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泡剂输送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569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泡剂输送罐。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若有大量的泡沫存在,会给生产过程中带来不少的麻烦,如生产能力会大大的受到限制;造成原料和产品的浪费;影响产品品质;污染环境等,所以若不能好好的解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泡沫”将成为我们的拦路虎,成为某些过程的“瓶颈”。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泡沫,成为了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其实,很多的泡沫是可以通过消泡剂来消除。消泡剂一般是通过下列二种方式来消除泡沫的。1.消泡剂在泡沫中扩散,扩散时在泡沫壁上形成双层膜,在此扩散过程中将具稳定作用的表面活性剂排开,而降低泡沫局部表面的张力,破坏泡沫的自愈效应,使泡沫破裂。2.消泡剂可能进入泡沫壁,但只散布到很有限的程度,与发泡剂一起形成混和的单层,若此种单层的内聚性不佳时,泡沫就会破裂。

工业上常用的消泡剂一般可分为有机消泡剂、有机硅消泡剂和聚醚型消泡剂等三类。其中有机硅消泡剂因具有消泡能力强,使用浓度低且对人灶和环境基本无毒的特点,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有机硅消泡剂由二甲基硅油和SiO2按一定比例复合而成。这样制成的消泡剂具有不溶于水,相当难乳化,表面粘度低,表面张力比一些表面活性剂要低和能干扰泡沫膜的表面弹性等特性,特别对油溶性溶液的消泡效果较好;改性复合有机硅消泡乳剂的扩散性、消泡能力和作用性能更好。国内外目前大量使用的消泡剂多属此类。

消泡活性物含量为100%的有机硅消泡剂较少直接用于生产过程,这不仅因成本高,而且少量使用时难奏效,用量多又会引起污染问题。所以常用的大都是已配制成有机硅的质量分数为1%~2%的消泡乳剂。其用量根据工艺条件而适当变化。从使用上来说,要操作简便,当然最好是将消泡剂一次加入溶液中,就能在整个过程中控制泡沫。但有时这样效果并不好。因为消泡剂必须是在液2空气交界面处将泡沫稳定剂排开,才起到消泡作用。在此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将消泡剂从表面去掉,即随着时间的增长会慢慢溶解或乳化进入液体中,失去消泡能力消泡剂溶解式乳化速度的快慢与下列因素有关;剪切力,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温度,pH值,溶剂种类和含量以及可能存在的某些特殊物质等。所以使用消泡剂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生产过程中以连续或半连续的方式添加低浓度的稀乳液。这样,既可防止发泡又可防止有机硅产生油污问题,若必须在操作开始就加入足够的有机硅消泡剂那就要避免过量。而现有技术中没有一种能够连续或半连续的方式输送消泡剂乳液的输送罐,需要工作人员人工输送,生产效率低,整体设计还不够合理。

为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消泡剂输送罐[CN201320398888.X],由消泡剂进口、进气口、排气口、消泡剂出口、曝气管、罐体组成,其特征在于罐体的下端设置消泡剂出口,罐体的上端设置进气口,进气口的一侧设置消泡剂进口,进气口的另一侧设置排气口,曝气管设置在罐体的底部。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但是不能连续或半连续的方式输送消泡剂乳液,整体设计还不够合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半连续输送消泡剂乳液的消泡剂输送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消泡剂输送罐,包括罐体,所述的罐体上设有消泡剂进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体上设有第一消泡剂出口、第二消泡剂出口和第三消泡剂出口,所述的第一消泡剂出口、第二消泡剂出口和第三消泡剂出口通过输送管路与反应罐相连接,所述的罐体上设有从罐顶延伸至罐底的观察窗,所述的观察窗上滑动连接有浮动杆,所述的浮动杆的下端连接有浮动球,浮动杆的上端连接有滑动块,所述的滑动块与观察窗滑动连接。罐体内的消泡剂通过第一消泡剂出口、第二消泡剂出口和第三消泡剂出口分阶段进入到反应罐,从而实现消泡剂乳液的半连续输送,提高消泡的效果,且该过程是利于重力的作用使得消泡剂乳液从罐体流入到反应罐中,不需要液泵,节约能量,此外,消泡剂的输送情况能够通过观察窗观察浮动球或者浮动杆而得知,方便工作人员把握输送进度,整体设计合理。

