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泥固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4839发布日期:2018-12-11 20:23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生活污泥固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设备与设施,具体涉及一种生活污泥固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各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水污染治理的能力不断加大,污泥产量也越来越多,污泥的治理已成为环境治理综合治理工作中的新难点,新挑战。而污泥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污泥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含对地下水、周边水体以及作物有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污泥处理水平极低,污泥经过常规的浓缩脱水后,主要是弃置。虽然目前,污泥处理方式多利用卫生填埋、土地利用、园林绿化、制作建材、焚烧等方式,但也没有达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污泥得不到妥善处置也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对污泥进行处理,确保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免除后顾之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生活污泥固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活污泥固化装置,包括搅拌箱,搅拌箱顶部设有上盖且两者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上盖上开有污泥口,上盖上设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与位于搅拌箱内部的搅拌杆通过联轴器连接,搅拌杆上设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上设有辅助搅拌装置且两者之间所成的角度为90度,所述的搅拌箱底部与下流口连接,下流口上设有过滤板A及过滤板B,下流口与凝固箱连接,凝固箱底部设有加热器,凝固箱内部设有推板,推板与液压杆连接,液压杆与液压机连接,液压机与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凝固箱内部设有隔离板且隔离板与凝固箱为滑动连接,隔离板右侧设有击碎箱且击碎箱与凝固箱通过转轴连接,击碎箱内部设有击碎装置,击碎装置与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的控制装置与辅助搅拌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控制装置与动力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接收器、控制器及电源,所述的电源与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辅助搅拌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动力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液压机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击碎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加热器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接收器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齿轮A、电机箱A、电动机A、齿轮B及连接轴,所述的连接轴一端与搅拌杆通过联轴器连接,连接轴另一端穿过上盖与齿轮A连接,齿轮A与齿轮B相啮合,齿轮B与电动机A输出轴连接,电动机A通过固定架固定在电机箱A内部且电机箱A固定于上盖上。

所述的连接轴与上盖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的辅助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B、电机箱B、凸起块、凹陷块、刮刀、旋转叶片A、旋转轴、分割板、电动机C、旋转叶片B及传动杆,所述的电机箱B与搅拌叶片连接,电机箱B内部设有电动机B,电动机B输出轴与凹陷块连接,凹陷块与凸起块连接且凸起块与电机箱B连接,所述的凹陷块与旋转轴连接,旋转轴内部与电动机C,电动机C为双向电机,电动机C的左右两端输出轴分别于旋转叶片B机旋转叶片A连接,所述的旋转叶片A与旋转叶片B之间连接有刮刀,所述的电动机B与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电动机C与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的击碎装置包括齿轮C、齿轮D、电动机D、中转杆及撞击装置,所述的电动机D输出轴与齿轮D连接,齿轮D与齿轮C相啮合,齿轮C与中转杆一端连接,中转杆上连接有不少于一组的撞击装置。

所述的撞击装置包括齿轮E、齿轮F、轴承座、旋转轴、凸轮、击碎头、滑动轨及滑动杆,所述的齿轮E与中转杆连接,齿轮E与齿轮F相啮合,齿轮F与旋转轴一端连接,旋转轴另一端穿过轴承座与凸轮连接,凸轮与滑动杆一端连接,滑动杆另一端穿过滑动轨与击碎头连接。

