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装置和过滤方法

文档序号:4995353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过滤装置和过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滤原液而取出过滤液的过滤装置和过滤方法,特别是涉及使原液通过被覆有硅藻土等过滤助剂的过滤元件而过滤原液的硅藻土过滤装置和使用其的过滤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过滤装置,已知有使原液通过被覆有硅藻土等过滤助剂的过滤元件而过滤原液的装置(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 )。在过滤元件中,例如有将金属线卷绕成圆筒状而形成的烛式或以金属丝网状的平板形成的薄板式(U —7式)。过滤元件内置在过滤机主体的壳体内来使用。过滤工序进行时,由于过滤阻力增大导致过滤机主体的内压上升,最终到达过滤·极限,使得原液的供给停止。此时,残留于过滤机主体内部的残留液可以通过空气挤压而作为过滤液回收。空气挤压是指通过高压的压缩空气排除残留液而使其通过过滤元件。但是,对过滤性差的原液,例如粘性高的糖浆或含有大量沉淀物的原浆酱油(生揚醤油)进行过滤时,难以空气挤压出全部的过滤机主体内的残留液。即使是过滤性良好的原液,通过空气挤压出全部残留液而作为过滤液回收也耗费时间。因此,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将不能通过空气挤压进行过滤处理的残留液在不通过过滤元件的条件下进行回收的方案。[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9-1486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回收的残留液可在后续的过滤工序中作为原液进行过滤处理。但是,残留液量增多时,会增大后续的过滤工序中的过滤处理的负担。另外,在生产规划方面,在进行后续过滤工序之前有时间间隔时,存在残留液腐败等问题,从在卫生方面不理想。进而,还存在后续的过滤工序中原液的种类改变,使回收的残留液不能混合在后续的过滤工序的原液中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只能设置用于过滤处理残留液的专用设备(残留液过滤机),或者只能将残留液废弃处理。残留液过滤机可使用例如筒式过滤器等。但是,由于筒式过滤器是一次性的,因此残留液量越多则更换筒式过滤器的频率也越高,残留液过滤处理所需的成本也越大。因此,期望残留液量尽可能地少。进行过滤的过滤机主体的容量越大,则在过滤处理终止时残留液量越多。在如专利文献I的过滤装置那样过滤机主体为I个的构成中,过滤机主体的容量大,残留液量也增多。另外,不能根据原液的处理量来改变所使用的过滤面积,因此没有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将上述的I个过滤机主体分成多个过滤机主体,使这些多个过滤机主体的合计过滤面积相当于上述I个过滤机主体的构成,可以根据原液的处理量来选择所使用的过滤机主体的数量,即所使用的过滤面积,因此是有效的。但是,如果选择多个过滤机主体,则会产生对应于这些多个过滤机主体的容量的残留液,因此使得残留液量增多。本发明解决了如上所述的现有的问题,其目的是提供即使使用多个过滤机主体,也可以使残留液量为少量的过滤装置和过滤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过滤装置是过滤原液而取出过滤液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过滤原液的多个过滤机主体,连接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而取出过滤液的过滤液排出通路,连接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而回收残留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内部的残留液的残留液回收通路,和切换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的流通状态的通路变更机构,其中,原液用2个以上过滤机主体同时进行过滤,通过上述通路变更机构,切换成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流通的状态,通过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回收的残留液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的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本发明的过滤方法是过滤原液而取出过滤液的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过滤 原液的多个过滤机主体,将取出过滤液的过滤液排出通路和回收残留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内部的残留液的残留液回收通路连接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用2个以上过滤机主体同时过滤原液,通过切换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的流通状态的通路变更机构,切换成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流通的状态,将通过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回收的残留液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的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根据本发明,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不是以残留液的状态残留,而是使其通过残留液回收通路进行回收,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的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过滤。