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配量的流体输出的方法和配量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67063发布日期:2019-03-30 10:1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用于配量的流体输出的方法和配量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配量装置的配量通道的输出开口处配量地输出流体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配量地输出流体的配量装置,带有在用于待配量的流体的供应开口与输出开口之间伸延的配量通道,在其伸延中布置有可选择性地接通到实现流体穿过的打开位置或接通到防止流体穿过的关闭位置中的配量阀;并且带有用于将流体供应到配量通道中的泵。



背景技术:

由文件us7,303,728b2已知的这样构造的且可运行的配量装置具有部分地由管道管路构成的配量通道,其一方面与流体储存器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以构造在配量针处的输出开口结束。流体储存器部分地利用传递流体填充并且可借助于可通过电子控制设备操控的泵选择性地以过压(überdruck)或负压加载。借助于配量装置可在两个容器之间传递流体。为此,借助于通过泵产生的过压利用传递流体来填充配量通道,并且紧接着将配量针引入到第一容器中。通过紧接着将泵切换到抽吸运行中将位于第一容器中的流体抽吸到配量针中并且保持在其中。紧接着将配量针引入到第二容器中并且将之前抽吸的流体通过如下方式给出到该第二容器中,即,将泵切换到过压运行中。流体到第一容器中的抽吸可通过接入到配量通道中的配量阀来控制。如果所期望的流体量被抽吸,则关闭配量阀。为了将抽吸的流体给出到第二容器中可打开配量阀。

由文件de102016200960a1已知一种泵装置,其具有通道模块,在其中构造有流体通道系统,其一方面以抽吸枪(ansauglanze)伸入到流体储存器中,并且另一方面具有输出开口。泵接入到流体通道系统中,其可抽吸包含在流体储存器中的流体并且在输出开口处输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即采取如下措施,其以高准确性和重复准确性实现配量地输出自身少量的流体。

为了解决该任务,根据本发明设置一种用于在配量装置的配量通道的输出开口处配量地输出流体的方法,其通过如下方法步骤而出众:

(a)借助于接入到配量通道中的、将待配量的流体经由配量通道的供应开口从流体储存器抽吸的泵输出待输出的理论流体量的第一份额,

(b)利用压缩空气加载配量通道的前置于输出开口的、不仅与所述输出开口而且与泵分隔的并且利用通过泵抽吸的流体填充的缓冲通道区段,从而将缓冲通道区段连同锁入在其中的流体缓冲体积置于压力下,并且

(c)紧接着借助于在缓冲通道区段与输出开口之间布置在配量通道中的配量阀定时地将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剩余份额从与泵分隔的并且通过压缩空气处于压力下的缓冲通道区段中输出,配量阀被交替地接通到实现流体穿过的打开位置中并且接通到防止流体穿过的关闭位置中。

以该方式将待配量的流体以多阶段的方法流程输出,其中,第一配量阶段借助于泵且紧接于此的第二配量阶段在没有泵的参与(mitwirkung)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借助于压缩空气的压力加载来执行。在可被称为泵配量阶段和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的这两个配量阶段的组合中,存在如下优点,即,可将不仅更大的而且非常少的流体量极其准确地并且以非常高的重复准确性来配量。在泵配量阶段期间,借助于在此启动的泵从不需要处于压力下的流体储存器将待配量的流体经由供应开口抽吸到配量通道中并且在输出开口处输出到那里例如提供的容器中。这可以以泵的高输送功率且由此极其节省时间地来进行,其中,适宜地输出待输出的理论流体量的大部分。优选地,在泵配量阶段中将理论流体量的80%至99.9%、也就是说直至几乎100%、尤其理论流体量的90%输出。

在输出理论流体量之前,通过供入压缩空气将配量通道的不仅与泵而且与输出开口分隔的、被称为缓冲通道区段的通道区段置于过压下,从而在缓冲通道区段中锁入的流体缓冲体积不取决于泵处于过压下。紧接于此,通过定时地操纵在缓冲通道区段与输出开口之间接入到配量通道中的配量阀将更小的流体量以脉冲的方式(impulsweise)在输出开口处喷出,直至输出期望的理论流体量。在此,配量阀交替地在实现流体穿过的打开位置与防止流体穿过的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因为缓冲通道区段处于过压下,因此各个流体量尤其几乎以滴的方式被射出。理论流体量的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期间输出的剩余份额最大如此大并且优选地至少稍微小于在结束泵配量阶段之后锁入到缓冲通道区段中的流体缓冲体积。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将流体(不管液态的还是同样气态的)非常快速地并且以最高的精确度来配量,这例如在医药技术或实验室技术中为该方法开启了多种多样的应用领域。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阐述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有利的设计方案。

