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8364发布日期:2020-05-08 18:07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冰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



背景技术:

美式冰箱上部为对开门布局,下部设有一个全宽全温区的变温室,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对开门容积固定,间室宽度窄等缺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由于美式冰箱温区布局比较独特,目前市面上美式冰箱都是三蒸发器制冷实现的,不仅成本高,组装复杂,还占用使用容积。传统的单系统变温室的送风风道由于没有设置冷冻独立送风风道及冷冻风门,只要风扇启动,大部分的冷风都被送给了冷冻室,冷冻室就也就随之制冷,这样送到变温室的冷风就不够,无法满足变温室调到冷冻的需求。另外由于冷冻室一直被动制冷,也容易造成不停机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成本高,组装复杂以及占用面积大的问题,并实现变温室温度可以宽幅调节的目的。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包括冷冻室、冷藏室和变温室,蒸发器设置在冷冻室后侧,所述蒸发器的上方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冷冻室相连的冷冻出风风道、与所述冷藏室相连的冷藏出风风道,以及与所述变温室相连的变温出风风道,且所述冷冻出风风道上安装有冷冻风门,所述冷藏出风风道上安装有冷藏风门,所述变温出风风道上安装有变温风门。

进一步的,所述风路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蒸发器所在腔室相连的冷冻回风风道、冷藏回风风道和变温回风风道。

进一步的,所述冷冻室和冷藏室相对设置在冰箱的上部,所述变温室设置在冷冻室和冷藏室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冷藏室的后壁上部设置有冷藏风道面板,所述冷藏风道面板的后侧设置有冷藏分配风道,所述冷藏分配风道与所述冷藏出风风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冷藏风道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冷藏分配风道相连的冷藏出风口,且所述冷藏出风口至少包括两个且呈上、下并列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冷冻室的后壁上设置有与冷冻出风风道相连且呈上、下分布的冷冻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变温室的后侧设置有与所述变温出风风道相连的变温分配风道,所述变温分配风道上设置有变温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采用三层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冷冻风门、冷藏风门和变温风门均能够单独控制打开和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为离心式风扇。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将风道隔为三个独立的风路系统,可以根据变温室的温度设置来选择不同的组合以达到变温室宽幅调节的要求;

(2)本发明可以在在化霜时,通过冷冻风门的关闭以及冷藏风门的开启,实现化霜的同时对冷藏室进行加湿,同时可以利用冷藏的“高温”空气来化霜,减少化霜加热时间以及化霜能耗;

(3)本发明可以根据变温室的温度设置情况选择不同的制冷模式以降低制冷系统的运转率,达到降低能效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b-b方向的剖面图;

图5是图1中c-c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的蒸发器的正视图;

图7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中:风扇1,冷冻风门2,冷藏风门3,变温风门4,冷冻出风风道5,冷藏出风风道6,变温出风风道7,变温分配风道8,冷冻回风风道9,冷藏回风风道10,变温回风风道11,蒸发器12,冷藏室13,冷冻室14,变温室15,冷冻出风口16,冷藏出风口17,变温出风口18,冷藏分配风道19,冷藏风道面板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用于美式冰箱的单蒸发器三温区风路系统,所述美式冰箱为对开门式,包括冷冻室14,冷藏室13和变温室15;蒸发器12设置在所述冷冻室14的后侧,所述蒸发器12的上方设置有风扇1,为整机的风路循环提供动力;所述冷冻室14内分别设有冷冻出风风道5,冷藏出风风道6以及变温出风风道7;所述风扇1与冷冻出风风道5之间设有冷冻风门2,所述风扇1与冷藏出风风道6之间设有冷藏风门3,所述变温出风风道7下方设有变温风门4,三个风门分别用来控制冷风是否流向冷冻室14,冷藏室13和变温室15;

所述风路系统设有冷冻回风风道9,冷藏回风风道10以及变温回风风道11,可以分别完成冷冻室、冷藏室、变温室的风路循环;所述变温室15内设有变温分配风道8,来保证变温室15冷却效率和温度的均匀性;所述变温分配风道8上设有变温出风口18,所述冷藏室13设有冷藏出风口17,所述冷冻室14设有冷冻出风口16,用来保证冷冻室14和冷藏室13的制冷效率和温度的均匀性;