因此,即使使用多个过滤机主体时,过滤处理终止时的残留液可以抑制为仅仅是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可以减少残留液量。进而,由于原液用2个以上过滤机主体同时过滤,因此减少了过滤所需的时间。其中,通过利用高压的压缩空气进行排除过滤的空气挤压,可以使残留于到达过滤极限时的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作为过滤液而取出。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可以用另外的过滤机主体过滤残留液。因此,本发明对于原液为难过滤性的、难以通过空气挤压来过滤全部残留液的情况,以及通过空气挤压过滤全部残留液进行回收耗费时间的情况,特别有效。上述本发明的过滤装置中,优选设置用于在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之间错开通过上述通路变更机构切换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的流通状态的时期的控制机构。在上述本发明的过滤方法中,优选在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之间错开切换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的流通状态的时期。该构成中,多个过滤机主体中的第I过滤机主体即使转移至残留液回收,其他过滤机主体也可以维持过滤工序。此时,第I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可以通过其他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处理。例如,在设置3个以上过滤机主体时,由第I过滤机主体回收的残留液分散在其余的2个以上的过滤机主体中进行过滤处理。接着,由第2过滤机主体回收的残留液用其余的I个以上的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处理。通过该过滤处理,与其他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一次性全部残留在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中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量。由此,可以减少残留在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的过滤面积,结果,可以减少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的容量。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中,由于过滤工序终止时的残留液仅仅为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因此越减小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的容量,残留液量也变得越少。在上述本发明的过滤装置中,优选将原液供给用泵连接于上述各过滤机主体。在上述本发明的过滤方法中,优选将原液供给用泵连接于上述各过滤机主体。通过该构成,可以用各过滤机主体专用泵对各过滤机主体供给原液。因此,既可以使用过滤装置所具有的全部的多个过滤机主体,也可以使用从多个过滤机主体中选出的过滤机主体。另外,通过控制各泵的发动机的旋转数,还可以容易地单独设定向各过滤机主体供给的原液的流量。在上述本发明的过滤装置中,优选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包括过滤面积或内容量的至少任一者与其他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可以根据原液的处理量来选择所使用的过滤机主体。在上述本发明的过滤方法中,优选使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包括过滤面积或内容量的至少任一者与其他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根据原液的处理量来选择所使用的过滤机主体。通过该构成,根据原液的处理量、原液的过滤性的变化等过滤条件,即使在每道过滤工序所需的过滤面积、内容积发生变化时,也可以自由组合来选择过滤机主体。使用过滤助剂进行过滤时,作为过滤条件的变化,还可举出所用过滤助剂的量的变化。在上述本发明的过滤装置中,优选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已被回收 的过滤机主体开始依次进行洗涤。上述本发明的过滤方法中,优选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已被回收的过滤机主体开始依次进行洗涤。通过该构成,在对残留液已被回收的过滤机主体进行洗涤的期间,也可以进行利用其他过滤机主体的过滤处理,因此,结果可以缩短全部工序的所需时间。在上述本发明的过滤装置中,优选具备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不同的用于过滤残留液的残留液过滤机,将比用于过滤的过滤机主体的数量少的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用上述残留液过滤机进行过滤。