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58025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包括吸收槽、集水槽、若干支撑杆、进气主管、若干组进气支管、进水主管、若干组进水支管以及排水管,所述集水槽与吸收槽连通,且集水槽位于吸收槽的下方,所述支撑杆固定在吸收槽下方并支撑吸收槽,所述排水管与集水槽连通;还包括若干布管,所述每根布管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上,每根布管与进气主管、对应的进气支管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各进水支管的一端均与进水主管连通,另一端均密封固定在吸收槽的侧壁上,每根进水支管的正下方对应一根进气支管,所述每根进水支管上设有至少一个喷头。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氨气的吸收效率,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专利说明】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气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氨气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 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 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 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 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被吸入肺后 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 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液或呼吸排出体外。
[0003] 氨气是化工行业中的一种常见产物,为了避免该气体对人体产生危害,需要将其 吸收掉,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因此一般常用水直接将氨气吸收。目前,一般的做法是 将氨气直接通入水中,使氨气溶于水,这种方式存在效率不高、溶解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对 水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解决了目前氨气的吸收效 率不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 包括吸收槽、集水槽、若干支撑杆、进气主管、若干组进气支管、进水主管、若干组进水支管 以及排水管,所述集水槽与吸收槽连通,且集水槽位于吸收槽的下方,所述支撑杆固定在吸 收槽下方并支撑吸收槽,所述排水管与集水槽连通;
[0006] 所述进气主管固定在吸收槽的外侧,每组进气支管包括两根相对的进气支管,两 根进气支管分别固定在吸收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根进气支管的一端垂直于吸收槽的 侧壁并与进气主管连通;还包括若干布管,所述每根布管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 上,每根布管与进气主管、对应的进气支管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
[0007] 所述进水主管设置在进气支管的上方,各进水支管的一端均与进水主管连通,另 一端均密封固定在吸收槽的侧壁上,每根进水支管的正下方对应一根进气支管,所述每根 进水支管上设有至少一个喷头。
[0008] 所述喷头包括出水管、上圆盘以及下圆盘,所述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通过2~4个 薄片固定连接,所述上圆盘设有中心孔,出水管的一端穿过该中心孔并与上圆盘固定连接, 出水管的另一端与进水支管连通。
[0009] 本方案中,进气主管通入氨气,并经过进气支管的分流作用进入到吸收槽中,由于 进气支管上套接有布管,氨气经过进气支管的导流作用进入到布管中,而布管上方则有喷 头持续给布管喷水,使布管始终保持湿润,喷头喷出的水将布管整个包围,而氨气在布管中 直接与水接触,并迅速溶于水,变成氨水,然后透过布管进入到吸收槽中,再流入集水槽中, 并最终由排水管排出,相比传统的氨气溶解,本方案大大提高了氨气的流通量,并增大了氨 气与水接触的面积,能使氨气尽可能多而且快地与水接触,从而在未增加水量的基础上,提 高了氨气的吸收效率,使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0010] 本方案中提到的布管,顾名思义是一种材质为布的管子,具有透气透水的特点,在 喷头的喷淋作用下,整个布管处于湿润状态,整个被水包裹,此时,氨气跑不出布管,只能在 布管内与水相溶变成氨水,并从布管透出进入吸收槽内。
[0011]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圆盘所在的平面与下圆盘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0012]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水管的管径为进水支管的管径的1/8~1/10。
[0013]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每根进水支管上设有一个喷头,喷头在布管上的投 影点为布管的三等分点。
[0014]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布管、 进气支管、进气主管三者组成一个氨气流道,氨气最终汇集到布管中,氨气再与喷淋到布管 上的水相溶而形成氨水,氨水透过布管进入到吸收槽、集水槽中,最终从排水管排出,完成 氨气的吸收处理,相比传统的氨气吸收,本实用新型通过布管的作用,使整个布管都成为了 氨气与水接触的场所,增大了氨气与水的接触面积,使氨气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尽可能多的 与水接触而溶解,从而提高了氨气的吸收效率,同时也使得水能够与尽可能多的氨气接触,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7] 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吸收槽,2、集水槽,3、支撑杆,4、进气主管,5、进 气支管,6、布管,7、进水主管,8、进水支管,9、喷头,10、排水管,91、出水管,92、上圆盘,93、 下圆盘,94、薄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 限于此。
