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1300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属于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植物有限成分提取中,浸出法是主要的生产方法。物料在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前,通常需要粉碎,然后将粉碎后的物料放置到提取装置中,通过萃取的原理对植物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浸出法的有效成分出率会受到粉碎后的物料颗粒大小的影响,物料颗粒越小,有效成分出率越高,但是小的物料颗粒会堵塞提取机构的底部,从而使萃取出的混合液无法及时流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物料将浸出箱底部堵塞、物料有效成分出率高的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浸出箱,浸出箱的下侧设有用于将萃取剂喷入浸出箱的喷液机构,浸出箱的上部设有溢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液机构包括喷液管以及设置在喷液管内的挡液块,喷液管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挡液块为与喷液管相配合的锥形,挡液块滑动安装在喷液管内,喷液管上侧设有用于对挡液块限位的限位模块。

优选的,所述的限位模块为限位台,喷液管的上端内径小于挡液块上端的直径,形成所述限位台,挡液块侧面上部设有用于将挡液块侧部与顶部连通的进液槽。

优选的,环绕所述的喷液管内壁设有导流槽,导流槽设置在限位模块下侧,导流槽的直径大于挡液块上端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的浸出箱内间隔设有多个集气罩,集气罩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增大的锥形,集气罩的上端连接有集气管,集气管的出气端连接有出气管,出气管的出气端高于浸出箱顶部。

优选的,所述的集气管为沿靠近出气管的方向逐渐向上的倾斜状。

优选的,所述的集气罩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两层,下层集气罩和上层集气罩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溢流孔同时连接有循环模块和出液管,循环模块的出液端与喷液机构的进液端连通,出液管上设有出液阀。

优选的,所述的循环模块包括循环管,循环管的一端与喷液机构的进液端连通,另一端与溢流孔连通,循环管上设置有循环泵以及循环阀。

优选的,所述的浸出箱下侧设有进液箱,进液箱的上侧与喷液机构的进液端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的喷液管内设有挡液块,且挡液块与喷液管均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在喷液机构不工作时,挡液块在重力作用下将喷液管封闭,从而避免了物料将喷液管堵塞,还能够避免物料沿喷液管流出,能够适应任意粒度的物料有效成分的提取,大大提高了植物的有效成分出率,进入浸出箱的液体还能够对物料进行扰动,提高了提取速度,溢流孔设置在浸出箱上部,避免了物料随液体溢出。

2、限位台能够避免液体流速过快使挡液块滑出喷液管,保证了设备工作的稳定性,进液槽能够避免限位台和挡液块接触时将喷液管封闭,保证了液体流通顺畅,导流槽也保证了液体流通顺畅,避免了限位台对液体的流动造成妨碍。

3、集气罩能够收集浸出箱内的气体并将气体通过集气管和出气管排出,出气管出气端高于浸出箱顶部设置,从而避免液体由出气管流出;集气管为倾斜状,能够使气体快速经出气管排出。

