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69554阅读:来源:国知局
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5]每个直管段11适于穿过对应的第一安装槽221配合在对应的直管容纳腔211内,弯管段12适于穿过第二安装槽222配合在弯管容纳腔212内。如图11所示,装配时,首先将减振件2放置在能够确保两个第一安装槽221与两个直管段11分别前后正对的位置,且保证减振件2整体位于配管1的弯管段12的上方,从而可以将减振件2向配管1的方向推进,以使两个直管段11分别从第一安装槽221进入到相应的直管容纳腔211内,然后将减振件2自上向下推,以使弯管段12从第二安装槽222进入弯管容纳腔212内,从而两个直管段11可以分别牢靠地配合在相应的直管容纳腔211内,弯管段12可以牢靠地配合在弯管容纳腔212内。由此,有效地提高了装配效率。
[0046]优选地,减振件2为橡胶件,从而便于装配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减振效果。这里,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确保连接可靠性和减振效果,每个直管容纳腔211均与相应的直管段11过盈配合,弯管容纳腔212与弯管段12过盈配合,由于橡胶件具有自锁性,从而通过橡胶件特有的自锁紧功能,减振件2可以将配管1牢靠地锁紧。
[0047]这样,由于直管段11的形状仅与直管容纳腔211的形状相适配,而不与弯管容纳腔212的形状相适配,且弯管段12的形状仅与弯管容纳腔212的形状相适配,而不与直管容纳腔211的形状相适配,从而配合在直管容纳腔211内的直管段11在弯管容纳腔212的止抵作用下仅能牢靠地配合在直管容纳腔211内,而不会窜入弯管容纳腔212内,配合在弯管容纳腔212内的弯管段12在直管容纳腔211的止抵作用下仅能牢靠地配合在弯管容纳腔212内,而不会窜入直管容纳腔211内,而且,由于直管段11与直管容纳腔211配合的同时,弯管段12同时与弯管容纳腔212配合,从而减振件2不具备绕着配管1的直管段11或弯管段12旋转的自由度,从而减振件2不会绕着配管1发生旋转。
[0048]由此,当配管1与减振件2装配到位后,减振件2与配管1的相对位置固定,也就是说,减振件2相对于配管1不会发生旋转、位置不固定的问题,从而减振件2可以始终可靠地定位在与设计要求固定方向相符的位置,以有效地提高减振效果。
[0049]另外,由于在重力的作用下减振件2的弯管容纳腔212与弯管段12具有自锁性,从而配管1在振动的过程中配管1不易与减振件2脱离分开,而且弯管段12和弯管容纳腔212的分离方向与直管段11和直管容纳腔211的分离方向不同,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减振件2与配管1的连接可靠性,这样,装配减振件2后无需再用束紧带进行紧固,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减振件2与配管1脱离分开的问题,确保减振件2的工作可靠性。由此,节省了装配流程和辅助配件,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总体成本。
[005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的配管组件100,通过将配管1的两个直管段11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安装槽221并装配在减振件2的两个直管容纳腔211内,且将配管1的弯管段12穿过第二安装槽222装配在减振件2的弯管容纳腔212内,从而在保证减振件2与配管1连接可靠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提高减振件2的装配效率,且减振件2装配后与配管1的定位可靠,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减振件2的减振效果。
[005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9、以及图3和图8,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远离对应的直管容纳腔211的一侧的宽度大于第一安装槽221的与直管容纳腔211相连的一侧的宽度,第二安装槽222的远离弯管容纳腔212的一侧的宽度大于第二安装槽222的与弯管容纳腔212相连的一侧的宽度。由此,便于减振件2的装配,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减振件2的装配效率,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减振件2与配管I的连接可靠性和定位可靠性。
[0052]例如在图4和图9的示例中,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外端宽度大于第一安装槽221的内端宽度,从而两个直管段11可以容易地从相应的第一安装槽221的外端向内滑动以进入到相应的直管容纳腔211内,且由于第一安装槽221的内端宽度较小,从而每个直管段11均不易从相应的直管容纳腔211内沿着相应的第一安装槽221向外脱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内”可以理解为朝向相应直管容纳腔211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外”,即远离相应直管容纳腔211中心的方向。
[0053]例如在图3和图8的示例中,第二安装槽222的下端宽度大于第二安装槽222的上端宽度,从而弯管段12可以容易地从第二安装槽222的下端向上滑动以进入弯管容纳腔212内,且由于第二安装槽222的上端宽度较小,从而弯管段12不易从弯管容纳腔212内沿着第二安装槽222向下脱出。
