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冻式高温压缩空气干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7883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缩空气干燥器,尤其是一种冷冻式高温压缩空气干燥器。



背景技术:

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机是利用冷冻原理制成的压缩空气除水净化设备,来自上游管网含有大量饱和水汽的压缩空气经过冷却处理后,绝大部分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滴,经气水分离后被出去,所获的干燥压缩空气能偶满足绝大部分工业需要。

预冷回热器和蒸发器是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机的主要部件,通常采用多路直通式管道或单路循环式管道,上述两种形式的管道具有冷却行程短或冷媒流量少等缺陷。在高温环境下或者对于较高温度的压缩空气,冷凝干燥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冻式高温压缩空气干燥器,优化设计预冷回热器和蒸发器内的管道和空气走向,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冷冻式高温压缩空气干燥器,包括冷媒压缩机、风冷式冷却器、预冷回热器、蒸发器、风冷式冷凝器、气水分离器、自动排水阀、储液器,进气口位于风冷式冷却器一侧,风冷式冷却器连通预冷回热器,预冷回热器连通蒸发器,气水分离器与预冷回热器和蒸发器连通,自动排水阀安装于气水分离器下方,冷媒压缩机、风冷式冷凝器、蒸发器、储液器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通道,其特征在于:预冷回热器内通过干燥冷空气的铜管为U型,倒置h型挡板引导干燥冷空气的流向。

蒸发器被横挡板分为上下两个通道,空气从预冷回热器进入到蒸发器后,依次通过上通道和下通道,然后进入气水分离器。

所述的冷媒压缩机采用中高温全密封型往复式压缩机。

所述的预冷回热器和蒸发器内部铜管的外壁套有铝翅片。

本发明将预冷回热器内通过干燥冷空气的铜管设为U型,在预冷回热器内增设倒置h型挡板,在蒸发器内增设横挡板,保证干燥冷空气流量的同时,增加冷却行程,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压缩空气的饱和含水量与温度有关,温度下降时,含水量亦下降。假设进入干燥器前的压力为0.7Mpa,温度40℃,那么每公斤的含水量约为5.7874克;温度下降至3℃,压缩空气含水气量约为0.5899/Kg。一公斤压缩空气从40℃下降到3℃时,约有5.1984克水蒸汽凝结成水。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器就是将压缩空气冷却到约3℃,冷却下来的冷凝水通过自动排水阀排出,使得压缩空气的含水量大大降低。

一种冷冻式高温压缩空气干燥器,如图1所示,包括冷媒压缩机3、风冷式冷却器4、预冷回热器5、蒸发器6、风冷式冷凝器7、气水分离器8、自动排水阀9、储液器10,进气口1位于风冷式冷却器4一侧,风冷式冷却器4连通预冷回热器5,预冷回热器5连通蒸发器6,气水分离器8与预冷回热器5和蒸发器6连通,自动排水阀9安装于气水分离器8下方,冷媒压缩机3、风冷式冷凝器7、蒸发器6、储液器10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通道。

压缩空气从进气口1进入风冷式冷却器4散热后流入预冷回热器5与蒸发器6排出的干燥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进入蒸发器6的压缩空气的温度降低;换热后的压缩空气流入蒸发器6,蒸发器6中的液态氟利昂被压缩空气加热蒸发,同时吸收热量,压缩空气中的热量被氟利昂带走,自身迅速冷却,其中的水分冷凝成水滴,经高速旋转的气水分离器8与空气分离,分离后的水从自动排水阀9流出。降温后的空气经过预冷回热器5的内部管道从排气口2排出。

预冷回热器5是利用蒸发器6排出的干燥冷空气对压缩空气进行预冷处理,倘若没有预冷回热器5,高温压缩空气直接进入蒸发器6,使制冷功耗大约增加一倍。预冷回热器5的设置不仅节约了能源,还使得干燥冷空气温度得到回升,使得排气管道外壁不致于温度过低而出现结露现象。本发明将预冷回热器5内通过干燥冷空气的铜管设为U型,保证干燥冷空气流量的同时,增加冷却行程,提高冷却效率,降低进入蒸发器6的压缩空气的温度,倒置h型挡板11起到引导干燥冷空气流向的作用。

预冷回热器5采用U型管道,改变了压缩空气的流向,因此在蒸发器6内设置横挡板12,蒸发器6被横挡板12分为上下两个通道,空气从预冷回热器进入到蒸发器后,依次通过上通道和下通道,完成空气流向的转变,同时使得空气与冷媒接触更充分。

预冷回热器5和蒸发器6内部铜管的外壁套有铝翅片,在加大换热面积的同时可降低空气对铜管的冲击,避免铜管破裂。

蒸发后的气态氟利昂从蒸发器6管道出口经储液器10分离液滴和预热后进入冷媒压缩机3,冷媒压缩机3输出高温高压的气态氟利昂。高温高压的气态氟利昂经过风冷式冷凝器7,被冷凝成常温高压的液态氟利昂。

所述的冷媒压缩机3采用中高温全密封型往复式压缩机,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噪声低、能效比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