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合软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1360发布日期:2018-06-30 01:53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合软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合软化装置。



背景技术:

瓜尔豆在印巴次大陆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主要是用作动物饲料和粮食代用品。医药上常用以治疗疮疖和夜盲症等。瓜尔豆的大规模种植是伴随着半乳甘露聚糖胶在工业上的大量应用而兴起的。20世纪初期美国将长角豆胶用于工业上,到了20世纪40年代,长角豆角被用作增稠剂好稳定剂大量地使用在视频和其他行业上,致使长角豆资源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所以同样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瓜尔豆开始得到重视,大量种植。目前全球瓜尔豆胶年产量达50 万吨,我国每年需要进口5万余吨,而且逐年有大幅增加。

豆荚收获后晒干,人工分离豆荚和豆籽,再将豆籽送去工厂进行加工。种子的胚乳部分,经烘烤、轧辊破皮、粉碎后,经过滤除去半纤维素、果胶等非结晶成份后,再经半乳糖苷酶处理后,冷却精制、减压浓缩、干燥粉碎、过筛分级而制成。瓜尔胶做为一种天然绿植物胶,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印染、石油开采、烟草、建筑材料、水处理剂等多个领域。

上述工序中,对于原本就干燥的瓜尔豆粒进行烘烤虽能破坏豆粒的外皮,使其崩裂,但是也会受到烘烤热量、时长以及铺设的瓜尔豆厚度影响,影响因素太多很容易造成该工序中瓜尔豆原材料糊化进而影响后期生产瓜尔胶的质量。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种水合软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合软化装置,用于将待破皮处理的瓜尔豆浸泡软化而有利于其破皮工序的进行,且不影响后期生产瓜尔胶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下述方案:

一种水合软化装置,包括:机架;反应器,所述反应器为两个相同规格的圆台下底面相向拼合而成,内里中空,且两个所述圆台的底面与地面呈竖直状放置在所述机架上;注水管,所述注水管设置在所述反应器的上部,与外部管道连接,用于向所述反应器中注水;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置于所述反应器内部,用于给注入到所述反应器中的水加热;入料管,所述入料管设置在所述反应器的中部,所述入料管还设置有旋转轴,用于向所述反应器中放入物料;和料端,所述出料端位于所述反应器的下端,在所述出料端还设置了控制活塞,用于将所述反应器中反应完成的水和物料排出所述反应器。

如上所述的水合软化装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反应器中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还设置有阀门,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反应器分隔成上腔室、下腔室,其中所述注水管和所述加热器在上腔室,用于注水加热,所述入料管和所述出料端设置在下腔室,用于进行水合软化反应;所述阀门用于将上腔室中水注入下腔室中。

如上所述的水合软化装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分隔板下方还设置有锥形漏水板,所述锥形漏水板的底边与所述反应器连接,沿连接边缘,所述锥形漏水板设置有一圈漏水孔,用于将水从所述反应器内壁注入到所述下腔室中。

如上所述的水合软化装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锥形漏水板中心还设置有向下的立杆,所述立杆末端设置有电动马达和扇叶,用于在水合软化过程中旋转带动所述下腔室中水旋转,以避免物料堆积而无法彻底软化。

如上所述的水合软化装置,进一步优选为,还包括集积器,所述集积器设置在所述出料端下方,用于装载所述反应器中卸出的水和物料。

如上所述的水合软化装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集积器中还包括筛网,所述筛网用于将水和物料分离。

如上所述的水合软化装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注水管、所述入料管、所述出料端上均设有电磁阀门,且均与设置在所述反应器外壁的控制器连接,用于电动控制所述反应器中水合软化反应的进行。

如上所述的水合软化装置,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上腔室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上腔室中的水温数据并发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水温数据并在水温达到预定阈值时发送停止加热信号以控制所述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的水合软化装置包括机架、安装于机架上的反应器和设置在反应器上的注水管、入料管和出料端,通过将反应器设置为两个相同规格的圆台底面相向拼合而成的中空结构,使得落入反应器中物料和水都随重力作用落入反应器底部而非在其他部位堆积,使得浸泡液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入料管设置为套筒和螺旋轴,可用于将物料散落到反应器的各个部分而非在入料管下方堆积。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中的水合软化装置能够完成瓜尔豆物料的软化,便于瓜尔胶生产的破皮工序的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合软化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反应器,2-机架,3-注水管,4-入料管,5-出料端,6-加热器,7-分隔板,8-锥形漏水板,9-立杆,10-扇叶,11-集积器,12-筛网,13-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水合软化装置,装置包括机架2、安装于机架2上的反应器1和设置在反应器1上的注水管3、入料管4和出料端5,其中反应器1为两个相同规格的圆台底面相向拼合而成,反应器1内里中空,且两个圆台的底面与地面竖直放置在机架2上,如此放置,使得反应器1的下部呈尖角状,则落入反应器1中物料和水都随重力作用落入反应器1底部而非在其他部位堆积,使得浸泡液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注水管3设置在反应器1的上部,且与外部管道连接,用于向反应器1中注水,设置在反应器1 上部能够避免反应器1中水淹没注水管3时其内部的物料堵住注水管3而造成的无法注水的状况;入料管4设置在反应器1的中部,一方面物料作为被浸没对象,需要比浸泡液体的体积小使其能够完全浸泡,另一方面,要保证向反应器1中注入足够的物料以避免物料不足而影响工作效率,故入料管4设置在反应器1的中部,同时入料管4呈套筒状设置,套筒的一端与料斗13连接,另一端从反应器1中部伸入到反应器内,套筒中还设置有旋转轴,其中,旋转轴的末端伸出套筒外,套筒的设置主要用于反方旋转轴,其中旋转轴与外设电机的输出轴联接,工作时旋转轴旋转将物料注入到反应器1中,同时,旋转轴旋转,将物料散落到反应器1的各个部分而非在入料管4下方堆积;同时,反应器1中还设置有加热器6,反应器1与电源连接,用于给注入到反应器1中的水加热;此外,反应器1的底部还设置有出料端5和安装于出料端5上的控制活塞,用于在反应器1中水合软化反应之后将浸泡液和物料排出反应器1。工作时,打开注水管3向反应器1中注入足够的水后,然后打开加热器6给水加热,待温度达到足够温度时,本实施例中温度为100摄氏度,然后打开入料管 4向其中注入足够的瓜尔豆物料,使其与水充分进行水合软化反应,待反应进行大约30分钟后,打开出料端5,将水和瓜尔豆粒物料都排出反应器1中,然后进行下一次工作。