上述本发明的过滤方法中,优选具备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不同的用于过滤残留液的残留液过滤机,将比用于过滤的过滤机主体的数量少的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用上述残留液过滤机进行过滤。通过该构成,原液可以全部作为过滤液取出。因此,残留液不必留至后续的过滤工序,也不会增加后续的过滤工序中的过滤处理的负担。另外,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中,最终的残留液被抑制为仅仅是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因此,既可以减轻残留液过滤机的过滤负担,也可以缩短残留液过滤的作业时间。另外,通过减轻过滤负担,在残留液过滤机中使用例如筒式过滤器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更换频率、缩减残留液的过滤处理所需的成本。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通过残留液回收通路进行回收,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的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即使在使用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情况下,过滤处理终止时的残留液可以抑制为仅仅是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可以减少残留液量。因此,本发明对于原液为难过滤性的、难以通过空气挤压来过滤全部残留液的情况,以及通过空气挤压过滤全部残留液来进行回收耗费时间的情况,特别有效。进而,由于原液用2个以上过滤机主体同时进行过滤,可以抑制过滤所需的时间。


[图I]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的预涂工序的结构图。
[图2]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的过滤工序的结构图。[图3]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的残留液回收工序(I)的结构图。[图4]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的残留液回收工序(2)的结构图。[图5]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的残留液回收工序(3)的结构图。[图6]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的残留液输送工序的结构图。[图7]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的残留液过滤工序的结构图。[图8]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的洗涤工序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案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图I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过滤装置10的结构图。本图也是说明后面说明的预涂工序的结构图,首先参照图I说明过滤装置10的概略结构。过滤装置10为硅藻土过滤装置。硅藻土过滤装置是使原液通过被覆有过滤助剂(硅藻土、纤维素、活性碳等)的过滤元件,以将原液澄清化的装置。经过由配管构成的通路将3个过滤机主体f 3并联连接于原液罐20。向原液罐20供给作为过滤对象的原液。使用全部3个过滤机主体f 3时,原液罐20内的原液向过滤机主体广3供给。原液通过内置于过滤机主体f 3中的过滤元件7、而被过滤,从过滤机主体广3取出过滤液。过滤机主体I在圆筒状的壳体4内内置多个过滤元件7。同样地,过滤机主体2、过滤机主体3各自在壳体5、壳体6内内置多个过滤元件8、多个过滤元件9。过滤元件 、以烛式的例子图示,是将金属线卷绕成圆筒状而形成的。过滤时,在过滤元件7、的表面由上述过滤助剂形成预涂层。由供给口 4(Γ42向过滤机主体f 3内供给的原液通过形成于过滤元件7、表面的预涂层而被过滤,形成过滤液。该过滤液通过过滤元件7、的金属线之间的间隙流入到过滤元件7、的内部,由排出口 43 45排出。这些排出的过滤液被回收于过滤液罐50中。过滤元件7、可使用各种形式的元件,不局限于圆筒状的元件,也可以是由金属丝网状的平板形成的元件,并且不局限于金属过滤器,也可以是树脂或布或纸等的过滤器。另外,在图I中,过滤元件7、为在壳体4飞的内部悬吊的吊烛型,但也可以是将过滤元件
7、由下而上直立的立烛型。以下,对于采用过滤装置10进行原液的过滤处理,按工序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在3个过滤机主体f 3中,根据原液的处理量选择所使用的过滤机主体的数量。以下说明的是使用全部3个过滤机主体f 3的情况。图I是说明预涂工序的结构图。图I中用粗线表示的通路表示预涂工序中的液体的流动。在预涂工序中,向供给到原液罐20中的原液投入过滤助剂,使其在原液罐20和过滤机主体f 3中循环,由此在过滤元件7、的表面形成过滤助剂产生的预涂层。参照图I对在预涂工序中流通的通路进行说明。将原液罐20和过滤机主体I通过原液供给通路11连接、将原液罐20和过滤机主体2通过原液供给通路12连接、将原液罐20和过滤机主体3通过原液供给通路13连接。在原液供给通路11上存在泵17和阀14,在原液供给通路12上存在泵18和阀15,在原液供给通路13上存在泵19和阀16。另外,过滤机主体I与存在阀24的预涂液循环通路21相连接。