所述的旋转轴与轴承座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的滑动杆与滑动轨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此装置处理污泥的方式是采用将污泥先通过搅拌的方式使其变得松散,然后通过过滤将砂石滤除,然后再通过加热烘干的方式将污泥烘干成块状物体,最后将块状污泥通过物理手段将其击碎,此时击碎之后的污泥成沙状,此时的沙状污泥无论排放在什么位置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辅助搅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击碎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参照各图,一种生活污泥固化装置,包括搅拌箱13,搅拌箱13顶部设有上盖15且两者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上盖15上开有污泥口16,上盖15上设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与位于搅拌箱13内部的搅拌杆1通过联轴器连接,搅拌杆1上设有搅拌叶片2,搅拌叶片2上设有辅助搅拌装置14且两者之间所成的角度为90度,所述的搅拌箱13底部与下流口3连接,下流口3上设有过滤板A11及过滤板B12,下流口3与凝固箱8连接,凝固箱8底部设有加热器7,凝固箱8内部设有推板10,推板10与液压杆9连接,液压杆9与液压机连接,液压机与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凝固箱8内部设有隔离板6且隔离板6与凝固箱8为滑动连接,隔离板6右侧设有击碎箱5且击碎箱5与凝固箱8通过转轴连接,击碎箱5内部设有击碎装置4,击碎装置4与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的控制装置与辅助搅拌装置14通过导线连接,控制装置与动力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接收器、控制器及电源,所述的电源与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辅助搅拌装置14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动力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液压机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击碎装置4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加热器7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与接收器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的动力装置包括齿轮A101、电机箱A102、电动机A103、齿轮B104及连接轴105,所述的连接轴105一端与搅拌杆1通过联轴器连接,连接轴105另一端穿过上15盖与齿轮A101连接,齿轮A101与齿轮B104相啮合,齿轮B104与电动机A103输出轴连接,电动机A103通过固定架固定在电机箱A102内部且电机箱A102固定于上盖15上。

所述的连接轴105与上盖15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的辅助搅拌装置14包括电动机B141、电机箱B142、凸起块143、凹陷块144、刮刀145、旋转叶片A146、旋转轴147、分割板148、电动机C149、旋转叶片B150及传动杆151,所述的电机箱B141与搅拌叶片2连接,电机箱B142内部设有电动机B141,电动机B141输出轴与凹陷块144连接,凹陷块144与凸起块143连接且凸起块143与电机箱B142连接,所述的凹陷块144与旋转轴147连接,旋转轴147内部与电动机C149,电动机C149为双向电机,电动机C149的左右两端输出轴分别于旋转叶片B150机旋转叶片A146连接,所述的旋转叶片A146与旋转叶片B150之间连接有刮刀145,所述的电动机B141与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所述的电动机C149与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的击碎装置4包括齿轮C401、齿轮D402、电动机D403、中转杆404及撞击装置,所述的电动机D403输出轴与齿轮D402连接,齿轮D402与齿轮C401相啮合,齿轮C401与中转杆404一端连接,中转杆404上连接有不少于一组的撞击装置。

所述的撞击装置包括齿轮E501、齿轮F502、轴承座503、旋转轴504、凸轮505、击碎头506、滑动轨507及滑动杆508,所述的齿轮E501与中转杆404连接,齿轮E501与齿轮F502相啮合,齿轮F502与旋转轴504一端连接,旋转轴504另一端穿过轴承座503与凸轮505连接,凸轮505与滑动杆508一端连接,滑动杆508另一端穿过滑动轨507与击碎头506连接。

所述的旋转轴504与轴承座503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的滑动杆508与滑动轨507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此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先将生活污泥通过污泥口16加入到搅拌箱13中,然后通过控制遥控装置或控制面板开启控制装置,并将控制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中的接收器中,由接收器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动力装置中的电动机A103旋转,电动机A103带动齿轮B104,齿轮B104带动齿轮A101,齿轮A101带动搅拌杆1,搅拌杆1带动搅拌叶片2,使搅拌叶片2发生旋转,通过搅拌叶片2对搅拌箱13中的污泥进行搅拌,同时通过控制器控制辅助搅拌装置14中的电动机B141进行正向旋转,控制电动机C149进行反向旋转,使两者产生相向的力,使旋转叶片A146及旋转叶片B150的旋转力更大,通过使刮板145的旋转力增加,使搅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当位于搅拌箱13内部的污泥变得松散之后,污泥会通过过滤板A11及过滤板B12的双层过滤的效果,将污泥中的砂石过滤除去,最后保证进入到凝固箱8中的污泥都是细沙形式的,然后通过加热器7对凝固箱8中的污泥进行加热,待凝固箱8中的污泥凝固之后,将隔离板6拉开,通过液压机推动液压杆9,然后推动推板10,将凝固之后的污泥块推至到击碎箱5中,通过击碎装置4将其进行击碎,形成粉状物体。

此装置处理污泥的方式是采用将污泥先通过搅拌的方式使其变得松散,然后通过过滤将砂石滤除,然后再通过加热烘干的方式将污泥烘干成块状物体,最后将块状污泥通过物理手段将其击碎,此时击碎之后的污泥成沙状,此时的沙状污泥无论排放在什么位置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