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部结构以及净水滤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028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口部结构以及净水滤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流体流过的开口部的开口部结构以及具备该开口部结构的净水器滤筒。本申请根据2010年8月12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0-180726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利用自重使流体流入容器等的开口部,基于使去除空气的状况良好等理由而形成在纵壁上,并且,用细眼网等网状织物隔开以避免流体以外的尘埃侵入(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已知在形成于纵壁上并利用网状织物隔开的开口部的正下方连接有横壁(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1-50259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表2003-5146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上述以往的开口部结构,为了在开口部安装网状织物而在开口部周缘设置用于固定网状织物的规定宽度的固定围板。这样,在形成有具有规定宽度的固定围板时,下缘的固定围板可能会成为堰堤。而且,特别是在开口部的正下方连接有横壁时,流体容易滞留在由纵壁和横壁形成的角落部中,此外,若想要省略上述开口部下方的固定围板而沿弯曲的壁面固定网状织物,则要求操作者的熟练度,存在可能在网状织物的安装性能上产生偏差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提供一种既能防止流体滞留在开口部下缘,又能稳定地固定网状织物的开口部结构,具备该开口部结构的净水滤筒,以及具备该净水滤筒的水供给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I中记载的发明为一种开口部结构,其是利用使流体流通的网状织物(如实施方式中的网57)隔开的开口部(如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56)的开口部结构,上述开口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纵壁上设有从由上述纵壁(如实施方式中的纵壁50)和横壁(如实施方式中的横壁51)形成的角落部(如实施方式中的角落部55)向纵壁侧竖起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下侧设有朝向下方突出的肋(如实施方式中的肋60),上述网状织物的下缘至少固定在上述肋上。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如下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纵壁形成为圆筒状,上述肋形成为环状。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如下根据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肋配置在上述纵壁的正下方。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肋相对于上述纵壁偏离配置。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为一种净水滤筒(如实施方式中的净水滤筒10),其具有技术方案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外部盖体(如实施方式中的外部盖体22),该外部盖体具有用于导入生水的生水入口(如实施方式中的生水入口管部62);以及内部盖体(如实施方式中的内部盖体24),该内部盖体配置在该外部盖体的内侧且具有上述开口部结构。发明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通过将肋朝向下方突出地设置在开口部的下侧,并将用于隔开开口部的网状织物的下缘固定在该肋上,因而不会出现如下状况,例如,在用于固定网状织物下缘的肋被设置在比横壁靠近上方时,生水沿着横壁的延伸方向流入开口部时肋不会变成堰堤,因此具有既能以沿着开口部的状态不弯曲地稳定固定网状织物,又能防止流体滞留在纵壁与横壁的角落部中,而使流体顺利流过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即使在利用网状织物将在形成为圆筒状的纵壁上形成的开口部隔开时,由于通过将肋形成为环状,能够将肋配置在纵壁下方的所有位置并可靠地进行固定,因此具有能够提高可靠性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通过将肋配置在纵壁的正下方,无论将网状织物的周缘镶嵌成形在开口部周缘的纵壁以及肋上来设置网状织物时,还是在在形成开口部周缘的纵壁以及肋之后再粘贴网状织物时,均无需使网状织物弯曲,因此具有安装作业变得容易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通过使肋相对于纵壁偏离配置,从而具有能够使用用于固定网状织物的肋来提高角落部附近的横壁的强度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从外部盖体的上部开口部流入的生水从外部盖体与内部盖体之间流下并碰到内部盖体的横壁,再通过形成在纵壁上的开口部流入滤筒内部,因此,尤其为利用自重将生水净化的净化滤筒时,能够防止生水滞留在外部盖体与内部盖体之间,由此具有能够使生水顺利地流入净水滤筒内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水供给器的主体容器中具备技术方案5记载的净水滤筒,由此具有能够使生水顺利地流入水供给器内的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纵剖视图。