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812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智能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我国大气污染已经从上世纪煤烟型污染演变为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成为全球气溶胶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中原地区等为全球污染之最,PM2.5年均浓度已超过70μg/m3,超过国家标准的2倍以上,高于WHO指导值的7倍以上。

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能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面对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空气净化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空气净化器已经普遍应用于对室内空气的净化,但现在的空气净化器对空气的净化程度都无法调节,无论当前空气质量如何,都对空气进行相同程度的净化,不仅浪费大量电能,而且不能根据用户具体需要来调节净化器对空气的净化程度,智能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空气净化器,包括:箱体组件、风机组件、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和检测组件;

所述箱体组件还包括上盖板、后盖板、箱体框架和导风板;

其中,所述上盖板包括出风百叶、第一出风口和集中控制模块;所述后盖板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到所述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到所述检测组件;所述导风板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

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风机调速器,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箱体框架内部底端上,所述风机组件的上方设置所述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上方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器,所述上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器上方;

所述第一过滤器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百叶滤网;

所述第二过滤器包括底座和多个依次连接的凸台,所述底座包括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风道控制器,所述风道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开闭,所述凸台包括有内滤层和外滤层,所述内滤层包括有内层进风口,所述外滤层包括外层进风口,所述内层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外层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到所述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出风侧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端正对,所述风机组件的出风端连通到所述导风板的进风腔,所述导风板的出风腔与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底座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过滤器设置于所述后盖板内壁,所述第一过滤器进风侧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且连通位置四周采用密封件密封。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过滤器的百叶滤网包括有多片叶片和用于固定所述叶片的固定筋,所述叶片可沿所述固定筋的轴向自由旋转,所述叶片由活性炭材质制成,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对所述百叶滤网上的所有所述叶片的旋转进行统一控制,当所述叶片旋转至叶片表面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时,所述叶片为完全闭合状态,所述叶片形成一张平整的滤网,所有滤网表面的空气均经由滤网上的滤孔通过,此时所述第一过滤器对空气的净化程度最高;当所述叶片旋转至叶片表面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时,所述叶片为完全开启状态,所述各叶片间形成最大的空气通道,所有滤网表面的空气不经滤网过滤,直接由所述叶片间的通道通过,此时所述第一过滤器对空气的净化程度最低;当所述叶片旋转至其他位置时,滤网表面的空气一部分经滤网上的滤孔过滤后通过,另一部分不经过滤直接由所述叶片间形成的空气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叶片的闭合程度来控制所述第一过滤器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过滤器为组合式高效过滤器,由框架和滤纸制成“W型”结构;所述内滤层和外滤层均包括有多层滤纸。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分别设有第一风道开关和第二风道开关,所述风道控制器控制所述风道开关的开启和闭合,从而控制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开通和闭合;所述第一风道开关和第二风道开关采用联动控制,两者的开、关状态始终相反,即当所述风道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道开关为开启时,所述第二风道开关则为关闭状态。

优选的是,当所述风道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道开关开启、第二风道开关关闭时,由所述导风板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第一风道进入到所述内层进风口,依次经所述内滤层和外滤层过滤后排向所述出风口,此时,所述第二过滤器为双重净化模式;当所述风道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风道开关开启、第一风道开关关闭时,由所述导风板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第二风道进入到所述外层进风口,经所述外滤层过滤后排向所述出风口,此时,所述第二过滤器为快速净化模式;所述风道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开闭来控制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净化模式。

优选的是,所述集中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触摸控制屏和检测组件,所述集中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器、风道控制器和风机调速器连接,所述单片机根据所述第一过滤器中叶片的闭合程度将所述第一过滤器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分为若干个等级,所述单片机通过向所述第一控制器发送指令来控制所述第一过滤器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等级;所述单片机通过向所述风道控制器发送指令来控制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净化模式,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净化模式包括所述双重净化模式和快速净化模式;所述单片机通过向所述风机调速器发送指令来控制所述风机转速,从而控制净化器的进风量的大小。