同样地,过滤机主体2与存在阀25的预涂液循环通路22相连接,过滤机主体3与存在阀26的预涂液循环通路23相连接。进而,过滤机主体I与存在阀34的过滤液排出通路31相连接。同样地,过滤机主体2与存在阀35的过滤液排出通路32相连接,过滤机主体3与存在阀36的过滤液排出通路33相连接。过滤液排出通路3广33是取出由过滤机主体f 3得到的过滤液的通路。在以上的通路构成中,通过通路变更机构,可以切换各通路流通的状态和不流通的状态。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路变更机构是存在于各通路上的各阀。不局限于上述的通路,对于后面说明的其他通路,也可以通过作为通路变更机构的各阀来切换流通状态。以过滤机主体I为例,通过打开阀24、并关闭阀34,预涂液循环通路21形成流通状态,过滤液排出通路31形成不流通的状态。在预涂工序中,打开阀1Γ16和阀24 26,关闭其他阀。即,图I中用粗线表示的原液供给通路If 13和预涂液循环通路2广23形成流通状态。对于该流通状态,以过滤机主体I为例,通过泵17的驱动,来自原液罐20的原液经由原液供给通路11供给到过滤机主·体I内。并且,由过滤机主体I内排出,经由预涂液循环通路21返回到原液罐20中。在预涂工序中,在原液罐20内,与原液一起投入过滤辅助材料,向过滤机主体f 3供给在原液中悬浮有过滤辅助材料的预涂液。通过使该预涂液循环,在过滤元件7、的表面被覆过滤辅助材料。使预涂液循环数十分钟时,在过滤元件7、的表面形成预涂层。预涂工序结束后,转移至过滤工序。图2是说明过滤工序的结构图。在过滤工序中,如图2的粗线所示的那样,打开在预涂工序中关闭的阀3Γ36、关闭阀2Γ26,由此原液供给通路If 13和过滤液排出通路3广33形成流通状态。在该流通状态中,通过泵17 19的驱动,来自原液罐20的原液经由原液供给通路If 13而供给到过滤机主体f 3内。在预涂工序中,在过滤元件7、的表面形成预涂层。因此,供给到过滤机主体f 3内的原液通过预涂层而被过滤,形成澄清的过滤液。该过滤液流入到过滤元件广9的内侧,从排出口 43 45排出。排出的过滤液通过过滤液排出通路33而回收到过滤液罐50中。进行过滤工序时,原液中含有的杂质缓慢地附着于上述预涂层。与此相伴,过滤阻力增大,壳体4飞的内压上升,最终到达过滤极限。因此,壳体4飞的内压上升到一定值时,原液的供给停止,过滤终止。在本实施方案中,按照过滤机主体I、过滤机主体2、过滤机主体3的顺序到达过滤极限,按照该顺序停止原液供给。在停止向过滤机主体I供给原液的时刻,残留于过滤机主体I内的没有被过滤的原液称为残留液。对于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也是同样的情况。停止了原液供给的过滤机主体I接着转移至残留液回收工序。以后,按照过滤机主体2、过滤机主体3的顺序,转移至残留液回收工序。由此,为了错开向残留液回收工序转移的时期,过滤装置10具备控制机构30 (例如定序装置)。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控制机构30错开到达过滤极限的时期,同时错开通过作为通路变更机构的各阀切换残留液回收通路5广53的流通状态的时期。在图广5、图8中,为了使图示明显易见,省略了连接控制机构30和各阀的信号线的图示。错开过滤极限的时期,可以通过使向过滤机主体广3的每单位过滤面积的原液供给量各不相同来实现。原液供给量的调节可以通过例如在泵17 19上各自设置变流器,通过控制机构30控制泵17 19的发动机的驱动频率以控制发动机的旋转数来进行。以下,将涉及过滤机主体I的残留液回收工序称为残留液回收工序(I)、将涉及过滤机主体2的残留液回收工序称为残留液回收工序(2)、将涉及过滤机主体3的残留液回收工序称为残留液回收工序(3)。图3是说明残留液回收工序(I)的结构图。图3的粗线表示在残留液回收工序(I)中液体流动的通路。壳体4的内压上升至一定值时,泵17停止、阀14关闭,停止向过滤机主体I供给原液。与此同时,阀57打开,从压缩空气供给源27经由压缩空气供给通路47向过滤机主体I供给高压的压缩空气。由此,过滤机主体I内的残留液由供给口 40挤压出,过滤机主体I内的过滤液从排出口 43挤压出。以下,将通过供给高压的压缩空气而从过滤机主体广3内挤压出残留液或过滤液的方式称为空气挤压。残留液的一部分通过过滤元件7而被过滤,从排出口 43作为过滤液被挤压出。在图3中,由于阀34处于打开状态,因此从排出口 43被空气挤压出的过滤液经过过滤液排出通路31而回收至过滤液罐50中。 过滤机主体I内的几乎所有的残留液经由供给口 40,作为没有通过过滤元件7的原液状态的残留液被挤压出。在图3中,阀14和阀64是关闭的,打开阀54,使残留液回收通路51形成流通状态。因此,由供给口 40挤压出的残留液经由残留液回收通路51被回收至原液罐20中。在过滤机主体I进行残留液回收工序(I)期间,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中的过滤工序继续进行。因此,回收至原液罐20中的过滤机主体I的残留液通过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作为过滤液回收。图4是说明残留液回收工序(2)的结构图。图4的粗线表示残留液回收工序(2)中液体流动的通路。壳体5的内压上升至一定值时,泵18停止、阀15关闭,停止向过滤机主体2原供给液。与此同时,打开阀58,从压缩空气供给源27经由压缩空气供给通路48向过滤机主体2供给压缩空气。由此,过滤机主体2内的残留液从供给口 41挤压出,过滤机主体2内的过滤液从排出口 44挤压出。残留液的一部分通过过滤元件8而被过滤,从排出口 44作为过滤液被挤压出。在图4中,由于阀35处于打开状态,因此从排出口 44被空气挤压的过滤液经由过滤液排出通路32被回收至过滤液罐50中。过滤机主体5内的几乎所有的残留液经由供给口 41,作为没有通过过滤元件8的原液状态的残留液被挤压出。在图4中,阀15和阀65是关闭的,打开阀55,使残留液回收通路52形成流通状态。因此,由供给口 41挤压出的残留液经由残留液回收通路52被回收至原液罐20中。另一方面,在过滤机主体2进行残留液回收工序(2)期间,过滤机主体3中的过滤工序继续进行。