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1637发布日期:2019-04-24 00:3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搅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混合搅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搅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无论是在石油化工行业、印染纺织行业、深加工行业、发酵工程行业、制药业还是在市政污水处理过程中、垃圾渗滤液过程中,都会涉及到不同物料的混合运用。然而,混合溶液中各组分密度不同且分子扩散力较弱,即便是通过调配搅拌,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混合溶液会出现分层现象,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实现均质化,以满足生产所需。

况且,有时候根据生产的需要,两种(多种)液体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均质化,当储罐所乘的液体的体积很大时,这就要求混合搅拌系统有极强的处理能力。

常规的搅拌混合方法很多,比如机械搅拌、激光搅拌、纯液体射流搅拌等等。其中,激光搅拌、纯液体射流搅拌对溶质有要求,适用范围较小;机械搅拌是依靠搅拌器在搅拌槽中转动对液体进行搅拌,但这种方式所借助的搅拌设备因其结构设计不合理、死角多,经常会出现搅拌不均匀、挂壁等现象,这就造成了工作效率低和资源浪费,同时还影响产品的质量。

目前的搅拌混合方式存在较多弊端,无法完全满足工业化要求。因此,必须对多种物料的混合搅拌设备进行进一步地技术革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搅拌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混合搅拌设备工作效率低、易造成资源浪费、难以实现悬浮液均质化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搅拌系统,所述混合搅拌系统包括搅拌罐、动力系统、吸液盘、吸液管和射流混合器,所述射流混合器包括相互连接的混合腔及射流臂;所述动力系统与所述搅拌罐的内腔下部连通,同时连接所述混合腔;所述吸液盘位于所述搅拌罐的内腔上部,通过所述吸液管连接在所述混合腔的上方,所述吸液盘的侧壁设置若干吸液孔,在所述吸液盘上方设置防堵盖。

优选地,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循环泵、进液管和出液管,在所述搅拌罐的下部设置出液孔和进液孔,所述进液管将所述出液孔与所述循环泵的入口连接,所述出液管穿过所述进液孔,将所述循环泵的出口与所述混合腔连接。

优选地,所述出液孔设置在所述搅拌罐罐体底部,所述进液孔设置在所述搅拌罐罐体的侧壁下部。

优选地,所述混合搅拌系统还包括进料口与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均设置在所述搅拌罐罐体侧壁。

优选地,所述吸液盘的外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呈开放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射流臂包括管臂及喷嘴,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管臂的末端。

优选地,所述管臂采用文丘里喉管结构。

优选地,所述混合搅拌系统包括若干射流臂,所述若干射流臂以所述混合腔为中心向外向下延伸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包括搅拌罐、动力系统、吸液盘、吸液管和射流混合器,射流混合器包括相互连接的混合腔及射流臂。动力系统为搅拌罐内下层液体提供动力,使之进入混合腔,吸液盘将上层液体吸入混合腔,进而实现了上层、下层液体之间的充分混合。同时,混合腔内的混合液不断从射流臂高速喷射进入搅拌罐内腔,形成罐内紊流,因此加快了罐内液体的均质化,工作效率高。

另外,在吸液盘上方设置防堵盖,以防止搅拌过程吸液管堵塞,影响工作进度,而且,减少了不必要的系统维修工序,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通过各层流体间的相互冲击、循环往复来实现罐内液体均质化,搅拌混合充分,作业过程中无死角、搅拌服务半径大,节约资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I位置的俯视图。

其中,1-搅拌罐、11-出液孔、12-进液孔、2-动力系统、21-循环泵、22-进液管、23-出液管、3-吸液盘、4-吸液管、5-射流混合器、51-混合腔、52-射流臂、6-防堵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包括搅拌罐1、动力系统2、吸液盘3、吸液管4和射流混合器5,射流混合器5包括相互连接的混合腔51及射流臂52。

动力系统2与搅拌罐1的内腔下部连通,同时连接混合腔51。吸液盘3位于搅拌罐1的内腔上部,通过吸液管4连接在混合腔51的上方,吸液盘3的外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呈开放式结构,其侧壁设置若干吸液孔,在其上方设置防堵盖6,避免吸液孔被堵塞,影响混流进度。

射流臂5包括管臂及喷嘴,喷嘴设置在管臂的末端。管臂采用文丘里喉管结构。射流臂设置若干个,若干射流臂以混合腔为中心向外向下延伸设置,以达到混流均匀、无死角。

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的工作原理为:搅拌罐1内的下层液体由动力系统2抽吸加压后作为高速动力流体进入到混合腔51内。高速动力流体经由射流臂5的管臂及喷嘴,以很高的速度喷射出来,形成一股射流束,根据文丘里原理,在高速射流束周围迅速形成负的静压区,从而产生吸附作用。此时,吸液盘3将上层液体吸入到混合腔51中。由于上层液体密度较小,来自于动力系统2的高速动力流体将上层液体打成微小分子团,进而使微小分子团与高速动力流体充分混合。从喷嘴喷出的射流束再度对搅拌罐1中的液体进行搅拌,形成罐内紊流,实现了罐内各层流体的快速均质化。通常,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可在15分钟内完成整个罐内液体的均质化。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包括搅拌罐1、动力系统2、吸液盘3、吸液管4和射流混合器5,射流混合器5包括相互连接的混合腔51及射流臂52。

动力系统2与搅拌罐1的内腔下部连通,同时连接混合腔51。动力系统2包括循环泵21、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在搅拌罐1的下部设置出液孔11和进液孔12,出液孔11设置在搅拌罐1的罐体底部,进液孔12设置在搅拌罐1的罐体的侧壁下部。进液管22将出液孔12与循环泵21的入口连接,出液管23穿过进液孔12,将循环泵21的出口与混合腔51连接。

吸液盘3位于搅拌罐1的内腔上部,通过吸液管4连接在混合腔51的上方,吸液盘3的外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呈开放式结构,其侧壁设置若干吸液孔,在其上方设置防堵盖6,避免吸液孔被堵塞,影响混流进度。

射流臂52包括管臂及喷嘴,喷嘴设置在管臂的末端。管臂采用文丘里喉管结构。射流臂设置若干个,若干射流臂以混合腔为中心向外向下延伸设置,以达到混流均匀、无死角。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为,出液孔和进液孔均设置在搅拌罐的罐体底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提供的混合搅拌系统基础上增设进料口与出料口,进料口和出料口均设置在搅拌罐的罐体侧壁。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