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6329发布日期:2019-10-08 22:0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点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点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胶系统。



背景技术:

点胶,也称施胶、涂胶、灌胶、滴胶等,是把胶液(如电子胶水、油或者其它液体)涂抹、灌封、点滴到产品上,以起到黏贴、灌封、绝缘、固定、表面光滑等作用的过程。传统的点胶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工作业,费时费力,且由于人的局限性,在点胶过程中容易发生多涂、溢胶、涂歪的问题;随着点胶工艺的发展,自动化点胶设备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的点胶方式,提高了点胶效率,且点胶位置精准,成品率高。

由于点胶多样化的需求,点胶设备由单液点胶机发展成为双液点胶机,甚至多种胶液混合点胶机。为了保证两种或多种胶液较好的混合效果,现有的点胶机往往在胶液进入针头之前设置搅拌机构,即两种或者多种胶体先经搅拌机构混匀后再进入针头点胶。采用此结构的点胶机虽然能达到良好的混合效果,但是胶液在搅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空气或者其它固体杂质,从而使得胶点含有气泡等杂质,胶点密度不均匀,无法保证点胶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点胶设备在混胶过程中因空气等杂质混入从而导致胶点密度不均匀、胶点质量差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点胶均匀、胶点内不含等杂质的点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包括:

一种点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托装置,包括底座以及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平台,用于承托待点胶件;

点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输胶管以及与所述输胶管相连接的针头,所述针头包括与所述输胶管依次连接的连接部、分离部和收缩部;所述分离部包括负压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负压容器内的胶液分布器,所述胶液分布器为圆锥体结构,所述胶液分布器的尖端朝向所述负压容器的进口端,所述胶液分布器的底面沿径向的最外侧边缘与所述负压容器内壁面预留间隙;

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承托装置上,并与所述点胶装置相连接,以驱动所述点胶装置运动并带动所述针头靠近或远离所述待点胶件;

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运动。

优选地,该点胶系统,所述分布器曲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上设置有若干倒刺。

进一步优选地,该点胶系统,所述间隙距离等于胶液分子直径,所述负压容器的进口与所述胶液分布器尖端设置有导流杆。

进一步优选地,该点胶系统,所述负压容器内还设置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根据所述负压容器内胶液液位分别控制所述负压容器进口和出口的通断。

优选地,该点胶系统,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承托装置上的支撑臂,与所述支撑臂铰接的第一活动臂,以及与所述第一活动臂铰接的第二活动臂;

所述第二活动臂包括铰接头以及与所述铰接头一体成型的座板,所述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所述针头的固定孔。

进一步优选地,该点胶系统,所述平台上设置有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设置有进口端以及与所述进口端相对的出口端;

所述进口端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一压力感应器,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启动。

进一步优选地,该点胶系统,还包括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第二传送带以及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相对设置的烘干光源;

所述出口端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所述第二传送带、所述烘干光源电连接的第二压力感应器,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停止以及所述第二传送带、所述烘干光源的启动。

进一步优选地,该点胶系统,所述烘干光源为量子点发光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

进一步优选地,该点胶系统,所述烘干光源为由若干子面板通过连接装置组成的拼接面板。

进一步优选地,该点胶系统,所述第二传送带靠近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出口端并与所述第一传送带同一平面,以用于将所述待点胶件从所述第一传送带传送至所述第二传送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胶系统,包括承托装置、点胶装置、驱动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其中,点胶装置包括输胶管和针头,该针头由与输胶管依次连接的连接部、分离部和收缩部构成。分离部包括负压容器以及设置在负压容器内的胶液分布器,该胶液分布器为圆锥体结构,且其尖端朝向负压容器的进口,使得胶液流经胶液分布器表面使形成胶液薄层,在负压环境下有利于溶解在胶液中的气体分子逸出,最终由胶液分布器底面径向最外侧边缘与负压容器内壁面预留间隙流至负压容器底部。

另外,驱动装置驱动点胶装置运动并带动针头靠近或远离待点胶件,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电连接以控制驱动装置运动,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灵活,提高了点胶效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胶系统,胶液分布器曲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环形凸起,增加胶液分子在流动过程中湍动程度,从而增加气体分子逸出的几率,并阻拦胶液分子中的固体杂质;在环形凸起上设置有若干倒刺,有利于刺破气泡,进一步消除胶液中气体分子,保证胶液的纯净度。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胶系统,驱动装置包括支撑臂、第一活动臂和第二活动臂,第一活动臂与支撑臂铰接,第二活动臂与第一活动臂铰接,驱动装置带动针头靠近或远离待点胶件,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点胶效率。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胶系统,烘干光源为量子点发光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均为面光源,发光均匀,安全耐用,采用面光源对胶点进行烘干,整个胶点干燥程度均匀,能够充分起到黏贴、灌封、绝缘、固定等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点胶系统的主视图;