因此,回收至原液罐20中的过滤机主体2的残留液通过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作为过滤液回收。图5是说明残留液回收工序(3)的结构图。图5的粗线表不残留液回收工序(3)中液体流动的通路。壳体6的内压上升至一定值时,泵19停止、阀16关闭,停止向过滤机主体3供给原液。与此同时,打开阀59,从压缩空气供给源27经由压缩空气供给通路49向过滤机主体3供给压缩空气。由此,过滤机主体3内的残留液从供给口 42挤压出,过滤机主体3内的过滤液从排出口 45挤压出。残留液的一部分通过过滤元件9而被过滤,从排出口 45作为过滤液被挤压出。在图5中,由于阀36处于打开状态,因此从排出口 45被空气挤压的过滤液经由过滤液排出通路33被回收至过滤液罐50中。过滤机主体3内的几乎所有的残留液经由供给口 42,作为没有通过过滤元件9的原液状态的残留液被挤压出。在图5中,阀16和阀66是关闭的,打开阀56,使残留液回收通路53形成流通状态。因此,从供给口 42挤压出的残留液经由残留液回收通路53被回收至原液罐20中。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供给口 40回收至原液罐20中的过滤机主体I的残留液用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作为过滤液回收。另外,由供给口 41回收至原液罐20中的过滤机主体2的残留液用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作为过滤液回收。即,过滤机主 体I和过滤机主体2的残留液没有作为未过滤的原液而残留,而是用残留液回收通路进行回收,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的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因此,即使使用3个过滤机主体广3,过滤工序终止时的残留液也可以被抑制为仅仅是最后转移至残留液回收工序的过滤机主体3中的残留液,可以减少残留液量。在本实施方案中,过滤机主体I和过滤机主体2的残留液的一部分利用空气挤压而通过过滤元件7和过滤元件8进行过滤、回收。另一方面,对于过滤过滤性差的难过滤性的原液的情况,难以通过空气挤压来过滤过滤机主体内的全部残留液。即便是过滤性良好的原液,过滤全部的残留液也耗费时间。在本实施方案中,在空气挤压时几乎所有的残留液通过过滤元件7和过滤元件8,而是被回收至原液罐20中,如上所述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的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因此,本实施方案对于原液为难过滤性的、难以通过空气挤压来过滤全部残留液的情况,以及通过空气挤压过滤全部残留液而进行回收耗费时间的情况,特别有效。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在过滤工序中,由于原液用3个过滤机主体广3同时进行过滤,减少了过滤所需的时间。另外,通过同时使用过滤机主体广3,图I的预涂工序可以一并完成过滤机主体广3的3部分。因此,不需要进行后续的预涂工序,可以缩短全部工序的所需时间,同时可以简化工序之间的通路切换。进而,在本实施方案中,在3个过滤机主体f 3之间,错开从过滤工序向残留液回收工序切换通路的时期。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将过滤机主体I转移至残留液回收工序(1),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也可以维持过滤工序。此时,过滤机主体I的残留液分散于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处理。接着,从过滤机主体2回收的残留液用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处理。在该过滤处理中,与将过滤机主体I和过滤机主体2的残留液一次性地全部残留在过滤机主体3中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残留在过滤机主体3中的残留液量。由此,可以减少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3的过滤面积,结果,可以减小过滤机主体3的容量。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案中,过滤工序终止时的残留液可以仅仅为最后回收残留液的过滤机主体3中的残留液,因此越减小过滤机主体3的容量,残留液量越少。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过滤机主体广3分别具有泵17、泵18、泵19,可以使向过滤机主体广3的原液供给量各不相同。由此,可以错开过滤机主体f 3到达过滤极限的时期,即从过滤工序向残留液回收工序切换通路的时期。向过滤机主体f 3的原液供给量的调节可以例如如上所述,通过控制泵17 19的发动机的旋转数来实现。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具备3个过滤机主体f 3,因此可以根据原液的处理量来选择所使用的过滤机主体广3。以上,对直至残留液回收工序(3)的工序进行了说明,在残留液回收工序(3)终止的时刻,在原液罐20中残留有通过残留液回收工序(3)回收的残留液。该残留液可以通过下次的过滤处理进行过滤,也可以追加过滤设备、在转移至下次过滤处理之前进行过滤。以下,对残留于原液罐20中的残留液的过滤进行说明。图6是说明残留液输送工序的结构图,图7是说明残留液过滤工序的结构图。图6和图7为相同的结构,图6的粗线表示残留液输送工序中液体流动的通路,图7的粗线表示残留液过滤工序中液体流动的通路。在图6和图7中,对于图I飞所示的过滤装置10追 加了用于过滤残留液的设备。图6和图7以该追加设备为重点进行图不,图6和图7中省略图示的部分与图广5的结构的相同。参照图6对用于过滤残留液而追加的设备进行说明。原液供给通路13和残留液回收罐70通过存在阀87的残留液输送通路86连接。