其中,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根据第一过滤器30的叶片表面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的夹角,设定第一过滤器30的对空气的净化等级,当该夹角为0°、30°、45°、60°、90°时,对应的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净化等级依次设为一级净化、二级净化、三级净化、四级净化、五级净化。

优选的是,所述触摸控制屏外置于所述上盖板外表面,所述触摸控制屏实时显示检测组件检测的当前的空气质量,用户根据具体需要并结合当前空气质量情况通过触摸控制屏输入指令,所述单片机将用户输入的指令进行转换并传输至所述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和风机调速器,控制所述第一过滤器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等级、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净化模式和净化器的进风量的大小。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到所述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集成有温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和TVOC传感器,用于检测由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的质量情况,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所述集中控制模块。

优选的是,在所述风机组件的作用下,室内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到所述第一过滤器,经所述第一过滤器过滤后,被所述风机组件吸入到所述导风板,再由所述导风板进入所述第二过滤器,经所述第二过滤器过滤后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进入到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器对空气的净化程度可以调节,第二过滤器对空气的净化模式可以调节,第二过滤器选用组合式高效过滤器,使净化器单位时间内净化的空气量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能实时获取当前室内空气质量状态,用户根据具体需求,利用集中控制模块对过滤器进行控制,通过调节第一净化器的净化等级、第二过滤器的净化模式和风机的风量,对空气进行不同程度的净化,既能满足用户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又能减少大量的电能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空气净化器去掉后盖和第二过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空气净化器装有第二过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空气净化器装有后盖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器的叶片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器的叶片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箱体组件;20—风机组件;30—第一过滤器;40—第二过滤器;50—检测组件50;11—上盖板;12—后盖板;121—第一进风口;122—第二进风口;13—箱体框架;14—导风板;15—出风百叶;16—第一出风口;17—集中控制模块;18—触摸控制屏;31—第一控制器;32—百叶滤网;41—底座;42—凸台;43—第一风道;44—第二风道;45—风道控制器;46—内滤层;47—外滤层;48—内层进风口;49—外层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智能空气净化器,包括:箱体组件10、风机组件20、第一过滤器30、第二过滤器40和检测组件50;

箱体组件10还包括上盖板11、后盖板12、箱体框架13和导风板14;

其中,上盖板11包括出风百叶15、第一出风口16和集中控制模块17;后盖板12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第一进风口121连通到第一过滤器30,第二进风口122连通到检测组件50;导风板14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

风机组件20还包括风机调速器,风机组件20设置于箱体框架13内部底端上,风机组件20的上方设置导风板14,导风板14上方设置第二过滤器40,上盖板11设置于第二过滤器40上方;

第一过滤器30包括第一控制器31、百叶滤网32和密封件;

第二过滤器40包括底座41和多个依次连接的凸台42,底座41包括有第一风道43、第二风道44和风道控制器,风道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风道43和第二风道44的开闭,凸台42包括有内滤层和外滤层,内滤层包括有内层进风口,外滤层包括外层进风口,内层进风口与第一风道43连通,外层进风口与第二风道44连通;

其中,第一进风口121连通到第一过滤器30,第一过滤器30的出风侧与风机组件20的进风端正对,风机组件20的出风端连通到导风板14的进风腔,导风板14的出风腔与第二过滤器40的底座41的第一风道43和第二风道44连通。

第一过滤器30设置于后盖板12内壁,第一过滤器30进风侧与第一进风口121连通,且连通位置四周采用密封件密封。

第一过滤器30的百叶滤网32包括有多片叶片和用于固定叶片的固定筋,叶片可沿固定筋的轴向自由旋转,叶片由活性炭材质制成,第一控制器31用于对百叶滤网32上的所有叶片的旋转进行统一控制,当叶片旋转至叶片表面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时,叶片为完全闭合状态,叶片形成一张平整的滤网,所有滤网表面的空气均经由滤网上的滤孔通过,此时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净化程度最高;当叶片旋转至叶片表面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时,叶片为完全开启状态,各叶片间形成最大的空气通道,所有滤网表面的空气不经滤网过滤,直接由叶片间的通道通过,此时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净化程度最低;当叶片旋转至其他位置时,滤网表面的空气一部分经滤网上的滤孔过滤后通过,另一部分不经过滤直接由叶片间形成的空气通道通过;第一控制器31通过控制叶片的闭合程度来控制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

