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除砂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0408发布日期:2021-03-23 11:0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除砂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除砂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污水处理环节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都会伴随着大量的沉积物。尤其内含的大量类似砂粒状的颗粒,但由于颗粒物质存在不同的粒径,需要将不同粒径的物质区别性排放。但目前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将废水直接排放至排污管道中,由排污管道统一输送、汇流后集中进行废水处理,无法进行区别性的排放,进而对后续处理过程带来诸多不便。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除砂设备,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污水除砂设备,包括除砂箱,所述除砂箱设置有污水进口和污水出口;所述除砂箱内设置有一端与污水进口连通的主流管、多个与所述主流管侧壁贯通连接的分流管、多个与所述分流管的出水端连通的沉淀箱,所述沉淀箱连通有除砂管,所述除砂管外接除砂泵;所述主流管内设置有多个与分流管适配的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用于将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进行过滤以使之流入相应的分流管,所述主流管另一端设置为出水端。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除砂箱内部设置有腔体用于形成盛放的空间,所述污水进口可以设置于除砂箱的侧壁上方,污水出口设置于除砂箱的侧壁的下方。主流管可以设置为直管,所述分流管与主流管可以采用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分流管与沉淀箱可以采用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污水在主流管的流动过程中,会因为第一滤网的作用从而将不同粒径的物质过滤,并使之流入到对应沉淀箱内,最终污水从主流管的出水端流入除砂箱在经过污水出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网的目数沿污水在主流管中的流向逐级递增。

采用上述方案,滤网的目数为每厘米长度内的目孔数量,目数越大,说明物料粒度越细,目数越小说明物料粒度越大,所述第一滤网的目数沿污水在主流管中的流向逐级递增可以将杂物按照粒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经各自的分流管流入到沉淀箱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滤网设置在分流管与主流管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滤网沿污水在主流管中的流向外凸。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第一滤网设置在分流管与主流管的连接处时,可以确保被过滤的物质最大限度的流入到相应的分流管内,而不至于因第一滤网设置在靠后的位置而造成杂物堆积在主流管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滤网在主流管内呈弧形放置以防止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堵塞。

采用上述方案,如果第一滤网设置的方向与主流管截面的方向平行,那么二者的连接处就会出现直角,直角的产生会导致杂物淤积,当采用第一滤网在主流管内呈弧形放置时,可以将直角变成光滑的弧形,从而使淤积的杂物顺畅的流入到相应的分流管内。

进一步地,相邻沉淀箱之间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沿污水在主流管的流向设置有向下的坡度;在所述沉淀箱内还设置有与第一滤网适配的第二滤网,所述第二滤网设置于连通管的进水端。

优选地,所述连通管设置于沉淀箱的侧壁底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连通管和第二滤网的设置可以进行进一步过滤,因为盛放粒径较大物质的沉淀箱内可能会掺杂粒径较小的物质,此时由于连通管沿污水在主流管的流向设置有向下的坡度,所以粒径较小的物质就可以穿过第二滤网进入到下一沉淀箱,知道第二滤网可以将其过滤为止;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适配指的是同一分流管所连接的沉淀箱内的第二滤网与其旁的第一滤网目数相同。

优选地,所述沉淀箱侧壁上端还设置应急排水口。

采用上述方案,当污水进口的进水量特别大时,会有大量的污水排入沉淀箱内,当达到一定水位时可以从应急排水口流出至除砂箱内,也可以在应急排水口处设置一个与第二滤网目数相同的滤网来进行过滤,防止杂物流入除砂箱。

优选地,所述主流管的出水端设置有导流管。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导流管可以设置为弧形并开口向下,用以将水流竖直的流入到除砂箱中,当污水进口的水流过大时,导流管可以很好地将污水以最快的速度引流到除砂箱中,进而有效地进一步排出。

优选地,所述主流管沿污水在其内部的流向呈向下的坡度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主流管沿污水在其内部的流向呈向下的坡度设置可以加速污水的排放。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管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分流管和纵向设置的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两端分别与主流管和第二分流管连接,第二分流管两端分别与第一分流管和沉淀箱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的两段式设计可以延长杂质经分流管流入沉淀箱的时间,从而在水流过大时起到缓冲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除砂箱内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液位传感器通过电连接的方式与外部一信号处理装置连接,当除砂箱内部液面高于规定液面时,传感器可以进行信号传输并报警,从而提醒操作人员或者自动切断污水流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所述分流管、主流管、第一滤网、沉淀箱的设置解决了不同粒径的物质无法进行区别排放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有效提升后续处理过程、方便分类的技术效果。

2.所述第一滤网外凸、呈弧形设置解决了杂质堵塞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引流效率的技术效果。

3.所述第二滤网的设置解决了杂质不能进一步过滤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过滤质量的技术效果。

4.所述应急排水口解决了水流过大时不易排放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排放效率的技术效果。

