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3773发布日期:2020-02-14 15:22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具体为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低温食用的食品或冷冻类食品,在食用过程中,主要时靠冰块降温制冷,但在食用过程中,冰块会不断的融化,降低了降温的效果,并且融化出的冰水会污染食物,使食物的品质下降。

为了解决现有冰块制冷时间过于短暂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冰块制冷时间过于短暂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外壳,外壳的内部侧壁上固定有上铝板和下铝板,且上铝板位于下铝板的上方,所述上铝板和下铝板之间固定有多个tec模块,所述外壳的一侧固定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部固定有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且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与tec模块电连接。

优选的,控制箱上还设置有开关和温度设定按钮,且开关和温度设定按钮分别与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电连接。

优选的,上铝板的下表面固定有温度传感器,且温度传感器与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电连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tec模块沿上铝板的长度走向等间隔排列,且tec模块的冷端与上铝板的下表面固定贴合,tec模块的热端与下铝板的上表面固定贴合。

优选的,下铝板与外壳的下侧边留有50mm的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tec模块9的制冷特性对装置内部进行自动制冷,以达到装置内部温度降低的效果,实现对食物进行自动降温冷却,提高制冷时长,保障食品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的总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控制箱;3-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4-开关;5-温度设定按钮;6-温度传感器;7-上铝板;8-下铝板;9-tec模块;10-冷端;11-热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外壳1,外壳1的内部侧壁上固定有上铝板7和下铝板8,且上铝板7位于下铝板8的上方上铝板7和下铝板8之间固定有多个tec模块9外壳1的一侧固定有控制箱2控制箱2内部固定有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且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与tec模块9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控制箱2上还设置有开关4和温度设定按钮5,且开关4和温度设定按钮5分别与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铝板7的下表面固定有温度传感器6,且温度传感器6与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tec模块9沿上铝板7的长度走向等间隔排列,且tec模块9的冷端10与上铝板7的下表面固定贴合,tec模块9的热端11与下铝板8的上表面固定贴合。

本实施例中,下铝板8与外壳1的下侧边留有50mm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优点:该种带tec制冷的生鲜食品装置,在使用时操作如下,将食物放置在上铝板7上,通过温度设定按钮5对需要制冷的食物进行温度设定,然后打开开关4、温度传感器6、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通电开始工作,温度传感器6对上铝板7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温度信号传递至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根据温度传感器6反馈回的温度信号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tec模块9是否开始工作,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的控制原则是反馈温度高于设定温度,tec模块9开始工作,反之,tec模块9停止工作;

当tec模块9开始工作后,tec模块9的冷端10开始降温,并带走上铝板7上的热量,从而使得上铝板7开始降温,进而通过上铝板7对食物进行降温制冷,直至温度传感器6探测到上铝板7温度低于温度设定按钮5所设定的温度后,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3控制tec模块9停止工作,此过程自动循环,实现对食物进行自动降温冷却,提高制冷时长,保障食品安全;

当tec模块9开始工作后,tec模块9的热端11页同时工作开始升温,并将温度传导到下铝板8,通过下铝板8将能量散发到外部环境中,下铝板8与外壳1的下侧边留有50mm的间隙是提高下铝板8的散热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