适宜地,探测在输出开口处实际输出的实际流体量并且将其与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比较,其中,配量阀的定时操纵如此长久地进行,直至探测到的实际流体量相应于理论流体量。实际流体量可例如通过秤(waage)或借助于流量传感器来确定。

如已表明的,通过泵的运行在泵配量阶段期间适宜地已输出理论流体量的大部分,从而借助于压缩空气配量阶段(在其期间以高精确性的目的,输出率非常低)可仅还输出流体的较小的剩余份额。优选地,在泵配量阶段期间通过在此起输送作用的泵输出80%至99.9%并且尤其在90%的范围中的理论流体量。

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期间的定时的流体输出的情况中有利的是,配量阀的相继的打开位置的打开持续时间逐渐减小。这实现了极其精细的配量。优选地,在定时地操纵配量阀的情况中调整第一打开位置,其打开持续时间长于每个接下来的打开位置的打开持续时间,其中,第一打开位置适宜地被如此调整,以至于在该第一打开位置期间输出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剩余份额的50%至95%并且尤其至少大约90%。

在相继的打开位置之间适宜地分别设置有稍微更长的输出停顿(ausgabepause)。为此,配量阀的每个关闭位置的关闭持续时间选择成比每个打开位置或至少每个跟随第一打开位置的打开位置的打开持续时间更长。当理论流体量称重技术上被探测时,那么尤其更长的关闭持续时间有助于配量过程的精确性,因为输出的流体具有足够的时间来平静并且由此负责较高的称重准确性(wiegegenauigkeit)。

如已提及的,有利的是,缓冲通道区段如此构造,以至于在其中最大可容纳的流体缓冲体积至少大致相应于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待定时输出的剩余份额,其中,该流体缓冲体积不少于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待定时输出的剩余份额。由此可有利地实现的是,缓冲通道区段在结束配量过程之后至少大致被排空。

优选地,借助于配量装置执行该方法,该配量装置具有在配量通道的伸延中在泵与配量阀之间布置的选择阀,其具有联接到压缩空气源处的压缩空气入口(drucklufteinlass)并且可选择性地接通在泵运行位置中或接通到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其中,该选择阀将配量通道的在选择阀与输出开口之间伸延的输出通道区段在泵运行位置中与泵相连接并且在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与压缩空气进口(drucklufteingang)相连接。利用这样的配量装置尤其执行下面的方法步骤:

(a)在泵配量阶段运行配量装置,在其中选择阀在运转的泵的情况下并且在同时处于打开位置中的配量阀的情况下被保持在泵运行位置中,直至经由供应开口抽吸的流体的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第一份额在输出开口处被输出,

(b)紧接着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中运行配量装置,其中,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的第一部分阶段中通过将选择阀切换到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并且通过将配量阀切换到关闭位置中,配量通道的在泵配量阶段期间通过泵利用流体填充的缓冲通道区段通过供入压缩空气被置于压力下,并且其中,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的紧接于此的第二部分阶段期间,将配量阀定时地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直至在输出开口处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剩余份额被从缓冲通道区段排出。

为了解决更上面提到的任务,根据本发明,开头提到的配量装置优选地如下来构造,即,使得泵在配量通道中布置在供应开口与配量阀之间,并且在配量通道的伸延中在泵与配量阀之间布置具有设置用于供入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入口的、可选择性地接通到泵运行位置或接通到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的选择阀,其使配量通道的在选择阀与输出开口之间伸延的输出通道区段在泵运行位置中与泵相连接并且在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与压缩空气进口相连接。

