改造,例如一个半径为R,长度为L,壁厚为δ的套筒本体3壁在系统压力为p0的受力情况为:轴向单位面积壁面受力径向单位面积壁面受力可见套筒本体3壁径向所受的力为轴向所受的力的两倍。但是,我们在设计套筒本体3结构时,套筒壁的轴向和径向都要满足其应力要求,所以我们现有的传统回热器外套筒设计时在轴向有很大的应力余量。如果只考虑套筒本体3轴向受力,圆柱形套筒的壁厚将远小于传统设计值。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卡箍8提高套筒本体3壁面径向刚度的设计方法:本实施例包括卡箍8,所述卡箍8沿所述套筒本体3的轴向方向紧密套设于所述套筒本体3的外侧壁。优选地,所述卡箍8为多个,且相邻所述卡箍8沿所述套筒本体3的轴向方向紧密排列。优选地,所述卡箍8的外圈宽度小于所述卡箍8的内圈宽度。所述卡箍8的厚度与所述套筒本体3的厚度相等。

具体的,套筒本体3为中空圆柱体,套筒本体3内部填充有回热器填充物4。

本实施例的卡箍8套在套筒本体3的外壁面,卡箍8与套筒本体 3外壁面之间紧配合;相邻的卡箍8与卡箍8之间紧密排列,覆盖整个套筒本体3的外壁面;卡箍8外圈的宽度略小于内圈宽度,如图4 中的剖面视图,卡箍8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结构,以防止回热器热变形时卡箍8之间相互挤压;卡箍8的厚度一般与套筒本体3壁厚相等;径向通过梯形卡箍8满足其许用应力要求。本实施例的套筒本体3厚度减小,在相同的形变引起的避免弯曲而产生的应力也会减小。同时,套筒卡箍8也可以给予内部套筒本体3一定的压力,可以减小套筒本体3壁两端的热变形差异,从而减小套筒本体3壁由热变形差异而产生的应力集中。采用径向截面为梯形的圆环形套筒卡箍8,可以防止套筒本体3在受热变形时引起卡箍8之间相互挤压,导致应力集中的现象。在此种套筒本体3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其工作压力,工作温度,合理的设计套筒本体3的壁厚,套筒卡箍8的宽度、梯形截面的底角角度。在满足系统工作要求的同时,将由热变形产生的回热器壁面应力集中降到最小。卡箍可选用的尺寸为:所述卡箍8的外圈的宽度取值范围为1-2厘米,所述卡箍8的内圈的宽度取值范围为2-3厘米。所述卡箍8的厚度与所述套筒本体3的厚度的取值范围均为1-2厘米。根据实际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择其他适合尺寸的卡箍。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套筒本体3的外壁面套设了卡箍8,所以可以将减小套筒本体3的壁厚,这样在相同的形变引起的壁面弯曲而产生的应力也会减小。

如图6和图7所示,还包括缓冲区12,所述套筒本体3的内侧设有凹槽,所述缓冲区12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缓冲区12与所述套筒本体3留有间隙。

其中,所述缓冲区12为缓冲柱或缓冲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缓冲装置,实现缓冲下效果。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回热器,包括:室温换热器 1、非室温换热器2、室温换热器外壳5、非室温换热器外壳6以及如本实用新型的回热器套筒结构,所述室温换热器外壳5和非室温换热器外壳6分别连接于所述套筒本体3的两端,所述室温换热器1固定于所述室温换热器外壳5的内部,所述非室温换热器2固定于所述非室温换热器外壳6的内部。

其中,所述套筒本体3与所述非室温换热器外壳6的连接处设有法兰连接孔,所述套筒本体3与所述室温换热器外壳5的连接处设有法兰连接孔,用于套筒本体3与两端的非室温换热器外壳和室温换热器外壳固定连接,法兰连接孔用于安装连接法兰7。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选用缓冲柱。缓冲柱内壁很薄,厚度为1~2mm,其与回热器套筒本体3之间有很小的距离,为1~2mm。该缓冲柱靠近非室温换热器端2与套筒本体3固定连接。缓冲柱与室温换热器外壳5留有很小的缝隙,是为了减少回热器中的工质气体进入缓冲柱与回热器套筒之间的间隙,影响回热器的工作。如果这个缝隙在实际操作中不易制作,可以采用O型密封圈10进行密封,以达到减少工质气体进入套筒内壁与回热器套筒之间的间隙。这样的结构在发动机中对减小系统的热应力集中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因为,回热器填充物由于温度梯度而引起其变形(如图2和图3所示),在靠近非室温换热器2,回热器填充物会膨胀变形。这个变形引起的热应力由该种结构的缓冲柱来进行一个缓冲,使这个变形应力不会传递到回热器套筒,可以减小回热器套筒本体受到的径向热应力,即降低回热器套筒本体的应力集中,达到增加系统安全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回热器套筒结构及回热器,采用套设于套筒本体外侧的卡箍结构,卡箍可以给予套筒本体一定的压力,可以减小回热器套筒壁两端的热变形差异,从而减小回热器套筒壁由热变形差异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提高回热器的安全性。进一步地,减小回热器套筒壁厚度,在相同的形变引起的壁面弯曲而产生的应力也会减小;进一步地,采用径向截面为梯形的圆环形套筒卡箍,可以防止套筒本体在受热变形时引起外面的卡箍之间相互挤压,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