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油管路及净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8244发布日期:2019-11-15 21:5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净油管路及净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液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净油管路及净油机。



背景技术:

净油机是用于过滤油中固体杂质、水分,改善油质性能的机械设备。脏油经过净油机过滤后能够继续使用,具有环保意义。净油机在更换滤材或者维护时需要将净油件中储存的油液排掉。通常做法是将净油件底部的排污阀打开排放、或者将翻转油泵排油。相关技术中为净油机排油的操作存在以下问题:

(1)通过排污阀排油的方案,因排污阀在净油件的底部,即排污阀距离地面很近,所以一方面无法用较大的容器盛装,油液经常外溢,会污染环境进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会导致劳动强度比较大,耗费人力。

(2)通过排污阀排油,油液处于与过滤出来的杂质混合在一起的状态,所以从排污阀排出的油比较脏,不能直接回用。

(3)通过油泵反转的方式排油,一般的油泵是不能双向转动的,需要另外设置反转开关,且强硬反转容易造成轴密封顶漏油,还需适应性地修改管路,操作还是很麻烦。

所以,亟待提出一种能够既能够净化油液、又能够便于排出净油件中的存油的净油管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油管路。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油机。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油管路,包括净油组件、进油管路、进油换向阀、出油管路和出油换向阀;

所述进油换向阀包括进油主管阀口、第一进油支管阀口和第二进油支管阀口,所述进油主管阀口连通所述进油管路,所述第一进油支管阀口连通所述净油组件的出口;

所述出油换向阀包括出油主管阀口、第一出油支管阀口和第二出油支管阀口,所述出油主管阀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支管阀口,所述第一出油支管阀口连通所述净油组件的入口,所述第二出油支管阀口连通所述出油管路。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净油管路还包括:

油泵,所述油泵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油支管阀口和所述出油主管阀口之间,所述油泵能够使油液从所述第二进油支管阀口泵送至所述出油管路。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进油换向阀和所述出油换向阀均为l型换向阀。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净油组件包括初滤件和细滤件,所述初滤件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出油支管阀口相连通,所述初滤件的出口、所述细滤件的入口和所述第一进油支管阀口三者连通,所述细滤件的出口与所述出油管路相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初滤件为带有滤芯的滤罐,所述细滤件为静电过滤罐。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滤罐的出口与所述滤芯内部相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滤罐还包括滤罐本体和排污阀,所述滤芯设置在所述滤罐本体内;所述排污阀设置在所述滤罐本体的底部,所述排污阀连通所述滤芯与所述滤罐本体之间的间隙。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净油管路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静电过滤罐的出口与所述出油管路之间,所述单向阀用于令油液从所述静电过滤罐流向所述出油管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净油机,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净油管路。

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净油机还包括出油阀,所述出油阀与所述净油管路的出油管路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油管路能够实现净油工作状态和排油工作状态,不同工作状态间的切换操作简单易行;该净油管路结构简单,与传统净油管路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继承性,改造成本低。且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排污阀排油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待排净油被二次污染,而且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和污染环境。此外,该净油管路无需油泵反转,从而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净油机,能够实现净油工作状态和排油工作状态,不同工作状态间的切换操作简单易行;该净油机的净油管路结构简单,与传统净油机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继承性,改造成本低。且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排污阀排油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待排净油被二次污染,而且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和污染环境。此外,该净油机无需油泵反转,从而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个净油管路处于净油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个净油管路处于排油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个净油管路处于净油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个净油管路处于排油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净油管路;10-净油组件;100-净油件;101-净油组件的入口;102-净油组件的出口;11-进油管路;12-进油换向阀;120-进油主管阀口;121-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2-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3-出油管路;14-出油换向阀;140-出油主管阀口;141-第一出油支管阀口;142-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5-油泵;16-滤罐;160-滤芯;161-滤罐本体;162-排污阀;163-滤罐的入口;164-滤罐的出口;17-静电过滤罐;170-静电电极;171-静电过滤罐的入口;172-静电过滤罐的出口;18-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油管路;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净油管路的一个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该净油管路在处于净油工作状态时油液的流向;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净油管路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该净油管路在处于排油工作状态时油液的流向;其中,图1和图2中的净油管路的进油换向阀和出油换向阀的连通状态均不同;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净油管路的一个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该净油管路在处于净油工作状态时油液的流向;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净油管路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该净油管路在处于排油工作状态时油液的流向;其中,图3和图4中的净油管路的进油换向阀与出油换向阀的连通状态均不同,且在图3和图4中清楚地示出了净油管路的初滤件和细滤件中的油液流向。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出进油换向阀和出油换向阀中的油液流向,进油换向阀和出油换向阀均采用剖视图显示,并采用不同方向的剖面线以区分阀体与阀芯。