残留液回收罐70和残留液过滤机90通过存在泵89和阀93的残留液供给通路88连接。残留液过滤机90在壳体91内具备过滤器92,通过过滤器92的残留液作为过滤液被回收。残留液过滤机90和过滤液罐50通过过滤液供给通路94连接。在上述结构中,在图6的残留液输送工序中,阀16关闭、阀87打开,泵19运转。由此,图5的原液罐20内的残留液经由原液供给通路13和残留液输送通路86而回收至残留液回收罐70中。在图7的残留液过滤工序中,阀93打开、泵89运转。由此,残留液回收罐70内的残留液用残留液过滤机90过滤,经由过滤液排出通路94被回收至过滤液罐50中。通过经由图6的残留液输送工序和图7的残留液过滤工序,可将原液全部作为过滤液取出。因此,残留液不必残留在后续的过滤工序中,也不会增加后续的过滤工序中的过滤处理的负担。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案中,最终的残留液可以抑制为仅仅是最后转移至残留液回收工序的过滤机主体3中的残留液。因此,可以减轻残留液过滤机90的过滤负担,并可以缩短残留液过滤的作业时间。另外,通过减轻过滤负担,在残留液过滤机90使用例如筒式过滤器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更换频率,抑制残留液的过滤处理所需的成本。另外,用残留液过滤机90过滤的残留液不局限于I个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即使最后转移至残留液回收工序的过滤机主体为多个,如果该数量比过滤工序最初所用的过滤机主体的数量少,则最终的残留液量可以比过滤工序最初所用的过滤机主体份的残留液量少。因此,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减轻残留液过滤机90的过滤负担、缩短残留液过滤的作业时间,获得由残留液过滤机的更换频率减少带来的成本降低的效果。然后,对洗涤工序进行说明。在上述的图广7的说明中,虽然省略了洗涤工序的说明,但是在过滤机主体I的残留液回收工序(I)终止时,可以转移至过滤机主体I的洗涤工序。同样地,残留液回收工序(2)终止时,可以转移至过滤机主体2的洗涤工序,残留液回收工序(3)终止时,可以转移至过滤机主体3的洗涤工序。图8是说明洗涤工序的结构图。图8的粗线表示过滤机主体I转移至洗涤工序时液体流动的通路。图8中,虽然过滤机主体I转移至洗涤工序,但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的过滤工序继续进行。阀24和阀34关闭,阀74打开。因此,来自洗涤液供给源28的洗涤液经由洗涤液供给通路83,从排出口 43释放到过滤机主体I内。由于该洗涤液从过滤元件7的背面侧向表面侧流动,通过该流动,形成过滤元件7表面的预涂层的过滤辅助材料发生剥离。在过滤机主体I的供给口 40侧的通路中,关闭阀14和阀54、打开阀64,排水通路61形成流通状态。因此,剥离了的过滤辅助材料与洗涤液一起经由排水通路61回收至排水罐60中。以上,对过滤机主体I的洗涤工序进行了说明,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的洗涤工序与过滤机主体I的情况相同。因此,对于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的洗涤工序,省略详细说明,只进行简单说明。阀75和阀76对应于阀74,洗涤液供给通路84和洗涤液供给通路85对应于洗涤液供给通路83。
残留液回收工序(2)终止时,过滤机主体2转移至洗涤工序,洗涤液释放到过滤机主体2内。从过滤元件8剥离的过滤辅助材料与洗涤液一起经由排水通路62回收至排水罐60中。同样地,残留液回收工序(3)终止时,过滤机主体3转移至洗涤工序,洗涤液释放到过滤机主体3内。从过滤元件9剥离的过滤辅助材料与洗涤液一起经由排水通路63回收至排水罐60中。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即使是在对残留液已被回收的过滤机主体I进行洗涤期间,其他利用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的过滤工序处理仍在进行,结果,可以缩短全部工序所需的时间。本实施方案是同时使用过滤装置10的3个过滤机主体广3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根据原液的处理量同时使用所选的2个过滤机主体。另外,过滤装置所具备的过滤机主体的个数既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进而,对过滤装置10为烛式硅藻土过滤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过滤装置。例如,既可以是薄板式的硅藻土过滤装置,也可以是不使用硅藻土的过滤装置。[实施例]
以下,参照实施例,对本实施方案进一步具体地说明。实施例具有与图I所示的过滤装置10同样的结构,经过使用图f图5说明的各工序对原液进行过滤处理。另外,实施例也实施了图6的残留液输送工序、图7的残留液过滤工序和洗涤工序。过滤机主体I和过滤机主体2的规格相同,过滤面积为4m2、内容积为400L。壳体4和壳体5为不锈钢制的圆筒形状。过滤元件7和过滤元件8为各19根的、直径60_、长度1200mm的不锈钢制的烛型过滤器。过滤机主体3的过滤面积为lm2、内容积为100L。壳体6为不锈钢制的圆筒形状。过滤元件9为8根的、直径60_、长度700_的不锈钢制的烛型过滤器。图6的残留液过滤机90为,在不锈钢制的圆筒形状的壳体91中内置I根直径170mm、长度800mm的袋状的袋型过滤器92。另外,原液使用难过滤性的糖液20kL。在图I的预涂工序中,向原液罐20投入原液的糖液,投入用于预涂的硅藻土13. 5kg。将它们充分搅拌后,将在原液中悬浮有硅藻土的预涂液通过泵17 19同时向壳体4^6供给。此时的预涂液的流量为,过滤机主体I和过滤机主体2的标准为200L/min、过滤机主体3的标准为50L/min。预涂液的循环开始数十分钟后,在过滤元件7、的表面预涂硅藻土,可以确认返回至原液罐20的预涂液发生澄清化。