图2为混胶机、输胶管、针头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胶液分布器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二活动臂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二活动臂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承托装置;11-底座;12-平台;121-第一辊轴;1211-第一压力感应器;122-第二辊轴;1221-第二压力感应器;123-第三辊轴;124-第四辊轴;13-第一传送带;

2-点胶装置;21-混胶机;22-输胶管;221-止回阀;23-针头;231-连接部;232-分离部;2321-负压容器;2322-胶液分布器;23221-环形凸起;23222-倒刺;2323-导流杆;2324-液位计;233-收缩部;2331-出胶口;

3-驱动装置;31-支撑臂;32-第一活动臂;33-第二活动臂;331-铰接头;332-座板;3321-固定孔;

4-烘干装置;41-第二传送带;42-烘干光源;

5-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承托装置1、点胶装置2、驱动装置3、烘干装置4以及控制装置5。

其中,承托装置1包括底座11、平台12和第一传动带13,平台12固定在底座11上。如图1所示,在平台12上设置平行的两个辊轴:第一辊轴121和第二辊轴122,在第一辊轴121和第二辊轴122上套设第一传送带13,用于承托并运输待点胶件。第一传送带13靠近第一辊轴121的一端为进口端,并在第一辊轴121上设置第一压力感应器1211,当待点胶件由进口端送入第一传送带13时,待点胶件对第一传送带13产生压感,其压力信号由第一传感器1211捕获。第一传送带13靠近第二辊轴122的一端为出口端,并在第二辊轴122上设置第二压力感应器1221。

如图1和图2所示,点胶装置2包括混胶机21、输胶管22以及针头23。

混胶机21内设置机械搅拌,用于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胶液混合。

输胶管22的进口端与混胶机21出口端相连接,在输胶管22上设置止回阀221,防止胶液回流。

针头23包括连接部231、分离部232和收缩部233。如图2所示,连接部231的一端与输胶管22的出口端相连接,连接部231的另一端与分离部232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分离部232包括负压容器2321、胶液分布器2322、导流杆2323以及液位计2324。

如图2和图3所示,负压容器2321为管状腔体结构,其出口端与收缩部233相连接,其内腔与真空泵相连通。胶液分布器2322设置在负压容器2321内,呈圆锥体结构,其尖端朝向负压容器2321的进口端,其底面径向的最外侧边缘与负压容器2321的内壁面预留的间隙等于胶液分子直径;胶液分布器2322曲面上设置有三层环形凸起23221,沿着环形凸起23221设置有若干倒刺23222。

导流杆2323设置在负压容器2321的进口端与胶液分布器2322尖端之间。

液位计2324靠近负压容器2321内壁面设置,用以检测胶液液位。

收缩部233呈圆台状,在其内部开设有连通两个底面的圆台状内腔,以形成扩口端和缩口端,位于缩口端的通孔即为出胶口2331。

该结构的分离部232,能够使胶液在流经胶液分布器2322表面时形成胶液薄层,在负压环境下有利于溶解在胶液中的气体分子逸出,且胶液分布器2322曲面上设置有三层环形凸起23221,增加了胶液分子在流动过程中湍动程度,从而增加气体分子逸出的几率,并阻拦胶液分子中的固体杂质;在环形凸起23221上设置有若干倒刺23222,有利于刺破气泡,进一步消除胶液中气体分子,保证胶液的纯净度。同时,控制负压强度低于胶液自身重力,保证胶液分子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通过胶液分布器2322底面径向的最外侧边缘与负压容器2321的内壁面预留的间隙并流向收缩部233。

