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袋式除尘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2742发布日期:2019-09-06 20:34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布袋式除尘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布袋式除尘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塑料制品的原料多为粉剂,在生产的过程中,通常会将各类粉剂投入搅拌釜、混合机或者拌粉机中混合均匀,然后送入塑料机械中进行生产。在投料和混合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粉尘,以树脂与碳酸钙的混合为例,碳酸钙的粉尘会在大量漂浮在空气中,导致车间内空气质量恶劣,影响工人呼吸系统的健康,也浪费了大量原料,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布袋式除尘回收装置,能够去除车间空气中的粉尘,还能够有效回收原料,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布袋式除尘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集尘罩和除尘机组成,除尘机包括机架、固定在机架上的除尘箱、将除尘箱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隔板、设置在隔板上的若干除尘袋、吸排风机;第一腔室的底部制有集料斗,集料斗底部为出料口,第一腔室的腔壁制有进风口,集尘罩通过风管与进风口连接;除尘袋的袋体设置在第一腔室内且位于集料斗上方,除尘袋的袋口穿过隔板后固定在第二腔室内;第二腔室与吸排风机的吸风口连接,吸排风机的出风口通过排气管连接至大气。

所述除尘机还设有气泵、高压储气罐和冲尘管,气泵通过管道与高压储气罐连接,高压储气罐通过电磁阀与冲尘管的一端连接,冲尘管的另一端封闭并伸入到第二腔室内,冲尘管上开设有若干个喷嘴,喷嘴与除尘袋一一对应并伸入袋口内。

所述高压储气罐通过一个电磁阀和一根冲尘管伸入第二腔室内,该冲尘管上设置有与除尘袋数量一致的喷嘴;或者,高压储气罐通过一组电磁阀以及与这些电磁阀一一对应的一组冲尘管伸入第二腔室内,每根冲尘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喷嘴,所有冲尘管上的喷嘴数量之和与除尘袋的数量一致。

所述除尘袋包括骨架以及包覆在骨架外的所述袋体,骨架固定在隔板上,袋体的袋口与隔板密封。

所述隔板水平布置,隔板的下方为第一腔室,上方为第二腔室。

所述除尘袋竖直布置在第一腔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吸排风机吸风,集尘罩在负压作用下汇集空气中的粉尘,除尘袋滤除粉尘,将滤除后的粉尘回收利用,除尘后的空气可以达到国内的空气排放标准,排放至大气,既去除了车间空气中的粉尘,还能够有效回收原料,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布袋式除尘回收装置,由集尘罩19和除尘机组成,除尘机包括机架1、固定在机架1上的除尘箱3、将除尘箱3分隔成第一腔室4和第二腔室10的隔板7、设置在隔板7上的若干除尘袋5、吸排风机11。第一腔室4的底部制有集料斗20,集料斗20底部为出料口2,第一腔室4的腔壁制有进风口17,集尘罩19通过风管18与进风口17连接。除尘袋5的袋体16设置在第一腔室4内且位于集料斗20上方,除尘袋5的袋口穿过隔板7后固定在第二腔室10内;第二腔室10与吸排风机11的吸风口连接,吸排风机11的出风口通过排气管12连接至大气。

所述除尘机还设有气泵6、高压储气罐9和冲尘管14,气泵6通过管道与高压储气罐9连接,高压储气罐9通过电磁阀8与冲尘管14的一端连接,冲尘管14的另一端封闭并伸入到第二腔室10内,冲尘管14上开设有若干个喷嘴13,喷嘴13与除尘袋5一一对应并伸入袋口内。

所述高压储气罐9通过一个电磁阀8和一根冲尘管14伸入第二腔室10内,该冲尘管14上设置有与除尘袋5数量一致的喷嘴13;或者,高压储气罐9通过一组电磁阀以及与这些电磁阀8一一对应的一组冲尘管14伸入第二腔室10内,每根冲尘管1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喷嘴13,所有冲尘管14上的喷嘴13数量之和与除尘袋5的数量一致。

所述除尘袋5包括骨架15以及包覆在骨架15外的所述袋体16,骨架15固定在隔板7上,袋体16的袋口与隔板7密封。所述隔板7水平布置,隔板7的下方为第一腔室4,上方为第二腔室10。所述除尘袋5竖直布置在第一腔室4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吸排风机的作用下,集尘罩内出现负压,附近的空气被吸引进入集尘罩内,在通过风管进入到第一腔室,在除尘袋的过滤作用下,除尘后的空气进入第二腔室,由吸排风机送出,粉尘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除尘袋下落到集料斗内,从出料口送出。长时间运转后,除尘袋表面会吸附大量粉尘,堵塞吸尘袋的过滤孔,此时打开电磁阀,高压储气罐内的压缩空气从喷嘴喷入除尘袋内,在高压气流的冲击下,吸附的粉尘被冲落,可以继续过滤粉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