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853发布日期:2019-04-20 02:31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除湿干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污泥的产量越来越大,如何对城市污泥处置和利用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目前污泥除湿干化技术是采用低温干化设备将污泥直接进入除湿干化机进行干化。污泥除湿干化机是通过除湿热泵对污泥进行热风循环、冷凝除湿、烘干等过程,将湿空气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析出水分,再利用冷凝热加热冷却后的干燥空气,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在整个除湿干化的过程中,是利用回收排风中水蒸气的潜热和空气的显热来对污泥除湿干化,没有任何废热排放。

传统的污泥除湿干化装置,是将经过压滤的污泥经过破碎后直接进行除湿干化。由于在污泥低温除湿干化装置中,热空气温度较低,其热交换速度较慢,造成污泥的干化时间较长,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将从烘干室抽出的湿热空气对即将进入烘干室的污泥进行预热,缩短污泥干化时间,降低能耗。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所述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用于污泥滤饼的除湿干化,包括烘干室、污泥传送装置和热空气循环系统,所述烘干室上方设置有进泥口,所述烘干室下部设置有出泥口,所述热空气循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抽风机、除湿热泵、吹风机。所述烘干室上方设置有预热室,所述预热室包括进外壳、设置在预热室内的进料通道和进料通道与外壳之间的预热腔;所述进泥口通过进料通道与烘干室连通,所述抽风机通过预热腔与烘干室上部连通;所述吹风机设置在烘干室下方且与烘干室连通。

抽风机从烘干室上部中抽出湿热空气,所述湿热空气经过预热室时,对进料通道内的污泥进行预热,使即将进入烘干室的污泥温度升高。经过预热室后,湿热空气经除湿热泵后除去湿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得到干燥空气,并利用冷凝热加热冷却后的干燥空气,得到干热空气,吹风机将干热空气在烘干室下部吹入烘干室,对烘干室内的污泥进行烘干,形成从下而上的烘干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预热室下部设置有回收水槽,所述回收水槽通过水管连接有集水槽。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传送装置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不少于三层的多层输送带。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输送带包括多个传送网带和驱动每个传送网带传送的多个驱动装置;相邻的传送网带相互平行且反向传送。

所述多层输送带包括从进泥口延伸至出泥口的传送网带和驱动传送网带传送的驱动装置;所述传送网带包括分别首尾衔接的第一传送网带和第二传送网带;所述第一传送网带与第二传送网带从进泥口到出泥口平行设置且同向同速传动、且在出泥口往相反方向回转至进泥口形成回路;所述第一传送网带和第二传送网带之间的间距不小于污泥滤饼的厚度,所述第一传送网带采用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二传送网带采用第二驱动装置驱动。

所述传送网带包括干燥段、回转段和多个转向轮、弧形转向片,所述干燥段通过多个一对一成对同轴设置的转向轮和弧形转向片弯折回转为多个相互平行的干燥区;所述干燥段与回转段之间设置有转向轮或弧形转向片,所述弧形转向片与转向轮同轴设置、且设置在转向轮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吹风机和烘干室之间设置有布气室,所述布气室与烘干室之间通过多个均匀分布的进气孔与烘干室连通,使进入干热空气均匀分散后均匀进入烘干室。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网带的两边边界设置有沿传送网带边沿延伸的凸起网带,避免污泥在运行过程中掉出传送网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将从烘干室抽出的湿热空气对即将进入烘干室的污泥进行预热,缩短污泥干化时间,降低能耗。

(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采用两条分别首尾衔接的传送网带弯折回转形成多个干燥区,使污泥的传送路线更加连贯,节约了形成多个干燥区需要安装多条传送网带的成本和占地面积。