所述冷冻室14位于左上侧,所述冷藏室13位于右上侧,所述变温室15位于下侧;所述风扇1为离心式风扇,风路循环过程中可以提高空气流动的效率。

如图6-7所示,所述蒸发器12采用三层排布,保证蒸发器12换热面积,降低了风扇1的高度,减少了变温出风风道7的长度,有益于变温室15的制冷速度;所述冷冻风门2,冷藏风门3和变温风门4均能够单独控制打开和关闭。

将风道隔为三个独立风路系统,可以根据变温室15的温度设置来选择不同的组合以达到变温室15宽幅调节的要求,当变温室15设置在冷冻时,冷冻风门2关闭,冷藏风门3关闭,变温风门4打开,将冷气全部供给变温室15,以满足变温室15的制冷需求。

具体的,变温室15设置在冷冻时,可以将冷冻室14与变温室15认为是同一个制冷间室,冷藏风门3关闭,冷冻风门2、变温风门4打开,将冷气同时供给冷冻室14、变温室15,当其中一个间室达到了设定所需的温度时关闭该间室对应的控制风门,将所有的冷气送入另一个间室直至达到间室所设定的温度,以满足变温室15的制冷需求。

当变温室15设置为冷藏时,冷冻风门2关闭,冷藏风门3、变温风门4打开,将所有冷气供给冷藏室13和变温室15,同样的当其中一个间室达到了设定所需的温度时则关闭该间室的控制风门,所有冷气提供给另外一个间室直至该间室到达设定所需的温度,这样既可以快速将以上两个间室冷却到所需温度,又可以减少此两间室的高温回风对冷冻室温度产生的波动。

如图2和5所示,所述冷藏室13的风路循环方向与箭头所示方向一致,其中图2中为将冷冻室以及变温室后壁拆卸下来时的结构图;

如图3所示,所述变温室15的风路循环方向与箭头所示方向一致;

如图4所示,所述冷冻室14的风路循环方向与箭头所示方向一致;

当变温室15温度设定由冷藏转换为冷冻需要降温时,冷冻风门2和冷藏风门3关闭,变温风门4打开,风扇1启动,抽取流经蒸发器12的冷风进入变温出风风道7,流经变温分配风道8对变温室15进行制冷,再经过变温回风风道11回到蒸发器12,完成变温风路循环。相对传统的单系统变温室15风路,此风路系统增加了冷冻风门2,可以关闭冷冻的出风,让进入变温室15的风量达到最大化,来快速实现变温室的设定温度要求。

此风路系统包含有独立的三路风路循环,可以单独走1路,或者2路同时走,或者关闭制冷,实现两个间室之间的风路循环,可以实现不同的需求;当冷藏室13或变温室15接到快速制冷要求时,可以关闭冷冻风门2,让全部的冷风进入冷藏室13或变温室15进行制冷,大大缩短制冷时间;当蒸发器12化霜时,关闭冷冻风门2和变温风门4,打开冷藏风门3,启动风扇1,让化霜的高湿空气送到冷藏室13,可以给冷藏室13进行加湿。

同时,所述冷藏室13的后壁上部设置有冷藏风道面板20,所述冷藏风道面板20的后侧设置有冷藏分配风道19,所述冷藏分配风道19与所述冷藏出风风道3相连,冷藏出风口17则设置在冷藏风道面板20上,并且与冷藏分配风道19相连,从而实现对进入冷藏室13的冷气进行分配,保证冷藏室13制冷的均匀性。

冷藏出风口17设置在平面设置的冷藏风道面板20上,相较于传统的突出式的出风口设置提高冷藏室13降温的均匀性和美观性。

而冷冻室14的后壁同样为平面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冰箱整体的美观性。

另外,冷藏出风口17呈上、下并列设置,且至少包括两个,在本实施例中则设置有两个冷藏出风口17。

同样的,冷冻出风口16亦是呈上、下并列设置,且至少包括两个,在本实施例中则设置有两个冷冻出风口16。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冰箱结构中冷冻室14和冷藏室13的位置对调亦可适用于上述风路系统。

本发明采用单蒸发器实现对冷冻室14、冷藏室13和变温室15的温度调节,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成本高,组装复杂以及占用面积大的问题,并实现变温室温度可以宽幅调节的目的。

同时本发明的实施例风道面板呈现对称结构,提高了箱内风道的整体美观性。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