利用这样的配量装置可尤其有利地执行更上面描述的方法。

同样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阐述了根据本发明的配量装置的有利的设计方案。

配量装置适宜地包含利用待配量的流体填充或可填充的流体储存器,配量通道利用供应开口联接到该流体储存器处。配量装置的优点在于,基于存在的泵,不需要流体储存器的压力加载,以便利用待配量的流体填充配量通道。配量通道连同缓冲通道区段的填充在泵配量阶段中通过然后启动的、发挥抽吸作用的泵来进行。由此得出用于配量装置的非常宽泛的使用范围,因为在未处于过压下的流体储存器中提供的流体也可被配量。

配量装置适宜地装备有电子控制设备,其至少联接到选择阀处和配量阀处,并且通过其可如此操控选择阀和配量阀,使得

(a)在配量装置的泵配量阶段期间在启动的泵且同时处于打开位置中的配量阀的情况中,将选择阀保持在泵运行位置中,直至通过泵经由供应开口抽吸的流体的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第一份额在输出开口处被输出,并且

(b)紧接着泵配量阶段之后引起配量装置的压缩空气配量阶段,在其中在第一部分阶段期间通过将选择阀切换到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并且通过将配量阀切换到关闭位置中,将配量通道的位于选择阀与配量阀之间的、在泵配量阶段期间通过泵利用流体填充的缓冲通道区段通过供入压缩空气不取决于泵地置于压力下,并且在其中在紧接着的第二部分阶段期间将配量阀定时地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直至将待配量的理论流体的剩余份额在输出开口处从缓冲通道区段输出。

当配量装置装备有流体量探测设备时,选择阀和配量阀可特别适宜地操控,该流体量探测设备可探测在输出开口处实际输出的实际流体量。该流体量探测设备适宜地同样联接到电子控制设备处,并且可将关于当前实际流体量的信息供应给该电子控制设备。

基于理论流体量和通过流体量探测设备提供的关于实际流体量的信息,电子控制设备可如此彼此协调地操控选择阀与配量阀,使得要么泵配量阶段要么压缩空气配量阶段是可行的。就此而言,有利的是,泵也联接到电子控制设备处并且可通过电子控制设备根据运行来操控。这尤其允许泵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期间被禁用,以便使能量消耗最小化。

电子控制设备适宜地装备有电子比较器件,通过该比较器件可实现将接收到的关于实际流体量的信息与理论流体量相比较。电子控制设备尤其如下构造,使得当探测到的实际流体量相应于理论流体量时,该电子控制设备结束配量阀的定时操纵并且将配量阀保持在其关闭位置中。然后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结束并且其可紧接有新的配量过程,其又以泵配量阶段开始。

不仅选择阀而且配量阀适宜地是可电气操纵的多通阀(mehrwegeventil)。优选地其分别是电磁阀(magnetventil)或可压电操纵的阀。选择阀尤其是3/2通阀,而配量阀尤其是2/2通阀。

对于使用配量装置而言所需的通道可轻易地仅仅通过软管和/或管道管路来形成。然而被视作特别适宜的是,配量通道的至少一个长区段(längenabschnitt)、尤其连同缓冲通道区段构造在通道体中,其同时作为用于泵、选择阀和配量阀的支架起作用。以该方式可实现特别短的流动路径。具有输出开口的配量针适宜地固定在通道体处。通道体适宜地包含两个板形的本体部分,其在接合平面中彼此安置,其中,本体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接合平面的区域中具有槽结构,通过其在另外的本体部分方面的覆盖来形成配量通道的所涉及的长区段。

如果缓冲通道区段至少部分地设有蜿蜒形的纵向伸延,则可在最狭窄的空间上实现任意大小的缓冲体积。备选地,缓冲通道区段还可包含具有相比于相邻的通道区段更大的直径的缓冲腔。

附图说明

随后根据附图更详细地阐释本发明。唯一的图(图1)以示意图图解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配量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构造,其适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的配量方法的特别有利的变型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其整体上以附图标记1表示的配量装置构造用于输出被称为理论流体量的预定量的流体,以便于将其供应给另一应用,例如在医药技术中的实验室领域中。待输出的流体量在接下来还应被称为流体样本(fluidprobe)。流体样本是更大量地在流体储存器2中提供的流体3的部分量,该流体3优选地是液体、尤其是含水的液体,但是其还可气态地存在。

配量装置1构造成用于以某一顺序在时间上相继输出多个流体样本,其中,进行穿过配量装置1的输出开口4的输出。流体3的配量的输出尤其进入到合适的容纳容器5中来进行,该容纳容器例如是器皿(gefäß)或微量滴定盘(mikrotiterplatte)的容纳腔。

