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10007阅读:来源:国知局
20和340设置在热吸收管线300的一侧301上以及热排出管线200和200’的另一侧202上,使得热量得到交换。
[0040]热吸收管线300和热排出管线200和200’可以具有板状形状,而且热交换构件220,240,320和340可以是热交换片。
[0041]如图2所更特别地描绘地,热吸收管线300的一侧301可以与另一侧302处于同一水平面或高于另一侧302。使用该配置,热量得到更有效地传递,因为其是从较低位置传递到较高位置。同样地,成对的热排出管线200和200’关于热吸收管线300彼此对称,使得它们彼此面对,而且热排出管线200和200’的另一侧202也可以与一侧201至少处于同一水平面或者高于一侧201。
[0042]另外,在一侧301上,在热吸收管线300的两个侧表面上,热交换片可以与其接触,如同热交换构件320和340。此外,在另一侧202上,在热排出管线200和200’的两个表面上,热交换片可以与其接触,如同热交换构件220和240。邻近的热排出管线200和200’可以共享热交换片。
[0043]图1显示了热交换器的一般结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可以配置有平行设置的热交换模块A,热交换模块A中的每一个包括:热吸收管线300、成对的热电元件100和100’、成对的热排出管线200和200’以及热交换构件220、240、320和340 ;热吸收管线300将热量从一侧301传递到另一侧302 ;成对的热电元件100和100’设置在其另一侧302上的热吸收管线300的两侧,伴随热吸收表面与热吸收管线300接触;成对的热排出管线200和200’其中的每一个都在一侧201上具有与各自的热电元件100和100’的热排出表面接触的表面;热交换构件220、240、320和340设置在热吸收管线300的一侧301上和热排出管线200和200’的另一侧202上。
[0044]此外,邻近的热交换模块A和B可以具有在一侧201上的在邻近的热排出管线200和200’的面对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重量部件400。使用该配置,在热排出侧,邻近的热电元件和邻近的热排出管线彼此热连接,使得它们具有高重量并从而提高了效率。
[0045]此外,邻近的热交换模块A和B可以共享在一侧上的在邻近的热吸收管线的面对表面之间的热交换构件340。此外,邻近的热交换模块A和B可以共享在另一侧202上的在邻近的热排出管线的面对表面之间的热交换构件220’。使用该配置,热交换效率得到提升。
[0046]图3和图4显示了依据导管的设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安装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的实例,其中空气通过导管的设置流动。具体而言,图3显示了直线导管的设置,其中热排出导管20与热吸收导管30在同一直线上,而图4显示了弯曲导管的设置,其中热排出导管20与热吸收导管30形成90度。同样地,热吸收管线的一侧低于其另一侧,而且热电元件在另一侧连接。热排出管线的一侧低于其另一侧,而且热电元件在一侧连接。因此,热量自然地从较低位置传递到较高位置,使得热传递效率得到提升。
[0047]如上所述,根据如此配置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热电元件的性能和效率可以得到最大化,散热器的位置可以自由决定,而且散热片可以得以共享,从而可以节省制造成本。
[0048]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是用于参考图中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
[0049]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穷尽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包括: 热吸收管线,所述热吸收管线将热量从其一侧传递到其另一侧; 成对的热电元件,所述成对的热电元件设置在所述热吸收管线的另一侧,关于所述热吸收管线彼此相对,所述热电元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与所述热吸收管线接触的热吸收表面; 成对的热排出管线,所述热排出管线中的每一个都在其一侧上具有与各自的热电元件的热排出表面接触的表面;以及 热交换构件,所述热交换构件设置在所述热吸收管线的一侧上和所述热排出管线的另一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所述热吸收管线和所述热排出管线具有板状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所述热吸收管线的另一侧与其一侧至少处于同一水平面或高于其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所述成对的热排出管线关于所述热吸收管线彼此对称,使得所述热排出管线彼此面对所述热吸收管线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所述热排出管线的另一侧与其一侧至少处于同一水平面或高于其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构件是热交换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热交换片与在所述热吸收管线的一侧上的所述热吸收管线的两个表面接触,如同所述热交换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热交换片与在所述热排出管线的另一侧上的所述热排出管线的两个表面接触,如同所述热交换构件,其中邻近的热排出管线共享其之间的所述热交换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热排出导管连接到所述热排出管线的前部而且热吸收导管连接到所述热吸收管线的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所述热排出管线与所述热吸收管线在其之间形成直角。
11.一种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配置有平行设置的热交换模块,所述热交换模块中的每一个包括: 热吸收管线,所述热吸收管线将热量从其一侧传递到其另一侧; 成对的热电元件,所述热电元件设置在所述热吸收管线的另一侧上,关于所述热吸收管线彼此相对,所述热电元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与所述热吸收管线接触的热吸收表面; 成对的热排出管线,所述热排出管线中的每一个都在其一侧上具有与各自的热电元件的热排出表面接触的表面;以及 热交换构件,所述热交换构件设置在所述热吸收管线的一侧上和所述热排出管线的另一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装置,其中邻近的热交换模块具有在邻近的热排出管线的一侧上的面对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重量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装置,其中邻近的热交换模块在邻近的热吸收管线的一侧上的面对表面之间共享所述热交换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装置,其中邻近的热交换模块在邻近的热排出管线的另一侧上的面对表面之间共享所述热交换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热吸收管线的一侧低于其另一侧并且所述热电元件在另一侧上连接,而且所述热排出管线的一侧低于其另一侧并且所述热电元件在一侧上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热排出导管连接到所述热排出管线的前部而且热吸收导管连接到所述热吸收管线的前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其中所述热排出管线与所述热吸收管线在其之间形成直角。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一种具有热电元件的热交换器装置可以包括热吸收管线、成对的热电元件、成对的热排出管线以及热交换构件;热吸收管线将热量从其一侧传递到其另一侧;成对的热电元件可以设置在热吸收管线的另一侧上,关于热吸收管线彼此相对,热电元件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与热吸收管线接触的热吸收表面;热排出管线中的每一个在其一侧上都具有与各自的热电元件的热排出表面接触的表面;热交换构件设置在热吸收管线的一侧上和热排出管线的另一侧上。
【IPC分类】F25B21-02
【公开号】CN104729143
【申请号】CN201410504890
【发明人】吴万周, 金才熊, 朴宰佑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9月26日
【公告号】DE102014114185A1, US2015016803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