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薄膜介质的高性能燃气涡轮入口过滤器(hepa)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5578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使用薄膜介质的高性能燃气涡轮入口过滤器(hepa)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过滤元件,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经起皱或压纹的复合性非织造过 滤介质的过滤元件。
背景技术
一些已知的过滤介质复合构造结合湿法敷设(wet-laid)造纸工艺来生产基底, 且结合电纺技术来使轻质纳米纤维涂层沉积在过滤介质基底的一侧或两侧上。典型地,介 质基底具有100-120克/平方米(g/m2)的基重,且纳米纤维层具有0. 5g/m2或更少的基重。已知介质可具有三层,这三层包括基础介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薄膜和为 带电的非织造熔喷层的第三层。但是,已知当带电的非织造熔喷层在暴露于潮湿的环境且 静电电荷迅速减少时,该带电的非织造熔喷层的性能会显著降低。还没有证明这种已知介 质满足脉冲式燃气涡轮入口过滤所需的严格的行业测试协议。在静态的燃气涡轮过滤中可存在具有湿法敷设的玻璃基础介质的HEPA介质,其 中发现该HEPA介质在功能方面满足了非脉冲式燃气涡轮入口过滤。由于湿法敷设的玻璃 基础介质的无法经受住高压脉冲空气清洁的应力的固有的微弱的强度特性,可能不适于在 脉冲过滤中使用该湿法敷设的玻璃基础介质。如果在高压脉冲空气清洁应用中使用,微弱 的强度特性将导致该介质自身被扯开。可使用过滤介质复合构造来对各种装置提供洁净的空气供应。这样的装置可包括 涡轮叶片。典型地,当在已知的操作流率下根据ASHRAE 52. 2-2007测试程序进行测试时, 已知的过滤介质在典型地大于7. OmmH2O的压降处可具有对0. 3-0. 4 μ m颗粒提供约55%的 捕捉率的新的或洁净的操作效率。转到包含涡轮叶片的示例性装置,合乎逻辑的是试图保持涡轮叶片洁净。已经知 道涡轮叶片的积垢和腐蚀会降低涡轮的动力输出,且会提高修复叶片的运行中断的频率。 用于清洁涡轮叶片的一种现行程序需要以定期的时间间隔使涡轮脱机,以用水将叶片清洗 洁净。涡轮停机时间可为昂贵的,因为涡轮不在运行,并且因此减少了动力产生量。所期望 的将是提供效率比已知的过滤介质更高的过滤介质,以减少或消除清洁涡轮叶片的涡轮停 机时间。通过使用涂覆有电纺纤维表层的标准的湿法敷设的基础介质,目前性能最好的技 术按照ASHRAE 52. 2标定(rated)在F-9处。至今,当挑战100%的0. 30微米DOP颗粒时, 最大效率已经被电纺工艺限定到约最大75%的效率。这一点已经通过湿法敷设的基础介质 的一个表面上的厚重的电纺纤维层或在基础介质的两个表面上使用纳米纤维层两者中任 何一个得到实现。

发明内容
以下介绍了本发明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性方面的基本理 解。此概述不是本发明的详尽综述。另外,此概述不意在指示本发明的关键元件,也不描绘本发明的范围。该概述的唯一目的是作为后面介绍的更加详细的描述的序言来介绍简化形 式的本发明的一些概念。根据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基础基底的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基础基底 包括使用纺粘工艺由多个双组分合成纤维形成的非织造织物基底。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包 括沉积在基础的一侧上的表层,在该侧上,表层由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形成。基础基底 和表层构造成提供根据EN 1822测试法测量的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过滤效率。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燃气涡轮空气入口过滤元件的复合性过滤 介质结构。燃气涡轮空气入口过滤元件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过滤介质。过滤介质包括 用纺粘工艺由多个双组分合成纤维形成的非织造织物和沉积在基础基底的一侧上的表层。 表层由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形成。基础基底和表层构造成提供根据EN1822测试法测 量的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过滤效率。过滤介质进一步包括压纹图案或多个皱 褶,在约90°C至约140°C的温度处使用相对的辊子形成所述压纹图案或所述皱褶。根据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造复合性过滤介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形成 使用纺粘工艺由多个双组分合成纤维形成的非织造织物基底。该方法包括通过热层压来施 用表层以使合成物熔化到表层上,以形成复合性过滤介质,使得该复合性过滤介质具有大 于95 %且等于或小于99. 5 %的过滤效率。


