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8600发布日期:2021-01-08 11:1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水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



背景技术:

隔油提升设备利用废水中悬浮物和水的比重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隔油池的构造多采用平流式,含油废水通过配水槽进入平面为矩形的隔油池,沿水平方向缓慢流动,在流动中油品上浮水面,由集油管或设置在池面的刮油机推送到集油管中流入脱水罐。在隔油池中沉淀下来的重油及其他杂质,积聚到池底污泥斗中,通过排泥管进入污泥管中。经过隔油处理的废水则溢流入排水渠排出池外,进行后续处理,以去除乳化油及其他污染物。

但是,现有的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

1、现有的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残渣中的油液分离不彻底,使残渣中仍含有大量的油液,从而大大降低了油液的产量。

2、现有的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油水通过单次进行分离,分离效果不佳,且分离速度较慢,从而大大降低了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的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残渣中的油液分离不彻底,使残渣中仍含有大量的油液,从而大大降低了油液的产量,现有的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油水通过单次进行分离,分离效果不佳,且分离速度较慢,从而大大降低了分离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所述化隔油提升设备包括机体、垃圾箱和分离箱,所述机体内腔一端固定安装有垃圾箱,所述垃圾箱一侧固定安装有分离箱,所述分离筒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分离筒内壁顶部固定镶嵌有轴承圈,所述轴承圈内壁滑动连接有甩桶,且甩桶底部设置有插孔,且插孔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将餐饮残渣倒进甩桶内,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插在甩桶底部的插孔内,从而可通过电机带动甩桶进行转动,残渣在离心里的作用下可快速从甩桶内甩出,并流进分离筒内,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对残渣中的油水进行分离,可有效提升对残渣中油水分离的效果,且减少残渣中油水的残留,将甩桶取出,可将剩余残渣倒进垃圾箱内,使用更加的便捷。

优选的,所述分离箱两侧均固定焊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底部固定连接有集液箱,所述集液箱底部固定连接有一号排水管,分离筒内腔的油水通过排液管流进集液箱内,通过集液箱对油水进行储存,从而利用油水密度不同的原理,对油水进行初步的分离。

优选的,所述一号排水管一端固定安装有油液传感器,所述油液传感器一侧固定安装有电磁阀,且电磁阀和油液传感器电性相连,开启电磁阀可将集液箱底部的水排出,通过油液传感器对一号排水管内的液体进行检测,当有油液排出时,可立即操控电磁阀进行关闭。

优选的,所述集液箱顶部一端通过管道固定连接有油泵,所述分离筒一侧固定安装有分离罐,且分离罐通过管道与油泵相连,所述分离罐底部固定安装有电磁加热器,所述分离罐两侧通过减震胶垫与机体内壁相连,所述分离罐两侧中部均固定安装有振动器,通过油泵可将集液箱内的油液抽取到分离罐内,通过电磁加热器对油液进行加热,增加油液的流动,同时通过振动器产生振动,并将振动传递到分离罐内,从而可通过振动加速油水的分离效率,且通过减震胶垫可对振动进行吸收和过滤,从而减少振动的传递。

优选的,所述分离罐表面固定镶嵌有液位窗,所述分离罐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油管,所述分离罐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二号排水管,通过液位液位窗可对分离罐内的油水分离情况进行观测,当分离罐被注满时,油液可通过排油管排出,其中排油管位于最上方,从而可将纯度对高的油液排出,从而可有效提升油液的分离纯度,通过二号排水管可将分离水排出,使用更加的便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餐饮残渣倒进甩桶内,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插在甩桶底部的插孔内,从而可通过电机带动甩桶进行转动,残渣在离心里的作用下可快速从甩桶内甩出,并流进分离筒内,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对残渣中的油水进行分离,可有效提升对残渣中油水分离的效果,且减少残渣中油水的残留,将甩桶取出,可将剩余残渣倒进垃圾箱内,使用更加的便捷。

