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5047阅读:15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过滤设备,特别是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



背景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现代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它利用膜分离设备将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机物质有效截留,替代二沉池,节约了工程占地面积。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垃圾渗沥液处理中采用最多的方法。

MBR是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是生物降解和膜分离的有机结合。首先通过曝气及填料由污泥将有机物降解,然后通过膜组件将污泥过滤。污水处理工程中经常将MBR与预处理、膜深度处理系统相结合,形成预处理-MBR-深度处理工艺。

现有的处理方式多是内嵌式超滤膜过滤,内置式MBR由生物反应器、膜组件、吸引泵等组成,膜组件置于生物反应器内部。工作原理为:通过浸没式膜组件将混合液过滤,经吸引泵抽吸出水。

但是,内置式MBR由于受污泥沉积等因素影响,膜通量一般为6~15L/(m2·h),内置式MBR膜浸没在污泥中,膜表面易形成浓差极化,易造成膜堵塞;每天需要进行1~3次反冲洗,化学清洗时需要移动至药洗池清洗,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

技术方案: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包括:原液池和一组过滤组件,过滤组件两端分别通过管道和原液池连通;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管道,设置在过滤管道中的一组管式超滤膜,过滤管道侧方设有出水口,过滤管道一端设有布水器;

所述原液池和过滤管道设有布水器那端连接的管道上设有过滤泵;

所述管式超滤膜上等间距设有一组加强环。

其中,所述过滤组件至少为一个。

其中,所述管式超滤膜至少为二十个。

其中,所述过滤管道和管式超滤膜同轴向。

其中,所述管式超滤膜孔径为0.1-0.3nm。

外置式MBR工作原理为:原液池出水通过过滤泵送至过滤组件过滤,在压力作用下混合液中的液体透过管式超滤膜出水,滤出液通过出水口排出,过滤液通过另一端的管道回送至原液池,实现污泥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关系脱离,提高生化系统活性污泥浓度(15~40g/L)。

同事管式超滤膜管上的加强环独创增强膜材料与基材结合力强的关键技术、解决了管膜只能内压工作不能反洗的国际性难题,清洗周期2-3个月,膜使用寿命8-10年。

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使用寿命长,过滤效果强,不易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的简单结构图;

图2为过滤管道的结构图;

图3为带加强环的管式超滤膜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包括:原液池1和一组过滤组件2,过滤组件2两端分别通过管道和原液池1连通;

所述过滤组件2包括过滤管道3,设置在过滤管道3中的一组管式超滤膜4,过滤管道3侧方设有出水口5,过滤管道3一端设有布水器6;

所述原液池1和过滤管道3设有布水器6那端连接的管道上设有过滤泵7;

所述管式超滤膜4上等间距设有一组加强环8。

其中,所述过滤组件2至少为一个。

其中,所述管式超滤膜4至少为二十个。

其中,所述过滤管道3和管式超滤膜4同轴向。

其中,所述管式超滤膜4孔径为0.1-0.3nm。

外置式MBR工作原理为:原液池出水通过过滤泵送至过滤组件过滤,在压力作用下混合液中的液体透过管式超滤膜出水,滤出液通过出水口排出,过滤液通过另一端的管道回送至原液池,实现污泥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关系脱离,提高生化系统活性污泥浓度(15~40g/L)。

同事管式超滤膜管上的加强环独创增强膜材料与基材结合力强的关键技术、解决了管膜只能内压工作不能反洗的国际性难题,清洗周期2-3个月,膜使用寿命8-10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使用寿命长,过滤效果强,不易堵塞。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循环的外置式管式超滤膜组件的思路及使用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