在参照附图阅读以下描述之后,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方面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领域 的技术人员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图1是复合性过滤介质的一个示例性方面的截面图示;图2是根据一个示例性方面的压纹辊子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基础介质基底的结合图案的俯视图;图4是根据一个示例性方面的皱褶辊子的截面图示;图5是在起皱之后的、图1所示的复合性过滤介质的一个示例性方面的截面图 示;图6是包括图2所示的过滤介质的滤筒的侧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滤筒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8是包括图6所示的滤筒的过滤器组件的透视图;图9是各种介质与图1的实例相比的过滤效率-颗粒大小的曲线图;图10是图9的各种介质与图1的实例相比的微粒渗透百分比-颗粒大小的曲线 图;以及图11是图9的各种介质与图1的实例相比在高含尘量环境中经过若干个小时的 压力损失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中描述和示意了结合了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示例性实施例。这些所示 意的实例不意在成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例如,可在其它实施例以及甚至其它类型的装置中 使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另外,仅为了方便起见在本文中使用了某些术语,且这些术语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发明。更进一步,在图中,采用相同参考标号来指示相同元件。下面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高性能的复合性过滤介质和制 造该复合性过滤介质的方法的实例。大体上,复合性过滤介质包括双组分合成非织造基础 基底和至少一个表层。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当这种复合性过滤介质构造成过滤元件或滤筒 且在脉冲式燃气涡轮入口过滤器壳体或类似的工业过滤系统中使用时,这种复合性过滤介 质提供增强的过滤性能。而且,在一个实例中,新的复合性过滤介质可通过诸如起皱和打褶 的继发的过程以及一般的组装构造成滤筒或过滤元件。使过滤介质起皱在复合性过滤介质 的“洁净”侧和“脏”侧两者上为低限制的空气流提供了大容量的通路。在一个实例中,当 根据美国加热、制冷及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 52. 2测试程序进行测试时,复合性过滤介 质可对0. 3-1. 25 μ m颗粒提供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保持捕捉率的初始过滤效 率,与已知过滤介质相比,这在性能方面提高了约14.5%。另外,复合性介质可以比已知过 滤介质更低的压降提供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效率。在一个实例中,复合性过滤 介质具有介于约0. 60英寸水和3. 05英寸水之间的阻力(或压降)。而且,当暴露于广泛且强烈的含尘量和清洁挑战时,复合性过滤介质可具有有益 的耐用性,且实现了更高的效率。这种有益的耐用性可为优于现有技术的改进。改进的性 能(例如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效率)的一个原因可在于,纤维由于在热层压工 艺期间施加的热和压力而以机械的方式锚定在薄膜的孔中。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方面的复合性过滤介质10的一个实例,其呈结 合表层20的、通过纺粘工艺形成的基础基底12的形式。