在本实施例的水合软化装置的上述工作过程中,需要先注水,再加热,然后注入物料进行反应,其中当水量较多的时候,将其加热到足够温度时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而直接在水合软化过程中进行加热则会将物料煮熟,破坏其内部结构,因此尚具有弊端,影响工作效率。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反应中设置了分隔板7,分隔板7上还设置有阀门,分隔板7将反应器1分隔成上腔室、下腔室,其中注水管3和加热器6在上腔室,用于注水加热,入料管4和出料端5设置在下腔室,用于进行水合软化反应;阀门用于将上腔室中水注入下腔室中。分隔板7的设置将反应器1分成上下两个腔室,其中上腔室用于注水加热,而下腔室用于进行水合软化反应,分隔开的两个腔室可同时进行工作,待一次水合软化完成之后能够直接将上腔室中的热水通过阀门注入到下腔室中,使得水合软化反应能够无时间间隔地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下腔室中混合物在卸料时很可能出现瓜尔豆物料无法卸干净而在反应器1内壁上残留并进行多次水合软化反应的问题,会影响后期生产的瓜尔胶的质量,使其质量参差不齐。如图1所示,为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在分隔板7下方还设置了锥形漏水板8,锥形漏水板8的底边与反应器 1连接,沿连接边缘,锥形漏水板设置有一圈漏水孔,用于将水从反应器1四周侧壁注入到下腔室中。如此则从分隔板7上阀门进入下腔室的水需要先经过锥形漏水板8,并沿锥形漏水板8的锥面分散到反应器1内壁上,并通过设置在锥形漏水板8上的沿反应器1内壁一周的漏水孔中漏出,而漏出的水继续沿反应器1内壁向下流出,如此则可将残留在反应器1内壁上的瓜尔豆物料冲刷下来。在工作过程中,在卸料之后,先打开分隔板7上的阀门进行一次反应器 1内壁的冲刷,如此则可将滞留在反应器1内壁上的物料冲刷下来,保证完全卸料。

在上述水合软化的反应过程中,因物料的堆积,可能会出现部分沉积与底部的瓜尔豆浸泡不够完全的问题。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锥形漏水板8中心还设置有向下的立杆9,立杆9末端设置有电动马达和扇叶10,其中电动马达与外部电源相连接,用于在水合软化过程中旋转带动下腔室中水旋转,以避免物料堆积而无法彻底软化。此外,为避免扇叶10 在旋转的过程中损伤瓜尔豆混合物,其扇叶10可用软质材料制成,同时也可降低马达的转速。

如图1所示,为收集进行水合软化反应之后的物料,本实施例在出料端5 的下方还设置了集积器11,其中集积器11与反应器1可拆卸连接,用于装载反应中卸出的水和物料。此外,为了将水和瓜尔豆进一步的分离,还在集积器 11中设置了筛网12,其中筛网12的网孔直径小于瓜尔豆的网孔直径且筛网12可与集积器11主体可拆卸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机构的自动控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将注水管3、入料管4、出料端5和阀门均设为电磁阀门,且均与设置在反应器1外壁的控制器连接,用于电动控制反应器1中水合软化反应的进行。

同时,为了控制加热器6的加热时间,放置沸腾之后继续加热造成电量的损耗,本实施例中的上腔室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加热器6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上腔室中的水温数据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水温数据并在水温达到预定阈值时发送停止加热信号以控制加热器 6。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水合软化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水合软化装置包括机架2、安装于机架2上的反应器1 和设置在反应器1上的注水管3、入料管4和出料端5,通过将反应器1设置为两个相同规格的圆台底面相向拼合而成的中空结构,使得落入反应器1中物料和水都随重力作用落入反应器1底部而非在其他部位堆积,使得浸泡液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入料管4设置为套筒和螺旋轴,可用于将物料散落到反应器1的各个部分而非在入料管4下方堆积;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反应器1中设置分隔板7将反应器1分成两个腔室,使得加热和水合软化反应能够同时进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锥形漏水板8使得水从反应器1的内壁流入下腔室,能够冲刷滞留在反应器1内壁上的瓜尔豆,达到完全卸料;

4、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集积器11和筛网12,使得水合软化反应完成之后的水和瓜尔豆物料能够实现物料分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