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3包括支撑臂31、第一活动臂32和第二活动臂33。支撑臂31的底端设置有齿轮,平台12安装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支撑臂31的齿轮与伺服电机输出端的齿轮啮合,通过伺服电机控制支撑臂31转动。第一活动臂32的一端与支撑臂31的上端通过铰接配合连接,第二活动臂33的一端与第一活动臂32的另一端通过铰接配合连接,并分别通过电动液压杆控制第一活动臂32、第二活动臂33转动。如图4所示,第二活动臂33包括铰接头331和座板332,铰接头331与座板332一体成型。如图5所示,座板332上开设有用于固定针头23的固定孔3321,所开设的固定孔3321的数目为6个,则该底板332上可以固定1-6个针头。驱动装置3带动针头23靠近或远离待点胶件,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点胶效率。

如图1所示,烘干装置4包括第二传送带41和烘干光源42。在平台12上与第一辊轴121和第二辊轴122同一水平面上依次设置两个辊轴:第三辊轴123和第四辊轴124,在第三辊轴123和第四辊轴124上套设第二传送带41。四个辊轴平行设置,第三辊轴123与第二辊轴122靠近设置,使得第二传送带41与第一传送带13处于同一平面并贴近第一传送带13,有利于将待点胶件从第一传送带13传至第二传送带41,运输将已完成点胶的物品,并在运输过程中完成胶点的烘干。

在第二传送带41的正上方设置烘干光源42,烘干光源42采用量子点发光面板,该量子点发光面板由4块子面板拼接而成。量子点发光面板为面光源,发光均匀,安全耐用,且每一子面板的拼接角度可调整,对胶点的烘干程度均匀,使得点胶充分起到黏贴、灌封、绝缘、固定等作用。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5与第一压力感应器1211、驱动装置3的伺服电机、电动液压器电连接,当待点胶件由进口端送入第一传送带13时,待点胶件对第一传送带13产生压感,其压力信号由第一传感器1211捕获,并传至伺服电机、电动液压器,以控制支撑臂31、第一活动臂32、第二活动臂33转动。当已完成点胶的物品由出口端送出时,已完成点胶的物品的压力信号由第二压力感应器1221捕获,并传至伺服电机、电动液压器、第二传送带41、烘干光源42,驱动装置3停止工作,第二传动带41以及烘干光源42开启工作,完成点胶过程。同时,控制装置5还与液位计2324相连接,当负压容器2321内液位高度低于1/3时,控制负压容器2321出口关闭、进口开启,含杂质的胶液进入负压容器2321;当负压容器2321内液位高度高于2/3时,控制负压容器2321进口关闭、出口开启,纯净胶液进入收缩部233;当负压容器2321内液位高度在1/3到2/3之间时,控制负压容器2321进口和出口均关闭,进入杂质分离状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化点胶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二传送带41不靠近第一传送带13设置,二者同处于同一平面,但二者间隔距离大于已完成点胶的物品的长度。针对此结构的自动化点胶系统,点胶结束后采用其它设备将已完成点胶的物品传至第二传送带41,也能完成烘干工作。

作为可替换实施例的进一步变形,第二传送带41与第一传动带13还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平面,甚至将点胶装置2和烘干装置4设置成两个独立的设施。对于此结构的自动化点胶系统,点胶结束后也可以采用其它装置将已完成点胶的物品传至第二传送带41并完成烘干工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烘干光源42采用整块面板,而非由子面板拼接而成的拼接面板,也能对胶点进行烘干。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烘干光源42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也能实现发光均匀、安全耐用的效果,而且烘干效果良好。

作为可替换实施例的进一步变形,烘干光源42也可以不采用面板式光源,而是采用一个或两个紫外灯对胶点进行烘干,也能达到良好的烘干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该自动化点胶系统不设置烘干装置4,而是点胶结束采取自然晾干的方式将胶点中的湿分蒸发完毕。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平台12上不设置第一传送带13,待点胶件由其它装置如机械臂等,送入点胶区域,完成点胶后再由机械臂送至烘干装置4。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驱动装置3也可设置更多段数的活动臂,如三段、四段等,只要能将针头23精确定位至待点胶位置即可。

作为可替换实施例的进一步变形,活动臂之间可以不采用铰接方式连接,而是采用滑动连接,只要在电动液压器作用下,活动臂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并最终能实现将针头23精确定位至待点胶位置即可。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胶液分布器2322尖端与负压容器2321进口端之间还可以不设置导流杆2323,进入负压容器2322的胶液直接落在胶液分布器2322曲面上,也能将胶液形成薄层,并将气体分离出。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点胶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胶液分布器2322曲面还可以不设置凸起23221和倒刺23222,仅为光滑曲面,也能将胶液形成薄层,并将气体分离出去。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