确认预涂工序完成后,打开阀34 36,接着关闭阀24 26,转移至图2的过滤工序。此时,由过滤机主体广3排出的过滤液的流量的标准为,过滤机主体I为160L/min、过滤机主体2为120L/min、过滤机主体3为25L/min。进行过滤工序时,在形成于过滤元件7、的表面的预涂层上附着糖液中所含的杂质,过滤液的排出量缓慢下降。为此,在实施例中设定一边控制泵17 19的频率以达到上述流量,一边继续过滤,在壳体4飞的内压达到400kPa的时刻,进入残留液回收工序。开始过滤工序60分钟后,壳体4的内压达到400kPa,转移至图3的残留液回收工序(I )。此时,泵17停止,阀14关闭。与此同时,打开阀57,从压缩空气供给源27经由压缩空气供给通路47,向壳体4内部供给450kPa的压缩空气,进而打开阀54。壳体4内部的残留液的一部分通过过滤元件7,作为过滤液经由过滤液排出通路31回收至过滤液罐50中,但大部分残留液经由残留液回收通路51回收至原液罐20中。另外,被回收的过滤机主体I的残留液与原液罐20内部的原液混合,用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
开始过滤工序80分钟后,壳体5的内压达到400kPa,转移至图4的残留液回收工序(2)。此时,泵18停止,阀15关闭。与此同时,打开阀58,从压缩空气供给源27经由压缩空气供给通路48,向壳体5内部供给450kPa的压缩空气,再打开阀55。壳体5内部的残留液的一部分通过过滤元件8经由过滤液排出通路32回收至过滤液罐50中,但是大部分残留液经由残留液回收通路52回收至原液罐20中。另外,被回收的过滤机主体2的残留液与原液罐20内部的原液混合,用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开始过滤工序100分钟后,壳体6的内压达到400kPa,转移至图5的残留液回收工序(3)。此时,泵19停止,阀16关闭。与此同时,打开阀59,从压缩空气供给源27经由压缩空气供给通路49,向壳体6内部供给450kPa的压缩空气,再打开阀56。壳体6内部的残留液的一部分通过过滤元件9经由过滤液排出通路33回收至过滤液罐50中,但是大部分残留液经由残留液回收通路53回收至原液罐20中。接着,转移至图6的残留液输送工序,通过残留液回收工序(3)回收至原液罐20中的过滤机主体3的残留液利用泵19输送至图6的残留液回收罐70中。此时,所输送的残留液量为90L。残留液的输送结束时,转移至图7的残留液过滤工序。残留液回收罐70的残留液用残留液过滤机90进行过滤,被回收至过滤液罐50中。此时的过滤流量的标准为10L/min。即使在残留液过滤工序中,进行过滤时,过滤液的排出量缓慢下降,但在开始残留液过滤工序30分钟时可以过滤全部的残留液90L。另外,在残留液过滤工序中,最终的壳体的内压为150kPa。在实施例中,实施与上述实施方案同样的洗涤工序。结束了图3的残留液回收工序(I)的过滤机主体I转移至图8的洗涤工序。作为洗涤液,使用60°C的温水。打开阀74,从洗涤液供给源28经由洗涤液供给通路83,从排出口 43向过滤机主体I内释放该温水。重复释放该温水3次后,目视确认过滤机主体I的内部,结果确认,附着在过滤元件7的表面的硅藻土全部剥落。对结束了图4的残留液回收工序(2)的过滤机主体2实施同样的洗涤,对结束了图5的残留液回收工序(3)的过滤机主体3实施同样的洗涤。对于过滤机主体2的过滤元件8和过滤机主体3的过滤元件9,也确认附着在其表面的硅藻土全部剥落。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过滤机主体I和过滤机主体2的过滤面积为4m2、内容积为400L,过滤机主体3的过滤面积为lm2、内容积为100L。此时,总过滤面积为9m2、总容量为900L。对于该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最终的残留液量为90L。与此相对,进行比较例I的运行,比较例I为过滤机主体的个数为I个、过滤机主体的过滤面积为9m2、内容积为850L。在比较例I中,残留液量为780L。进而,进行比较例2的运行,比较例2为使用本实施例的过滤机主体f 3、省略残留液回收工序(I广(3)、取出过滤机主体f 3各自的过滤液。比较例2的结构为将比较例I的过滤机主体分成3个过滤机主体,比较例2的3个过滤机主体的合计过滤面积9m2与比较例I的过滤机主体的过滤面积9m2相同。在比较例2中,过滤机主体I和过滤机主体2的残留液量各自为370L,过滤机主体3的残留液量为90L,残留液量的合计为830L。综上,虽然本实施例中的总过滤面积与比较例I和比较例2相同,但与比较例I和比较例2相比,可以大幅减少残留液量。由此可知,与比较例I和比较例2相比,实施例可以减轻残留液过滤机90的过滤负担,而且还可以缩短残留液过滤所需的作业时间。[符号说明] 1,2,3过滤机主体
11,12,13原液供给通路 17,18,19 泵 20原液罐 30控制机构
31,32,33过滤液排出通路 47,48,49压缩空气供给通路 51,52,53残留液回收通路 54,55,56阀(通路变更机构)
60排水罐
61,62,63排水通路
70残留液回收罐
83,84,85洗涤液供给通路
90残留液过滤机。
权利要求
1.过滤装置,其是过滤原液而取出过滤液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过滤原液的多个过滤机主体, 连接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而取出过滤液的过滤液排出通路, 连接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而回收残留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内部的残留液的残留液回收通路,和 切换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的流通状态的通路变更机构,其中, 原液用2个以上过滤机主体同时进行过滤, 通过上述通路变更机构,切换成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流通的状态, 通过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回收的残留液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的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