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基底12 是使用纺粘工艺由多个双组分合成纤维形成的非织造织物基底。可通过芯鞘结构、岛结构 或并排结构来实现提供双组分纤维的这个方面。可使用任何适当的双组分合成纤维来制造介质基底12的非织造织物。用于双组 分纤维的芯体和鞘的适当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酯、聚酰胺(polyamid)、聚烯烃、热塑性聚 氨酯、聚醚酰亚胺、聚苯醚、聚苯硫醚、聚砜、芳香族聚酰胺和它们的混合物。用于双组分纤 维的鞘的适当的材料包括比双组分纤维的芯体的材料具有更低的熔点的热塑性材料,例如 聚酯、聚酰胺、聚烯烃、热塑性聚氨酯、聚醚酰亚胺、聚苯醚、聚苯硫醚、聚砜、芳香族聚酰胺 和它们的混合物。在一个实例中,双组分纤维可具有各种直径。双组分纤维通过射流而熔纺到多个连续的纤维中,这些纤维均勻地沉积成随机的 三维网。然后可加热该网,且由轧辊对该网进行压纹,轧辊以热的方式将该网结合成固结的 纺粘织物。由于接触压纹出图案的轧辊而产生的热软化或熔化了双组分纤维制成的热塑性 鞘,该热塑性鞘仅在压纹出图案的轧辊的接触点处将非织造纤维结合在一起。选择温度,使 得至少发生双组分纤维的熔点更低的鞘部分的软化或熔融。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温度为约 90°C至约240°C。纤维的期望的连接是由于熔化和鞘部分在冷却之后的重新凝固造成的。图1是用以显示一个具体实例的片状构造的复合性过滤介质10的示意性截面图 示。如可理解的那样,过滤介质10包括基础介质基底12和表层20。基础介质基底12具有 第一侧14和第二侧16。在一方面,表层20沉积在介质基底12的第一侧14上。虽然在示 例性的图示中没有明确地显示,但要理解的是表层20可沉积在第二侧16上,或者表层20 可沉积在第一侧14和第二侧16中的各个上。HEPA介质的过滤表层20由膨体微孔聚四氟乙烯(ePTFE)薄膜制成。此薄膜是为了此应用而特别设计和生产的。在一个示例性方面,薄膜特性具有0. 01至10. Og/m2的基 重,在另一方面,薄膜特性具有大约2. 0-3. 5g/m2的基重。表层20厚度的范围可为从5至 25微米,但是在另一方面,厚度可为约10-12微米。在执行层压工艺之前,在0.5"的水压 处,表层20的空气渗透性的范围可为1. 0至50立方英尺/分钟(cfm),但是在另一方面,在 0.5〃水压处,该范围为约9-12cfm。通过热和压力过程以热的方式对表层20的薄膜进行层压,以将基础基底12的聚 酯纤维熔化到表层20的微孔薄膜中。在层压期间,将表层20的薄膜固定到基础基底12 上,且使其能够承受进一步的严格处理以及作为复合性介质的最终用途应用。在层压工艺 期间,当表层20的薄膜的空气渗透性由于纤维熔化到表层20中而降低时,表层20的薄膜 的空气渗透性特性改变。热塑性聚酯纤维以机械的方式锚定到表层20中的薄膜的孔中阻 挡了空气流,使得复合性层压件的所产生的空气渗透性在约0. 5英寸的水压处降低到约 4-10cfm。在表层20已经层压到基础基底12上之后,表层20和基础基底12的组合提供了 耐用的三维表面过滤层,该三维表面过滤层具有广泛的多层式曲折路径,该多层式曲折路 径容许高效率和细微颗粒捕捉,而不会实质地限制空气流或增加压降。多层式曲折路径可 包括小孔。已经发现这样的结构针对脉冲过滤系统中的机械力非常耐用,特别是与具有最 小厚度的二维纳米纤维层相比时。对于约0. 5-1. 25微米的最具渗透性的平均颗粒大小,基 础基底12和表层20的薄膜结合起来获得了 HEPA过滤效率性能。基于与基础基底12结合 的薄膜孔结构的多层式曲折路径,在一个实例中,对于处于5. 33厘米/秒或10. 5英尺/分 的空气流率的0. 3微米颗粒,实现了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过滤效率。因为在过滤和反转的清洁操作期间在过滤介质上施加的力引起的过滤介质的较 少偏转,该介质还可提供更低的压降累积。而且,纺粘起皱介质基底12在相等的或更低的 压降处可比已知的过滤介质基底更加高效。纺粘介质12提供结合,以将纤维固结成织物或 织物基底。在一方面,用来形成介质基底12的双组分纤维可比用来形成已知的过滤介质的 纤维更加精细。另外,由于在起皱或压纹操作期间的另外的热处理,基础介质基底12和表 层20之间的粘着结合可得到增强。图2是具有用于压纹工艺的下压纹辊子100和上压纹辊子102的一个示例性装置 的示意图。如在那里将理解的那样,辊子100、102在它们之间具有与基础基底12匹配的多 个结构,以施加局部的热和压力。在所示实例中,辊子100、102具有位于下压纹辊子100和 上压纹辊子102的外表面108处的多对肋104和槽道106。各个肋104和各个槽道106沿 着压纹辊子100或102的周边的一部分延伸。而且,在下压纹辊子100上的各对肋104和槽 道106与上压纹辊子102上的对应的肋104和槽道106对对准,肋和槽道布置成使得下辊 子100上的各个肋104与上辊子102上的槽道106对准和匹配,且上辊子102上的各个肋 104与下辊子100上的槽道106对准和匹配。该多对肋104和槽道106跨越压纹辊子100 和102以交错成排的方式隔开,这限定了一种示例性的压纹图案。本发明的一方面是基础介质基底12的独特的结合图案。该结合图案可由图2所 示的轧辊的压纹图案限定。结合区域提供了介质耐用性和功能,而同时结合点产生了具有 零空气流的熔融聚合物区域。自定义的结合图案可协助改进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的过滤效率。