在附图中,在6中通过箭头来表明穿过输出开口4进行的流体输出过程。

穿过配量装置1的配量通道7来进行配量的流体输出。配量通道7在入口侧具有供应开口8,穿过该供应开口8将待配量的流体3从流体储存器2供应到配量通道7中。示例性地,供应开口8是抽吸针11的组成部分,该抽吸针11沉入到在流体储存器2中提供的对于流体3的发送体积(ausgangsvolumen)中。在出口侧,配量通道7以已经提及的输出开口4结束,该输出开口4优选地是配量针12的组成部分。为了输出流体样本,配量针12以其输出开口4定位在容纳容器5之上或者还部分地定位在容纳容器5之内。

配量装置1包括接入到配量通道7的伸延中的泵13。泵13可电气操纵并且可经由第一控制管路14从电子控制设备15获得控制其运行状态的电气控制信号,该电子控制设备15适宜地同样是配量装置1的组成部分。

泵13优选地是膜片泵(membranpumpe)。作为操纵设备,其例如具有压电致动器设备。

泵13具有与供应开口8流体连接的泵进口16和与输出开口4连接的泵出口17。在激活的状态中,泵13位于输送运行中并且经由供应开口8从流体储存器2抽吸流体3。由泵13抽吸的流体3经由泵出口17到达到配量通道7的紧接于此的出口通道区段18中,其中,该出口通道区段18从泵出口17延伸直至输出开口4。示例性地,出口通道区段18的与泵13相对的端部区段伸延穿过配量针12。

穿过配量通道7的抽吸通道区段22来进行在泵进口16与供应开口8之间的流体连接,该抽吸通道区段示例性地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抽吸针11。

泵13可通过电子控制设备15选择性地置于到不输送流体的、禁用的运行状态中或置于到抽吸并且输送流体的激活的或启动的运行状态中。泵13优选地具有如下结构类型,该结构类型实现在激活的运行状态中存在的输送功率的可变的调整。

在配量通道7的伸延中、更准确来说在出口通道区段18的伸延中接入有两个优选地可电气操纵的阀,所述阀在通道伸延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这些阀一方面是配量阀23且另一方面是选择阀24。选择阀24相比配量阀23位于离泵13更近。配量阀23在选择阀24与输出开口4之间被接入到出口通道区段18中。

选择阀24将出口通道区段18划分成引导至泵出口17的过渡通道区段25和引导至输出开口4的输出通道区段26。配量阀23位于输出通道区段26的伸延中并且将同一输出通道区段26划分成在选择阀24与配量阀23之间伸延的第一部分区段26a和在配量阀23与输出开口4之间伸延的第二部分区段26。由于其特别的功能并且为了更好的区分,第一部分区段26a被称为缓冲通道区段27。

当选择阀24直接附装到泵出口17处时,可省去过渡通道区段25。

尤其构造成电磁阀的两个阀23,24可彼此独立地通过电子控制设备15来操控,以便于预设分别期望的开关位置(schaltstellung)。配量阀23为此经由第二控制管路28且选择阀24经由第三控制管路29在控制技术上联接到电子控制设备15处。

配量阀23尤其是双位置阀(zweistellungsventil),其备选地可被接通到由附图显而易见的关闭位置中和与其不同的打开位置中。在关闭位置中,输出通道区段26的与输出开口4联通的第二部分区段26b与缓冲通道区段27流体连接,在关闭位置中,其与该缓冲通道区段27分隔,其中,缓冲通道区段27同时流体密封地被截断。

优选地,配量阀是可电气操纵的2/2通阀。

配量阀23尤其构造成快速开关阀(schnellschaltventil),从而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其可利用高的时钟频率(taktrate)来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每个开关位置可通过由于电子控制设备15引起的相应的影响来任意长久地维持。

选择阀24还优选地是双位置阀,其然而构造成三通阀(dreiwegventil)。其优选地是可电气操纵的3/2通阀。

选择阀24具有与泵出口17相连接的第一阀进口24a、在其功能上仍需阐述的第二阀进口24b和阀出口24c,缓冲通道区段27的与配量阀23相对的端部联接到该阀出口24c处。