本实施例提供的净油管路,适用于净油机。

参见图1-图4所示,该净油管路1,包括净油组件10、进油管路11、进油换向阀12、出油管路13和出油换向阀14;

净油组件10包括净油件100,净油件100用于净化油液中的杂质;在净油工作状态下,净油组件的入口101用于将含有杂质的油液通入净油件100中,有杂质的油液经过净油组件10中的净油件100净化得到净化的油液,净化的油液通过净油组件的出口102从净油件100中排出。

进油换向阀12包括进油主管阀口120、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1和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进油主管阀口120连通进油管路11,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1连通净油组件的出口102;进油管路11用于连通待净化油源,当进油换向阀12处于关闭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1的状态时,能够将进油主管阀口120与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相连通,当进油换向阀12处于关闭进油主管阀口120的状态时,能够将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1与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相连通。

出油换向阀14包括出油主管阀口140、第一出油支管阀口141和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出油主管阀口140连通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第一出油支管阀口141连通净油组件的入口101,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连通出油管路13;出油管路13用于连通的油箱,以将净化后的油液存储起来,可选的,油箱为普通的存储油箱,或者为其他设备上的直接为驱动组件供油的油箱。当出油换向阀14处于关闭第一出油支管阀口141的状态时,能够将出油主管阀口140与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连通,当出油换向阀14处于关闭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的状态时,能够将出油主管阀口140与第一出油支管阀口141连通。

该净油管路1通过调整进油换向阀12和出油换向阀14的阀口连通状态,可以改变该净油管路1的油液流通路径,进而改变该净油管路1的功能。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同时关闭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1和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时,混合有杂质的油液从进油管路11进入,依次流经进油主管阀口120、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出油主管阀口140和第一出油支管阀口141,再由净油组件的入口101进入净油件100,净油件100将混合油杂质的也有过滤成净化的油液,净化的油液由净油组件的出口102输出至出油管路13,从而将净化的油液存储起来,即能够使该净化管路处于净油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将净化件中存储的净化后的油液称为待排净油,当同时关闭进油主管阀口120和第一出油支管阀口141时,待排净油通过净油组件的出口102从净油件100中排出,并依次流经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1、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出油主管阀口140、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至出油管路13,从而使待排净油通过出油管路13输出至油箱内,即能够使该净化管路处于排油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的净油管路1,包括净油组件10、进油管路11、进油换向阀12、出油管路13和出油换向阀14。通过配合改变进油换向阀12的阀口连通状态和出油换向阀14的阀口连通状态,能够改变油液在该净化管路中的流动路径,进而一方面可以通过净油件100将混合有杂质的油液净化成清洁的油液,并将清洁的油液通过出油管路13输出,另一方面在需要检修或维护净油组件10的时候,可以将净油件100中存储的清洁的油液通过出油管路13输出。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净油管路1能够实现净油工作状态和排油工作状态,不同工作状态间的切换操作简单易行;该净油管路1结构简单,与传统净油管路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继承性,改造成本低。且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排污阀排油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待排净油被二次污染,而且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和污染环境。此外,该净油管路1无需油泵反转,从而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净油管路1还包括:

油泵15,油泵15设置在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和出油主管阀口140之间,油泵15能够使油液从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泵送至出油管路13。

通过在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与出油主管阀口140之间设置油泵15,当油液从进油换向阀12流向油泵15时,油泵15能够为油液加压,从而提高净化管路中的油液流量。具体地,当处于净油工作状态的时候,油泵15将混合有杂质的油液从进油管路11吸出,并在加压后泵送至净油件100,并经净化得到净化后的油液,油泵15的压力足够将净化后的油液依次泵送至出油主管阀口140、第一出油支管阀口141和出油管路13,进而将净化后的油液泵送至油箱中。当处于排油工作状态的时候,油泵15将待排净油从净化件中吸出,并在加压后依次泵送至出油主管阀口140、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和出油管路13,进而将待排净油泵送至油箱中。通过设置油泵15,提高了净油工作状态下的净油效率,且提高了排油工作状态下的排油效率。

