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3908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涂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喷涂机。



背景技术:

预制件生产过程中,为方便脱模,通常需通过喷涂机在台模内喷涂脱模剂;而在预制件使用过程中,为防止预制板受污染或漏水,会在预制件上喷涂封闭剂。

目前使用的喷涂装置,普遍存在喷涂效率低,喷涂不均匀以及脱模剂飞溅严重等问题,如申请号为201210395334.4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喷涂装置,包括喷枪,还包括机架、固定于所述机架上的喷枪支架和喷涂室,所述喷涂室内具有封闭喷涂腔,且其两端开设有喷枪伸入口和工件伸入口。使用该喷涂装置时,将工件和喷枪分别自工件伸入口和喷枪伸入口放入喷涂室内,打开喷枪的开关即可对工件进行喷涂操作。

上述结构的喷涂装置,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喷涂过程中脱模剂飞溅严重的问题,但喷涂效率低,喷涂不均匀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喷涂效率高、喷涂均匀及制剂飞溅少的喷涂机,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喷涂效率高、喷涂均匀及制剂飞溅少的喷涂机。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喷涂机,包括喷管以及罩设于喷管上的外罩,所述喷管上可拆卸地设有多个位于一条直线上的第一喷嘴和多个位于另一条直线上的第二喷嘴,所述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的垂直投影呈预定角度,所述预定角度介于45至75度之间。此结构的喷涂机,与现有结构的喷涂装置相比,由于在喷管上罩设有外罩,因此可有效防止制剂飞溅;同时,由于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呈预定角度设置,可有效扩大喷涂面,提高喷涂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喷嘴规律的设置在两条直线上,合理的角度能够保证均匀的双层喷涂,相比现有技术的两次喷涂,相率大幅度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预定角度为60度。此设置方式,把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0度,具有喷涂效果好,喷涂均匀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喷管为中空的圆管,所述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设置于所述喷管的管壁上。此设置方式,喷管设置为中空的圆管,有利于脱模剂等制剂在喷管内流动,有效提高了制剂的流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管壁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喷管连通。此设置方式,在喷管的管壁上设置安装孔,再把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设置于安装孔内,可有效提高喷涂机的安装和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安装孔为螺纹孔,所述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的一端分别设有与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此设置方式,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把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可拆卸地固定设置于喷管上,具有装卸效率高,连接可靠性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多个所述第一喷嘴与多个所述第二喷嘴交错设置;此设置方式,可有效提高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喷涂的均匀性,改善喷涂效果;或者,每个第一喷嘴与对应的第二喷嘴之间的连线平行于喷管端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机架包括竖直设置的多根立柱,所述喷管设置于所述立柱顶部。此设置方式,把喷管设置于具有一定高度的立柱上,可方便对置于输送线上的台模进行喷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喷管的一端或两端还设有用于带动喷管摆动的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与所述喷管固定连接。此设置方式,对台模进行喷涂时,由于喷嘴是摆动的,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喷涂的均匀性,保证喷涂范围内无死角。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动力单元为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喷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此设置方式,通过电机带动喷管在一定范围内转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及使用成本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础之上,所述外罩包括第一挡板及与第一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顶部还设有顶板。此设置方式,通过三面或五面封闭的外罩罩设于喷管上,可有效防止喷涂剂飞溅,既可防止喷涂剂浪费,还可有效改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喷涂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喷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管 2第一喷嘴 3第二喷嘴

4外罩 5立柱 6电机

7第一挡板 8第二挡板 9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请参见图1至图4所示的喷涂机,包括喷管1以及罩设于喷管1上的用于防止制剂飞溅的外罩4,喷管1上可拆卸地设置多个第一喷嘴2和多个第二喷嘴3,多个第一喷嘴2位于一条直线上,多个第二喷嘴3设置于另一条直线上,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的垂直投影,具体如图4所示,投影后的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呈现预定角度,且预定角度介于45至75度之间。此结构的喷涂机,与现有结构的喷涂装置相比,由于在喷管1上罩设有外罩4,因此可有效防止制剂飞溅;同时,由于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呈预定角度设置,可有效扩大喷涂面,提高喷涂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更为具体地,如图4所示,预定角度具体为60度。此设置方式,把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0度,具有喷涂效果好,喷涂均匀的优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喷管1优选为中空的圆管,多个第一喷嘴2均匀间隔设置于喷管1的管壁上,多个第二喷嘴3同样均匀间隔设置于喷管1的管壁上。此设置方式,喷管1设置为中空的圆管,有利于脱模剂等制剂在喷管1内流动,有效提高了制剂的流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管壁上设有多个安装孔,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可拆卸地分别设置于安装孔内,并且,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均与喷管1连通。此设置方式,在喷管1的管壁上设置安装孔,再把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设置于安装孔内,可有效提高喷涂机的安装和生产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为方便对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进行安装和拆卸,安装孔优选为螺纹孔,第一喷嘴2与螺纹孔安装的一端设有可与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同样,第二喷嘴3与螺纹孔安装的一端也设有可与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此设置方式,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把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可拆卸地固定设置于喷管1上,具有装卸效率高,连接可靠性好的优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设置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第一喷嘴2与设置在另一条直线上的第二喷嘴3交错设置。此设置方式,可有效提高第一喷嘴2和第二喷嘴3喷涂的均匀性,改善喷涂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喷嘴2及其与对应的第二喷嘴3也可以不交错设置,即每个第一喷嘴2及与其对应的第二喷嘴3之间的连线平行于喷管1端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机架包括竖直设置的多根立柱5,喷管1则设置于立柱5顶部,更为具体地,立柱5顶部可设置多根横梁,喷管1设置于横梁上。此设置方式,把喷管1设置于具有一定高度的立柱5上,可方便对置于输送线上的台模进行喷涂。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喷管1的一端还设有用于带动喷管1转动的动力单元,并且,动力单元与喷管1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喷管1的大小不同,也可以在喷管1的两端均设置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启动时,可带动喷管1在一定范围内摆动。此设置方式,对台模进行喷涂时,由于喷嘴是摆动的,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喷涂的均匀性,保证喷涂范围内无死角。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对于动力单元,优选为电机6,电机6包括输出轴,并通过输出轴与喷管1的端部固定连接,同时,为安装和拆卸方便,输出轴与喷管1之间的连接优选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此设置方式,通过电机6带动喷管1在一定范围内转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及使用成本低的优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对于罩设于喷管1上的外罩4,具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挡板7,以及与第一挡板7相对设置的第二挡板8,第一挡板7和第二挡板8的顶部还设有顶板9,顶板9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挡板7和第二挡板8的顶部固定连接。此外,外罩4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挡板7和第二挡板8两端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相对设置。此设置方式,通过三面或五面封闭的外罩4罩设于喷管1上,可有效防止喷涂剂飞溅,既可防止喷涂剂浪费,还可有效改善工作环境。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