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片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5018192阅读:8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净化片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片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属室内空气污染和净化的技术领域。
门窗关闭的房间,如学校的计算机房里常有一股难闻的异味,这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个典型实例。这一方面是因为房内人多,排放的人体代谢物多;另一方面,由于室外新鲜空气补充少,室内的空调器仅使空气在室内循环,室内污染物势必越积越多。研究表明,室内的异味主要由氨和硫化氢引起。实际上,类似的室内空气污染在全球范围内极为普遍,净化室内空气的技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技术之一。专利号和名称分别为US5,997,829和‘环境净化物(environment purifying material)’的美国专利涉及一种空气净化材料,该技术以无纺人造丝纤维布为载体,用热塑树脂之类高分子粘合剂,将活性组分,活性炭颗粒和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粉末粘合到载体的纤维上。
背景技术
的优点是能有效地消除氨和硫化氢,净化室内空气。
背景技术
的缺点是制作时须用热塑树脂,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载体的纤维上拈有热塑树脂之类高分子粘合剂,使载体的风阻大,不利于空气流通,通风效率低。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推出一种活性组分均匀吸附在载体的纤维的表面上的空气净化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的空气净化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的空气净化片的使用方法。
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造、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片,由载体和活性组分组成,其特征在于,载体是能耐200摄氏度的无纺纤维布,百洁布或活性炭纤维布,活性组分是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的摩尔比为9~20∶7~10∶0.5~1.5,最好为18∶9∶1,活性组分均匀吸附在载体的纤维的表面上。
本发明所述的空气净化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制作步骤为下列第一~四步均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操作;第一步 制备混合盐溶液,称取22.5~50.0克五水合硫酸铜,20.1~28.7克七水合硫酸锌和0.8~2.5克一水合硫酸锰,最好称取45.0克五水合硫酸铜,25.8克七水合硫酸锌和1.69克一水合硫酸锰,加水制成pH值介于2.5~3.5的混合盐溶液;第二步 制备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称取27.7~52.9克碳酸氢钠,最好称取47.0克碳酸氢钠,加水制成pH值介于7.5~8.5的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第三步 浸泡,将载体,即能耐200摄氏度的无纺纤维布,百洁布或活性炭纤维布放入混合盐溶液,浸泡8~12分钟;第四步 生成氢氧化物,把载体从混合盐溶液中取出,放入碳酸氢钠饱和溶液,浸泡12~18分钟,在载体内的空隙里,生成氢氧化物;第五步 烘烤,把载体从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取出,放入烘箱,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烘2小时,至完全干燥;第六步 漂洗烘干,把载体从烘箱中取出,放在清水中漂洗干净,再次放入烘箱,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烘2小时,至完全干燥;第七步 成品,从烘箱中取出的载体即为成品,空气净化片,呈黑色,其活性组分,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均匀吸附在载体的纤维的表面上,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的摩尔比为9~20∶7~10∶0.5~1.5,如第一~二步中的原料采用最优配比,那末成品中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的摩尔比为18∶9∶1。
空气净化片的制作方法依据的主要化学反应
空气净化片的使用方法1.用空气净化片作诸如柜式空调器之类放在室内的空调器的过滤网,空调器运转时进行室内空气净化。
2.把空气净化片覆盖在放在室内的鼓风机的进风口上,鼓风机运转时进行室内空气净化。
当室内的空调器或鼓风机运转时,空调器或鼓风机的旋转的风叶驱使含氨和硫化氢的污染空气流经空气净化片。吸附在空气净化片的纤维的表面上的粉末状活性组分,表面积大,能吸附氨和硫化氢;此外,活性组分还能与氨和硫化氢进行化学反应,在空气净化片上生成沉淀物。空气净化片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使流经的污染空气得到净化,从而达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目的。
作为空气净化片的载体,需要有较大的表面积、一定的孔容孔径和机械强度。百洁布是200摄氏度出品的无纺涤纶纤维布,耐磨耐用,廉价易得,合此要求。活性炭纤维布是纤维上吸附有活性炭粉末的无纺布,不仅合此要求,而且还有卓越的物理吸附性能。由于空气净化片采用百洁布或活性炭纤维布作载体,透气性较好;载体的纤维上没有热塑树脂之类非活性组分占据载体内部的空隙;加上制作步骤第五步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载体内部往外逸出,使载体蓬松通透,所以空气净化片有风阻小、空气易于流通和通风效率高的优点。
空气净化片的使用方法依据的主要化学反应除氨其中n为正整数,其值不定。
除硫化氢其中R为金属元素。
