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4365发布日期:2018-12-11 20:1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混凝土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废水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车是将混凝土生产厂搅拌好的混凝土送到施工工地、卸料后返回生产厂的一种运输设备,搅拌车上的混凝土罐和进、出料斗等处一般残留有混凝土,在使用后必须及时用水清洗干净。

在清理搅拌车时,搅拌车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石块、沙粒和水泥浆。目前市场上应用的处理办法大多是利用沉淀池将沙石沉淀、回收,而将废水排入下水道。这样的废水处理方式存在一个不足,就是会对水造成较大的浪费,从而影响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它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得废水能够继续进行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三个并排布置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与土壤接触的位置设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朝向沉淀池的一面设置为圆弧面;相邻沉淀池之间连接有混凝土墙,所述混凝土墙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以及第三沉淀池,第二沉淀池设置在第一沉淀池和第三沉淀池之间;所述排水孔包括设置在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之间的第一排水孔以及设置在第二沉淀池和第三沉淀池之间的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的最低处高于第二排水孔的最低处;所述第三沉淀池上设置有将水抽走的抽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清洗混凝土搅拌车时,将混凝土搅拌车开到第一沉淀池的位置处,然后将出料口对准第一沉淀池,接下来在对混凝土搅拌车进行清理,使得在清理时混凝土残留随着水一同排放到第一沉淀池中,并且在第一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并且沉淀后的废水沿着第一排水孔流到第二沉淀池中,在第二沉淀池中再次沉淀,使得沉淀后的废水沿着第二排水孔流入第三沉淀池中,在第三沉淀池中再经过沉淀,使得废水经过多重沉淀后更为清澈、干净,然后经过抽水管将沉淀后的水抽走再次对混凝土搅拌车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对废水的循环使用,极大的节约了水资源,其中,混凝土层朝向沉淀池的一面设置为圆弧面,既使得废水不会渗入土壤中,也使得与废水混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残留便于沉淀。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得废水能够继续进行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与土壤接触的混凝土层上设置有台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工作人员便于进入沉淀池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设置第一排水孔的混凝土墙朝向第一沉淀池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一回转槽,所述第一回转槽整体呈弧形;设置第二排水孔的混凝土墙朝向第二沉淀池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二回转槽,所述第二回转槽的结构与第一回转槽相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设置第一排水孔的混凝土墙朝向第二沉淀池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将第一回转槽超出混凝土墙的部分填充平滑的第一填充层,设置第二排水孔的混凝土墙朝向第三沉淀池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二填充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在进行清理第二沉淀池或者第三沉淀池中的混凝土残留时,第一回转槽和第二回转槽凸出混凝土与墙的部分有第一填充层和第二填充层进行填充,使得混凝土墙背离第一回转槽和第二回转槽的一侧表面光滑,没有弯折的部分,使得工作人员在回收混凝土残留时不会有由弯折部分产生的死角,使得工作人员的清理工作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沉淀池中设置有搅拌机,所述搅拌机上的搅拌扇叶伸入水面之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废水流过第一排水孔或者第二排水孔时,废水中混合的混凝土残留与第一回转槽或者第二回转槽接触,并且击打在第一回转槽或者第二回转槽上,虽然会使混凝土残留向周围扬起,但是在第一回转槽或者第二回转槽中扬起的混凝土残留受到第一回转槽或者第二回转槽阻挡,不会进入第一排水孔或者第二排水孔处,从而减小混凝土残留流入下一个沉淀池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抽水管进行抽水时,有时会将抽水管下侧的混凝土残留抽入抽水管中,造成抽水管的堵塞,使得对混凝土搅拌车的清理不能继续进行,为了防止抽水管发生堵塞,在第三沉淀池中设置有搅拌机,并且搅拌机上的搅拌扇叶伸入水面之下,使得在抽水管进行抽水时,将搅拌机启动,使得在搅拌机的搅拌作用下,抽水管下侧的水为流动状态,而且将下侧的混凝土残留打散,使得混凝土残留不易进入抽水管中堵塞抽水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机上的搅拌扇叶伸入的深度不低于抽水管伸入水面中的深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搅拌机的搅拌扇叶在抽水管的下侧进行搅拌,使得抽水管下侧的混凝土残留不易进入抽水管中,使得搅拌机对于防止抽水管的堵塞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沉淀池的池底位置设置有第三回转槽,所述第三回转槽与混凝土层的接触处为圆弧面,且朝向第三回转槽的边缘向外弯折,圆弧面的内侧朝向第三回转槽的中间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搅拌机搅起的混凝土残留在第三回转槽的阻挡下不会四散扬起,进而从另一方面防止抽水管的堵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沉淀池与第二沉淀池之间的设置第一排水孔的混凝土墙上扣设有用于调节第一排水孔的孔口大小的第一C型挡板,第二沉淀池与第三沉淀池之间的设置第二排水孔的混凝土墙上扣设有第二C型挡板;第一C型挡板和第二C型挡板的最低处不高于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的最低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C型挡板或第二C型挡板的位置来调节第一排水孔或第二排水孔的大小和废水流动的速度,使得废水流动便于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沉淀池与第二沉淀池之间的设置第一排水孔的混凝土墙上或者第二沉淀池与第三沉淀池之间的设置第二排水孔的混凝土墙上设置有便于调节第一C型挡板或第二C型挡板位置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C型挡板或第二C型挡板上的安装柱、铰接在安装柱远离第一C型挡板或第二C型挡板的一侧的铰接杆、铰接在铰接杆、远离安装柱一侧上的推杆、铰接在推杆远离铰接杆一侧且固定连接在混凝土层上的固定柱以及设置在推杆上的推动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工作人员抓住推动把手,然后进行推动或者拉动的工作,使得推杆带动铰接杆再带动第一C型挡板或第二C型挡板进行和推动或者拉动方向相同的运动,使得第一C型挡板或第二C型挡板的位置便于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把手上设置有便于工作人员抓握的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工作人员在抓握推动把手时更为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得废水能够继续进行使用;