(2)、本实用新型分离筒内腔的油水通过排液管流进集液箱内,通过集液箱对油水进行储存,从而利用油水密度不同的原理,对油水进行初步的分离,通过油泵可将集液箱内的油液抽取到分离罐内,通过电磁加热器对油液进行加热,增加油液的流动,同时通过振动器产生振动,并将振动传递到分离罐内,从而可通过振动加速油水的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甩桶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101、垃圾箱;102、分离箱;2、分离筒;201、电机;202、轴承圈;203、甩桶;204、插孔;3、排液管;301、集液箱;302、一号排水管;303、油液传感器;304、电磁阀;4、油泵;401、分离罐;402、电磁加热器;403、振动器;404、减震胶垫;405、液位窗;5、二号排水管;501、排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所述化隔油提升设备包括机体1、垃圾箱101和分离箱102,所述机体1内腔一端固定安装有垃圾箱101,所述垃圾箱101一侧固定安装有分离箱102,所述分离筒2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201,所述分离筒2内壁顶部固定镶嵌有轴承圈202,所述轴承圈202内壁滑动连接有甩桶203,且甩桶203底部设置有插孔204,且插孔204与电机20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将餐饮残渣倒进甩桶203内,电机201的动力输出端插在甩桶203底部的插孔204内,从而可通过电机201带动甩桶203进行转动,残渣在离心里的作用下可快速从甩桶203内甩出,并流进分离筒2内,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对残渣中的油水进行分离,可有效提升对残渣中油水分离的效果,且减少残渣中油水的残留,将甩桶203取出,可将剩余残渣倒进垃圾箱101内,使用更加的便捷。

优选的,所述分离箱102两侧均固定焊接有排液管3,所述排液管3底部固定连接有集液箱301,所述集液箱301底部固定连接有一号排水管302,分离筒2内腔的油水通过排液管3流进集液箱301内,通过集液箱301对油水进行储存,从而利用油水密度不同的原理,对油水进行初步的分离。

优选的,所述一号排水管302一端固定安装有油液传感器303,所述油液传感器303一侧固定安装有电磁阀304,且电磁阀304和油液传感器303电性相连,开启电磁阀304可将集液箱301底部的水排出,通过油液传感器303对一号排水管302内的液体进行检测,当有油液排出时,可立即操控电磁阀304进行关闭。

优选的,所述集液箱301顶部一端通过管道固定连接有油泵4,所述分离筒2一侧固定安装有分离罐401,且分离罐401通过管道与油泵4相连,所述分离罐401底部固定安装有电磁加热器402,所述分离罐401两侧通过减震胶垫404与机体1内壁相连,所述分离罐401两侧中部均固定安装有振动器403,通过油泵4可将集液箱301内的油液抽取到分离罐401内,通过电磁加热器402对油液进行加热,增加油液的流动,同时通过振动器403产生振动,并将振动传递到分离罐401内,从而可通过振动加速油水的分离效率,且通过减震胶垫404可对振动进行吸收和过滤,从而减少振动的传递。

优选的,所述分离罐401表面固定镶嵌有液位窗405,所述分离罐401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油管501,所述分离罐401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二号排水管5,通过液位液位窗405可对分离罐401内的油水分离情况进行观测,当分离罐401被注满时,油液可通过排油管501排出,其中排油管501位于最上方,从而可将纯度对高的油液排出,从而可有效提升油液的分离纯度,通过二号排水管5可将分离水排出,使用更加的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一体化隔油提升设备,在工作时,将餐饮残渣倒进甩桶203内,电机201的动力输出端插在甩桶203底部的插孔204内,从而可通过电机201带动甩桶203进行转动,残渣在离心里的作用下可快速从甩桶203内甩出,并流进分离筒2内,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对残渣中的油水进行分离,可有效提升对残渣中油水分离的效果,且减少残渣中油水的残留,将甩桶203取出,可将剩余残渣倒进垃圾箱101内,使用更加的便捷,分离筒2内腔的油水通过排液管3流进集液箱301内,通过集液箱301对油水进行储存,从而利用油水密度不同的原理,对油水进行初步的分离,开启电磁阀304可将集液箱301底部的水排出,通过油液传感器303对一号排水管302内的液体进行检测,当有油液排出时,可立即操控电磁阀304进行关闭,通过油泵4可将集液箱301内的油液抽取到分离罐401内,通过电磁加热器402对油液进行加热,增加油液的流动,同时通过振动器403产生振动,并将振动传递到分离罐401内,从而可通过振动加速油水的分离效率,且通过减震胶垫404可对振动进行吸收和过滤,从而减少振动的传递,通过液位液位窗405可对分离罐401内的油水分离情况进行观测,当分离罐401被注满时,油液可通过排油管501排出,其中排油管501位于最上方,从而可将纯度对高的油液排出,从而可有效提升油液的分离纯度,通过二号排水管5可将分离水排出,使用更加的便捷。

5ik120rgn-cf型的电机201、kzyu-02型的油液传感器303、w-160-15型的电磁阀304、c3-l148b型的油泵4、c21-wt2112型的电磁加热器402和mve200dc型的振动器403均采用现有成熟技术产品,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阐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