[0019] 实施例1 :
[0020]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包括吸收槽1、集水槽2、 若干支撑杆3、进气主管4、若干组进气支管5、进水主管7、若干组进水支管8以及排水管 10,集水槽2与吸收槽1连通,且集水槽2位于吸收槽1的下方,支撑杆3固定在吸收槽2 下方并支撑吸收槽2,排水管10与集水槽2连通。
[0021] 本实施例的进气主管4固定在吸收槽1的外侧,每组进气支管5包括两根相对的 进气支管5,两根进气支管5分别固定在吸收槽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根进气支管5的 一端垂直于吸收槽1的侧壁并与进气主管4连通,还包括若干布管6,每根布管6的两端分 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5上,每根布管6与进气主管4、对应的进气支管5组成连通的空气 流道。
[0022] 本实施例的进水主管7设置在进气支管5的上方,各进水支管8的一端均与进水 主管7连通,另一端均密封固定在吸收槽1的侧壁上,每根进水支管8的正下方对应一根进 气支管5,每根进水支管8上设有至少一个喷头9,喷头9的具体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
[0023]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喷头9包括出水管91、上圆盘92以及下圆盘93,上圆盘 92与下圆盘93之间通过2~4个薄片94固定连接,上圆盘92设有中心孔,出水管91的一端 穿过该中心孔并与上圆盘92固定连接,出水管91的另一端与进水支管8连通,水从进水支 管8进入到出水管91中,水继续向下运动,碰到下圆盘93后向上弹,再与上圆盘92碰撞, 最后从上圆盘92与下圆盘93之间的间隙处喷出,形成一个类似圆盘的水花,从而使水面尽 可能地铺开,在同等质量水的情况下,增大了水与布管6的接触面,从而有利于使布管6尽 可能被水包裹,保证氨气的吸收效率。
[0024]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首先,喷头9对布管6喷水,使布管6处于湿润状态,并始终 被水包裹,然后通过进气主管4通入氨气,氨气经各个进气支管5进入到布管6中,与布管6 中的水以及布管6壁上的水接触,溶解变成氨水,氨水透过布管6进入到吸收槽1中,再流 入到集水槽2中,最后经排水管10排出,完成氨气的吸收。
[0025] 实施例2 :
[002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上圆盘92和下圆盘93的位置结构进行了如下 限定:本实施例的上圆盘92所在的平面与下圆盘93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从而使喷头9喷 出的水散得更开、更均匀,使水尽可能与布管6接触充分,进而使氨气与水充分接触,确保 氨气被充分吸收。
[0027] 实施例3 :
[0028]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出水管91的管径进行了如下限定:本实施例的 出水管91的管径为进水支管8的管径的1/8~1/10,从而使喷头9具有足够的冲击力,从喷 头9喷出的水能够散开地较为充分,提高水对布管6的覆盖率,进而提高氨气的吸收效率。
[0029] 实施例4 :
[0030]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喷头9的位置进行了如下限定:本实施例的每根 进水支管8上设有一个喷头9,喷头9在布管6上的投影点为布管6的三等分点,从而确保 每根布管6能够被喷头9喷出的水充分覆盖,使氨气在布管6中与水充分接触,进一步提1? 氨气的吸收效率。
[003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 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槽(1)、集水槽(2)、若干支撑杆 (3)、进气主管(4)、若干组进气支管(5)、进水主管(7)、若干组进水支管(8)以及排水管 (10),所述集水槽(2)与吸收槽(1)连通,且集水槽(2)位于吸收槽(1)的下方,所述支撑杆 (3)固定在吸收槽(2)下方并支撑吸收槽(2),所述排水管(10)与集水槽(2)连通; 所述进气主管(4 )固定在吸收槽(1)的外侧,每组进气支管(5 )包括两根相对的进气支 管(5),两根进气支管(5)分别固定在吸收槽(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根进气支管(5)的 一端垂直于吸收槽(1)的侧壁并与进气主管(4)连通;还包括若干布管(6),所述每根布管 (6) 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5)上,每根布管(6)与进气主管(4)、对应的进气支管 (5)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 所述进水主管(7)设置在进气支管(5)的上方,各进水支管(8)的一端均与进水主管 (7) 连通,另一端均密封固定在吸收槽(1)的侧壁上,每根进水支管(8)的正下方对应一根 进气支管(5),所述每根进水支管(8)上设有至少一个喷头(9); 所述喷头(9)包括出水管(91)、上圆盘(92)以及下圆盘(93),所述上圆盘(92)与下圆 盘(93)之间通过2~4个薄片(94)固定连接,所述上圆盘(92)设有中心孔,出水管(91)的 一端穿过该中心孔并与上圆盘(92)固定连接,出水管(91)的另一端与进水支管(8)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圆盘(92)所 在的平面与下圆盘(93)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91)的 管径为进水支管(8)的管径的1/8~1/10。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根进水支管 (8) 上设有一个喷头(9),喷头(9)在布管(6)上的投影点为布管(6)的三等分点。
【文档编号】B01D53/18GK203899417SQ201420349317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7日
【发明者】宋丽, 梁志国, 王巍 申请人:四川华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