4、循环泵抽取溢流孔溢流处的液体,并经喷液机构再次喷入浸出箱内,从而对物料起到搅拌作用,而且还能够提高液体中有效成分的浓度,方便后续有效成分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喷液状态下喷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挡液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浸出箱 2、进液箱 3、喷液机构 301、喷液管 302、导流槽 303、限位台 304、挡液块 305、进液槽 4、进液泵 5、循环管 6、循环泵 7、循环阀 8、出液管 9、出液阀 10、集气罩 11、集气管 12、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浸出箱1,浸出箱1的下侧设有用于将萃取剂喷入浸出箱1的喷液机构3,浸出箱1的上部设有溢流孔,喷液机构3包括喷液管301以及设置在喷液管301内的挡液块304,喷液管301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挡液块304为与喷液管301相配合的锥形,挡液块304滑动安装在喷液管301内,喷液管301上侧设有用于对挡液块304限位的限位模块。本带止回功能的浸出装置的喷液管301内设有挡液块304,且挡液块304与喷液管301均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在喷液机构3不工作时,挡液块304在重力作用下将喷液管301封闭,从而避免了物料将喷液管301堵塞,还能够避免物料沿喷液管301流出,能够适应任意粒度的物料有效成分的提取,大大提高了植物的有效成分出率,进入浸出箱1的萃液体还能够对物料进行扰动,提高了提取速度,溢流孔设置在浸出箱上部,避免了物料随液体溢出。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人们应当了解,在这里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必然超出了有限的这些实施例,而对于一些等同替换方案或常见手段,本文不再做详细叙述,但仍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浸出箱1为长方形箱体,浸出箱1的下侧设有进液箱2,进液箱2为倒置的四棱台状箱体。进液箱2与浸出箱1之间密封连接,喷液机构3设置在进液箱2上部,且喷液机构3的进液端与进液箱2连通,喷液机构3的出液端与浸出箱1连通。

浸出箱1的上部设有集气罩10,集气罩10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增大的锥形,在本实施例中,集气罩10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两层,且上层集气罩10与下层集气罩10交错设置。上层集气罩10和下层集气罩10均连接有集气管11,下层集气罩10的上部和上层的集气罩10的上部均与集气管11连通,集气管11的出气端连接有出气管12,出气管12的上端为出气端,出气管12的出气端的高度高于浸出箱1顶部。出气管12的出气端连接冷凝器,从而能够使气体的有效成分液化。由于浸出箱1的上部设有进料口,因此集气罩10还能够起到分散物料的作用,避免添加的物料堆积在浸出箱1内。

集气管11为由左至右逐渐向下的倾斜状,从而能够使进入到集气管11的气体快速进入到出气管12内,并通过出气管12排出。

浸出箱1和进液箱2之间设有循环模块,循环模块包括循环管5,循环管5的上端与溢流孔连通,循环管5的下端与进液箱2的底部连通,循环管5上设有循环泵6,循环泵6能够将由溢流孔流出的液体再次泵入进液箱2内,并经喷液机构3再次喷入浸出箱1内,既实现了对物料的搅拌,又能够提高液体中有效成分的浓度,从而方便后续有效成分的分离。

浸出箱1的溢流孔还连接有出液管8,出液管8上设有出液阀9,循环管5上设有循环阀7,从而能够通过循环阀7和出液阀9调节液体的流向,当正常对有效成分进行浸出时,关闭出液阀9,打开循环阀7,液体实现循环,当液体内的有效成分达到一定浓度时,打开出液阀9,关闭循环阀7,液体由出液管8流出。

进液箱2的底部连接有进液管,进液管上设有进液泵4,从而能够为浸出箱1内补充液体。进液管上还设有进液阀。

如图2~3所示:喷液管301竖向设置,挡液块304的轴向长度小于喷液管301的长度,且挡液块304可轴向滑动的设置在喷液管301内。喷液管301的上端为出液端,下端为进液端。限位模块为限位台303,喷液管301的上端直径小于挡液块304上端的直径,从而在喷液管301的上端形成限位台303,环绕喷液管301的内壁还设有导流槽302,导流槽302的直径大于挡液块304上端的直径,导流槽302设置在限位台303的下方。挡液块304的侧面上部设有用于将挡液块304顶端与侧部连通的进液槽305,从而避免了挡液块304与限位台303配合时将喷液管301的出液端封闭。

当喷液机构3不工作时,挡液块304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并将喷液管301封闭,当喷液机构3工作时,液体推动挡液块304向上移动,并与限位台303相贴合,此时液体通过挡液块304与喷液管301内壁的间隙流入导流槽302内,并通过导流槽302后沿进液槽305进入到浸出箱1内,从而完成了喷液,避免了物料将喷液管301堵塞,使本浸出装置能够适应任意粒度的物料的浸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