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413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油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油水分离装置,尤其是指利用网带将浮油及残渣往上沾带,而能提高油水分离效益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机具加工时通常需要做切削或润滑油料的添注,否则不仅加工面及精密度会受到影响,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加工刀具组的使用寿命,因此,切削用油为机械加工上所不可或缺的元素,通常切削用油采用油道回路式的循环使用,然而,因为切削用油多为化学药剂的混合,其经加工使用后会产生化学反应,因此,为维持加工时切削用油的质量,以及避免切削用油产生质变及不好闻的味道,加工后所产生的废油水会先经油水分离机处理后再循环利用。

承上,现有的油水分离机如图1,其主要由一马达10带动一转盘20转动,而转盘20一侧架设一倾斜状ㄩ型的导引板30,导引板30下侧设置一分离槽40;其中,导引板30中央开设一适当长度的切槽301,使转盘20一部分伸入切槽301内,另外导引板30于切槽301的两侧各结合一刮板50,刮板50的一侧锁固于导引板30上,另一侧则抵靠于转盘20的侧面。

实施时,该现有的油水分离机组设于油水槽60上,由马达10带动转盘20转动,而将油水槽60内的浮油及杂质沾带于转盘20的两侧面,并随转盘20旋转而至刮板50处刮除,而刮除下来的浮油及杂质会导流至导引板30,再顺势流入分离槽40中。

但是,前述的油水分离机是利用转盘20沾带浮油及杂质,而因转盘20表面光滑且为薄片状,其可沾带的浮油及杂质非常有限,因此,刮除效果并不好,即便不断循环油水分离仍会提供到劣质的废油水于机械加工,如此不但会影响到机械加工质量,同时也会损及加工刀具的寿命,尤其为使废油水的净化达致标准,该现有的油水分离机甚至需要全天开机不断作油水分离运作,十分耗费成本而待改良。并且,因为刮板50的刮除物质包括杂质,因此,刮板50的刮除端面会有凹损的情形,因此,将使刮板50与转盘20的接触面产生缝隙,而使刮除效果更差,也愈降低油水分离的成效。

另外,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为M317285号的“油水分离结构”的专利,主要利用马达传动驱动轮旋转,驱动轮带动绕于其上的钢带循环动作,而钢带下方延伸垂落至废油水内,钢带的两侧被约束而形成内八形状,据此该钢带得以在废油水内甩动,以增加除油的范围,另外钢带作循环输送时会经刮板而刮除浮油。

然而,该现有的油水分离结构仍然利用平滑、薄钢片状的钢带沾带浮油,其可沾带浮油的能力仍然不足,且为使驱动轮动力有效传达钢带,钢带须受一压制轮压制其上,也影响分离油水能力,因而,均有待改良及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如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鉴于现有的油水分离装置存在薄片状的转盘或钢带在沾带浮油、杂质的效能不佳,而提供一可提升沾带浮油及残渣能力的技术,而有效完整收集沾带的浮油及残渣,以达实质分离油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油水分离装置,用以装设在盛装废油水的一油水槽的上方,油水分离装置包括一动力源、一转动组件及一导油槽;动力源具有一动力轴,而其主要改良点在于:转动组件至少包括一滚轮及一网带,滚轮导接至动力轴,而网带的上方绕接滚轮,另外网带的下方伸入油水槽的废油水中,且导油槽固接在滚轮的下方,并由动力源、动力轴致动,使滚轮转动而致油水槽的浮油、残渣由网带往上沾带,且绕经滚轮而滴落于导油槽。据此,能大幅提升沾带浮油及残渣的能力,以达到实质分离油水的目的。

其中,网带的下方设有一沉重配轮,使网带受滚轮转动而得以稳定循环输送。油水槽的上方固设一板架,而动力轴导接一减速机,减速机再动力衔接至滚轮,且减速机、滚轮分别位于板架的两侧。

其中,板架水平固设一第一轴及一第二轴,且第一轴及第二轴均位于导油槽的上方,第一轴向上接设能接抵至滚轮的一第一刮板,且第二轴向上接设能接抵至网带内侧的一第二刮板,利用第一刮板、第二刮板分别抵接至滚轮及网带而刮除浮油及残渣,令其刮滴落至导油槽内。