第二阀进口24b代表压缩空气入口32,其在配量装置1的运行中联接到压缩空气源p处。示例性地,配量装置1具有压缩空气供应通道33,其与压缩空气入口32相连接并且引导至压缩空气源p。通过压缩空气源p提供处于过压下的压缩空气,其在压缩空气入口32处出现。优选地,压缩空气源p具有未进一步描绘的压力调节器,其负责提供恒定的流体压力。

选择阀24可备选地接通并且保持在两种运行位置中。为了更好地区分,由附图显而易见的第一运行位置应被称为泵运行位置,可能的第二运行位置被称为压缩空气运行位置。

在泵运行位置中,选择阀24将泵出口17与缓冲通道区段27相连接,而同时压缩空气源9被分隔。在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缓冲通道区段27与压缩空气源p相连接并且同时与泵13分隔。

如果泵在选择阀24的泵运行位置中被激活,则该泵将其从流体储存器2中抽吸的流体3输送到配量通道7中并且穿过选择阀24输送到输出通道区段26中。在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将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源p穿过选择阀24供入到输出通道区段26中并且将该输出通道区段26置于过压下,其相应于压缩空气源p的压力。

流体3的通过激活的泵13供入到输出通道区段26的缓冲通道区段27中的那个份额在下面为了更好的区分被称为流体缓冲体积。流体缓冲体积的量取决于中空室(hohlraum)的大小,其通过缓冲通道区段27来限制。如果选择阀24在配量阀占据关闭位置的时间点被接通到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则在缓冲通道区段27中锁入的流体缓冲体积被置于过压下,该过压通过压缩空气源p来提供。

作为另一优选的装备特征,配量装置1具有流体量探测设备34,通过其可优选地在连续的探测过程中探测在输出开口4处通过流体输出过程6实际输出的实际流体量。流体量探测设备34可生成关于探测到的实际流体量的电气信息,其经由在实施例的情况中的第四控制管路35被传输到电子控制设备15处,流体量探测设备34联接到该电子控制设备15处。

电子控制设备15包含电子比较器件36,其构造成用于将通过流体量探测设备34测定的实际流体量与对于待输出的流体样本而言所力争的理论流体量相比较。适宜地,电子控制设备15装备有电子储存器件37,在其中储存有用于通过比较器件36来使用的理论流体量。优选地,电子控制设备15还装备有输入器件38,其实现分别期望的理论流体量的可变的输入。进一步优选地,电子控制设备15装备有通讯接口42,经由其该电子控制设备15可与上级的电子控制单元联通并且该通讯接口42例如还可承担输入器件38的功能。

以有利的方式,流体量探测设备34构造成秤34a。这在图解说明的实施例的情况中是这种情况。秤34a在配量装置1的运行中承载容纳容器5并且可通过优选地连续的称重过程根据重量来探测输出到容纳容器5中的实际流体量,并且将与此相关的信息传输到电子控制设备15处。

根据一种未图解说明的实施例,流体量探测设备34由流量传感器设备形成,其可经由探测到的流体的流量率(durchflussrate)测定输出的实际流体量。

优选地,配量装置1的大量部件节省空间地、紧凑地并且可轻易操作地联合在配量单元43中。该配量单元43包括承载结构44,其至少配备有泵13、配量阀23和选择阀24。在承载结构44处适宜地以伸出的方式安装有配量针12。配量单元43可在配量装置1之内运动,以便于可将配量针12可变地定位在相应的容纳容器5的区域中。

在配量单元43处存在适宜地可从外部接近的流体联接部41,其用于建立与供应开口8、压缩空气源p和配量针12的连接。

根据图解说明的实施例,承载结构44优选地构造成通道体45,其优选地呈板形地结构化。在通道体45的内部中构造有流体通道系统46,其至少部分地形成配量通道7。示例性地,在通道体45中除了在一种情况中限定供应开口8且在另一种情况中限定输出开口4的两个端部区段之外,整个配量通道7构造在通道体45的内部中。流体通道系统46优选地还限定压缩空气供应通道33的长区段。

