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厌氧氨氧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492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厌氧氨氧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厌氧氨氧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1995年,荷兰deft工科大学的一个研究组第一次报道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存在。 这种新发现的细菌,能够通过与原有工艺完全不同的代谢途径,在厌氧条件下,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亚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最终生成氮气。在使用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情况下,只需要将废水中大约一半的氨氮氧化成亚硝态氮,相较于传统工艺,能够大量节省氧气供给。此外,由于厌氧氨氧化菌为化能自养型细菌,不需要额外投加有机碳源,且剩余污泥量相较于传统工艺,大幅减少。所以,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运行费用低且高效的工艺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基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第一个实际工程花费了大约3年时间才最终运行成功。之后,虽然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相继有实际工程投入运行,但是起始的启动污泥大多来源于荷兰的Rotterdam污水处理厂。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不同于以前的好氧及厌氧发酵工艺的微生物,微生物的富集本身将花费大量时间,且该细菌增殖速度非常缓慢,反应器的启动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特别是在遇到对该细菌产生毒害作用的物质时,生物反应速率迅速降低,甚至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将造成亚硝态氮的大量积累,从而对细菌产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反应器运行的失败,甚至重新启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厌氧氨氧化装置。通过对循环水中亚硝态氮的在线监测,进而控制进水泵及循环泵的运转,以保证反应器的正常运转。 同时,通过PH调节池调节pH值,以维持反应器最佳的运行条件。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进水端与进水泵一端相连,进水泵另一端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的底部相连,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的下部装有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上部有三相分离器,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的一侧上方有出水端及回流水管,中上方通过循环水管与PH调节槽的底部相连,pH调节槽中有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pH在线测定装置及搅拌机,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的上方与泵控制单元相连,PH在线测定装置的上方与酸液泵控制单元相连,酸液泵一端插入PH调节槽中、另一端与酸液相连。本实用新型具有高效、稳定运行的特点,主要针对短程硝化池的出水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运行费用低且高效的生物脱氮。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示意图。图中标记P1-进水泵;P2-循环泵;P3-酸液泵;1-进水端;2-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3-三相分离器;4-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5-出水端;6-回流水管;7-循环水管;8-亚
3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9-pH在线测定装置;10-pH调节槽;11-泵控制单元;12-搅拌机; 13-酸液泵控制单元;14-酸液。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进水端1与进水泵Pl —端相连,进水泵Pl另一端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底部相连,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下部装有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4、上部有三相分离器3,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一侧上方有出水端5及回流水管6,中上方通过循环水管7与pH调节槽10的底部相连,pH调节槽10中有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8、pH在线测定装置9及搅拌机12,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8的上方与泵控制单元11相连,pH在线测定装置9的上方与酸液泵控制单元13相连,酸液泵P3 —端插入pH调节槽10中、另一端与酸液相连。污水从进水端1经进水泵Pl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底部进入,污水中的亚硝态氮及氨氮被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4生物降解成氮气及硝态氮;经处理的污水,一部分由出水端5直接排放,另外一部分由回流水管6回流到脱氮槽; 经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中三相分离器3分离的污水经循环水管7流入pH调节槽10,在pH 调节槽10中设置有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8对循环水的亚硝态氮的浓度进行在线监测,并将测定值传输到泵控制单元11,以控制进水泵Pl和循环泵P2 ;另设置有pH在线测定装置 9对循环水的pH值进行在线监测,并将测定值传输到酸液泵控制单元13,以控制酸液泵P3 将酸液14泵入pH调节槽10 ;经pH调节之后的循环水经循环泵P2直接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底部泵入。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尺寸为长X宽X高=IOcmX IOcmX 120cm。pH调节槽 10尺寸为长X宽X高=15CmX30CmX20Cm。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内填充有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4污泥层。利用该高效厌氧氨氧化装置,采用连续进水方式,经为期一个月的启动运行之后, 出水水质趋于稳定,在长达半年的运行期间内,装置运行稳定,进水水质和经过本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中各污染物平均浓度见表1。表1:进出水水质表
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进水(mg/L)65076001410出水(mg/L)400135175去除率(%)9410087 如表1所示,该高效厌氧氨氧化装置即使在总氮浓度高达1410mg/L的情况下,依旧能够高效去除污染物。
权利要求1. 一种高效厌氧氨氧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端(1)与进水泵(Pi) —端相连,进水泵(Pl)另一端与上流式厌氧氨化氧槽(2)的底部相连,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下部装有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4)、上部有三相分离器(3),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一侧上方有出水端(5)及回流水管(6),中上方通过循环水管(7)与pH调节槽(10)的底部相连, PH调节槽(10)中有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8)、pH在线测定装置(9)及搅拌机(12),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8)的上方与泵控制单元(11)相连,pH在线测定装置(9)的上方与酸液泵控制单元(13)相连,酸液泵(P3) —端插入pH调节槽(10)中、另一端与酸液(14)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厌氧氨氧化装置。进水端与进水泵一端相连,进水泵另一端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的底部相连,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的下部装有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上部有三相分离器,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的一侧上方有出水端及回流水管,中上方通过循环水管与pH调节槽的底部相连,pH调节槽中有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pH在线测定装置及搅拌机,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的上方与泵控制单元相连,pH在线测定装置的上方与酸液泵控制单元相连,酸液泵一端插入pH调节槽中、另一端与酸液相连。本实用新型具有高效、稳定运行的特点。
文档编号C02F3/28GK202072537SQ201120052050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8日
发明者张文杰 申请人:桂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