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砂磨机碳化硅筒体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0574发布日期:2019-12-31 16:01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砂磨机碳化硅筒体的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砂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砂磨机碳化硅筒体的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砂磨机目前物料适应性最广、最为先进、效率最高的研磨设备,研磨腔最为狭窄,拨杆间隙最小,研磨能量最密集,配合高性能的冷却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物料连续加工连续出料,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砂磨机主要应用在化工研磨上,就要求其研磨筒体必须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耐腐蚀、导热性好等特点。其中,碳化硅就具有这些所有的特点,但碳化硅同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易碎,不能敲打,更不能挤压,必须轻拿轻放。这就要求装配时,有一个比较好的装配结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砂磨机碳化硅筒体的装配结构,该结构在砂磨机碳化硅筒体进行装配时,可以有效避免碳化硅筒体之间的硬接触装配,防止砂磨机碳化硅筒体因硬碰硬的装配而导致的碎裂,并提高密封效果,防止物料和冷却液泄漏造成相互污染,同时冷却夹层中的冷却液循环流动,能很好的带走碳化硅筒体产生的热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砂磨机碳化硅筒体的装配结构,包括碳化硅筒体和外筒体。所述碳化硅筒体内为中空的研磨腔,所述碳化硅筒体装设于所述外筒体内,两个外筒体之间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且两个碳化硅筒体内部连通。所述碳化硅筒体和外筒体之间间隔形成冷却夹层,所述两个碳化硅筒体的中间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一装配结构将两个碳化硅筒体的端部软连接及将研磨腔与冷却夹层隔离,两个碳化硅筒体的外侧一端分别设有第二装配结构将两个碳化硅筒体的端部分别与外筒体的内壁软连接及将研磨腔与冷却夹层隔离。

所述第一装配结构不是单独一个结构,而是呈环状安装在两个碳化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所述第二装配结构也是呈环状安装在两个碳化硅筒体未接触的两端与所述外筒体之间。

由于碳化硅本身材质的问题,无法制成一个更大的碳化硅筒体,只能制成小型筒体,然后通过多个小型筒体连接来扩大研磨量。因此,碳化硅筒体的两端是磨损较为严重的部位,由于外筒体也是硬质材料,筒体与筒体之间、筒体与外筒体之间的相互摩擦会导致碳化硅筒体的更加容易磨损、碎裂,因此,在磨损严重的部位加入软连接,既能避免碳化硅筒体与硬质材料直接接触所导致筒体磨损碎裂,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抵消掉一部分来自硬质材料外筒体的作用力,能更好的保护碳化硅筒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装配结构包括中间密封垫、中间压盖、第一o型密封圈和第一压盖螺钉。所述中间密封垫设置在两个碳化硅筒体之间。所述中间压盖装在所述中间密封垫与外筒体之间,通过第一压盖螺钉固定在外筒体上,所述中间压盖与外筒体之间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里装有第一o型密封圈以加固密封。所述开槽设在所述外筒体上,其中装有第一o型密封圈做进一步密封。在两个碳化硅筒体之间加装中间密封垫,避免了两个碳化硅筒体直接接触反复摩擦、挤压而导致筒体碎裂,同时,在中间密封垫与外筒体之间加入中间压盖,中间压盖与外筒体之间的凹槽里加入o型密封圈做进一步的密封,防止碳化硅筒体内的物料与冷却夹层里的冷却液互相渗漏污染。

优选地,所述第二装配结构包括端面密封垫、端面压盖、第二压盖螺钉和第二o型密封圈。所述端面密封垫和端面压盖由内到外依次设置在所述碳化硅筒体与外筒体内壁之间,所述端面压盖通过所述第二压盖螺钉固定在外筒体上;所述卡槽设在所述端面压盖与所述外筒体之间,所述卡槽内装有第二o型密封圈加强密封。在碳化硅筒体外加装端面密封垫,在起到密封作用的同时,避免筒体与外筒体直接接触,在端面密封垫外再加装端面压盖作进一步的缓冲作用,抵消掉来自外筒体的压力。在端面压盖与外筒体之间的卡槽内装入第二o型密封圈能起到进一步的密封作用,有效防止碳化硅筒体内的物料泄漏。

其中,第一装配结构中的第一o型密封圈和第二装配结构中的第二o型密封圈结构与功能完全相同,开槽、凹槽和卡槽不局限于附图中所展示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冷却夹层内设有呈螺旋状的冷却液引流通道,冷却液引流通道里的冷却液与碳化硅筒体外表面直接接触。将冷却液夹层内的冷却液引流通道设置呈螺旋状,能起到引流作用,使冷却液能在引流通道里循环流动,不断带走碳化硅筒体产生的热量。