图3为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内部盖体的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净水器的纵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网状织物被固定为内张贴状时的横壁、纵壁、网状织物与肋的纵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网状织物被固定为外突状时的横壁、纵壁、网状织物与肋的纵剖视图。图7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的水供给器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针对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口部结构应用于净水滤筒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净水滤筒10的壳体12具备大致带底圆筒状的收纳部20、堵塞收纳部20的内部盖体24、以及覆盖该内部盖体24的外部盖体22。在收纳部20设有以朝向下方而成为凸状的方式阶梯式成形的小径部26,在该小径部26的底壁27上形成有用于排出净水的多个排出孔28。在该小径部26上嵌脱自如地安装有大致圆柱状的膜过滤单元30,该膜过滤单元30具有与该小径部26的内径相等的外径。在膜过滤单元30的下部外周安装有0形环31,通过该0形环31使膜过滤单元30外部的生水侧与净水侧分离。另外,在膜过滤单元30,在比0形环31更靠近上方的外周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凸缘32,通过该凸缘32限制膜过滤单元30向下方的位移以确保膜过滤单元30的下表面33与小径部26的底面34之间具有规定的空隙35。就膜过滤单兀30而言,在多个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 membrane)39以两端部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在上部开放且在侧壁36上具有多个孔37的大致圆筒状的外壳38内的状态下,维持了端部的开口且通过浇 注部40隔断一次侧和二次侧地进行收纳。中空纤维膜39是多孔质的膜,作为其材料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1-戍烯)、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苯乙烯、聚砜、聚醚砜、聚醚酮、聚醚醚酮等。此外,浇注部40可以使用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酮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在膜过滤单元30通过0形环31嵌合于小径部26的状态下,在收纳部20中填充吸附材料41直到规定的高度。作为吸附材料41可以使用粉末状或颗粒状吸附材料(活性碳、沸石、分子筛等)、纤维状吸附材料(纤维状活性碳)等。内部盖体24形成为向上方凸起的大致带檐帽状,具备沿着大致铅直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纵壁50、以及从该纵壁50下缘的整个圆周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水平延伸的环状的横壁51。内部盖体24的横壁51的外周缘支撑并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固定于收纳部20的上部开口部42的内周侧的台阶部52上。此外,在内部盖体24的上部设有与内部盖体24的下部相比为小径的凸部53,在该凸部53的上壁54上放射状地形成有用于除去空气的多个狭缝S。另外,在内部盖体24的纵壁50形成有从纵壁50与横壁51的角落部55朝向纵壁50侧竖起的开口部56。该开口部56用于使生水流入收纳部20内,且由既能使生水流过又能防止尘埃等异物侵入的网(网状织物)57隔开。如图2、图3所示,在成为内部盖体24的里侧的开口部56的下侧,形成有沿着纵壁50且朝向下方突出的环状肋60。该肋60具有作为固定网57的下缘的固定围板的功能,且其作为固定围板具有足够的高度。此外,在内部盖体24的横壁51的外周缘设有朝向下方突出且焊接于上述台阶部52的外周肋59。而且,在对内部盖体24进行树脂成形时,上述网57通过镶嵌成形而固定在开口部56的周缘的纵壁50以及环状的肋60上。此外,虽然在图1中示出了设置4处开口部56的一个例子,但是只要根据内部盖体24的强度等对开口部56的个数适当地进行设定即可。