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雾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0636发布日期:2019-04-17 00:0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低水雾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制程设备上的冲水结构,尤指一种低水雾冲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今的半导体湿制程中,存在着许多清洗程序,通过冲水这一流程,来进行不同目标的应用,而在进行冲水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大量的水雾,对目标观测有一定的防碍,而且对机台的使用寿命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对水雾这一问题,湿制程设备上还会装置抽气设备,在冲水的同时,利用抽气设备将水雾抽出,以降低水雾的影响,但是整体而言,效果并不是很好。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解决前述问题,最大程度地避免水雾产生的低水雾冲水装置,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水雾产生,避免影响制程的低水雾冲水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及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为一种低水雾冲水装置,能配合湿制程设备应用,其中:所述低水雾冲水装置,包括有一定位单元、一冲水单元、以及一风刀帽;所述定位单元,其一端能与湿制程设备对应侧连接,且具有一能对底侧面输出气体的导气通道;所述冲水单元,其垂直设置于该定位单元自由端处,具有一位于底端的出水口、及一位于顶端的入水口;所述风刀帽,其包括有一环状壳体、一开槽、至少两个内出气缝、及至少两个外出气缝;所述环状壳体,其套设于该出水口外;所述开槽,其设于该环状壳体垂直壁面顶端,并能对应于该导气通道;所述内出气缝,其环设于该环状壳体垂直壁面底端内侧,各自与该开槽相连通,且各个该内出气缝相互间形成有一第一间距;所述外出气缝,其环设于该环状壳体垂直壁面底端外侧,各自与该开槽相连通,且各个该外出气缝相互间形成有一第二间距,另与该内出气缝间形成有一间隔,而各个该外出气缝皆还与一个该第一间距相对应。

更优选的是,所述导气通道,其还呈T字型设置,并包含有一主通道、及一出气通道,该主通道水平穿设于该定位单元固定端处,该出气通道垂直设于该主通道中央底侧,连通至该定位单元底侧面。

更优选的是,所述冲水单元,其还包括有一反射体、及两连接杆,该反射体间隔设于该出水口处,该连接杆分别设于该反射体两侧,且一端往斜上方连接至该出水口处边缘。

更优选的是,所述反射体,其顶端为平面,而底端为呈球状面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所示:

第一点:本实用新型低水雾冲水装置,通过定位单元、冲水单元及风刀帽的配合应用,利用风刀帽产生高压风刀以形成风墙,能将冲水单元冲水时产生的水雾,限制在高压风墙内侧,解决水雾弥漫的问题。

第二点:本实用新型低水雾冲水装置,将冲水和风墙的功能整合在一起,能有效配合湿制程设备,不但整体而言,非常耐用可靠,最重要的是,还不会增加过多的成本,而且不管是新旧机台都能配合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风刀帽的底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实施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实施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定位单元

11 导气通道

111 主通道

112 出气通道

2 冲水单元

21 出水口

22 入水口

23 反射体

24 连接杆

3 风刀帽

31 环状壳体

32 开槽

33 内出气缝

331 第一间距

34 外出气缝

341 外出气缝

342 间隔

100 低水雾冲水装置

A 冲洗水

B 气体

C 水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图中揭示出,一种低水雾冲水装置,能配合湿制程设备应用,其中,所述低水雾冲水装置100,包括有一定位单元1、一冲水单元2、以及一风刀帽3;所述定位单元1,其一端能与湿制程设备对应侧连接,且具有一能对底侧面输出气体的导气通道11;所述冲水单元2,其垂直设置于该定位单元1自由端处,具有一位于底端的出水口21、及一位于顶端的入水口22;所述风刀帽3,其包括有一环状壳体31、一开槽32、至少两个内出气缝33、及至少两个外出气缝34;所述环状壳体31,其套设于该出水口21外;所述开槽32,其设于该环状壳体31垂直壁面顶端,并能对应于该导气通道11;所述内出气缝33,其环设于该环状壳体31垂直壁面底端内侧,各自与该开槽32相连通,且各个该内出气缝33相互间形成有一第一间距331;所述外出气缝34,其环设于该环状壳体31垂直壁面底端外侧,各自与该开槽32相连通,且各个该外出气缝34相互间形成有一第二间距341,另与该内出气缝33间形成有一间隔342,而各个该外出气缝34皆还与一个该第一间距331相对应。

其中,通过定位单元1、冲水单元2及风刀帽3的配合应用,构成本实用新型低水雾冲水装置100,将冲水和风墙的功能整合在一起,能有效配合湿制程设备,利用风刀帽3产生高压风刀以形成风墙,限制住冲水单元2冲水时产生的水雾,一举解决水雾弥漫的问题,整体而言,非常耐用可靠、成本低,而且不管是新旧机台都能配合应用。

其次,利用内出气缝33、外出气缝34的内外交错结构设计,水雾难以外泄,避免影响制程,而另一方面,第一间距331、第二间距341的设置,除了让内出气缝33、外出气缝34相互间能配合之外,还能有效避免内出气缝33、外出气缝34所输出的气体B,发生流速不足的问题,而间隔342的设置,能让相邻内出气缝33、外出气缝34所输出的气体B之间,在不干扰的状况下,将周围空气带走,形成低压区,让内部的水雾C,更不容易外泄。

如图4和图5所示,图中揭示出,气体B能通过主通道111、出气信道112的顺序,以高流速进入开槽32中,再经过外出气缝34和内出气缝33,更加快速地输出于外,产生高压风刀,风墙得以形成,同时,冲洗水A能通过入水口22进入冲水单元2,由出水口21输出于外,达到冲洗的效果,此间所产生的水雾C,会被由气体B所构成的风墙所限制住,不再大幅度地弥漫在湿制程设备中。

请参阅图2、图4、及图5,所述导气通道11,其还呈T字型设置,并包含有一主通道111、及一出气通道112,该主通道111水平穿设于该定位单元1固定端处,该出气通道112垂直设于该主通道111中央底侧,连通至该定位单元1底侧面。

其中,通过主通道111及出气通道112的配合,应用T字型的结构,以主信道111将两股气体B,汇集至出气通道112后输出,获得更大的流速,快速流入风刀帽3中,以实时的产生高压风刀,形成风墙,将水雾C限制住。

请参阅图2,所述冲水单元2,其还包括有一反射体23、及两连接杆24,该反射体23间隔设于该出水口21处,该连接杆24分别设于该反射体23两侧,且一端往斜上方连接至该出水口21处边缘。

其中,通过反射体23的设置,在不影响冲洗效率的前提之下,避免直冲冲洗面,对冲洗面产生过大压力,对机台或产品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次,通过连接杆24的应用,能在不影响冲洗的大前提下,让反射体23获得一稳固的定位。

请参阅图2及图5,所述反射体23,其顶端为平面,而底端为呈球状面设置。

其中,利用顶端为平面、底端为呈球状面的反射体23应用,更进一步提高冲洗水A的冲洗效率,还能避免产生乱溅射的现象,导致水雾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

以上依据图示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