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5880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净化装置用于对水进行净化处理,常应用在水塘、污水处理等场景。水塘或鱼塘的水由于排泄物、食物以及动植物残渣的存在,使得水质较为浑浊,为了使得水质变得洁净,需要对塘水进行净化处理。

由于塘水中含有颗粒度非常小的杂质,传统的净化装置往往无法很好地将这些杂质过滤掉,导致净化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净化装置往往无法很好地将这些颗粒度非常小的杂质过滤掉,导致净化效果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净化装置。

一种净化装置,包括:过滤箱、若干隔板和若干隔离网,所述过滤箱内设置有过滤腔,所述过滤箱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与所述过滤腔连通,若干所述隔板间隔设置在所述过滤腔内,并将所述过滤腔间隔为依次连通的至少一个厌氧区、至少一个好氧区以及一个出水区,所述厌氧区、所述好氧区以及所述出水区至少在靠近所述过滤箱的底部的一端设置所述隔离网,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过滤箱靠近底部的位置,且所述进水口设置靠近所述厌氧区的位置,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过滤箱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出水口设置在靠近所述出水区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箱包括箱体和箱盖,所述箱体设置开口,所述箱盖与所述箱体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箱盖连接于所述箱体的所述开口的边沿,所述箱盖封闭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区包括第一厌氧区和第二厌氧区,所述进水口设置于靠近第一厌氧区的位置,所述第一厌氧区通过所述第二厌氧区与所述好氧区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区内设置有厌氧过滤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厌氧区内设置有珊瑚石。

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有好氧过滤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区内设置悬浮生物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区连通一增氧泵。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区设置有水泵。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区设置有紫外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进水口设置于所述过滤箱靠近底部的位置,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过滤箱靠近顶部的位置,因此,水流过滤时,整体流动方向是由下往上流动,在重力的作用下,杂质容易沉底且更为容易地被厌氧区和好氧区内的过滤填料所阻隔,进而使得对微小颗粒的过滤效果更佳,进而使得净化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净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的净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净化装置10,包括:过滤箱100、若干隔板200和若干隔离网300,所述过滤箱100内设置有过滤腔101,所述过滤箱100开设有进水口102和出水口103,所述进水口102和所述出水口103均与所述过滤腔101连通,若干所述隔板200间隔设置在所述过滤腔101内,并将所述过滤腔101间隔为依次连通的至少一个厌氧区110、至少一个好氧区120以及一个出水区130,所述厌氧区110、所述好氧区120以及所述出水区130的靠近所述过滤箱100的底部的一端设置所述隔离网300,所述进水口102设置于所述过滤箱100靠近底部的位置,且所述进水口102设置靠近所述厌氧区110的位置,所述出水口103设置于所述过滤箱100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出水口103设置在靠近所述出水区130的位置。

具体地,当过滤箱100放置在水平面上时,过滤箱100的底部即为其竖直方向上的最低的部分,其顶部即为其竖直方向上的最高的部分,进水口10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小于出水口10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应该连接的是,出水口103设置于过滤箱100的靠近顶部的位置,可以包括过滤箱100的侧壁靠近顶部的位置,也包括过滤箱100的顶部。

为了使得隔板200能够将过滤箱100内的过滤腔101间隔成厌氧区110、好氧区120以及出水区130,例如,请再次参见图1,各隔板200相互平行设置,例如,各隔板200竖直设置,例如,各隔板200的两侧分别于箱体140两侧的侧壁连接,例如,各隔板200均垂直于箱体140的底部,例如,各隔板200均垂直于箱盖150。

例如,各隔板200与箱体140间隔设置,或者与箱盖150间隔设置,使得各区成N字形连通设置,例如,第一厌氧区111、第二厌氧区112、好氧区120以及出水区130成N字形连通设置。

具体地,水从进水口102进入过滤腔101,依次经过厌氧区110、好氧区120和出水区130,由于厌氧区110和好氧区120内设置有过滤填料,过滤填料能够有效吸附以及隔离水中的杂质,使得水中的杂质被过滤,使得水体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流通至出水区130从出水口103排出。例如,该进水口102开设于过滤箱100的侧壁靠近底部的位置,例如,该出水口103开设于过滤箱100的侧壁靠近顶部的位置,例如,进水口102和出水口103分别设置于过滤箱100的两端,又如,进水口102和出水口103分别开设于过滤箱100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上,例如,进水口102与厌氧区110连通,例如,进水口102通过一隔离网300与厌氧区110连通,例如,出水口103与出水区130连通。这样,使得水体在过滤箱100内流通行程更长,使得水体的净化效果更佳。

