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管沥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644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管沥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管的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温管沥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保温管涂覆油漆后的沥干手段一般采用涂覆后静置在阳光下进行曝晒的手段,但是采用此种手段,保温管表面油漆会由于重力的作用向保温管下部集中,使得下部的油漆厚度超过上部的油漆厚度,上部的油漆厚度过薄,影响保温效果。

为了克服此种问题,现有技术采用至少两个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照看,每两到三个分钟进行转动一次,使得油漆能够更均匀的部分,但是采用此种方式,采用人工浪费劳力,并且转动频率过快和过慢都会导致油漆分布不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保温管沥干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温管沥干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左端横向固定设置一滑轨,所述滑轨上活动设置一滑块,所述滑块的上端固定设置一左立柱,所述左立柱的顶端横向固定设置一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前端固定设置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固定设置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末端固定设置一锥形顶针,所述底座上表面右端固定设置右立柱和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设置主动轮,所述右立柱的顶部固定设置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内固定设置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左端也同样固定设置锥形顶针,所述第二转轴的右端固定设置从动轮,所述从动轮通过皮带与主动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下端固定设置滚轮。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的左右两端固定设置防掉板。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上纵向设置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贯穿滑块,并与底座上表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锥形顶针的表面固定设置橡胶层,且左右两侧的锥形顶针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保温管沥干过程全程自动化,勿需人工进行看管,并且由于过程中保温管持续进行转动,油漆在保温管表面由于重力作用会向下,在转动的作用下,油漆在保温管表面均匀分布,使得保温效果更符合保温管的保温结构,不会出现上部保温效果差,下部保温效果好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滚轮方便移动本设备,提高灵活性和实用性。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锁紧螺栓用于确定位置后的紧固,防止移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放置保温管的操作示意图;

图3为夹紧保温管的操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滑轨、3滑块、4左立柱、5气缸、6第一轴承、7第一转轴、8锥形顶针、9右立柱、10步进电机、11主动轮、12第二轴承、13第二转轴、14从动轮、15皮带、16滚轮、17防掉板、18锁紧螺栓、19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看图1,一种保温管沥干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表面左端横向固定设置一滑轨2,滑轨2上活动设置一滑块3,滑块3的上端固定设置一左立柱4,左立柱4的顶端横向固定设置一气缸5,气缸5的活塞杆前端固定设置第一轴承6,第一轴承6内固定设置第一转轴7,第一转轴7的末端固定设置一锥形顶针8,底座1上表面右端固定设置右立柱9和步进电机10,步进电机10的输出轴上固定设置主动轮11,右立柱9的顶部固定设置第二轴承12,第二轴承12内固定设置第二转轴13,第二转轴13的左端也同样固定设置锥形顶针8,第二转轴13的右端固定设置从动轮14,从动轮14通过皮带15与主动轮11传动连接。底座1下端固定设置滚轮16。滑轨2的左右两端固定设置防掉板17。滑块3上纵向设置锁紧螺栓18,锁紧螺栓18贯穿滑块3,并与底座1上表面接触。锥形顶针8的表面固定设置橡胶层19,且左右两侧的锥形顶针19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滑轨2和滑块3的配合,能够使两个锥形顶针8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长短的保温管,而锥形顶针8能够确保保温管的顺利放置,锥形顶针8上的橡胶层19不仅能够防止保温管受到外伤,而且可以增加摩擦力,确保保温管顺利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工操作步骤:

第一步:先量取保温管长度后,移动滑块进行定位,并通过锁紧螺栓进行位置的固定;

第二步:通过辅助工具提钩勾住已喷好漆的保温管的左右两端,将保温管平行移至两个锥形顶针之间,并挂在两个锥形顶针上,如图2所示;

第三步:将保温管水平挂好后,启动气缸,使保温管在两个锥形顶针之间压紧,然后再启动步进电机,使保温管持续转动,进而油漆在保温管表面由于重力作用会向下,在转动的作用下,油漆在保温管表面均匀分布,如图3所示。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