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5597发布日期:2019-05-15 23:3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水、废水或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过程中,生活污水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常规生活污水处理较为简单,通常采用“厌氧+曝气池+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或液氯消毒”处理工艺,主要降解去除COD、BOD、SS、色度等有机污染物为主,因此,处理后的污水中,出水总氮含量依然偏高,需要额外进行附加处理,才能满足排放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生活污水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总氮降低显著、清除效率高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区、厌氧区、缺氧区、曝气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与厌氧区连通,厌氧区、缺氧区、曝气区顺次设置构成反应区,所述曝气区是由多个曝气单元构成,每个曝气单元中设置多个曝气头,曝气头安装在曝气支管上,并通过空气支管与空气管连通,缺氧区处理后的上清液送入曝气区完成曝气处理;出水区一侧与曝气区连通,另一侧与沉淀池连通,将曝气区处理后的污水送至沉淀池处。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进水区连接有进料管和外回流管,进料管将待处理污水、污泥送入,外回流管将沉淀池沉淀分离后的活性污泥送入,外回流管构成的外回流比60-100%。进水区是整个处理反应器的入口,通过进料管与污水池等的连通,实现不同来源生活污水的供应;通过外回流管与沉淀池的连通,实现带水活性污泥的供应,并可根据处理的需求,进行分类处理。污水的外回流措施,沉淀池沉淀分离的活性污泥得到回用,外回流中的含硝酸根污水得以在厌氧区、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反应,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所述厌氧区和/或缺氧区均设置有搅拌器,以实现反应的充分进行,并加速反应进行。更优选的,所述搅拌器在对应区域中相对池壁倾斜设置。厌氧区在经过上述处理后,仍会有部分氨氮未降下去,设置搅拌器进行低速搅拌。

所述排水立管沿对应池壁竖直设置,排水立管与曝气支管之间以清水管连接,以实现对曝气支管中残留污泥的冲洗。

所述曝气区由24个曝气单元构成,每个曝气单元设置有26个曝气头。

所述沉淀池后方还设置有深化处理区,深化处理区内分割为廊道,廊道包括廊道一、廊道二、廊道三、廊道四、廊道五和廊道六,廊道一、廊道二为硝化区域,廊道三、廊道四为反硝化区域,廊道五、廊道六为曝气区域。更优选的,所述反硝化区设置大叶轮等作为搅拌器,以实现反应的充分进行。

将本申请应用于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整个处理器中反应区主要分为厌氧区、缺氧区和曝气区以及深化处理区,进水区总氮含量在45-55mg/L,氨氮含量35-45mg/L,沉淀池与进水区之间构成外回流,出水区与缺氧区构成内回流,进水区进入的带泥污水经该结构反应器处理后,曝气区出水总氮降低至11-14mg/L,氨氮则降低在8-12mg/L;深化处理区出水总氮降低至3-6mg/L、氨氮则降降低至1mg/l以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俯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中曝气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方向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中曝气头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排水立管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中深化处理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进水区;11.进料管;12.外回流管;2.厌氧区;3. 缺氧区;4. 曝气区;4a. 曝气单元;41. 曝气头;42. 曝气支管;5. 出水区;51. 出水管;6. 空气管;61. 空气支管;62. 排水立管;63. 清水管;7. 搅拌器;8. 深化处理区;8a. 曝气区域;8b. 反硝化区;8c. 硝化区域;B. 廊道一;C. 廊道二;D. 廊道三;E. 廊道四;F. 廊道五;G. 廊道六。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结合图1-图3,包括进水区1、厌氧区2、缺氧区3、曝气区4和出水区5,进水区1与厌氧区2连通,厌氧区2溶解氧低于0.2mg/L,缺氧区3溶解氧<0.5 mg/L,厌氧区2、缺氧区3、曝气区4顺次设置构成反应区,曝气区4是由多个曝气单元4a构成,每个曝气单元4a中设置多个曝气头41,曝气头41安装在曝气支管42上,并通过空气支管61与空气管6连通;出水区5一侧与曝气区4连通,另一侧与沉淀池(图中未显示)连通,将曝气区4处理后的污水送至沉淀池处。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结合图1,进水区1连接有进料管11和外回流管12,进料管11将污水池等处的污水送入,外回流管12则将沉淀池沉淀分离后的活性污泥送入,实现外回流,外回流比60-100%,沉淀分离后的活性污泥得到回用,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进水区1是整个处理反应器的入口,通过进料管11与污水池等的连通,实现了不同来源生活污水等的输入,通过外回流管12与沉淀池连通,实现了沉淀分离后的活性污泥回用,外回流中的含硝酸根污水得以在厌氧区、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反应,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结合图1,厌氧区2与缺氧区3均设置有搅拌器7,以实现反应的充分进行,并加速反应进行。更优选的,搅拌器7在对应区域中相对池壁倾斜设置,搅拌器7在缺氧区3进行低速搅拌,缺氧区溶解氧<0.3 mg/L,停留时间5-6h。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结合图2,曝气区4由24个曝气单元4a构成,每个曝气单元4a设置有26个曝气头41。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结合图1和图5,排水立管62沿对应池壁竖直设置,排水立管62与曝气支管42之间以清水管63连接,以实现对曝气支管42中残留污泥的冲洗。

将本申请应用于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整个处理器中反应区主要分为厌氧区2、缺氧区3和曝气区4,进水区1总氮含量在45-55mg/L,氨氮含量35-45mg/L,沉淀池与进水区1之间构成外回流,出水区5与缺氧区3构成内回流,进水区1进入的带泥污水经该结构反应器处理后,出水总氮降低至11-14mg/L,氨氮则降低在8-12mg/L。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在处理过程中,仍会有部分氨氮未能降低,本实施例还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深化处理,即:经出水区5送入沉淀池的污水,沉淀分离后,上清液进入深化处理区8,该深化处理区8分割为多个廊道,结合图6,廊道一B、廊道二C为硝化区域8c,在廊道一B进入廊道二C(如:图6中廊道一B末端向下箭头处)、廊道二C进入廊道三D处(如:图6中廊道二C末端向下箭头处)分别设置碳源添加器进行营养液的添加,以确保硝化反应顺利进行;廊道三D、廊道四E为反硝化区8b,反硝化区8b中装有搅拌器,廊道五F、廊道六G为深化的曝气区域8a;并控制反硝化区8b的溶解氧<0.3mg/L,停留时间5-6h,设置搅拌器(图中未显示,可采用大叶轮等)进行低速搅拌,完成深化降氮;待深度处理完毕后,廊道六G出水,进入二沉池(图中未显示),二沉池沉淀分离后的活性污泥回流至深化处理区的进水区,污水沿箭头方向在各廊区中运行,可将深化处理区的出水总氮降低至3-6mg/L、氨氮则降低至1mg/l以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