[0054]具体地,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宽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例如在图5和图10的示例中,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宽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优选地,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两个侧壁面均形成为斜面,也就是说,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横截面均大体形成为梯形,且优选为等腰梯形。由此,便于第一安装槽221的加工,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直管段11的装配效率,且提高了第一安装槽221的限位能力。
[0055]优选地,第二安装槽222的宽度从外到内逐渐减小。例如在图5和图10的示例中,第二安装槽222的宽度从下到上逐渐减小,优选地,第二安装槽222的两个侧壁面均形成为斜面,也就是说,第二安装槽222的横截面大体形成为梯形,且优选为等腰梯形。由此,便于第二安装槽222的加工,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弯管段12的装配效率,且提高了第二安装槽222限位能力。
[00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配管组件1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防脱件(图未示出),防脱件设在减振件2上以防止每个直管段11从相应的直管容纳腔211内脱出、或者防止弯管段12从弯管容纳腔212内脱出、或者同时防止两个直管段11和弯管段12分别从相应的直管容纳腔211和弯管容纳腔212内脱出。由此,可以提高减振件2与配管I的连接牢靠性和减振件2的减振可靠性。
[0057]可选地,防脱件为胶贴,胶贴粘接在减振件2上、且位于第一安装槽221的远离对应的直管容纳腔211的一侧和/或第二安装槽222的远离弯管容纳腔212的一侧。也就是说,胶贴可以粘接在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远离相应的直管容纳腔211的一侧、胶贴还可以粘接在第二安装槽222的远离弯管容纳腔212的一侧、或者胶贴还可以既粘接在第一安装槽221的远离直管容纳腔211的一侧、又粘接在第二安装槽222的远离弯管容纳腔212的一侧。由此,当胶贴粘接在第一安装槽221的远离直管容纳腔211的一侧时,胶贴可以防止第一安装槽221的宽度变宽、以避免直管段11沿着第一安装槽221从减振件2内脱出,当胶贴粘接在第二安装槽222的远离弯管容纳腔212的一侧时,胶贴可以防止第二安装槽222的宽度变宽、以避免弯管段12沿着第二安装槽222从减振件2内脱出。
[0058]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装配时,可以首先通过两个第一安装槽221将配管I的两个直管段11分别装配到减振件2内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直管容纳腔211内,然后向下拉动减振件2,通过减振件2底部的第二安装槽222将配管I的弯管段12装配到减振件2内的弯管容纳腔212内,然后在减振件2前表面上的与第一安装槽221正对的表面上贴上胶贴,以及在减振件2后表面上的与第一安装槽221正对的表面上贴上胶贴,以将两个第一安装槽221封盖住,从而提高配管I与减振件2的连接可靠性。
[005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示例中,防脱件可以为卡簧,卡簧可以为金属卡簧或者塑料卡簧等,此时,减振件2上形成有用于容纳卡簧的容纳槽,从而当卡簧与容纳槽装配到位后,卡簧可以防止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宽度变宽、以避免直管段11沿着相应的第一安装槽221从减振件2内脱出,或者卡簧可以防止第二安装槽222的宽度变宽、以避免弯管段12沿着第二安装槽222从减振件2内脱出,再或者卡簧可以既防止每个第一安装槽221的宽度变宽、以避免相应的直管段11沿着第一安装槽221从减振件2内脱出、又防止第二安装槽222的宽度变宽、以避免弯管段12沿着第二安装槽222从减振件2内脱出。
[0060]具体地,容纳槽包括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分别位于第一安装槽221的两侧,且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的一端贯穿第一安装槽221的两个侧壁,卡簧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内。优选地,每个第一安装槽221处可以分别设有一个容纳槽,由于两个第一安装槽221处设置的容纳槽的结构可以相同,下面仅以一个第一安装槽221处的容纳槽为例进行说明。
[0061]减振件2的顶部具有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分别有减振件2的顶壁向下凹入而成,且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分别大体形成为L形且关于第一安装槽221的中心左右对称,其中,第一容纳槽的一段沿着第一安装槽22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容纳槽的另一段沿着垂直于第一槽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容纳槽的右端贯穿第一安装槽221的左侧壁,第二容纳槽的左端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