优选地,通道体45包括两个尤其板形的通道体部分45a,45b,它们在接合平面47中彼此安置并且流体密封地相互连接。在该接合平面47的区域中延伸有流体通道系统46,其中,所涉及的通道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即,在接合平面47中将槽结构带入到一个或两个通道体部分45a,45b中,其由分别其他的通道体部分45b,45a遮盖,从而得出通道形的中空室结构,其至少部分形成流体通道系统46。

将承载结构44实现为通道体45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套管耗费和布管耗费(verschlauchungs-undverrohrungsaufwand)最小化,这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实现了较短的流动路径。

承载结构44作为通道体45的设计方案还有助于缓冲通道区段27的实现。其示例性地至少部分地具有蜿蜒形的纵向伸延,从而可在较小的面上实现缓冲通道区段27的相对大的长度。优选地,缓冲通道区段27的蜿蜒形的区段在其整个长度上具有恒定的横截面。

代替蜿蜒形的纵向伸延,缓冲通道区段47还可包含缓冲腔48,其例如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使得缓冲通道区段27的长区段具有相比在两侧联接于此的通道长区段更大的横截面。在附图中,这以单独描绘的以点划线的方式画出的剖面52表明。

配量装置1为了输出流体样本可多阶段地、并且尤其两阶段地来运行。可行的是,配量装置1在泵配量阶段中且紧接于此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中运行。在泵配量阶段中,选择阀24被接通到泵运行位置中,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中被接通到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

优选地,泵13可通过电子控制设备15来如此操控,使得其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期间被禁用。

电子控制设备15可基于在预设的理论流体量与当前实际流体量之间的比较结果来操控选择阀24和配量阀23并且定位且保持在分别期望的开关位置中。

接下来描述一种在应用配量装置1的情况下用于配量地输出流体的可有利地实施的配量方法。

在执行该方法的情况中,供应开口8如此放置,以至于穿过其可实现来自在流体储存器2中提供的流体3的流体吸出(fluidabsaugung)。示例性地,为此使抽吸针11沉入到在流体储存器2中提供的流体3中。所提供的流体3未被压力加载,而是仅仅经受大气压。就此而言甚至不需要封闭流体储存器2,这出于卫生原因然而仍然是适宜的。

在执行该方法的情况中,此外将输出开口4放置在容纳容器5之上或之内,该容纳容器5本身位于流体量探测设备34的秤34a上。在输出开口4处根据箭头6离开的流体由容纳容器5捕获并且通过秤34a来称重。

方法流程通过电子控制设备15来控制和协调。虽然还可轻易实现的是,单独地且例如手动地进行各个方法流程,然而这在合理的方法流程的意义上不太值得推荐。只要接下来参照某些方法步骤的进行,其因此适宜地通过在上面阐述的意义中联接的电子控制设备15来指挥。

在执行有利的配量方法的情况中,首先在泵配量阶段中运行配量装置1,在其中,选择阀24占据泵运行位置且配量阀23占据打开位置。此外,泵13在该泵运行位置中被激活,从而其经由供应开口8从流体储存器2中抽吸流体3并且将抽吸的流体3输送穿过整个配量通道7。在该泵输送过程中,将由泵13抽吸的流体经由输出开口4在流体输出过程6的范畴中输出到容纳容器5中。

该泵配量阶段如此长久地执行,直至在输出开口4处输出理论流体量的第一份额,其小于理论流体量。适宜地,在泵配量阶段期间将理论流体量的大部分输出,其优选地为多于理论流体量的一半,并且尤其还多于理论流体量的四分之三。已证实为特别适宜的是,将待输出的流体的第一份额确定到理论流体量的80%至99.9%、且尤其确定到大约90%的数量级。

理论流体量的第一份额的输出借助于流体量探测设备34来监控。借助于电子储存器件37存储理论流体量的第一份额的量并且通过比较器件36连续地与当前测定的实际流体量相比较。如果输出的流体量达到待输出的理论流体量的第一份额,则将配量装置1切换到压缩空气配量阶段中。

该压缩空气配量阶段优选地以两个在时间上相继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阶段来执行。

在压缩空气运行位置的直接紧接泵配量阶段的第一部分阶段中,配量阀23被切换到关闭位置中且选择阀24被切换到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由于由此关闭的配量阀23使流体输出过程6停止。同时缓冲通道区段27从压缩空气源p置于压力下并且因此也将在缓冲通道区段中锁入的流体缓冲体积置于压力下。