在图3中显示了用于基础基底12的一个示例性结合区域图案31。该图案具有用 以将双组分纤维结合在一起来形成非织造织物基础基底12的结合区域的多个基本平行的 间断线33。可沿平行于基础介质基底12的机器方向(纵向范围)的方向制作结合图案31 的间断线33。结合区域的平行的间断线33彼此偏置,从而存在没有结合区域的部位35。 没有结合区域的部位35可与相邻的间断线33的结合区域37对准。在一个实例中,介质基 底12中的纺粘双组分纤维的结合区域37为织物的总面积的约10%至约16%。值得注意 的是,一些已知的纺粘织物可具有约19%至24%的结合区域。更低的结合区域允许基础介 质12在给定的空气流处具有空气渗透性的提高或者反过来讲具有低的压降。在一个实施 例中,非织造合成织物基础介质12的基重为约100g/m2至约330g/m2,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非织造合成织物基础介质12的基重为约150g/m2至约260g/m2。可例如通过层压工艺将表层20直接施用到基础基底12的至少一侧上,以形成复 合性过滤介质10。所产生的复合性过滤介质具有最小为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 过滤效率。介质10与已知的过滤介质相比具有相对高的空气渗透性,这容许有表层的薄膜 的纤维到基础介质中的双组分纤维上的改进的机械粘着。就此而言,提供了一种完整且有用的复合性过滤介质10。但是,如所提到的那样, 可在复合性过滤介质上执行另外的处理。作为一个实例,可在约90°C至约140°C的温度处 使用相对的起皱辊子来使复合性过滤介质10起皱。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可在约90°C至约 140°C的温度处使用相对的压纹辊子来对复合性过滤介质10进行压纹。如图4所示,轮廓相对的起皱辊子在过滤介质10的整个截面上产生了均勻的皱 褶。下起皱辊子40包括具有在下辊子40周围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基本V形的肋44的外表 面42。肋44沿着下辊子40的外表面42的宽度基本均勻地隔开,使得外表面42具有多个 峰顶46和凹谷48。上起皱辊子50包括具有在上辊子50周围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基本V形 的肋54的外表面52。肋54沿着上辊子50的外表面52的宽度基本均勻地隔开,使得外表 面52具有多个峰顶56和凹谷58。下辊子40的肋44与上辊子50的凹谷58对准,而上辊 子50的肋54与下辊子40的凹谷48对准。肋44和54的宽度可为直至下辊子40和上辊 子50的相对的凹谷48和58的宽度的任何适当的宽度。肋44和54与凹谷48和58之间的 间隔60分别在下辊子40和上辊子50之间限定了辊隙。该辊隙小于过滤介质10的厚度, 当过滤介质10在肋44和54以及相应的凹谷48和58之间经过时,该辊隙使过滤介质10 固结。过滤介质10在辊隙处的固结将皱褶18设置到过滤介质10中。在操作中,起皱辊子 40和50的温度为约90°C至约140°C。还参照图5,显示了可例如通过图4的起皱辊子形成的皱褶18的一个实例。这些 示例性皱褶18构造成复合性过滤介质10中的上下交替的基本V形的波纹。波峰22和波 谷24沿基底网穿过形成设备的行进方向延伸。波谷24可具有至少约0. 02英寸(0. 5mm) 的有效深度D,以容许过滤介质10在高含尘量时的透气性,以保持低于约4英寸水柱(wc) 的低压差。在该示例性方面中,皱褶间距C为每英寸约3个至约10个皱褶(每厘米约1. 2 个至约3. 9个皱褶),而在另一方面,皱褶间距C为每英寸从约3个至约6个皱褶(每厘米 约1. 2个至约2. 4个皱褶)。有效深度D和皱褶间距C的组合帮助提供改进的触点,改进的 触点有助于防止褶子在由于高的空气速度和含尘量所导致的高的静压力下塌陷。也可在过 滤介质10的整个截面上提供均勻的皱褶。