(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还设置有布气室,使干热空气均匀进入烘干室,污泥受热均匀、干燥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污泥传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污泥传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烘干室,2—进泥口,3—出泥口,4—抽风机,5—除湿热泵,6—吹风机,7—预热室,8—回收水槽,9—多层输送带,10—第一传送网带,11—第二传送网带,12—干燥段,13—回转段,14—转向轮,15—弧形转向片,16—布气室,17—进料通道,18—干燥区,20—第一传送单元,21—第一传送网带,22—驱动轮a,23—从动轮a,30—第二传送单元,31—第二传送网带,32—驱动轮b,33—从动轮b,40—第三传送单元,41—第三传送网带,42—驱动轮c,43—从动轮c,51—第一驱动轮,51—第一驱动轮,52—第一转向轮,53—第一弧形转向片,54—第二转向轮,55—第三转向轮,61—第四转向轮,62—第二弧形转向片,63—第五转向轮,64—第三弧形转向片,65—第六转向轮,66—第二驱动轮,67—第七转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污泥除湿干化机,用于污泥滤饼的除湿干化,包括烘干室1、污泥传送装置和热空气循环系统,所述烘干室1上方设置有进泥口2,所述烘干室1下部设置有出泥口3,所述热空气循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抽风机4、除湿热泵5、吹风机6。所述烘干室1上方设置有预热室7,所述预热室7包括进外壳、设置在预热室7内的进料通道17和进料通道17与外壳之间的预热腔;所述进泥口2通过进料通道17与烘干室1连通,所述抽风机4通过预热腔与烘干室1上部连通;所述吹风机6设置在烘干室1下方且与烘干室1连通。

抽风机4从烘干室1上部中抽出湿热空气,所述湿热空气经过预热室7时,对进料通道17内的污泥进行预热,使即将进入烘干室1的污泥温度升高。经过预热室7后,湿热空气经除湿热泵5后除去湿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得到干燥空气,并利用冷凝热加热冷却后的干燥空气,得到干热空气,吹风机6将干热空气在烘干室1下部吹入烘干室1,对烘干室1内的污泥进行烘干,形成从下而上的烘干气流。所述烘干气流的温度保持在45~60℃。

优选地,所述预热室7下部设置有回收水槽8,所述回收水槽8通过水管连接有集水槽。由于即将进入烘干室1的污泥温度较低,湿热空气通过预热腔时对进料通道17内的污泥进行预热,湿热空气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析出凝结成冷凝水,回收水槽8将预热腔内的冷凝水收集起来,并排入集水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污泥传送装置包括从上到下设置的不少于三层的多层输送带9。

所述多层输送带9包括多个传送网带和驱动每个传送网带传送的多个驱动装置。一个传送网带和一个驱动装置形成一个传送单元,即所述多层输送带9包括多个传送单元。多个传送单元从上到下相互左、右交错排列,且相邻的传送单元相互平行且反向传送,使污泥从上一传送单元的末端刚好落到下一传送单元的首端或出泥口3,完成污泥的从上往下传送,在传送过程中被从下而上的烘干气流烘干。

示例如图4所示,所述多层输送带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传送单元20、第二传送单元30、第三传送单元40;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轮、从动轮。所述第一传送单元20包括第一传送网带21、第一驱动电机和设置在传送网带两端的驱动轮a22和从动轮a23;所述第二传送单元30包括第二传送网带31、第二驱动电机和设置在传送网带两端的驱动轮b32和从动轮b33;所述第三传送单元40包括第三传送网带41、第三驱动电机和设置在传送网带两端的驱动轮c42和从动轮c43;所述污泥从进泥口3落入第一传送网带21的左端,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的驱动轮a22驱动第一传送网带将污泥从第一传送网带21的左端向右端传送。由于第一传送单元20与第二传送单元30左右交错设置且反向运行,当污泥被传送到第一传送网带21的右端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污泥向下掉落,污泥向下掉落后,落入第二传送网带31的右端且向左传送。当污泥被传送至第二传送网带31的左端时,污泥向下掉落,落入第三传送网带41上且向右传送。当污泥被传送至第三传送网带41的右端时,污泥向下掉落至出泥口3,从出泥口3排出烘干室。污泥在第一传输单元20到出泥口3传输过程中,由于从下而上的干热空气的烘干作用带走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完成烘干。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故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多层输送带9包括从进泥口2)延伸至出泥口3的传送网带和驱动传送网带传送的驱动装置;所述传送网带包括分别首尾衔接的第一传送网带10和第二传送网带11;所述第一传送网带10与第二传送网带11从进泥口2到出泥口3平行设置且同向同速传动、且在出泥口3往相反方向回转至进泥口2形成回路;所述第一传送网带10和第二传送网带11之间的间距不小于污泥滤饼的厚度,所述第一传送网带10采用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二传送网带11采用第二驱动装置驱动。