其中,导油槽固接至板架,且导油槽另外导通延伸一外导槽,并导油槽与外导槽之间具有提供网带容置的一间隔空间。

因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网带具可沾带大量浮油及残渣的能力,使滚轮转动而致油水槽的浮油及残渣经网带往上沾带,且绕经滚轮而滴落于导油槽内,而能有效提升油水分离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第一刮板、第二刮板分别抵接至滚轮及网带,使附着于滚轮、网带的浮油及残渣受刮除而滴落至导油槽内,如此便能增加完整收集浮油及残渣,便于提高油水分离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油水分离装置的组合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结构及其部分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组合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实施时的动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现有技术)

10....马达 20....转盘

30....导引板 301....切槽

40....分离槽 50....刮板

60....油水槽

(本实用新型)

B....油水槽 B1....板架

B2....第一轴 B3....第二轴

A....油水分离装置

1....动力源 11...动力轴

12....减速机

2....转动组件 21....滚轮

22....网带 23....沉重配轮

3....导油槽 31....外导槽

32....间隔空间

4....第一刮板

5....第二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图3,本实用新型的油水分离装置A主要用以装设在盛装废油水的一油水槽B的上方,油水分离装置A包括一动力源1、一转动组件2、一导油槽3、一第一刮板4及一第二刮板5;其中,油水槽B的上方固设一板架B1,而动力源1主要具有一动力轴11,动力轴11导接一减速机12;转动组件2至少包括一滚轮21及一网带22,滚轮21通过减速机12而动力导接至动力轴11,而网带22可为金属线缠绕成具有立体状网孔的金属网状输送带,其上方绕接滚轮21,另外网带22的下方伸入油水槽B的废油水中,且网带22的下方设有一沉重配轮23,并因受滚轮21转动而得以形成一循环回路;其中,动力源1经动力轴11、减速机12,再动力衔接至滚轮21,且减速机12、滚轮21分别位于该板架B1的两侧。

承上,导油槽3固接在滚轮21的下方;板架B1水平固设有一第一轴B2及一第二轴B3,且第一轴B2及第二轴B3均位于导油槽3的上方,第一轴B2向上接设能接抵至滚轮21的一第一刮板4,且第二轴B3向上接设能接抵至网带22内侧的一第二刮板5,利用第一刮板4、第二刮板5分别抵接至滚轮21及网带22内侧而刮除浮油及残渣,并使浮油及残渣被刮除滴落至导油槽3内。

另外,导油槽3固接至板架B1,且导油槽3另外导通延伸一外导槽31,并导油槽3与外导槽31之间具有提供网带22容置的一间隔空间32。

承上所述的结构改良于实施时,请参见图4,由动力源1、动力轴11致动,使滚轮21转动而致油水槽B的浮油及残渣由网带22往上沾带,且绕经滚轮21而使浮油及残渣滑经滚轮21而向下滴落于导油槽3,其中,附着于滚轮21上的浮油及残渣,会因受第一刮板4的刮除而滴落至导油槽3内,另外绕过滚轮21而残留于网带22的浮油及残渣,将继续经第二刮板5刮除而再滴落至导油槽3内,如此,便可完整将沾带于网带22的浮油、残渣收集至导油槽3。

据上所述的结构组成及实施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网带22为立体金属网带而具有立体网孔的特点,可沾带大量的浮油及残渣,而提升分离油水的功能,另外使用第一刮板4刮除网带22绕行滚轮21后,附着于滚轮21的浮油及残渣,再者,利用第二刮板5刮除残留于网带22的浮油及残渣,使完整收集网带22沾带的浮油、残渣而大大提高油水分离的功效,相较于现有技术无法大量刮除浮油、残渣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功效上十分显著,不但提升油水分离效果,且更缩短净化时间,对于稳定加工质量、延长加工刀具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功效。

综上所述,当知本实用新型较现有的装置,确实增加实用及进步效能,因此,已具有产业利用性、新颖性与进步性,符合实用新型专利条件。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