优选地,所述外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冷却液注入孔和冷却液排出孔。使用时,可以用通过泵,将冷却液不断从冷却液注入孔注入,再从冷却液排出孔流出,从而使冷却液在冷却液引流通道中不停地循环流动,这样就能不断带走碳化硅筒体产生的热量,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注入孔与所述冷却液排出孔的作用可互换。冷却液注入孔与冷却液排出孔的作用并不是固定的,可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进行变更。

优选地,所述两个外筒体的连接处设有向外凸起的环状安装耳,所述环状安装耳内设有螺纹孔,与所述连接螺栓上的螺纹互相配合。环状安装耳和连接螺栓不仅能够稳固连接两个外筒体,还能进一步强化密封效果,防止冷凝液外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软连接避免碳化硅筒体与硬质外筒体直接接触,防止两者之间的相互摩擦、挤压,预防碳化硅筒体因相互摩擦、挤压而损坏碎裂,同时也能抵消掉一部分来自硬质外筒体对碳化硅筒体的压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还能能对碳化硅筒体内的物料和冷却夹层中的冷却液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防止物料与冷却液发生相互泄漏而造成物料被污染;

2、冷却夹层中设置内设有呈螺旋状的冷却液引流通道,能起到引流作用,配合冷却液注入孔与冷却液排出孔,外部可以在泵的作用下,使冷却液能在冷却液引流通道里循环流动,不断带走碳化硅筒体产生的热量;同时,有了冷却液注入孔和冷却液排出孔,也能非常方便及时的更换冷却液,从而达到及时降温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碳化硅筒体装配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碳化硅筒体装配结构中第一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碳化硅筒体装配结构中第二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碳化硅筒体1、外筒体2、连接螺栓3、环状安装耳3a、冷却液夹层4、冷却液引流通道4a、第一装配结构5、中间密封垫5a、中间压盖5b、第一o型密封圈5c、第一压盖螺钉5d、开槽5e、凹槽5f、第二装配结构6、端面密封垫6a、端面压盖6b、第二压盖螺钉6c、第二o型密封圈6d、卡槽6e、冷却液注入孔7、冷却液排出孔8。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砂磨机碳化硅筒体的装配结构,包括碳化硅筒体1和外筒体2。所述碳化硅筒体1内为中空的研磨腔1a,所述碳化硅筒体1装设于所述外筒体2内,两个外筒体2之间通过连接螺栓3固定连接,且两个碳化硅筒体1内部连通。所述碳化硅筒体1和外筒体2之间间隔形成冷却夹层4。所述两个碳化硅筒体1的中间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一装配结构5将两个碳化硅筒体1的端部软连接及将研磨腔1a与冷却夹层4隔离,两个碳化硅筒体1的外侧一端分别设有第二装配结构6将两个碳化硅筒体1的端部分别与外筒体2的内壁软连接及将研磨腔1a与冷却夹层4隔离。

所述第一装配结构5包括中间密封垫5a、中间压盖5b、第一o型密封圈5c和第一压盖螺钉5d。所述中间密封垫5a设置在两个碳化硅筒体1之间。所述中间压盖5b装在所述中间密封垫5a与外筒体2之间,通过第一压盖螺钉5d固定在外筒体2上,所述中间压盖5b与外筒体2之间设有凹槽5f,所述凹槽5f里装有第一o型密封圈5c以加固密封。所述开槽5e设在所述外筒体2上,其中装有第一o型密封圈5c做进一步密封。

所述第二装配结构6包括端面密封垫6a、端面压盖6b、第二压盖螺钉6c和第二o型密封圈6d。所述端面密封垫6a和端面压盖6b由内到外依次设置在所述碳化硅筒体1与外筒体2内壁之间,所述端面压盖6b通过所述第二压盖螺钉6c固定在外筒体2上。所述卡槽6e设在所述端面压盖6b与所述外筒体2之间,所述卡槽6e内装有第二o型密封圈6d加强密封。

所述冷却夹层4内设有呈螺旋状的冷却液引流通道4a,冷却液引流通道4a里的冷却液与碳化硅筒体1外表面直接接触。所述外筒体2的两端分别设有冷却液注入孔7和冷却液排出孔8。使用时,可以用通过泵,将冷却液不断从冷却液注入孔注入,再从冷却液排出孔流出,从而使冷却液在冷却液引流通道中不停地循环流动,这样就能不断带走碳化硅筒体产生的热量,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所述冷却液注入孔7与所述冷却液排出孔8的作用可互换。所述两个外筒体2的连接处设有向外凸起的环状安装耳3a,所述环状安装耳3a内设有螺纹孔,与所述连接螺栓3上的螺纹互相配合。

通过软连接有效的保护碳化硅筒体不与硬质外筒连接,同时能很好的密封物料和冷却液,防止物料与冷却液相互泄漏所导致交叉污染;使用时,配合泵的动力,让冷却液能在冷却液引流通道中进行不断循环流动,及时带走碳化硅筒体产生的热量;进一步的,有了冷却液注入孔和冷却液排出孔,也能非常方便及时的更换冷却液,从而达到及时降温的效果。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