此外,相较于通过油泵反转排油的方式排油,该净化管路在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下,其油泵15均为正转,从而降低了油泵15成本,且提高了油泵15的使用安全性和耐用性。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进油换向阀12和出油换向阀14均为l型换向阀。

具体地,进油换向阀12和出油换向阀14为l型三通换向阀,结构简单,易于控制和操作,有利于节约成本。

可选地,进油换向阀12和出油换向阀14为电磁换向阀或手动换向阀。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净油组件100包括初滤件和细滤件,初滤件的入口与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相连通,初滤件的出口、细滤件的入口和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1彼此两两连通,细滤件的出口与出油管路13相连通。

初滤件用于将油液中混合的大颗粒杂质滤除,经过初滤件初滤的油液再通过了细滤件进一步过滤,细滤件能够将油液中的小颗粒杂质滤除,从而经过初滤和细滤两级过滤,能够提高油液的过滤效果。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初滤件为带有滤芯160的滤罐16,细滤件为静电过滤罐17。

通过设置带有滤芯160的滤罐16,混合有杂质的油液从滤罐的入口163进入滤罐16内,滤芯160将油液中混合的大颗粒杂质挡在滤芯160的外侧,油液通过滤芯160从滤罐的出口164流出,从而使大颗粒杂质与油液相分离,实现了初滤。经滤罐16初滤后的油液进入到静电过滤罐17中,静电过滤罐17通常设置有静电电极170,静电电极170具有吸附油液中的小颗粒杂质的作用,从而将小颗粒杂质留在静电过滤罐17中,滤除了小颗粒杂质的油液从静电过滤罐17中流出,实现了细滤,具体地,如图3所示,初滤后的油液通过静电过滤罐的入口171进入到静电过滤罐17中,细滤后的油液通过静电过滤罐的出口172排出至出口管路13上。如图4所示,在排油工作状态下,待排净油分别从静电过滤罐的出口172和滤罐的出口164中排出,并依次流经第一进油支管阀口121、第二进油支管阀口122、出油主管阀口140、第二出油支管阀口142至出油管路13,从而使待排净油通过出油管路13输出至油箱内。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滤罐的出口164与滤芯160内部相连通。

滤芯160内部的油液是滤除了大颗粒杂质的油液,将滤罐的出口164与滤芯160内部相连通,能够使滤除了大颗粒杂质的油液直接从滤罐的出口164流出,避免其与滤芯160外部的大颗粒杂质再度接触,从而避免了初滤后的油液被二次污染。换句话说,无论是净油工作状态还是排油工作状态,从滤罐16的出口流出的油液都是滤除了大颗粒杂质的油液。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滤罐16还包括滤罐本体161和排污阀162,滤芯160设置在滤罐本体161内;排污阀162设置在滤罐本体161的底部,排污阀162连通滤芯160与滤罐本体161之间的间隙。

大颗粒杂质一部分被留在滤芯160上,另一部分被留在滤芯160与滤罐本体161之间的间隙内。通过更换滤芯160能够将留在滤芯160上的大颗粒杂质从滤罐16中清除,通过打开排污阀,由于能够通过排油工作状态将滤罐16中的绝大多数存有排出,所以滤芯160与滤罐本体161之间的间隙内的大颗粒杂质只与极少量油液相混合,通过排污阀162将该大颗粒杂质只极少量油液的混合物排出滤罐16,混合物只有少量所以易于收集,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从而能够通过更换滤芯160和打开排污阀162的方式保持滤罐16的清洁程度和净化能力。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净油管路1还包括单向阀18,单向阀18设置在静电过滤罐17的出口与出油管路13之间,单向阀18用于令油液从静电过滤罐17流向出油管路13。

通过在静电过滤罐17与出油管路13之间设置单向阀18,可以避免出油管路13中的油液倒流进静电过滤罐17内,从而提高了净油管路1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净油机,该实施例包括实施例一中的净油管路,实施例一所公开的净油管路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净油管路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净油机,包括净油管路。该净油机能够实现净油工作状态和排油工作状态,不同工作状态间的切换操作简单易行;该净油机的净油管路结构简单,与传统净油机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继承性,改造成本低。且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排污阀排油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待排净油被二次污染,而且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和污染环境。此外,该净油机无需油泵反转,从而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净油机还包括出油阀,出油阀与净油管路的出油管路相连接。

通过设置出油阀,可以随时切断净油机向外界存油容器送油,从而便于控制净油机向容器内送油的油量和送油时间。

本实施例中的净油机具有实施例一中的净油管路的优点,实施例一所公开的净油管路的优点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