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高压水解自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87887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脂高压水解自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脂高压水解自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油脂水解设备在水解过程中大都采用动力循环和搅拌,在操作过程中不但费时费电,而且有时还会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且安全系数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自动完成循环、省电节能的油脂高压水解自循环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加热炉体、设置在加热炉体内的通过进料管和水解塔下端相连通的底盘管、均勻设置在底盘管上的10个以上的出料孔、设置在加热炉体内上端的通过出料管和水解塔上端相连通的竖管、均勻设置在竖管上的10个以上的进料孔、呈均勻分布的连通竖管上的进料孔和底盘管的出料孔的10根以上竖列管。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热自循环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水解塔内的介质的温度与加热器列管内的介质的温度差100-200°C,与密度差成反比的关系,在加热过程中,沸腾的水气介质与水解塔中介质的重度差和温度差作为推动力,实现水解装置反应器自然循环,油脂水解户按每天产能50吨计,采用现有设备生产要有导热油炉一台套,高压循环泵一台套,每天用电按人民币计500元计,导热油损耗150元,维修费50元,合计一年要20多万元,还不包括停产修理费用,采用本实用新型可大大节省以上费用,每天每吨可节约人民币100元,合计一年要节约200万元,且不会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安全系数高。采用本实用新型比采用传统设备水解余热可利用率高出50%,蒸馏产能提高8-10%。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1加热炉体、2底盘管、3进料管、4水解塔、5出料孔、6出料管、7竖管、8 进料孔、9竖列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加热炉体1、设置在加热炉体1内的通过进料管3和水解塔4下端相连通的底盘管2、均勻设置在底盘管2上的10个以上的出料孔5、设置在加热炉体1内上端的通过出料管6和水解塔4上端相连通的竖管7、均勻设置在竖管7上的 10个以上的进料孔8、呈均勻分布的连通竖管7上的进料孔8和底盘管2的出料孔5的10 根以上竖列管9。通过进料管3将油脂和水的重量比为1:1混合而成的介质送入加热底盘管2、竖列管9和竖管7内通过加温经竖列管9、出料管6进入水解塔4内,本实用新型热自循环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水解塔4内的介质的温度与加热器列管内的介质的温度差 100-200°C,与密度差成反比的关系,在加热过程中,沸腾的水气介质与水解塔4中介质的重度差和温度差作为推动力,实现水解装置反应器自然循环,即将油脂和水按重量份数比 1 1混合成介质加入到水解塔4中,经进料管3送入到加热炉体1中,介质在加热炉体1中的底盘管2和竖列管9中加热,由于加热后的介质中水的温度与水的密度成反比的关系,即在加热炉体1内的底盘管2、竖列管9和竖管7中,经加热后介质中沸腾的热水汽液混合物与加热炉体1外水解塔4中的以及进料管3中的即循环管中未沸腾的热水之间的重度差作为推动力,从而推动介质完成在加热炉体1和水解塔4之间的自动循环,从而有效减少了外部的机械动力需求。采用本实用新型比采用传统设备水解余热可利用率高出50%,蒸馏产能提高8-10%。油脂水解户按每天产能50吨计,采用现有设备生产要有导热油炉一台套, 高压循环泵一台套,每天用电按人民币计500元计,导热油损耗150元,维修费50元,合计一年要20多万元,还不包括停产修理费用,采用本实用新型可大大节省以上费用,每天每吨可节约人民币100元,合计一年要节约200万元,且不会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安全系数高。
权利要求1. 一种油脂高压水解自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加热炉体(1)、设置在加热炉体 (1)内的通过进料管(3)和水解塔(4)下端相连通的底盘管(2)、均勻设置在底盘管(2)上的10个以上的出料孔(5)、设置在加热炉体(1)内上端的通过出料管(6)和水解塔(4)上端相连通的竖管(7)、均勻设置在竖管(7)上的10个以上的进料孔(8)、呈均勻分布的连通竖管(7)上的进料孔(8)和底盘管(2)的出料孔(5)的10根以上竖列管(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脂高压水解自循环装置,它包括加热炉体、设置在加热炉体内的通过进料管和水解塔下端相连通的底盘管、均匀设置在底盘管上的10个以上的出料孔、设置在加热炉体内上端的通过出料管和水解塔上端相连通的竖管、均匀设置在竖管上的10个以上的进料孔、呈均匀分布的连通竖管上的进料孔和底盘管的出料孔的10根以上竖列管。采用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完成循环、省电节能,且不会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安全系数高。
文档编号B01J4/00GK201930774SQ20102061323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8日
发明者徐朝霞, 曹景欣, 李立仙, 李立孔, 李立秀, 杨淑健, 杨玉赞 申请人:杨玉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