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794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系统中,主要包括沉降、生化、吸附、中和等过程,沉淀是必不可少的的污水净化步骤,用于沉降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在生化池之前的沉降池为初级沉降池,含有大量无机物,在生化池之后的沉降池为二级沉降池,二级沉降池的污泥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沉降池在沉降完成后需及时排除污泥,特别是二级沉降池,否则有机沉降物容易发生厌氧发酵,导致污泥质量减轻容易上浮,同时产生恶臭味,水质进一步恶化,如出水中溶解性BOD值上升;pH值下降等。沉降池中排污周期一般为2日,采取刮泥装置对沉降的污泥刮削至排泥口,由排泥口直接排出,直接排放二级沉降池内的有机物杂质将对土壤造成污染。

现有的机械刮泥装置在刮泥时污泥扬泥,刮泥不彻底、刮削效果差,如中国专利CN205235490U公开了一种行车式刮泥机,包括工作桥架、行走机构、卷帘机构、刮泥桁架和刮泥板,卷扬机构通过滑轮组与刮泥桁架连接以控制刮泥桁架收放,降低卷扬机构的负荷。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刮泥装置的缺点在于:1、未能解决刮泥时的扬泥现象,在刮泥过程中,污泥容易被刮泥板搅动导致污泥上扬;2、刮泥板将污泥向排泥口方向刮削,刮泥板在刮泥过程中,刮泥板的前端阻力大,在刮削一段距离后,前端堆积的污泥越来越多,导致刮泥板的移动变得困难,难以有效的刮削;3、需要加大对刮泥板的向下压力增大刮泥板与池底之间的摩擦才能有效刮泥,但加压过程中刮泥板对池底的摩擦增大,刮泥板受损严重,且刮泥速度减慢。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使得沉降的污泥有效的被刮泥装置刮削。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包括轨道、行走装置、升降机构、刮泥板,所述轨道设置在污水处理池池顶侧壁上,所述行走装置设置在轨道上,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行走轮、连接行走轮的连接桥;所述刮泥板包括刮泥前板、刮泥后板,所述刮泥前板与刮泥后板之间可上下移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油缸、第二升降油缸、前固定杆、后固定杆、升降桥;所述第一升降油缸一端连接连接桥,另一端连接升降桥,所述前固定杆一端连接升降桥,另一端连接刮泥前板,所述后固定杆与升降桥之间设有第二升降油缸,所述后固定杆下端连接刮泥后板。

进一步的,所述刮泥前板包括刮板、毛刷,所述刮板的上部一侧设有弧形挡板。后刮板与池底的摩擦增大可实现对污泥的刮削向前推移的效果,池底的毛刷有效的对池底刷除污泥,且降低前刮板对池底的摩擦,避免对前刮板造成损坏。弧形挡板设置在行走装置行走方向的前端方向刮板上的弧形挡板可有效的阻挡被毛刷搅动后的污泥上扬,避免刮泥过程中对水质的二次污染。

进一步的,所述刮泥后板与固定杆之间设有弹簧。弹簧可起到有效缓冲的作用,减少升降油缸在控制第二固定杆升降时对刮泥后板的挤压磨损,延长刮泥后板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刮泥前板与刮泥后板相互之间刮泥同步,避免刮泥不同步造成的扬泥现象;同时满足刮泥后板能被升降油缸压缩向下,增强刮泥后板与池底的摩擦,因此刮泥前板与刮泥后板之间可上下的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所述刮泥后板的顶部靠近刮泥前板的一侧设有横杆,所述横杆前端下侧连接立块,所述刮泥前板靠近刮泥后板一侧设有凹槽,所述横杆设置在凹槽内,所述立块的长度大于凹槽的开口长度。横杆与立块可随刮泥后板上下移动,当刮泥后板被向下挤压时,横杆带动立块向下运动,由于立块的长度雨大凹槽的开口长度,因此立块被限制在凹槽内。刮泥前板与刮泥后板通过横杆、立块、凹槽实现可上下移动的间隙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所述刮泥后板与刮泥前板之间设有弹性连接块。通过弹性连接块连接,刮泥前板与刮泥后板实现上下移动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升降油缸设置两组以上,所述第二升降油缸共设置两组以上。第一升降油缸设置两组以上增强连接;第二升降油缸共设置两组以上可增强对刮泥后板的压缩,增强刮泥后板对池底的刮泥效果,同时,使得刮泥后板受力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刮泥装置包括轨道、行走装置、升降机构、刮泥板,轨道设置在污水处理池池顶侧壁上,行走装置设置在轨道上,实现刮泥装置在污水处理池上的行走;升降装置上的第一升降油缸实现升降桥的升降,升降桥通过固定杆连接刮泥板,从而实现刮泥板的升降;将刮泥板升降到合适高度后,升降装置上的第二升降油缸实现刮泥后板的升降,实现刮泥后板的向下挤压,增强刮泥后板与池底的摩擦,增强刮泥下过,同时增强污泥的向前推动力,实现高效快速的将污泥推动至排污口。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没有设置向下挤压力,刮泥效果较差,刮泥不彻底,改进后的设备可彻底刮除池底污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刮泥效果好,速度快,实现彻底刮除池底污泥;刮泥过程中不易扬泥,避免了污泥二次上浮扩散现象。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刮泥装置前刮板的有效清扫污泥,实现刮削,后刮板实现对刮削的污泥有效的向前推移,将刮削后的污泥推移至排泥口;本实用新型结实耐用,且减少对刮泥板的磨损损坏,延长使用寿命,只需要定期更换后刮泥板。