第二过滤器40为组合式高效过滤器,由框架和滤纸制成“W型”结构,组合式高效过滤器使净化器单位时间内净化的空气量大大提高,从而使该净化器具有极大的风量;内滤层和外滤层均包括有多层滤纸,滤纸由活性炭材质制成。

第一风道43和第二风道44内分别设有第一风道43开关和第二风道44开关,风道控制器控制风道开关的开启和闭合,从而控制第一风道43和第二风道44的开通和闭合;第一风道43开关和第二风道44开关采用联动控制,两者的开、关状态始终相反,即当风道控制器控制第一风道43开关为开启时,第二风道44开关则为关闭状态。

当风道控制器控制第一风道43开关开启、第二风道44开关关闭时,由导风板14进入的空气经第一风道43进入到内层进风口,依次经内滤层和外滤层过滤后排向出风口,此时,第二过滤器40为双重净化模式;当风道控制器控制第二风道44开关开启、第一风道43开关关闭时,由导风板14进入的空气经第二风道44进入到外层进风口,经外滤层过滤后排向出风口,此时,第二过滤器40为快速净化模式;风道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风道43和第二风道44的开闭来控制第二过滤器40的净化模式。

集中控制模块17包括单片机、触摸控制屏18和检测组件50,集中控制模块17分别与第一控制器31、风道控制器和风机调速器连接,单片机根据第一过滤器30中叶片的闭合程度将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分为若干个等级,单片机通过向第一控制器31发送指令来控制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等级;单片机通过向风道控制器发送指令来控制第二过滤器40的净化模式,第二过滤器40的净化模式包括双重净化模式和快速净化模式;单片机通过向风机调速器发送指令来控制风机转速,从而控制净化器的进风量的大小。

其中,根据第一过滤器30的叶片表面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的夹角,设定第一过滤器30的对空气的净化等级,当该夹角为0°、30°、45°、60°、90°时,对应的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净化等级依次设为一级净化、二级净化、三级净化、四级净化、五级净化。

触摸控制屏18外置于上盖板11外表面,触摸控制屏18实时显示检测组件50检测的当前的空气质量,用户根据具体需要并结合当前空气质量情况通过触摸控制屏18输入指令,单片机将用户输入的指令进行转换并传输至第一过滤器30、第二过滤器40和风机调速器,控制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等级、第二过滤器40的净化模式和净化器的进风量的大小。

第二进风口122连通到检测组件50,检测组件50集成有温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甲醛传感器和TVOC传感器,用于检测由第二进风口122进入的空气的质量情况,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集中控制模块17。

在风机组件20的作用下,室内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21进入到第一过滤器30,经第一过滤器30过滤后,被风机组件20吸入到导风板14,再由导风板14进入第二过滤器40,经第二过滤器40过滤后由第一出风口16排出进入到室内,在第一出风口16处设置有出口百叶,用于控制出风的方向。同时,一部分空气由第二进风口122进入到检测组件50,检测组件50检测空气质量状态,包括空气温度、PM2.5含量、甲醛含量和总有机气态物质含量,并将检测结果传输至集中控制模块17,在触摸控制屏18上显示。

其中,用户通过触摸控制屏18获取当前的空气质量状态,根据需要的空气质量,控制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等级、第二过滤器40的净化模式和净化器的进风量的大小。例如,当用户需要高质量的空气,并希望快速净化时,可控制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等级为四级净化或五级净化,控制第二过滤器40的净化模式为双重净化模式,控制增大化器的进风量;当用户认为当前室内空气质量较好,只需要对室内空气精细普通净化时,可控制第一过滤器30对空气的过滤净化程度等级为一级净化或二级净化,控制第二过滤器40的净化模式为快速进化模式,控制减小净化器的进风量,从而既能获得要求的空气质量,又能减少电能的消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