此外,将网57固定于肋60的方法并不局限于镶嵌成形,也可以在内部盖体24成形之后,用粘接剂等来粘贴固定网57。关于该网57的固定,可以如图5所示,采用将网57的周缘粘贴在纵壁50的内周面和肋60的内周面上的所谓的内张贴状,也可以如图6所示,采用将网57的周缘粘接在纵壁50的外周面和肋60的内周面上的所谓的外张贴状等。外部盖体22与内部盖体24同样地朝向上方形成为凸状,在其最上部突出形成有用于导入生水的圆筒状的生水入口管部62。在该生水入口管部62的外周安装有0形环63,比生水入口管部62更靠近收纳部20侧的周壁64,在与内部盖体24的外周面隔开的同时,以大致沿着内部盖体24的形状的方式阶梯式成形。在生水入口管部62的正下方,阶梯式成形的周壁64的外周上,形成有朝向径向的两外侧延伸的一对配合突起61。该外部盖体22的下部开口 65侧弯曲形成于径向外侧,在该弯曲形成的部分形成有向收纳部20的上部开口部42的上端部43的外周下方略微绕入的外周肋66。此外,在外周肋66的径向内侧形成有朝向下方稍微突出的内周肋67,通过将收纳部20的上端部43嵌入外周肋66与内周肋67之间,使得外部盖体22以定位于收纳部20的上端部43的状态下被支撑,并且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外部盖体22以该状态固定于收纳部20。图4表示将上述净水滤筒10安装在自重式净水器70的状态。该净水器70具备储存生水的上容器71、以及由上部开口部72支撑该上容器71并储存净水的下容器73,夕卜部盖体22的生水入口管部62通过0形环63嵌合在形成于上容器71的底壁74上的安装孔部75中,并且,通过旋转配合突起61而将净水滤筒10固定在上容器71的底壁74上。

该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10具备上述构造,下面,对将净水滤筒10安装在上述自重过滤式净水器70中时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当将生水装入净水器70的上容器71中时,生水由于重力从生水入口管部62流入净水滤筒10中。从生水入口管部62流入的生水,因自重经过形成于外部盖体22与内部盖体24之间的流路流到内部盖体24的横壁51。接着,因自重流到横壁51的生水朝向横壁51的延伸方向内侧移动,从形成在内部盖体24的纵壁50上的开口部56,经过网57,流入内部盖体24内部。即,生水从净水滤筒10的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流动并流入内部盖体24内部。然后,流入内部盖体24内部的生水向收纳部20流下。流入收纳部20内的生水,在杂质等被吸附材料吸附的同时向下方移动并到达膜过滤单元30,然后,流入膜过滤单元30的外壳38内。在膜过滤单元30的外壳38内,因自重所产生的水压从中空纤维膜39的一次侧通过至二次侧,此时,水中所含的杂质等被中空纤维膜39捕捉。然后,从中空纤维膜39的端部流下的水经过空隙35作为净水从位于收纳部20下方的排出孔28排出,并被储存在下容器73中。图7表示了自重式水供给器80的主体容器81中具备上述净水滤筒10的状态。该水供给器80具备主体容器81和水供给器主体82。主体容器81具备盖83、贮水箱84、净水滤筒10以及净水储存部86。贮水箱84的内部为生水储存部85,净水滤筒10安装在贮水箱84的底部。水供给器主体82具备储存从主体容器81的净水储存部86流过来的净水并设有冷却净水的冷却装置的冷水储存部87 ;冷水排出口 88 ;以及将冷水储存部87与冷水排出口 88连接的冷水用通道89。该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10具备上述构造,与上述净水器70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当生水被装入贮水箱84的生水储存部85中时,生水因自重流入净水滤筒10中。关于流入净水滤筒10中的生水,产生与上述净水器70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生水中所含的杂质等被除去,作为净水排出并储存在净水储存部86中。储存在净水储存部86中的净水朝向水供给器主体82流下,并被储存在冷水储存部87中。储存在冷水储存部87中的净水由冷却装置进行冷却。由冷水储存部87冷却的净水作为冷水使用时,经由连接冷水储存部87与冷水排出口 88的冷水用通道89从冷水排出口 88流出。另一方面,将由冷水储存部87冷却的净水作为热水使用时,则使净水通过连接冷水储存部87与热水储存部90的通道91流入热水储存部90。储存在热水储存部90中的净水由设置在热水储存部90内的加热单元(未图示)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净水通过连接热水储存部90与热水排出口(未图示)的热水用通道(未图示)从热水排出口流出。因此,根据这些实施方式的净水滤筒10,通过将肋60朝向下方突出地设置在开口部56的下侧,并将用于隔开开口部56的网57的下缘固定在该肋60上,因而不会出现如下状况,例如,在用于固定网57下缘的固定围板设置于比横壁51更靠近上方时,生水沿着横壁51的延伸方向流入开口部56时固定围板变成堰堤,因此既能以沿着开口部56的状态不弯曲地稳定地固定网57,又能防止生水滞留在纵壁50与横壁51的角落部55中。另外,通过利用网57分隔出在形成为圆筒状的纵壁50上形成的开口部56,并将肋60形成为环状,能够将肋60 配置在纵壁50下方的所有位置,可靠地固定网57的下缘,因此能够提闻可罪性。