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配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4756发布日期:2018-10-19 21:55阅读:15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配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多数高校实验室中,特别是做气体吸收与分离的实验室中,大多数实验需要前期配置混合气。一般采用分别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配气袋中,然后通过静置的方式使两种气体充分混合,一般需要5h以上的时间,市场的配气装置大多采用两种气体混合并通过气泵或电动转子搅拌使气体充分混合,价格昂贵,且体积庞大,对于小型规模的高校实验室并不实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减震防护服,解决现有技术中配置混合气时间长,价格贵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实验室配气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中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和稳压瓶;箱体上设置有第一路气体流量计、第二路气体流量计和混合气流量计;

所述维膜组件中的集气室上开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一进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路气体流量计出气口连通,第一路气体流量计进气口与第三管道的一端连通,第三管道的另一端为第一路进气口,且位于箱体的外部,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路气体控制阀;

第二进口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路气体流量计出气口连通,第二路气体流量计进气口与第四管道的一端连通,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为第二路进气口,且位于箱体的外部,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路气体控制阀;

中空纤维膜组件出气口通过第五管道与稳压瓶进气口连通,稳压瓶出气口通过第六管道与混合气流量计出气口连通,混合气流量计进气口与第七管道的一端连通,第七管道的另一端为混合气出气口,且位于箱体的外部。

当进行配置混合气时,将要混合的两种气体的气瓶分别连接至第一路进气口和第二路进气口,根据混合气的要求浓度,计算出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然后分别调节第一路气体控制阀和第二路气体控制阀,适当控制进气压力,通过第一路气体流量计、第二路气体流量计控制气体流量;其中,一种气体通过第一路气体控制阀出气口进入第三管道,经过第一路气体流量计后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进口进入集气管;另一种气体通过第二路气体控制阀出气口进入第四管道,经过第二路气体流量计后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进口进入集气管;进入集气管中两种气体,随后进入中空纤维膜组件内,两种气体经中空纤维膜混合后,通过出气口进入稳压瓶,然后通过混合气流量计,最终通过混合气出气口实现配气。

该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方便,配置混合气体快速、混合均匀,成本低,且混合气体的浓度易控制。

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集气室、螺旋管和中空纤维膜,第一进口和第二进气口与螺旋管的上端连通,螺旋管的下端与集气室连通,中空纤维膜一端与集气室连通,另一端封死。当第一进口和第二进气口平行布置时,两进气口直接与螺旋管路相连接;当第一进口和第二进气口上、下布置时,上部第一进口通过直管与螺旋管路相连接。两种气体在螺旋管路内进行预混合,并进入集气室内部。气体通过集气室进入中空纤维膜内部,由于中空纤维膜另一端封死,气体通过中空纤维膜表面的孔隙进入膜组件壳体中,通过出气口进入稳压瓶。中空纤维膜膜孔和多孔膜壁的分散作用,可以使气体充分的混合。

进一步改进,所述中空纤维膜的表面孔径为2-3um。

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第六管道和第七管道均为橡胶软管,便于连接,密封效果好,不漏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方便,配置混合气体快速、混合均匀,成本低,且混合气体的浓度易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实验室配气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实验室配气装置内部结构图。

图3为中空纤维膜组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实验室配气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中的中空纤维膜组件18和稳压瓶22;箱体上设置有第一路气体流量计5、第二路气体流量计6和混合气流量计8;

所述维膜组件18中的集气室17上开设有第一进口15和第二进气口16,第一进口15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路气体流量计出气口12连通,第一路气体流量计进气口11与第三管道的一端连通,第三管道的另一端为第一路进气口3,且位于箱体的外部,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路气体控制阀1;

第二进口16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路气体流量计出气口14连通,第二路气体流量计进气口13与第四管道的一端连通,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为第二路进气口4,且位于箱体的外部,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路气体控制阀2;

中空纤维膜组件出气口19通过第五管道与稳压瓶进气口20连通,稳压瓶出气口21通过第六管道与混合气流量计出气口24连通,混合气流量计进气口23与第七管道的一端连通,第七管道的另一端为混合气出气口7,且位于箱体的外部。

当进行配置混合气时,将要混合的两种气体的气瓶分别连接至第一路进气口3和第二路进气口4,根据混合气的要求浓度,计算出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然后分别调节第一路气体控制阀1和第二路气体控制阀2,适当控制进气压力,通过第一路气体流量计5、第二路气体流量计6控制气体流量;其中,一种气体通过第一路气体控制阀出气口9进入第三管道,经过第一路气体流量计5后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进口15进入集气管17;另一种气体通过第二路气体控制阀出气口10进入第四管道,经过第二路气体流量计6后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进口16进入集气管17;进入集气管17中两种气体,随后进入中空纤维膜组件18内,两种气体经中空纤维膜26混合后,通过出气口19进入稳压瓶22,然后通过混合气流量计8,最终通过混合气出气口7实现配气。

该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方便,配置混合气体快速、混合均匀,成本低,且混合气体的浓度易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组件18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集气室17、螺旋管25和中空纤维膜26,第一进口15和第二进气口16与螺旋管25的上端连通,螺旋管25的下端与集气室17连通,中空纤维膜26一端与集气室17连通,另一端封死。当第一进口15和第二进气口16平行布置时,两进气口直接与螺旋管路25相连接;当第一进口15和第二进气口16上、下布置时,上部第一进口15通过直管与螺旋管路25相连接。两种气体在螺旋管路25内进行预混合,并进入集气室17内部。气体通过集气室17进入中空纤维膜26内部,由于中空纤维膜26另一端封死,气体通过中空纤维膜26表面的孔隙进入膜组件18壳体中,通过出气口19进入稳压瓶。中空纤维膜膜孔和多孔膜壁的分散作用,可以使气体充分的混合。所述中空纤维膜26的表面孔径为2-3u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第六管道和第七管道均为橡胶软管,便于连接,密封效果好,不漏气。

本实用新型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