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生化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1115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废水生化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水处理效果更佳的生化处理池。
【背景技术】
[0002]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水的种类和数量迅猛增加,对水体的污染也日趋广泛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0003]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提出2020年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2030年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的目标要求,其措施包括全面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把工业污染来源作为了减排重点之一。
[0004]目前对于工业废水生化处理的常用技术为A2/0工艺(即Α-Α-0,Anaerobic-Anoxic-Oxic缩写,厌氧-缺氧-好氧法),是一种流程简单、应用广泛的脱氮除磷工艺。但该工艺要求同时取得脱氧除磷的高效果是困难的,其主要难点在于推流状态下污泥容易沉降。由于对生化反应影响最大的微生物主要集聚于污泥当中,随着沉降的发生,整个处理池下层反应活跃而上层几乎不发生反应,这样生化处理效率低下。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处理池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处理效果更佳的生化处理池。
[0007]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废水生化处理池,包括设于池内的填料区,所述填料区包括固定在池壁上的若干支架、连接于所述支架与池底之间的绳子以及悬挂于所述绳子上的若干载体。
[0008]具体的,所述废水生化处理池还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匀水解池、水解酸化池和污泥回流池,所述填料区分为设于所述混匀水解池中的第一填料区、设于所述水解酸化池中的第二填料区和设于污泥回流池中的第三填料区。
[0009]进一步的,所述混匀水解池内设有第一潜水搅拌器。
[0010]进一步的,所述水解酸化池内设有第二潜水搅拌器、第三潜水搅拌器、隔墙和若干弧形挡板,所述第二潜水搅拌器和第三潜水搅拌器分设于所述水解酸化池对角,所述隔墙立设于所述水解酸化池中间,所述弧形挡板设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四角。
[0011]进一步的,所述混匀水解池与水解酸化池之间设有第一溢流堰,所述水解酸化池与污泥回流池之间设有第二溢流堰,所述第二溢流堰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溢流堰。
[0012]进一步的,所述污泥回流池中设有将污水打回所述混匀水解池上游的回流泵。
[0013]进一步的,所述回流泵的上方悬空设置有围绕所述回流泵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上部高于所述第二溢流堰,所述第三填料区设于所述挡板外围。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池内设置呈多层阵列排布的载体,截留废水中携带微生物的污泥,形成遍布水体的多个生化反应中心,提高了微生物与废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废物降解速度,改善了处理效果;同时载体提高了流体阻力,促进了水体混匀。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废水生化处理池的俯视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废水生化处理池的主剖视图;
[0017]图3为填料区的布置结构图。
[0018]图中数字表示:
[0019]1-混匀水解池,11-第一潜水搅拌器,Ia-第一溢流堰;
[0020]2-水解酸化池,21-第二潜水搅拌器,22-第三潜水搅拌器,23-隔墙,24-弧形挡板,2a_第二溢流堰;
[0021]3-污泥回流池,31-回流泵,32-挡板;
[0022]4-填料区,4a_第一填料区,4b_第二填料区,4c_第三填料区,41-支架,42-绳子,43-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水生化处理池,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匀水解池1、水解酸化池2和污泥回流池3,混匀水解池I与水解酸化池2之间设有第一溢流堰la,水解酸化池2与污泥回流池3之间设有第二溢流堰2a,第二溢流堰2a高度低于第一溢流堰2b,污泥回流池3中设有将污水打回混匀水解池I上游的回流泵31 ;混匀水解池1、水解酸化池2和污泥回流池3中均设有填料区4 (其中混匀水解池I中为第一填料区4a,水解酸化池2中为第二填料区4b,污泥回流池3中为第三填料区4c)。填料区4包括固定在各池壁上的若干支架41、连接于每个支架41与池底之间的若干绳子42以及悬挂于每根绳子42上的若干载体43。