并且,通过将肋60配置在纵壁50的正下方,无论通过将网57的周缘镶嵌成形在开口部56周缘的纵壁50以及肋60上来设置网57时,还是在形成开口部56周缘的纵壁50以及肋60之后再粘贴设置网57时,均无需使网57弯曲,因此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再有,构成为从外部盖体22的生水入口管部62流入的生水从外部盖体22与内部盖体24之间的流路流下并碰到内部盖体24的横壁51,再通过形成在纵壁50上的开口部56进入净水滤筒10内部,相对于利用自重将生水净化的净化滤筒10,在应用了上述肋60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生水滞留在外部盖体22与内部盖体24之间,因此能够使生水顺利地流入净水滤筒10内。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肋60设置在纵壁50的正下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能够以不使网57弯曲的方式进行安装的范围内,偏离配置在比纵壁50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利用用于固定网57的肋60,能够提高角落部55附近的横壁51的强度。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净水滤筒10应用如下开口部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该开口部结构为设置纵壁50和横壁51,开口部56从角落部55朝向纵壁50侧竖起,在纵壁下方形成肋60,但是除了净水滤筒10以外,也能应用于在纵壁50上具备从纵壁50与横壁51的角落部55朝向纵壁50侧竖起并使流体流过的开口部56的器具。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开口部结构,既能防止流体滞留在开口部下缘也能稳定地固定网状织物,因此其作为净水器滤筒等的开口部极为有用。此外,就具备本发明的开口部结构的净水滤筒而言,由于从外部盖体的上部开口部流入的生水从外部盖体与内部盖体之间流下并碰到内部盖体的横壁,再通过形成在纵壁上的开口部进入滤筒内部,因此,尤其为利用自重净化生水的净化滤筒时,能够防止生水滞留在外部盖体与内部盖体之间,由此能够使生水顺利地流入净水滤筒内。符号的说明10一净水滤筒,22一外部盖体,24一内部盖体,50一纵壁,51—横壁,55—角落部,56—开口部,57—网(网状织 物),60—肋,62—生水入口管部(生水入口)。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口部结构,其是利用使流体流通的网状织物隔开的开口部的开口部结构, 上述开口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纵壁上设有从由上述纵壁和横壁形成的角落部向纵壁侧竖起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下侧设有朝向下方突出的肋,上述网状织物的下缘至少固定在上述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纵壁形成为圆筒状,上述肋形成为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配置在上述纵壁的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相对于上述纵壁偏离配置。
5.一种净水滤筒,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口部结构,净水滤筒的特征在于,具有 外部盖体,该外部盖体具有用于导入生水的生水入口 ;以及 内部盖体,该内部盖体配置在该外部盖体的内侧且具有上述开口部结构。
6.一种水供给器,具有主体容器和水供给器主体, 上述水供给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容器具有盖;将水储存在该主体容器内部的生水储存部;用于净化生水的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水滤筒;以及储存在该净水滤筒内被净化的水的净水储存部, 上述水供给器主体具有储存从上述主体容器的上述净水储存部流过来的净水,并设有用于冷却该净水的冷却装置的冷水储存部;将储存在冷水储存部中的冷水排出的的冷水排出口;以及连接上述冷水储存部与该冷水排出口的冷水用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供给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水供给主体具有设有加热单元的热水储存部,该加热单元用于加热从上述冷水储存部流过来的上述冷水;连接上述冷水储存部与该热水储存部的通道;将储存在热水储存部中的热水排出的热水排出口;以及连接上述热水储存部与该热水排出口的热水用通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口部结构,其是利用使流体流通的网(57)隔开的开口部(56)的开口部结构,在纵壁(50)上设有从由纵壁(50)和横壁(51)形成的角落部(55)向纵壁(50)侧竖起的开口部(56),在该开口部(56)的下侧设有朝向下方突出的肋(60),网(57)的下缘至少固定设置在肋(60)上。
文档编号C02F1/28GK103068741SQ201180039459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2日
发明者竹田初美, 畠山厚 申请人:三菱丽阳可菱水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