2、通过设置搅拌机,使得混凝土残留不易进入抽水管中堵塞抽水管;

3、通过设置调节组件,使得第一C型挡板或第二C型挡板的位置便于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混凝土废水回收利用系统;

图2是图1中A-A线处的示意图。

图中,1、沉淀池;101、第一沉淀池;102、第二沉淀池;103、第三沉淀池;2、排水孔;201、第一排水孔;202、第二排水孔;3、抽水管;4、台阶;5、第一回转槽;6、第二回转槽;7、第一填充层;8、第二填充层;9、搅拌机;10、第三回转槽;11、第一C型挡板;12、第二C型挡板;13、调节组件;1301、安装柱;1302、铰接杆;1303、推杆;1304、固定柱;1305、推动把手;14、混凝土层;15、混凝土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混凝土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开设在地面上的三个并排布置的沉淀池1,沉淀池1与土壤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混凝土层14,混凝土层14朝向沉淀池1的一面设置为圆弧面,且沉淀池1底部的大小小于沉淀池1与地面的接触处。相邻沉淀池1之间相连的混凝土墙15上开设有排水孔2。

具体的来说,沉淀池1包括第一沉淀池101、第二沉淀池102以及第三沉淀池103,第二沉淀池102设置在第一沉淀池101和第三沉淀池103之间,排水孔2包括设置在第一沉淀池101和第二沉淀池102之间的第一排水孔201以及设置在第二沉淀池102和第三沉淀池103之间的第二排水孔202,第一排水孔201的最低处高于第二排水孔202的最低处,并且在第三沉淀池103上设置有将水抽走的抽水管3。

在清洗混凝土搅拌车时,将混凝土搅拌车开到第一沉淀池101的位置处,然后将出料口对准第一沉淀池101,接下来在对混凝土搅拌车进行清理,使得在清理时混凝土残留随着水一同排放到第一沉淀池101中,并且在第一沉淀池101中进行沉淀,并且沉淀后的废水沿着第一排水孔201流到第二沉淀池102中,在第二沉淀池102中再次沉淀,使得沉淀后的废水沿着第二排水孔202流入第三沉淀池103中,在第三沉淀池103中再经过沉淀,使得废水经过多重沉淀后更为清澈、干净,然后经过抽水管3将沉淀后的水抽走再次对混凝土搅拌车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对废水的循环使用,极大的节约了水资源,其中,混凝土层14朝向沉淀池1的一面设置为圆弧面,既使得废水不会渗入土壤中,也使得与废水混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残留便于沉淀。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得废水能够继续进行使用。

为了使得工作人员便于取出沉淀后的混凝土残留,在混凝土层14上设置有台阶4,使得工作人员便于进入沉淀池1中。

在实际的使用中,有时沿着第一排水孔201或者第二排水孔202流过的废水中还混合有一定的混凝土残留,而且设置第一排水孔201或者第二排水孔202的混凝土墙15一般为与水面垂直布置的,使得流过第一排水孔201或者第二排水孔202的废水中混合的混凝土残留在击打在混凝土墙15上时可能会向周围扬起,因此使得这些混凝土残留流入下一个沉淀池1,为了减少流入下一个沉淀池1中的混凝土残留,参照图2,在设置第一排水孔201的混凝土墙15朝向第一沉淀池101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一回转槽5,而且第一回转槽5整体呈弧形,另外,设置第二排水孔202的混凝土墙15朝向第二沉淀池102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二回转槽6,并且第二回转槽6的结构与第一回转槽5相同。

