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双级消音装置的风送式喷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1786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送式喷雾机领域,尤其是一种带双级消音装置的风送式喷雾机。



背景技术:

拥有抑尘作用的喷雾机不仅仅在矿区、厂区或储煤场等地方广泛应用,随着国家对城市空气治理力度的加大,喷雾机已经逐步被安装到了城市环保车上,进行城市街道的抑尘、降霾。由于传统的喷雾机使用环境大多远离城市,对其噪声要求较为宽松,现将其应用到城市街道抑尘作业,由于城市人口较为密集,无论在环保政策要求上,还是在人为环境的影响上都对喷雾机提出了降噪的新要求。目前市场上的喷雾机大部分降噪处理措施较为简单,在使用时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有的喷雾机降噪措施大部分采用的是在喷筒内套设消音装置,在喷筒和消音装置外壁填充吸音棉进行降噪消音,然而消音装置的布置位置和消音棉的选材对最终的降噪效果的影响很大,因此现有的许多喷雾机在降噪上还难以达到国家对城市噪声的要求,导致喷雾机在降尘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噪声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施可靠、降噪效果好的带双级消音装置的风送式喷雾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双级消音装置的风送式喷雾机,包括喷雾机本体,喷雾机本体后部进风口处连接有导风罩,喷雾机本体前部出风口处连接有出风筒,所述的导风罩内壁上设有第一消音装置,所述的喷雾机本体与出风筒相临的一端设有圆锥形导风轴,所述导风轴的锥形外壁上设有第二消音装置,所述的出风筒内壁上设有第三消音装置,所述的第一消音装置、第二消音装置、第三消音装置内填充有吸音棉。

所述的第三消音装置外壁与出风筒内壁形成夹角,所述的第三消音装置外壁与出风筒内壁的间距沿出风口方向逐渐增大。

所述的第三消音装置外壁与出风筒内壁之间的夹角为2~5°。

所述的第二消音装置外壁与导风轴锥形外壁的间距为80 mm。

所述的第一消音装置外壁与导风罩内壁的间距为50 mm。

所述的第一消音装置、第二消音装置、第三消音装置的外壁上分布有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为4.5 mm,各通孔之间的间距为8 mm。

所述的吸音棉为聚酯纤维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进风口的导风罩上设置第一消音装置进行第一级消音,在导风轴和出风筒上分别设置了第二消音装置、第三消音装置进行第二级消音,使得喷雾机本体对风进行加速时产生的噪音得到显著降低,将第三消音装置设置成与出风筒呈一定夹角有利于充分利用消音装置的性能,且避免产生过多的出风阻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喷雾机本体1,喷雾机本体1后部进风口处连接有导风罩2,喷雾机本体1前部出风口处连接有出风筒3,所述的导风罩2内壁上设有第一消音装置21,所述的喷雾机本体1与出风筒3相临的一端设有圆锥形导风轴4,所述导风轴4的锥形外壁上设有第二消音装置41,所述的出风筒3内壁上设有第三消音装置31,所述的第一消音装置21、第二消音装置41、第三消音装置31内填充有吸音棉5。

为了充分利用第三消音装置31的吸音降噪能力和增大出风筒3的空气流通截面积,所述的第三消音装置31外壁与出风筒3内壁形成夹角,第三消音装31置外壁与出风筒3内壁的间距沿出风口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的第三消音装置31外壁与出风筒3内壁之间的夹角设置为2~5°。

所述的第二消音装置41外壁与导风轴4锥形外壁的间距为80 mm。

所述的第一消音装置21外壁与导风罩内壁的间距为50 mm。

所述的第一消音装置21、第二消音装置41、第三消音31装置的外壁上分布有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为4.5 mm,各通孔之间的间距为8 mm。

所述的吸音棉5为聚酯纤维材质。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喷雾机的导风罩内壁上设置第一消音装置,使进风口处的噪声得到初步降噪,进风口处的风经过喷雾机本体后被引导至出风筒部位,通过分别在导风轴和出风筒内壁上设置的第二消音装置、第三消音装置使产生的噪声得到第二次降噪,出风筒内壁上的第三消音装置与出风筒内壁形成一定的夹角且消音装置上设有通孔能够提高消音装置的消音能力,使得喷雾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得到大大削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