效果测试在容积为224立方米的计算机房内进行。空气净化片样品的面积为0.42平方米。空气净化片样品载有活性组分CuO 392.9克,ZnO198.9克,MnO2 23.7克,换言之,CuO,ZnO和MnO2的摩尔比为18∶9∶1。空气净化片样品作柜式空调器的过滤网。采用国家标准“纳氏试制分光光度法”和“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分别对氨和硫化氢进行测试。未开启柜式空调前,测得室内的氨和硫化氢的浓度分别为9.23毫克/立方米和2.79毫克/立方米。开启柜式空调器20分钟后,室内空气经5.5次循环过滤,测得室内的氨和硫化氢的浓度分别为0.388毫克/立方米和0.0474毫克/立方米。经简单计算知,该空气净化片样品对氨和硫化氢的吸收率分别为95.8%和98.3%。

背景技术
相比,本发明有以下优点1.工艺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
2.风阻小,通风效率高。
3.空气净化效率高。吸附在载体的纤维的表面上的物质百分之百为活性组分,吸附污染气体效率高,即空气净化效率高。
综上,本发明所述的空气净化片特别适于用在人口稠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计算机房、影剧院、会议厅、展览馆、超市、百货商场,室内菜场等,与空调器或鼓风机配合,净化那里的空气;也适于用在厕所,去除那里的臭气。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净化片,由载体和活性组分组成,其特征在于,载体是能耐200摄氏度的无纺纤维布,百洁布或活性炭纤维布,活性组分是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的摩尔比为9~20∶7~10∶0.5~1.5,活性组分均匀吸附在载体的纤维的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片,其特征在于,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的摩尔比为18∶9∶1。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制作步骤为下列第一~四步均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操作;第一步 制备混合盐溶液,称取22.5~50.0克五水合硫酸铜,20.1~28.7克七水合硫酸锌和0.8~2.5克一水合硫酸锰,加水制成pH值介于2.5~3.5的混合盐溶液;第二步 制备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称取27.7~52.9克碳酸氢钠,加水制成pH值介于7.5~8.5的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第三步 浸泡,将载体,即能耐200摄氏度的无纺纤维布,百洁布或活性炭纤维布放入混合盐溶液,浸泡8~12分钟;第四步 生成氢氧化物,把载体从混合盐溶液中取出,放入碳酸氢钠饱和溶液,浸泡12~18分钟,在载体内的空隙里,生成氢氧化物;第五步 烘烤,把载体从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取出,放入烘箱,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烘2小时,至完全干燥;第六步 漂洗烘干,把载体从烘箱中取出,放在清水中漂洗干净,再次放入烘箱,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烘2小时,至完全干燥;第七步 成品,从烘箱中取出的载体即为成品,空气净化片,呈黑色,其活性组分,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均匀吸附在载体的纤维的表面上,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的摩尔比为9~20∶7~10∶0.5~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净化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制作步骤为下列第一~四步均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操作;第一步 制备混合盐溶液,称取45.0克五水合硫酸铜,25.8克七水合硫酸锌和1.69克一水合硫酸锰,加水制成pH值介于2.5~3.5的混合盐溶液;第二步 制备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称取47.0克碳酸氢钠,加水制成pH值介于7.5~8.5的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第三步 浸泡,将载体,即能耐200摄氏度的无纺纤维布,百洁布或活性炭纤维布放入混合盐溶液,浸泡8~12分钟;第四步 生成氢氧化物,把载体从混合盐溶液中取出,放入碳酸氢钠饱和溶液,浸泡12~18分钟,在载体内的空隙里,生成氢氧化物;第五步 烘烤,把载体从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取出,放入烘箱,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烘2小时,至完全干燥;第六步 漂洗烘干,把载体从烘箱中取出,放在清水中漂洗干净,再次放入烘箱,在200摄氏度的条件下烘2小时,至完全干燥;第七步 成品,从烘箱中取出的载体即为成品,空气净化片,呈黑色,其活性组分,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均匀吸附在载体的纤维的表面上,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的摩尔比为18∶9∶1。
5.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片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所述的空气净化片作诸如柜式空调器之类放在室内的空调器的过滤网,空调器运转时进行室内空气净化,或把所述的空气净化片覆盖在放在室内的鼓风机的进风口上,鼓风机运转时进行室内空气净化。
全文摘要
一种空气净化片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属室内空气污染和净化的技术领域,由载体和活性组分组成,载体是百洁布或活性碳纤维布,活性组分是氧化铜、氧化锌和二氧化锰,活性组分均匀吸附在载体的纤维的表面上,经制备混合盐溶液、制备碳酸氢钠饱和溶液、浸泡、生成氢氧化物、烘烤、漂洗烘干和成品七个步骤制作而成,有工艺简单,风阻小,空气净化效率高的优点,适于用在人口稠密、通风不良的场所,与空调器或鼓风机配合,净化那里的空气。
文档编号B01D50/00GK1275421SQ0011640
公开日2000年12月6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9日
发明者叶佩玉, 甄剑锋, 诸珏敏, 汪灏, 侯雍容 申请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