5.所述液位传感器的设置解决了水量积压过大无法迅速排放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排放效率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滤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为图1局部大样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1-除砂箱,11-污水进口,12-污水出口,13-腔体,2-主流管,21-导流管,3-分流管,31-第一分流管,32-第二分流管,4-沉淀箱,41-第二滤网,42-应急排水口,5-除砂管,6-第一滤网,8-连通管,9-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污水除砂设备,包括除砂箱1,所述除砂箱1设置有污水进口11和污水出口12;所述除砂箱1内设置有一端与污水进口11连通的主流管2、多个与所述主流管2侧壁贯通连接的分流管3、多个与所述分流管3的出水端连通的沉淀箱4,所述沉淀箱4连通有除砂管5,所述除砂管5外接除砂泵;所述主流管2内设置有多个与分流管3适配的第一滤网6,所述第一滤网6用于将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进行过滤以使之流入相应的分流管3,所述主流管2另一端设置为出水端。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除砂箱1内部设置有腔体13用于形成盛放的空间,所述污水进口11可以设置于除砂箱1的侧壁上方,污水出口12设置于除砂箱1的侧壁的下方。主流管2可以设置为直管,所述分流管3与主流管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分流管3与沉淀箱4可以采用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污水在主流管2的流动过程中,会因为第一滤网6的作用从而将不同粒径的物质过滤,并使之流入到对应沉淀箱4内,最终污水从主流管2的出水端流入除砂箱1在经过污水出口12流出,本实施方式采用设置两个第一滤网6和沉淀箱4;可以采用在主流管2内部设置挡体以固定第一滤网6或者采用螺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所述方案,方便的杂物与污水区分开排放,又有效的将不同粒径的物质进行区别排放,从而使得后续处理过程更加的高效。

所述第一滤网6的目数沿污水在主流管2中的流向逐级递增。

采用上述方案,滤网的目数为每厘米长度内的目孔数量,目数越大,说明物料粒度越细,目数越小说明物料粒度越大,所述第一滤网6的目数沿污水在主流管2中的流向逐级递增可以将杂物按照粒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经各自的分流管3流入到沉淀箱4内,从而可以使工作人员方便的对不同粒径的杂物进行区分。

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一滤网6设置在分流管3与主流管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滤网6沿污水在主流管2中的流向外凸。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第一滤网6设置在分流管3与主流管2的连接处时,可以确保被过滤的物质最大限度的流入到相应的分流管3内,而不至于因第一滤网6设置在靠后的位置而造成杂物堆积在主流管2中。所述第一滤网6沿污水在主流管2中的流向外凸可以保证过水面积最大,从而使得当流量特变大的时候依然保持正常排放。

参考图2所述,所述第一滤网6在主流管2内呈弧形放置以防止污水中不同粒径的物质堵塞。

采用上述方案,如果第一滤网6设置的方向与主流管2截面的方向平行,那么二者的连接处就会出现直角,直角的产生会导致杂物淤积,当采用第一滤网6在主流管2内呈弧形放置时,可以将直角变成光滑的弧形,从而使淤积的杂物顺畅的流入到相应的分流管3内。

参考图1、图4所示,相邻沉淀箱4之间设置有连通管8,连通管8沿污水在主流管2的流向设置有向下的坡度;在所述沉淀箱4内还设置有与第一滤网6适配的第二滤网41,所述第二滤网41设置于连通管8的进水端。

所述连通管8设置于沉淀箱4的侧壁底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连通管8和第二滤网41的设置可以进行进一步过滤,因为盛放粒径较大物质的沉淀箱4内可能会掺杂粒径较小的物质,此时由于连通管8沿污水在主流管2的流向设置有向下的坡度,所以粒径较小的物质就可以穿过第二滤网41进入到下一沉淀箱4,知道第二滤网41可以将其过滤为止;第一滤网6与第二滤网41适配指的是同一分流管3所连接的沉淀箱内的第二滤网41与其旁的第一滤网6目数相同。

由于物质较重所以一般沉于底部,所以所述连通管8设置于沉淀箱4的侧壁底部可以更有效的进行二次过滤。

参考图4所示,所述沉淀箱4侧壁上端还设置应急排水口42。

采用上述方案,当污水进口11的进水量特别大时,会有大量的污水排入沉淀箱4内,当达到一定水位时可以从应急排水口42流出至除砂箱1内,也可以在应急排水口42处设置一个与第二滤网41目数相同的滤网来进行过滤,防止杂物流入除砂箱。

参考图3所示,所述主流管2的出水端设置有导流管21。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导流管21可以设置为弧形并开口向下,用以将水流竖直的流入到除砂箱1中,当污水进口11的水流过大时,导流管21可以很好地将污水以最快的速度引流到除砂箱1中,进而有效地进一步排出。

所述主流管2沿污水在其内部的流向呈向下的坡度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主流管2沿污水在其内部的流向呈向下的坡度设置可以加速污水的排放。

参考图1所示,所述分流管3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分流管31和纵向设置的第二分流管32,所述第一分流管31两端分别与主流管2和第二分流管32连接,第二分流管32两端分别与第一分流管31和沉淀箱4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分流管31和第二分流管32的两段式设计可以延长杂质经分流管3流入沉淀箱4的时间,从而在水流过大时起到缓冲作用。

参考图3所示,所述除砂箱1内部设置有液位传感器9。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液位传感器9通过电连接的方式与外部一信号处理装置连接,当除砂箱1内部液面高于规定液面时,传感器9可以进行信号传输并报警,从而提醒操作人员或者自动切断污水流入。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