由于填料具有较大的重量,因此,隔离网300对填料的支撑,能够有效避免填料从隔离网300上掉落到过滤箱100的底部,且填料也不容易随着水流而运动至过滤箱100的顶部。由于厌氧区110、好氧区120以及出水区130仅在底部的一端设置隔离网300,顶部无需设置隔离网300,一方面有效减少隔离网300的数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便于对厌氧区110、好氧区120以及出水区130的清洗和更换。

为了更好地限制各区内的填料,避免填料随着水流而运动至各区的外部,例如,所述厌氧区110、所述好氧区120以及所述出水区130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隔离网300,这样,各区的两端的隔离网300能够有效限制各区内的填料,避免填料随着水流而运动至各区的外部。

应该理解的是,各实施例中,各区如厌氧区110、好氧区120和出水区130的连通均通过隔离网300连通,隔离网300具有网孔,因此各区能够通过隔离网300的网孔连通。

传统的过滤装置其进水口102设置在箱子的顶部,而出水口103设置在底部,因此,水流整体流通是由上至下,这样,杂质容易随着水的流通而运动至出水口103,而本实施例中,由于进水口102设置于所述过滤箱100靠近底部的位置,而出水口103设置于所述过滤箱100靠近顶部的位置,因此,水流过滤时,整体流动方向是由下往上流动,在重力的作用下,杂质容易沉底且更为容易地被厌氧区110和好氧区120内的过滤填料所阻隔,进而使得对微小颗粒的过滤效果更佳,进而使得净化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过滤箱100易于清洗,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箱100包括箱体140和箱盖150,所述箱体140设置开口104,所述箱盖150与所述箱体140可拆卸地连接,且所述箱盖150连接于所述箱体140的所述开口104的边沿,所述箱盖150封闭所述开口104。具体地,箱盖150设置在箱体140的顶部,箱体140的顶部设置开口104,箱盖150与箱体140连接进而封闭该开口104,当箱盖150从箱体140上拆卸下来,即可实现对于厌氧区110和好氧区120的清洗,而由于厌氧区110和好氧区120的底部通过隔离网300支撑,进而使得清洗并不会对于厌氧区110和好氧区120的结构造成影响,且使得清洗后的杂质可直接沉底,掉落在底部,进而使得过滤箱100易于清洗,只需拆开箱盖150即可清洗。

为了使得净化装置10的净化效果更佳,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厌氧区110包括第一厌氧区111和第二厌氧区112,所述进水口102设置于靠近第一厌氧区111的位置,所述第一厌氧区111通过所述第二厌氧区112与所述好氧区120连通。两个厌氧区110能够更好地隔离和吸附杂质,使得净化装置10的整体过滤净化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净化效果更佳,例如,所述厌氧区110内设置有厌氧过滤填料,例如,所述厌氧区110内设置有珊瑚石,例如,所述厌氧区110内设置有珊瑚骨,例如,厌氧过滤填料为珊瑚石或者珊瑚骨。具体地,珊瑚石或珊瑚骨除了能够吸附和隔离杂质,起到过滤作用,还可以为细菌提供生长环境,在养殖后可以防止水体酸化,能够显著提升水体的PH值,使得水体的净化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净化效果更佳,例如,所述好氧区120内设置有好氧过滤填料,例如,所述好氧区120内设置悬浮生物填料,例如,所述好氧过滤填料为悬浮生物填料,例如,该悬浮生物填料为K1或者K3,例如,例如,该悬浮生物填料为中国专利ZL200720036902.6所公开的水处理用悬浮生物填料,该悬浮生物填料具有巨大的有效比表面积,其巨大的比表面积,为大量微生物附着生长提供支撑;有利于各种微生物及硝化菌,EM菌,丝状菌等有益菌种的生长提供了空间为循环水的生物脱氮除磷打下了坚实基础;该悬浮生物填料采用高分子材料,经改性而成,抗冲击力强;恰当的比重,使该悬浮生物填料处于悬浮流状态,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增加了对气泡的撞击和切割,同等条件下,曝气量可减少10%以上,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更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生长,为鱼池水过滤及循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且该悬浮生物填料参与到循环后可长时间不需要清洗及翻新,可反复使用,使用寿命10年以上。