(3)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采用升降油缸实现升降,避免使用卷扬装置,升降效果好,升降装置结实耐用,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卷扬装置采用绳索实现升降,绳索易断,且升降麻烦、劳动强度较大、机械磨损较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刮泥板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刮泥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污水处理池100、排污口200、轨道1、行走装置2、行走轮21、连接桥22、升降机构3、第一升降油缸31、第二升降油缸32、前固定杆33、后固定杆34、升降桥35、刮泥板4、刮泥前板41、刮板411、毛刷412、刮泥后板42、弧形挡板5、弹簧6、横杆71、立块72、凹槽73、连接块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图2中箭头表示行走装置的行走方向。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污水处理池100为方形池,池壁上安装污水处理池池底刮泥装置,池底设有排污口200,池底刮泥装置可将池底沉降的污泥刮至排污口。池底刮泥装置包括轨道1、行走装置2、升降机构3、刮泥板4,轨道设置两根,平行且对称设置在污水处理池池顶侧壁上,行走装置设置在轨道上,行走装置包括行走轮21、连接行走轮的连接桥22;刮泥板包括刮泥前板41、刮泥后板42,刮泥前板与刮泥后板之间可上下移动连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油缸31、第二升降油缸32、前固定杆33、后固定杆34、升降桥35;第一升降油缸一端连接连接桥,另一端连接升降桥,前固定杆一端连接升降桥,另一端连接刮泥前板;后固定杆与升降桥之间设有第二升降油缸,后固定杆下端连接刮泥后板。

刮泥前板包括刮板411、毛刷412,刮板的上部一侧设有弧形挡板5。弧形挡板设置在行走装置行走方向的前端方向,毛刷有效的对池底刷除污泥,刮板上的弧形挡板可有效的阻挡被毛刷搅动后的污泥上扬,避免刮泥过程中对水质的二次污染。

刮泥后板与固定杆之间设有弹簧6。弹簧可起到有效缓冲的作用,减少升降油缸在控制第二固定杆升降时对刮泥后板的挤压磨损,延长刮泥后板的使用寿命。

第一升降油缸设置两组,所述第二升降油缸共设置两组。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升降桥上的第一升降油缸实现刮板的上下升降,当升降油缸向下降时,刮板同时向下降,下降至池底;当不需要刮泥时,可用第一升降油缸使刮板上升移出处理池;升降桥上的第二升降油缸实现第二刮板的上下升降,当刮板下降至池底后,推动第二升降油缸向下降,推动第二刮板向下,增大第二刮板与池底的摩擦;通过行走轮带动连接桥移动行走,连接桥同时带动升降桥移动行走,实现刮板的前后移动,完成对池底的刮泥。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刮泥后板的向下移动方向,刮泥后板的顶部靠近刮泥前板的一侧设有横杆71,横杆前端下侧连接立块72,刮泥前板靠近刮泥后板一侧设有凹槽73,横杆设置在凹槽内,立块的长度大于凹槽的开口长度,本实施例中刮板的上部一侧未设有弧形挡板。横杆与立块可随刮泥后板上下移动,当刮泥后板被向下挤压时,横杆带动立块向下运动,由于立块的长度大于凹槽的开口长度,因此立块被限制在凹槽内。刮泥前板与刮泥后板通过横杆、立块、凹槽实现可上下移动的间隙连接。同时为了避免污泥进入到凹槽内,凹槽的边缘固定连接在刮泥后板上。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在刮板上设置弧形挡板。

实施例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刮泥后板的向下移动方向,刮泥后板与刮泥前板之间设有弹性连接块8,本实施例中刮板的上部一侧未设有弧形挡板。通过弹性连接块连接,刮泥前板与刮泥后板实现上下移动的固定连接。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在刮板上设置弧形挡板。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油缸设置两组以上,所述第二升降油缸共设置两组以上。第一升降油缸设置两组以上增强连接;第二升降油缸共设置两组以上可增强对刮泥后板的压缩,增强刮泥后板对池底的刮泥效果,同时,使得刮泥后板受力均匀。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