由于第一溢流堰Ia高于第二溢流堰2a,废水进入混匀水解池I后会自然向后方推送,载体43在每个池子里均呈多层阵列排布,处理中的废水在被搅拌或流动过程中经过载体43时,废水中夹带的污泥就会被截留在各个载体43上,载体43上截留的污泥和冲走的污泥会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由于有助于含氮废物、含磷废物、有机废物分解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污泥中,所以每个载有污泥的载体43就形成一个生化反应的中心,大大提高了微生物与废水的接触面积,因此明显提高了废物降解速度,改善了处理效果。同时载体43有助于提高流体阻力,形成湍流,促进水体混匀。回流泵31能将沉积于污泥回流池3底部的污泥重新送回处理池体系内,延长了污泥寿命,提高了微生物含量,有助于提升处理效率。
[0025]如图1、图2所示,混匀水解池I内设有第一潜水搅拌器11。一方面,第一潜水搅拌器11能起到扬起污泥的作用,降低污泥自然沉降导致的反应密度不均,使底层的污泥再次回到上方并被载体43截留住,促进整个混匀水解池I的高效处理效率;另一方面,当进入混匀水解池I的废水有多种而能起到综合处理效果时,第一潜水搅拌器11能令不同的废水拌合均一,提高处理的稳定性。
[0026]如图1、图2所示,水解酸化池2内设有第二潜水搅拌器21、第三潜水搅拌器22、隔墙23和若干弧形挡板24,第二潜水搅拌器21和第三潜水搅拌器22分设于水解酸化池2对角,隔墙23立设于水解酸化池2中间,弧形挡板24设于水解酸化池2的四角。隔墙23与弧形挡板24将水解酸化池2隔成氧化沟结构,弧形挡板24能避免污泥在水解酸化池2不易流动的死角处沉淀,第二潜水搅拌器21、第三潜水搅拌器22能使水体在水解酸化池2内循环流动,促进水体混匀,增加污泥被载体43截留的机会。
[0027]如图1、图2所示,回流泵31上方的悬空设置有围绕回流泵31的挡板32,挡板32的上部高于第二溢流堰2a,第三填料区4c设于挡板32外围。进入污泥回流池3的液体在自然沉降作用下回变成上清下浊的状态并且有两个流向,第一部分为被处理后的较清液体,这部分将从污泥回流池3排到后方设施做进一步处理,第二部分为夹带较多污泥的较浊液体,这部分将要被回流泵31送回混匀水解池I再次参与反应。由于污泥回流池3中的液面高度受到第二溢流堰2a高度限制,而挡板32上部高于第二溢流堰2a,所以回流的水体要被回流泵31抽走必须从挡板32的下方绕过,这样一来可以增加液体从载体43之间穿过的机会,确保污泥的截留量,二来可减少清液走断线直接从上方进入回流泵31,增加了浊液的流量,使回流泵31在相同功率下带走污泥成分更多。
[002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废水生化处理池,包括设于池内的填料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区包括固定在池壁上的若干支架、连接于每个所述支架与池底之间的若干绳子以及悬挂于每根所述绳子上的若干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生化处理池还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匀水解池、水解酸化池和污泥回流池,所述填料区分为设于所述混匀水解池中的第一填料区、设于所述水解酸化池中的第二填料区和设于污泥回流池中的第三填料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匀水解池内设有第一潜水搅拌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池内设有第二潜水搅拌器、第三潜水搅拌器、隔墙和若干弧形挡板,所述第二潜水搅拌器和第三潜水搅拌器分设于所述水解酸化池对角,所述隔墙立设于所述水解酸化池中间,所述弧形挡板设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四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匀水解池与水解酸化池之间设有第一溢流堰,所述水解酸化池与污泥回流池之间设有第二溢流堰,所述第二溢流堰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溢流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池中设有将污水打回所述混匀水解池上游的回流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泵的上方悬空设置有围绕所述回流泵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上部高于所述第二溢流堰,所述第三填料区设于所述挡板外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废水生化处理池,包括设于池内的填料区,所述填料区包括固定在池壁上的若干支架、连接于所述支架与池底之间的绳子以及悬挂于所述绳子上的若干载体。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池内设置呈多层阵列排布的载体,截留废水中携带微生物的污泥,形成遍布水体的多个生化反应中心,提高了微生物与废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废物降解速度,改善了处理效果;同时载体提高了流体阻力,促进了水体混匀。
【IPC分类】C02F3-00, C02F3-28
【公开号】CN204550184
【申请号】CN201520242930
【发明人】谢剑锋, 金月清, 陆振华
【申请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