图6是由皱褶过滤介质10形成的示例性过滤元件70的侧视图。过滤元件70包 括第一端盖74和相对的第二端盖76,过滤介质10在端盖74和76之间延伸。过滤元件70 具有带有内部导管78 (图8)的管状形状。理解的是也可为过滤元件70提供其它形状。作为又一个实例,图7显示了其中过滤介质10的两部分相邻地定位的布置。在过 滤元件70的相邻褶子72中的皱褶18限定了用于空气流的椭圆形管道79。皱褶18基本垂 直于褶子72的边缘而延伸。图8是过滤器组件80的透视图,过滤器组件80包括以端对端的关系成对地安装 到管板82上的多个过滤元件70。管板82使脏空气侧84与过滤器组件80的洁净的空气 侧86分开。用于用脉冲式空气清洁过滤元件70的清洁系统88包括安装到空气供应管92 上的多个空气喷嘴90。引导到过滤元件70的内部导管78中的压缩空气脉冲用来对过滤 元件70清洁聚集的污物和灰尘。如图8所示,过滤元件70可具有带有内部导管78的管状 形状。过滤元件70形状是圆柱形的,但是也可为圆锥形,或者可具有各种各样的其它形状。 过滤元件70还可包括内支承衬垫和/或外支承衬垫,以提供过滤元件70的结构完整性和 /或为过滤介质10提供支承。还可与过滤介质10 —起将其它构件提供为过滤元件70的 一部分。例如,可全部提供内部和外部穿孔金属笼、尿烷封装(potting)化合物和尿烷捆扎 (strapping)化合物。可在燃气涡轮入口过滤系统中使用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的过滤元件。当然, 其它系统可采用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的过滤元件。另外,清洁系统可连接到至少一个 过滤元件上,以便为了清洁目的将空气引导到过滤元件中,以去除污物和灰尘。在根据ASHRAE 52. 2-2007测试法的过滤效率测试中比较四种不同介质(包括本 发明的实例)的过滤效率,如图9的曲线图所示。图9的数据是基于表1的。所比较的介 质为(1)标准的80/20纤维素混合物,(2)标准的合成物,(3)标准的合成纳米介质,以及 (4)本发明的实例。线202表示包含80%纤维素和20%聚酯混合物的标准的80/20纤维素 混合物。线204表示标准的合成物,标准的合成物指的是湿法敷设的合成物。线206表示 标准的合成纳米介质,标准的合成纳米介质指的是具有小于0. 5g/m2的基重的湿法敷设的 合成物和具有小于0. 5微米的厚度的单层纳米纤维层。线208表示具有由微孔ePFTE薄膜 形成的表层20的本发明的实例。所示数据示意了线208在大的颗粒大小范围中比工业中 常用的其它介质更好地过滤亚微米微粒,尤其是在测试较小的颗粒大小时。其它实例仅达 到提高的过滤效率水平,但是与最具渗透性的颗粒大小相反,仅在较大的颗粒大小时达到。 另外,如表1所示,本发明在整个颗粒大小范围内仍然具有改进的性能。
权利要求
一种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包括包括使用纺粘工艺由多个双组分合成纤维形成的非织造织物基底的基础基底(12);沉积在所述基础基底(12)的一侧上的表层(20),其中,所述表层(20)由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形成;所述基础基底(12)和所述表层(20)构造成提供根据EN 1822测试法测量的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5%的过滤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20)具有 约2. 00g/m2至约3. 50g/m2的基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20)的厚 度为约5至25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性过滤介 质结构(10)以介于约0.60英寸水与3. 05英寸水之间的压降提供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 99. 5%的分级效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性过滤介 质结构(10)捕捉约0. 3至约1. 25微米的颗粒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性过滤介 质结构(10)进一步包括多个皱褶(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性过滤介 质结构(10)的空气渗透性在0. 5英寸水压处介于约每分钟4. 0立方英尺与约每分钟10. 0 立方英尺之间。
8.一种燃气涡轮空气入口过滤元件(70),包括第一端盖(72);第二端盖(74);以及过滤介质(10),所述过滤介质(10)包括用纺粘工艺由多个双组分合成纤维形成的非织造合成织物(12);沉积在所述基础基底(12)的一侧上的表层(20),其中,所述表层(20)由微孔膨体聚四 氟乙烯薄膜形成;其中,所述基础基底(12)和所述表层(20)构造成提供根据EN1822测试法测量的大于 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过滤效率;以及其中,所述过滤介质进一步包括压纹图案或多个皱褶(18),在约90°C至约140°C的温 度处使用相对的辊子形成所述压纹图案或所述皱褶(1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元件(70),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20)具有约2.00g/m2 至约3. 