2.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装置,其中,设置用于在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之间错开通过上述通路变更机构切换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的流通状态的时期的控制机构。
3.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装置,其中,将原液供给用泵连接于上述各过滤机主体。
4.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装置,其中,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包括过滤面积或内容量的至少任一者与其他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可以根据原液的处理量来选择所使用的过滤机主体。
5.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装置,其中,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已被回收的过滤机主体开始依次进行洗涤。
6.权利要求I所述的过滤装置,其中,具备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不同的用于过滤残留液的残留液过滤机,将比用于过滤的过滤机主体的数量少的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用上述残留液过滤机进行过滤。
7.过滤方法,其是过滤原液而取出过滤液的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过滤原液的多个过滤机主体, 将取出过滤液的过滤液排出通路和回收残留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内部的残留液的残留液回收通路连接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的每一个, 用2个以上过滤机主体同时过滤原液, 通过切换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的流通状态的通路变更机构,切换成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流通的状态, 将通过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回收的残留液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的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进行过滤。
8.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方法,其中,在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之间,错开上述残留液回收通路的流通状态的切换时期。
9.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方法,其中,将原液供给用泵连接于上述各过滤机主体。
10.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方法,其中,使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包括过滤面积或内容量的至少任一者与其他过滤机主体不同的过滤机主体,根据原液的处理量来选择所使用的过滤机主体。
11.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方法,其中,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中的、残留液已被回收的过滤机主体开始依次进行洗涤。
12.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方法,其中,具备与上述多个过滤机主体不同的用于过滤残留液的残留液过滤机,将比用于过滤的过滤机主体的数量少的过滤机主体的残留液用上述残留 液过滤机进行过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即使使用多个过滤机主体也可以使残留液量为少量的过滤装置和过滤方法。本发明具备过滤原液的多个过滤机主体(1)~(3),连接于过滤机主体(1)~(3)而取出过滤液的过滤液排出通路(31)~(33),连接于过滤机主体(1)~(3)而回收残留于过滤机主体(1)~(3)内部的残留液的残留液回收通路(51)~(53),和切换残留液回收通路(51)~(53)的流通状态的通路变更机构(54)~(56),其中,原液用过滤机主体(1)~(3)同时进行过滤,此时,通过通路变更机构(54),切换成残留液回收通路(51)流通的状态,通过残留液回收通路(51)回收的残留液用与对应于该残留液回收通路(51)的过滤机主体(1)不同的过滤机主体(2)和过滤机主体(3)进行过滤。
文档编号B01D36/00GK102908822SQ20111026725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日
发明者高桥佐都子, 森章, 矢泽真裕, 藤原惠子 申请人:藤原酿造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