所述传送网带包括干燥段12、回转段13和多个转向轮14、弧形转向片15,所述干燥段12通过多个一对一成对同轴设置的转向轮14和弧形转向片15弯折回转为多个相互平行的干燥区18;所述干燥段12与回转段13之间设置有转向轮14或弧形转向片15,所述弧形转向片15与转向轮14同轴设置、且设置在转向轮14外侧。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传送网带10与第二传送网带11在干燥段12形成一个干燥通道,污泥位于第一传送网带10与第二传送网带11之间。污泥进入烘干室1后,落入第一传送网带10上,随着第一传送网带10的向前传送,第二传送网带11位于第一传送网带10的上方。当污泥被传送至第一传送网带10的第一个转向区时,污泥向下掉落至由于转向转至第一传送网带10下方的第二传送网带11上,由第二传送网带11继续传送,当污泥被传送至第二传送网带11的第二个转向区,污泥再次落回第一传送网带10上。如此循环往复,至污泥传送至出泥口3。在出泥口3时,位于上方的第一传送网带10或第二传送网带11通过转向轮14或者弧形转向片15向上转向回到烘干室1上方,再通过转向轮14或者弧形转向片15形成首尾相连的一条回路;位于下方的第二传送网带11或第一传送网带10通过转向轮14或者弧形转向片15回转转向,并通过转向轮14或弧形转向片15回到烘干室1上方形成首尾相连的另一条回路。所述第一转向区和第二转向区均包括从内到外同轴设置的转向轮14和弧形转向片15。

示例如图5所示,所述多层传输带9包括第一传送网带10和驱动第一传送带的第一驱动轮51、依次设置的第一转向轮52、第一弧形转向片53、第二转向轮54、第三转向轮55;所述第一传送网带10从驱动轮51向右延伸形成第一干燥区,并通过第一转向轮52、第一弧形转向片53弯折回转形成第三干燥区,再通过第二转向轮54、第三转向轮55弯折回转至驱动轮51,形成一个回路。 所述多层传输带9还包括第二传送网带11和依次设置的第四转向轮61、第二弧形转向片62、第五转向轮63、第三弧形转向片64、第六转向轮65、第二驱动轮66、第七转向轮67;所述第二传送网带11从第四转向轮61至第六转向轮65之间与第一传送网带10平行设置,形成污泥通过的干燥通道。其中第二传送网带11从第二弧形转向片62至第五转向轮63之间延伸形成第二干燥区、从第三弧形转向片64至第六转向轮65延伸形成第四干燥区;所述第二传送网带11从第六转向轮65、第二驱动轮66、第七转向轮67弯折回转至第四转向轮61,形成一个回路。污泥从进泥口2落入第一传送带10的第一干燥区后,随着第一传送带10的传送至第一弧形转向片53那一端,污泥落入第二传送网带11的第二干燥区上,随着第二传送网带11传送至第二弧形转向片62那一端,污泥落入第一传送网带10的第三干燥区,同理再传送至第四干燥区。当污泥传送至第六转向轮65的那一端时,第二传送网带11向右回转,污泥落入下方的出泥口3,从出泥口3排出烘干室。污泥在第一干燥区到出泥口3传输过程中,由于从下而上的干热空气的烘干作用带走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完成烘干。

污泥在多个干燥段12传送过程中,由于第一传送网带10和第二传送网带11的交替传送,污泥会形成不断的翻转,使污泥干燥更加均匀、干燥效果更好。同时,采用首尾衔接的传送网带弯折形成多个干燥段12和回转段13组成的回路,使污泥的传输过程更加流畅连贯,同时采用两个驱动装置完成多个干燥段12的驱动和采用两个传送网带形成多个干燥段12,节约了污泥除湿干化机的成本和占地面积。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故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3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吹风机6和烘干室1之间设置有布气室16,所述布气室16与烘干室1之间通过多个均匀分布的进气孔与烘干室1连通,使进入干热空气均匀分散后均匀进入烘干室1。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3任一实施例基本相同,故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4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传送网带的两边边界设置有沿传送网带边沿延伸的凸起网带,避免污泥在运行过程中掉出传送网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