为了给好氧区120提供氧气,有利于好氧区120内的微生物生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区120连通一增氧泵(图未示),例如,本实施例中的净化装置10还包括增氧泵,所述增氧泵通过输气管与好氧区120连通,这样,通过增氧泵为好氧区120供养,使得好氧区120内的微生物生长更为迅速。

为了使得好氧区120的净化效果更佳,例如,好氧区120的底部设置有氯石,氯石有杀菌消毒作用,能够有效杀害有害细菌,使得水质更佳。

为了将出水区130的水快速地导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区130设置有水泵500,例如,该出水区130又称为泵水区,该水泵500用于将出水区130的水导出过滤箱100,使得水质更为高效地从过滤箱100内排出。

为了进一步杀菌,使得水体得到进一步净化,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1,所述出水区130设置有紫外灯600,例如,所述出水区130设置有出水区130设置有潜水式UV灯,通过该紫外灯600的照射,能够有效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细菌,进而使得水体得到进一步净化,进而排出的水更为洁净。

下面是一个具体地实施例,过滤箱的材质为PP胶,PP胶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如图2所示,该过滤箱700包括箱体710和箱盖720,箱盖720设置于箱体710的顶部,并盖合于该箱体710的开口,箱体710内依次设置有第一隔板810、第二隔板820、第三隔板830、第四隔板840、第五隔板850、第六隔板860和第七隔板870,第一隔板810、第二隔板820、第三隔板830、第四隔板840、第五隔板850、第六隔板860和第七隔板870相互平行,且垂直于过滤箱700的底部,第一隔板810和第二隔板820之间形成第一厌氧区703,第二隔板820和第三隔板830之间形成第一通道701,第三隔板830和第四隔板840之间形成第二厌氧区704,第四隔板840和第五隔板850之间形成第二通道702,第五隔板850和第六隔板860之间形成好氧区705,第六隔板860和第七隔板870之间形成第三通道709,第七隔板870和箱体710的侧壁之间形成出水区706,出水口740开设于箱体710的顶部,且靠近第七隔板870设置,该出水口740与出水区706连通。

第一隔板810的底部和箱体710的底部间隔设置,且第一厌氧区703底部设置第一隔离网910,第一隔离网910分别与第一隔板810以及第二隔板820连接,这样,进水口730和第一厌氧区703通过第一隔离网910连通,隔离网的一侧是第一厌氧区703,而靠近进水口730的一侧形成第一集污区707,即第一隔板810与箱体710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集污区707,进水口730开设于箱体710靠近第一隔板810的侧壁,进水口730与第一集污区707连通,从进水口730流入的水体流动至第一隔离网910,较大的颗粒物以及杂质被第一隔离网910所隔离,滞留在第一集污区707,并在第一集污区707沉底,该第一集污区707用于容置较大的颗粒物以及杂质。

第二隔板820的顶部与箱盖720间隔设置,第三隔板830的底部和箱体710的底部间隔设置,这样,第一通道701即可与第二厌氧区704连通,第二厌氧区70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隔离网920,第二隔离网920分别与第三隔板830以及第四隔板840连接,第二隔离网920的一侧是第二厌氧区704,另一侧形成第二集污区708,水体从第一厌氧区703流动至第一通道701,并抵达第二隔离网920,较大的颗粒物和杂质被第二隔离网920所隔离在第二集污区708,并在第二集污区708沉底。

第四隔板840的顶部与箱盖720间隔设置,第五隔板850的底部和箱体710的底部间隔设置,这样,第二通道702一端即可与第二厌氧区704连通,好氧区705的底部设置有第三隔离网930,该第三隔离网930分别与第五隔板850以及箱体710的底部连接,第二通道702通过第三隔离网930与好氧区705连通,水体流经第二通道702,杂质将被第三隔离网930所阻隔,并沉底。

出水区706底部设置第四隔离网940,第四隔离网940分别与第七隔板870和箱体710的侧壁连接,第三通道709通过第四隔离网940与出水区706连通,这样,水体流经第三通道709将被第四隔离网940所隔离,并沉底。

由于各区之间呈N字形连通,且由于各区的隔离网设置在底部,使得杂质以及各种微小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沉底,并被隔离网以及各区内的填料轻易过滤,进而使得净化效果更佳。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