50g/m2的基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元件(70),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20)的厚度为约5 至25微米。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元件(7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 以介于约0. 60英寸水与3. 05英寸水之间的压降提供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分级效率。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元件(7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皱褶(18)包括延伸所述复合性过滤介质(10)的长度的多个交替的峰顶(46,56)和凹谷(48,58)。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元件(7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 包括每英寸约3个至约10个皱褶(18)的皱褶间距和至少约0. 02英寸的有效深度。
14.一种制造复合性过滤介质(1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使用纺粘工艺由多个双组分合成纤维形成的非织造织物基底(12);以及通过热层压将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的表层(20)施用在所述非织造织物(12)的至 少一侧上,以使所述合成纤维熔化到所述表层(20)中,以形成所述复合性过滤介质(10), 使得所述复合性过滤介质(10)具有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过滤效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施用所述表层(20)的步骤包括施用具 有约2. 00g/m2至约3. 50g/m2的基重的表层(20)。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施用所述表层(20)的步骤包括施用具 有约5至25微米的厚度的表层(20)。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以介于 约0. 60英寸水与3. 05英寸水之间的压降提供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 5%的分级效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所述热层压之前的所述表层 (20)的空气渗透性在0. 5英寸水压处介于约每分钟9. 0立方英尺与约每分钟12. 0立方英 尺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10)捕捉约 0. 3至约1. 25微米的最具渗透性的颗粒大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使所述复合性过 滤介质结构(10)起皱的步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使用薄膜介质的高性能燃气涡轮入口过滤器(HEPA)。提供了一种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和一种相关联的制造方法。该结构包括基础基底,该基础基底包括使用纺粘工艺由多个双组分合成纤维形成的非织造织物基底。复合性过滤介质结构包括沉积在基础基底的一侧上的表层,在该侧上,可使用热层压工艺来结合基础基底和表层。表层由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薄膜形成。在一方面,基础基底和表层构造成提供根据EN 1822测试法测量的大于95%且等于或小于99.5%的过滤效率。在另一方面,过滤介质包括在约90℃至约140℃的温度处使用相对的辊子形成的压纹图案或多个皱褶。
文档编号B01D46/52GK101963102SQ201010245108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2日
发明者A·斯米蒂斯, C·波利奇, J·T·克莱门茨 申请人:Bha控股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