在上述的消泡剂输送罐中,所述的输送管路包括与第一消泡剂出口相连接的第一输送支管、与第二消泡剂出口相连接的第二输送支管和与第三消泡剂出口相连接的第三输送支管,所述的第一输送支管、第二输送支管和第三输送支管通过输送总管与反应罐相连接。第一输送支管、第二输送支管和第三输送支管实现消泡剂的分阶段输送。

在上述的消泡剂输送罐中,所述的第一输送支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的第二输送支管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的第三输送支管上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的输送总管上设有总控制阀。通过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实现对分阶段输送的控制。

在上述的消泡剂输送罐中,所述的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总控制阀分别与计算机相连接。

在上述的消泡剂输送罐中,所述的罐体位于反应罐的侧上方,所述的第一输送支管、第二输送支管和第三输送支管由上到下纵向等距分布,所述的输送总管与第三输送支管等高或者低于第三输送支管的高度。不需要液泵,通过重力实现消泡剂乳液从罐体流入到反应罐中。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罐体内的消泡剂通过第一消泡剂出口、第二消泡剂出口和第三消泡剂出口分阶段进入到反应罐,从而实现消泡剂乳液的半连续输送,提高消泡的效果,且该过程是利于重力的作用使得消泡剂乳液从罐体流入到反应罐中,不需要液泵,节约能量,此外,消泡剂的输送情况能够通过观察窗观察浮动球或者浮动杆而得知,方便工作人员把握输送进度,整体设计合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罐体1、消泡剂进口2、第一消泡剂出口5、第二消泡剂出口6、第三消泡剂出口7、反应罐8、观察窗9、浮动杆10、浮动球11、滑动块12、第一输送支管13、第二输送支管14、第三输送支管15、输送总管16、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总控制阀20、计算机2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消泡剂输送罐包括罐体1,罐体1上设有消泡剂进口2,罐体1上设有第一消泡剂出口5、第二消泡剂出口6和第三消泡剂出口7,第一消泡剂出口5、第二消泡剂出口6和第三消泡剂出口7通过输送管路与反应罐8相连接,罐体1上设有从罐顶延伸至罐底的观察窗9,观察窗9上滑动连接有浮动杆10,浮动杆10的下端连接有浮动球11,浮动杆10的上端连接有滑动块12,滑动块12与观察窗9滑动连接。罐体1内的消泡剂通过第一消泡剂出口5、第二消泡剂出口6和第三消泡剂出口7分阶段进入到反应罐8,从而实现消泡剂乳液的半连续输送,提高消泡的效果,且该过程是利于重力的作用使得消泡剂乳液从罐体1流入到反应罐8中,不需要液泵,节约能量,此外,消泡剂的输送情况能够通过观察窗9观察浮动球11或者浮动杆10而得知,方便工作人员把握输送进度,整体设计合理。

其中,输送管路包括与第一消泡剂出口5相连接的第一输送支管13、与第二消泡剂出口6相连接的第二输送支管14和与第三消泡剂出口7相连接的第三输送支管15,第一输送支管13、第二输送支管14和第三输送支管15通过输送总管16与反应罐8相连接。第一输送支管13、第二输送支管14和第三输送支管15实现消泡剂的分阶段输送。作为一种改进,第一输送支管13上设有第一控制阀17,第二输送支管14上设有第二控制阀18,第三输送支管15上设有第三控制阀19,输送总管16上设有总控制阀20。通过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和第三控制阀19实现对分阶段输送的控制。第一控制阀17、第二控制阀18、第三控制阀19和总控制阀20分别与计算机21相连接。罐体1位于反应罐8的侧上方,第一输送支管13、第二输送支管14和第三输送支管15由上到下纵向等距分布,输送总管16与第三输送支管15等高或者低于第三输送支管15的高度。不需要液泵,通过重力实现消泡剂乳液从罐体1流入到反应罐8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