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期间,泵13原则上可此外启动,这然而不作用于流体输出过程6,因为其泵出口17通过位于压缩空气运行位置中的选择阀24与配量通道7的输出通道区段26分隔。仅仅出于经济原因和磨损原因然而已适宜的是,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期间将泵13保持禁用。

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的第一部分阶段的流体量通过电子控制设备15例如取决于时间地预设,其中,持续时间尤其取决于压力。例如,可将压力传感器联接到缓冲通道区段27处,其与电子控制设备15相连接,并且当在缓冲通道区段27中构建有通过压缩空气源p提供的流体压力时,通知电子控制设备15。

紧接着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的第一部分阶段之后,使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的第二部分阶段初始化。其通过以下出众,即,选择阀24一如既往地占据压缩空气运行位置,配量阀23然而定时地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在输出开口4处进行脉冲式的流体输出。在该第二部分阶段期间,将流体近似以滴的方式在过压下根据箭头6射出。

因为在非常小的流体量的该定时的输出期间流体量探测设备34一如既往地启动,实现对输出的流体量的提升的非常准确的监控,从而一旦输出的实际流体量已达到力争的理论流体量时,输出过程可被非常精准地停止。

流体输出的停止通过以下方式来促使,即,使配量阀23保持在其关闭位置中。由此没有另外的流体可从缓冲通道区段27继续流动(nachströmen,有时也称为滑流)。

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的第二部分阶段因此如此长久地持续,直至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由理论流体量与待输出的理论流体量的在泵配量阶段期间输出的第一份额的差异得出的剩余份额在输出开口4处被输出。

现在可更换容纳容器5,并且通过新的容纳容器5来置换,其借助于所描绘的配量方法的新的流程然后又以流体样本的理论流体量来填充。

在附图中未图解说明的是一种备选的实施方式,在其中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在将缓冲通道区段27置于过压下之后在入口侧将该缓冲通道区段27截断。为此,紧接着选择阀24,可类比于配量阀23地构造的截断阀可接入到输出通道区段26中。备选地,可将选择阀24实施成三位置阀(dreistellungsventil),其实现第三开关位置,在其中缓冲通道区段27不仅与泵13而且与压缩空气源p分隔。同样备选地可通过两个特定的2/2通阀来实现选择阀24,从其中一个控制缓冲通道区段27与压缩空气源p的流体连接,且另一个控制缓冲通道区段27与泵13的流体连接。

在定时地操纵配量阀23的情况中在压缩空气配量阶段期间适宜地逐渐减少配量阀23的打开位置的打开持续时间。由此可极其精确地摸索着靠近待输出的理论流体量。

优选地,在定时地操纵配量阀23的情况中,第一打开位置的打开持续时间相对长久地来选择,从而在该第一打开位置期间已输出待输出的理论流体量的剩余份额的大部分。在该第一打开位置期间,可例如已经输出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剩余份额的50%至95%,且尤其至少大约90%。有利的是,缓冲通道区段27如此构造,以至于在最大地可容纳在其中的流体缓冲空间至少大致相应于待配量的理论流体量的待定时输出的剩余份额。这具有如下优点,即,缓冲通道区段27在结束配量过程之后至少大致被排空。

在定时地操纵配量阀23期间出现的打开位置的打开持续时间适宜地通过电子控制设备15来固定地预设。在其中储存有用于期望的打开持续时间的值。

优选地,如下来进行配量阀23的定时的运行,即,使得配量阀23的每个关闭位置的关闭持续时间长于每个打开位置、至少但是第一打开位置的打开持续时间。由此在各个流体输出过程之间得出更长的输出停顿,其实现已经输出到容纳容器5中的实际流体量的平静,这积极地影响探测准确性。

当关闭持续时间例如处于0.3秒与1秒之间的范围中时,打开持续时间适宜地在10与100ms之间的范围内。

配量阀23适宜地是所谓的媒介分离的阀,其利用膜片作为阀元件来工作,其中,通过膜片使操纵部件与引导流体的区域流体密封地分隔。相应的优选地还适用于选择阀24。

通过带有泵配量阶段与紧接于此的压缩空气配量阶段的双阶段的配量方法可在更短的时间内执行非常准确的配量过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