在废水流过第一排水孔201或者第二排水孔202时,废水中混合的混凝土残留与第一回转槽5或者第二回转槽6接触,并且击打在第一回转槽5或者第二回转槽6上,虽然会使混凝土残留向周围扬起,但是在第一回转槽5或者第二回转槽6中扬起的混凝土残留受到第一回转槽5或者第二回转槽6阻挡,不会进入第一排水孔201或者第二排水孔202处,从而减小混凝土残留流入下一个沉淀池1中。

另外,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设置第一回转槽5或者第二回转槽6后在第二沉淀池102或者第三沉淀池103一侧的混凝土墙15上造成弯折,使得工作人员在回收混凝土残留时出现不易处理的死角,在设置第一排水孔201的混凝土墙15朝向第二沉淀池102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将第一回转槽5超出混凝土墙15的部分填充平滑的第一填充层7,设置第二排水孔202的混凝土墙15朝向第三沉淀池103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二填充层8,使得第二沉淀池102或者第三沉淀池103中不易出现死角。

在抽水管3进行抽水时,有时会将抽水管3下侧的混凝土残留抽入抽水管3中,造成抽水管3的堵塞,使得对混凝土搅拌车的清理不能继续进行,为了防止抽水管3发生堵塞,在第三沉淀池103中设置有搅拌机9,并且搅拌机9上的搅拌扇叶伸入水面之下,使得在抽水管3进行抽水时,将搅拌机9启动,使得在搅拌机9的搅拌作用下,抽水管3下侧的水为流动状态,而且将下侧的混凝土残留打散,使得混凝土残留不易进入抽水管3中堵塞抽水管3,另外,为了使得搅拌机9对于防止抽水管3的堵塞效果更好,将搅拌机9上的搅拌扇叶伸入的深度不低于抽水管3伸入水面中的深度。

其中,参照图2,第三沉淀池103的池底位置设置有第三回转槽10,第三回转槽10与混凝土层14的接触处为圆弧面,且朝向第三回转槽10的边缘向外弯折,圆弧面的内侧朝向第三回转槽10的中间处,使得在搅拌机9搅起的混凝土残留在第三回转槽10的阻挡下不会四散扬起,进而从另一方面防止抽水管3的堵塞。

第一沉淀池101与第二沉淀池102之间的设置第一排水孔201的混凝土墙15上还扣设有用于调节第一排水孔201的孔口大小的第一C型挡板11,第二沉淀池102与第三沉淀池103之间的设置第二排水孔202的混凝土墙15上扣设有第二C型挡板12,第一C型挡板11和第二C型挡板12的最低处不高于第一排水孔201和第二排水孔202的最低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C型挡板11或第二C型挡板12的位置来调节第一排水孔201或第二排水孔202的大小和废水流动的速度,使得废水流动便于控制。

而且为了使得工作人员便于调节第一C型挡板11或第二C型挡板12的位置,在第一沉淀池101与第二沉淀池102之间的设置第一排水孔201的混凝土墙15上或者第二沉淀池102与第三沉淀池103之间的设置第二排水孔202的混凝土墙15上设置有便于调节第一C型挡板11或第二C型挡板12位置的调节组件13。

具体的来说,参照图1,调节组件13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C型挡板11或第二C型挡板12上的安装柱1301、铰接在安装柱1301远离第一C型挡板11或第二C型挡板12的一侧的铰接杆1302、铰接在铰接杆1302远离安装柱1301一侧上的推杆1303、铰接在推杆1303远离铰接杆1302一侧且固定连接在混凝土层14上的固定柱1304以及设置在推杆1303上的推动把手1305,其中,推动把手1305上设置有便于工作人员抓握的防滑纹。

在使用时,工作人员抓住推动把手1305,然后进行推动或者拉动的工作,使得推杆1303带动铰接杆1302再带动第一C型挡板11或第二C型挡板12进行和推动或者拉动方向相同的运动,使得第一C型挡板11或第二C型挡板12的位置便于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在清洗混凝土搅拌车时,将混凝土搅拌车开到第一沉淀池101的位置处,然后将出料口对准第一沉淀池101,接下来在对混凝土搅拌车进行清理,使得在清理时混凝土残留随着水一同排放到第一沉淀池101中,并且在第一沉淀池101中进行沉淀,并且沉淀后的废水沿着第一排水孔201流到第二沉淀池102中,在第二沉淀池102中再次沉淀,使得沉淀后的废水沿着第二排水孔202流入第三沉淀池103中,在第三沉淀池103中再经过沉淀,使得废水经过多重沉淀后更为清澈、干净,然后经过抽水管3将沉淀后的水抽走再次对混凝土搅拌车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对废水的循环使用,极大的节约了水资源,其中,混凝土层14朝向沉淀池1的一面设置为圆弧面,既使得废水不会渗入土壤中,也使得与废水混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残留便于沉淀。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得废水能够继续进行使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